核桃仁

補陽藥 中藥學 果實種子類 補虛藥 中藥材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é táo rén

2 英文參考

semen juglandis[朗道英漢字典]

English walnut seed[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emen Jugland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emen Juglandis(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English walnut see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核桃仁原植物及藥材

核桃仁

核桃仁中藥名,是《本草綱目》所載胡桃仁的別名。爲胡桃科植物胡桃Junglans regia L. 的乾燥成熟種子[1]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Semen Juglandis(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English walnut seed(《中醫藥學名詞(2004)》)

Walnut Seed

6 別名

胡桃仁

胡桃肉、胡桃仁[2]

7 來源

核桃仁胡桃科植物胡桃Junglans regia L. 的乾燥成熟種子[2]

核桃仁胡桃科植物胡桃Juglans regia L.的種仁[2]

核桃仁胡桃科植物胡桃Juglans regia L.的種子

8 原植物形態

落葉喬木。羽狀複葉互生;小葉5~9,對生,卵形、橢圓形或橢圓狀卵形,長6~15cm,寬3~6cm,先端尖,全緣。花單性同株,與葉同時開放;雄?荑花序下垂,花密生,雄蕊6~30;雌花序簇生直立,生於幼枝的頂端,有花1~3,子房下位,密被毛。核果近球形,外果皮肉質,綠色;內果皮骨質,堅硬,有不規則的淺溝。花期5月,果期10月。

生於較溼潤的肥沃肥沃土壤中,多栽培於平地或丘陵地帶。

9 產地

核桃仁主產河北、山西、山東。現全國各地均有栽培[2]

核桃仁主產河北、北京、山西、山東。

10 採收與初加工

9~10月採收果實,除去肉質果皮,敲破果殼取出種子

11 生藥性狀

完整種子類球表,由兩片呈腦狀的子葉構成,直徑1~3cm,凹凸不平,表面淡棕色或深棕色,種皮菲薄,有深色脈紋,一端有三角狀突起的胚根,大多破碎成 規則塊狀,乳白色或黃白色,富油質。味微香甜;種皮微澀。

12 性味歸經

核桃仁性溫,味甘。

核桃仁味甘,性溫;入肺、腎經[2]

13 核桃仁的功效與主治

核桃仁具有溫補肺腎,定喘潤腸的功效,用於腎虛腰痛腳軟虛寒喘咳大便燥結

核桃仁具有溫補肺腎,納氣定喘,潤腸通便的功效,治腎虛喘咳腰痛腳弱陽痿遺精耳鳴鬚髮早白小便頻數石淋帶下大便燥結[2]

內服9~15g,研碎,開水沖服;或入煎劑[2]

14 核桃仁的化學成分

核桃仁脂肪油,主成分爲亞油酸油酸亞麻酸甘油酯;另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α-及γ-維生素E維生素B2

核桃仁脂肪油(58%~74%)、油中主成分爲亞油酸甘油酯,亦含β-谷甾醇磷脂酰膽鹼等。還含蛋白質糖類及鈣、磷、鐵、胡蘿蔔素維生素B2[2]

15 核桃仁的藥理作用

動物實驗證明,核桃仁平喘、鎮咳作用[2]

用含胡桃油的混合脂肪飼犬,可使體重增長較對照組快,血清白蛋白增加,而血膽甾醇水平升高則較慢[2]

16 核桃仁的藥典標準

16.1 品名

核桃仁

Hetaoren

JUGLANDIS SEMEN

16.2 來源

本品爲胡桃科植物胡桃Juglans regia L.的乾燥成熟種子。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肉質果皮,曬乾,再除去核殼和木質隔膜。

16.3 性狀

本品多破碎,爲不規則的塊狀,有皺曲的溝槽,大小不一;完整者類球形,直徑2~3cm。種皮淡黃色或黃褐色,膜狀,維管束脈紋深棕色。子葉類白色。質脆,富油性。氣微,味甘;種皮味澀、微苦。

16.4 鑑別

本品粉末黃白色或淡棕色。種皮表皮細胞淡棕色至棕色。表面觀呈類多角形,直徑14~50μm,細胞壁平直,有的略呈連珠狀增厚,細胞內含黃棕色物。氣孔多見,扁圓形,直徑42~68μm,有的保衛細胞不等大,副衛細胞3~8個。

16.5 檢查

16.5.1 水分

不得過7.0%(附錄Ⅸ H第一法)。

16.5.2 酸敗度

照酸敗度測定法(附錄Ⅸ P)測定。

16.5.3 酸值

不得過10.0。

16.5.4 羰基

不得過10.0。

16.5.5 氧化值

不得過0.10。

16.6 性味歸經

甘,溫。歸腎、肺、大腸經

16.7 功能與主治

補腎,溫肺,潤腸。用於腎陽不足,腰膝痠軟陽痿遺精虛寒喘嗽,腸燥便祕

16.8 用法與用量

6~9g。

16.9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16.10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7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0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