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

中藥材 炒炭 炒法 中藥炮製學 炒黃 花類 止血藥(中藥) 清炒法 中藥飲片 涼血止血藥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uái huā

2 英文參考

flos sophorae[朗道漢英字典]

sophora flower,sophorae flo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flower of Chinese scholartre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OPHORAE FLOS[《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Flos Sophorae(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pagodatree flowe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槐花中藥名,出《日華子諸家本草》。爲豆科植物槐 Sophora japonica L. 的乾燥花及花蕾[1]。前者習稱“槐花”,後者習稱“槐米[2]槐花皺縮而捲曲,花瓣多散落。完整者花萼鍾狀,黃綠色,先端5淺裂;花瓣5,黃色或黃白色,1片較大,近圓形,先端微凹,其餘4片長圓形。雄蕊10,其中9個基部連合,花絲細長。雌蕊圓柱形,彎曲。體輕。氣微,味微苦。《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槐米呈卵形或橢圓形,長2~6mm,直徑約2mm。花萼下部有數條縱紋。萼的上方爲黃白色未開放的花瓣。花梗細小。體輕,手捻即碎。氣微,味微苦澀。

槐花味苦,性微寒[2]。歸肝、大腸經[2]。具有涼血止血清肝瀉火功能[2]。用於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熱目赤頭痛眩暈。生品以清肝瀉火清熱涼血見長[2]。多用於血熱妄行肝熱目赤頭痛眩暈,瘡毒腫痛[2]炒槐花苦寒之性緩和,有殺酶保苷的作用[2]。其清熱涼血作用次於生品[2]槐花炭清熱涼血作用極弱,澀性增加,以涼血止血力勝[2]。用於咯血衄血便血崩漏下血痔瘡出血出血[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Flos Sophorae(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pagodatree flower(《中醫藥學名詞(2004)》)

7 來源

槐花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乾燥花及花蕾[2]。前者習稱“槐花”,後者習稱“槐米[2]

槐花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花[3]

8 產地

槐花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有產[3]

9 原植物形態

落葉喬木,高15~25cm。羽狀複葉互生;葉軸有毛,基部膨大;小葉9~15,卵狀長圓形,長2.5~7.5cm,寬1.5~5cm,先端尖,基部闊楔形,下面灰白色,疏生短柔毛。圓錐花序頂生;萼鍾狀,有5小齒;花冠乳白色,旗瓣闊心形,有短爪,並有紫脈,翼瓣和龍骨瓣邊緣稍帶紫色;雄蕊10,分離,不等長。莢果肉質,串珠狀,長2.5~5cm,無毛,不裂。種子1~6,腎形。花期7~9月,果期9~10月。

10 採收與初加工

夏季花開放或花蕾形成時採收,及時乾燥,除去枝、梗及雜質[3]

11 槐花生藥性狀

11.1 槐花

皺縮而捲曲,花瓣多散落。完整者花萼鍾狀,黃綠色,先端5淺裂;花瓣5,黃色或黃白色,1片較大,近圓形,先端微凹,其餘4片長圓形。雄蕊10,其中9個基部連合,花絲細長。雌蕊圓柱形,彎曲。體輕。氣微,味微苦。(《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1.2 槐米

呈卵形或橢圓形,長2~6mm,直徑約2mm。花萼下部有數條縱紋。萼的上方爲黃白色未開放的花瓣。花梗細小。體輕,手捻即碎。氣微,味微苦澀。(《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2 槐花炮製

宋代有微炒(《太平聖惠方》)、炒黃黑色(《蘇沈良方》)、炒焦(《史載之方》)、麩炒(《聖濟總錄》)、地黃汁炒(《產育寶慶集》)[3]

明代增加了醋煮(《奇效良方》)、燒灰存性(《濟陰綱目》)、酒浸炒(《炮炙大法》)[3]。同時還論述了炮製作用,如“若止血炒黑”(《炮炙大法》);“腸風瀉血赤白痢,並炒研服,涼大腸炒香”(《本草原始》)[3]

清代多沿用炒法[3]

現在主要的炮製方法有炒黃、炒炭[3]

12.1 槐花炮製方法

12.1.1 槐花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枝梗,篩去灰屑[3]

12.1.2 炒槐花

取淨槐花,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深黃色,取出晾涼[3]

12.1.3 槐花炭

取淨槐花,置炒制容器內,用中火加熱,炒至焦褐色,噴灑少許清水,滅淨火星,炒幹,取出涼透[3]

12.2 成品性狀

槐花皺縮而捲曲,花瓣多散落,完整者花萼鍾狀,黃綠色,花瓣黃色或黃白色,體輕[3]。味微苦[3]。花蕾(槐米)卵圓形或橢圓形[3]。花萼黃綠色,上方爲未開放的黃白色花瓣,內呈黃褐色[3]。質輕[3]。味微苦澀[3]

炒槐花外表深黃色[3]

槐花炭外表焦褐色[3]

12.3 質量要求

本品於60℃乾燥6小時,含蘆丁(C27H30O16槐花不得少於8.0%,槐米不得少於20.0%[3]

12.4 炮製作用

槐花味苦,性微寒[3]。歸肝、大腸經[3]。具有涼血止血清肝瀉火功能[3]。生品以清肝瀉火清熱涼血見長[3]。多用於血熱妄行肝熱目赤頭痛眩暈,瘡毒腫痛[3]。如治療腸胃溼熱,脹滿下血槐花散(《丹溪心法》);治楊梅瘡下疳槐花蕊(《新方八陣》);治肝陽眩暈頭痛(如高血壓),可單用煎水代茶飲,或與豨薟草鉤藤等合用(《中藥臨證應用》[3]

炒槐花苦寒之性緩和,有殺酶保苷的作用[3]。其清熱涼血作用次於生品[3]

槐花炭清熱涼血作用極弱,澀性增加,以涼血止血力勝[3]。用於咯血衄血便血崩漏下血痔瘡出血出血[3]。如治久痢出血不止,無腹痛裏急後重症狀槐花散(《潔古家珍》)[3]

12.5 炮製研究

本品主要含蘆丁(Rutin),槐花米甲、乙、丙素(Sophorin A、B、C),槲皮素,異鼠李素(Isorhamnetin),槐花皁苷Ⅰ、Ⅱ、Ⅲ(Kaikasaponin Ⅰ、Ⅱ、Ⅲ)等[3]

關於槐米炮製研究,國內外都做了很多工作[3]。炒槐米的主要作用是殺酶保苷,因爲溫度不高,時間不長,所以破壞了酶,保存了苷,一般炒後蘆丁含量略有增加[3]。若溫度增高,時間增長,蘆丁的含量則隨之降低[3]

槐米炒炭止血作用增強是肯定的,可爲什麼能增強呢?過去一直認爲是鞣質增加而止血作用增強,並有蘆丁轉化爲鞣質之說[3]。但後來發現鞣質降低止血作用也增強,遂又深入研究[3]歸納起來槐米炭的止血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1.鞣質增加而止血  鞣質本身就有收斂止血作用槐米炒炭鞣質含量增加,一般在190℃時可使鞣質增加達到高峯,外觀褐色,只有炒焦的程度[3]

2.槲皮素增加而止血  後來發現正常炒炭鞣質降低止血作用也很好[3]。研究首次發現槲皮素有止血作用,經含量測定,槲皮素確實有增加,國外學者測定炒炭品是生品的1.5倍,國內學者測定炒炭品是生品的3倍或10倍[3]槲皮素的增加是肯定的[3]。由此解釋了槐米炒炭鞣質降低止血作用也增強的原因[3]

3.異鼠李素降低而止血  在研究槐米炭中槲皮止血的同時發現,總有一種干擾物質,對抗槲皮素的止血作用,經進一步跟蹤分離,發現這種抗止血成分是異鼠李[3]炒炭後異鼠李素的含量幾乎減少一半[3]。由此看來,槐米炒炭,使止血作用增強具有雙重意義:即止血成分增加,抗止血成分降低[3]

12.6 貯存方法

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乾燥[3]。防潮[3]

13 性味歸經

槐花味苦,性微寒;歸肝、大腸經[3]

槐花味苦,性微寒;歸肝、大腸經。(《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槐花味苦,性涼;入肝、大腸經[3]

14 槐花的功效與主治

槐花具有涼血止血清肝瀉火功能[3]。用於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熱目赤頭痛眩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槐花具有涼血止血,清肝降火的功效,治腸風便血,痔血,尿血崩漏咯血衄血風熱目赤,癰疽瘡毒,頸淋巴結結核高血壓病[3]

槐花生品以清肝瀉火清熱涼血見長[3]。多用於血熱妄行肝熱目赤頭痛眩暈,瘡毒腫痛[3]。如治療腸胃溼熱,脹滿下血槐花散(《丹溪心法》);治楊梅瘡下疳槐花蕊(《新方八陣》);治肝陽眩暈頭痛(如高血壓),可單用煎水代茶飲,或與豨薟草鉤藤等合用(《中藥臨證應用》[3]

炒槐花苦寒之性緩和,有殺酶保苷的作用[3]。其清熱涼血作用次於生品[3]

槐花炭清熱涼血作用極弱,澀性增加,以涼血止血力勝[3]。用於咯血衄血便血崩漏下血痔瘡出血出血[3]。如治久痢出血不止,無腹痛裏急後重症狀槐花散(《潔古家珍》)[3]

槐花的花蕾名槐米,又名槐蕊,功用與花同[3]

15 槐花的用法用量

煎服,6~15g[3]

止血炒用[3]

16 使用禁忌

孕婦忌服槐花[3]

17 槐花的化學成分

槐花芸香苷、槲皮素、異鼠李素-3-芸香糖苷、白樺脂醇、芸香苷和槲皮[3]

18 槐花的藥理作用

槐花能減少毛細血管透性,使因脆性增加而出血毛細血管恢復正常彈性;對實驗性關節炎等有抗炎作用,對大鼠有解痙、抗胃潰瘍作用[3]

槲皮素並有降低血脂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3]

槐花在動物身上有預防凍傷及抗輻射作用[3]

19 槐花的藥典標準

19.1 品名

槐花

Huaihua

SOPHORAE FLOS

19.2 來源

本品爲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L.的乾燥花及花蕾。夏季花開放或花蕾形成時採收,即使乾燥,除去枝、梗及雜質。前者習稱“槐花”,後者習稱“槐米”。

19.3 性狀

19.3.1 槐花

皺縮而捲曲,花瓣多散落。完整者花萼鍾狀,黃綠色,先端5淺裂;花瓣5,黃色或黃白色,1片較大,近圓形,先端微凹,其餘4片長圓形。雄蕊10,其中9個基部連合,花絲細長。雌蕊圓柱形,彎曲。體輕。氣微,味微苦。

19.3.2 槐米

呈卵形或橢圓形,長2~6mm,直徑約2mm。花萼下部有數條縱紋。萼的上方爲黃白色未開放的花瓣。花梗細小。體輕,手捻即碎。氣微,味微苦澀。

19.4 鑑別

(1)本品粉末黃綠色。花粉粒類球形或鈍三角形,直徑14~19μm。具3個萌發孔。萼片表皮表面觀呈多角形;非腺毛1~3細胞,長86~660μm,氣孔不定式,副衛細胞 4~8個。草酸鈣方晶較多。

(2)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5ml,密塞,振搖10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蘆丁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4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酸-水(8∶1∶1) 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三氯化鋁試液,待乙醇揮幹後,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19.5 檢查

19.5.1 水分

不得過11.0%(附錄IX  H第一法)。

19.5.2 灰分

槐花不得過14.0%,槐米不得過9.0%(附錄IX  K)。

19.5.3 酸不溶性灰分

槐花不得過8.0%;槐米不得過3.0%(附錄IX  K)。

19.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Ⅹ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30%甲醇溶劑槐花不得少於37.0%;槐米不得少於43.0%。

19.7 含量測定

19.7.1 總黃酮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取蘆丁對照品50mg,精密稱定,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適量,置水浴上微熱使溶解,放冷,加甲醇至刻度,搖勻。精密量取10ml,置10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搖勻,即得(每1ml中含蘆丁0.2mg)。

標準曲線的製備精密量 取對照品溶液1ml、2ml、3ml、4ml、5ml與6ml,分別置25ml量瓶中,各加水至6.0ml,加5%亞硝酸鈉溶液1ml,混勻,放置6分鐘,加10%硝酸鋁溶液1ml,搖勻,放置6分鐘,加氫氧化鈉試液10ml,再加水至刻度,搖勻,放置15分鐘,以相應的試劑爲空白,照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附錄Ⅴ A),在500nm波長處測定吸收度,以吸收度爲縱座標,濃度爲橫座標,繪製標準曲線。

測定法  取本品粗粉約1g,精密稱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乙醚適量,加熱迴流至提取液無色,放冷,棄去乙醚液。再加甲醇90ml,加熱迴流至提取液無色,移置100ml量瓶中,用甲醇少量洗滌容器,洗液併入同一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精密量取10ml,置100ml 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搖勻。精密量取3ml,置25ml量瓶中,照標準曲線製備項下的方法,自“加水至6.0ml”起,依法測定吸光度,從標準曲線上讀出供試品溶液蘆丁的重量(μg),計算,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總黃酮以蘆丁(C27H30O16)計,槐花不得少於8.0%,槐米不得少於20.0%。

19.7.2 蘆丁

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VI  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爲填充劑;以甲醇-1%冰醋酸溶液(32:68)爲流動相;檢測波長爲257nm。理論板數按蘆丁峯計算應不低於2000。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取蘆丁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製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粗粉(槐花約0.2g,槐米約0.1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25kHz)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2ml,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無水蘆丁(C27H30O16槐花不得少於6.0%;槐米不得少於15.0%。

19.8 槐花飲

19.8.1 炮製

19.8.1.1 槐花

除去雜質及灰屑。

19.8.1.1.1 性狀、鑑別、檢查、浸出物、含量測定

藥材

19.8.1.2 炒槐花

取淨槐花,照清炒法(附錄II D)炒至表面深黃色。

19.8.1.3 槐花炭

取淨槐花,照炒炭法(附錄II D)炒至表面焦褐色。

19.8.2 性味歸經

苦,微寒。歸肝、大腸經

19.8.3 功能與主治

涼血止血清肝瀉火。用於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熱目赤頭痛眩暈

19.8.4 用法與用量

5~10g。

19.8.5 貯藏

乾燥處,防潮,防蛀。

19.9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20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龔千鋒主編.中藥炮製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03-104.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2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