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環

生物學 生理學 微循環 循環生理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ēi xún huán

2 英文參考

microcirculation

3 概述

組織內,從小動脈到小靜脈這段血管內的血液循環,稱爲微循環(microcirculation)。循環系統中的這一段血管血液組織液進行物質交換的部位。它的特點是血液流動慢,管壁薄而通透性大。

微循環是指在小動脈毛細血管等小血管區域進行的血液循環循環狀態可用蛙的皮膚或蹼、鼠的腸繫膜、犬的大網膜等,進行直接的或通過電影記錄來觀察。毛細血管和小動脈脈管直徑小,所以血流速度緩慢。在這樣血流緩慢的循環中,毛細血管組織之間可通過濾過及滲透進行物質交換。此區域的血流是由小動脈管的括約肌毛細血管壁上有收縮性的周細胞(Rou-get氏細胞)等來調節。

微循環是微動脈毛細血管網和微靜脈之間的血液循環微循環結構有簡有繁,典型的微循環由微動脈、後微動脈毛細血管前括約肌真毛細血管、通血毛細血管、動靜脈吻合支和微靜脈組成。這些血管的口徑都很小,最粗的也在500微米以下,只能在顯微鏡下看到。微循環結構中的毛細血管廣泛分佈組織細胞周圍形成網絡。它的口徑細、長度短、數量多因而總的橫斷面積大,全身毛細血管總橫斷面積約爲2800平方釐米,約爲主動脈橫斷面積(4平方釐米)的700倍,故其血流緩慢。它還具有管壁薄、通透性大等特點,是循環系統中進行物質交換的主要部位。微循環有調節組織血流量,供給細胞營養,排除代謝產物等功能,對保障每個細胞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起重要作用

4 微循環的組成和結構特點

微循環的組成,包括小動脈、動靜脈直通毛細血管(A -V capillaries)、真毛細血管(tme capillaries)和小靜脈。小動脈又分支爲若干條中間小動脈(metateriole,或稱後微動脈)。小動脈壁有較完整的平滑肌層,可因神經衝動化學物質的直接作用而收縮。平滑肌細胞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肌源性緊張度,以維持血管壁的張力。中間小動脈壁亦有不完全的平滑肌纖維,也可因化學物質作用而表現有一定程度的收縮。在中間小動脈真毛細血管的交界部位,平滑肌纖維略多些,收縮功能略強些,稱爲前毛細血管括約肌( precapillalysphincter),可控制從中間小動脈流入真毛細血管血流量,這部分的平滑肌雖然也有交感神經的支配,但作用不強,而對某些化學物質(如C02、H+等)、激肽以及組胺等卻很靈敏。因而前毛細血管括約肌的緊張度(口徑開大程度),常可隨組織細胞代謝的快慢而變動。組織代謝快時,代謝產物加多,可使它舒張,進入毛細血管血量隨之加多。血液流經微循環可有三條通路(圖5 - 25)。

4.1 直捷通路

血液從小動脈經中間小動脈、直通毛細血管後回到小靜脈,這一條通路稱爲直捷通路。直捷通路經常處於開放狀態,血流速度較快,很少與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換,它的主要機能是使一部分血液能迅速通過微循環而由靜脈迴流入心。

骨骼肌中這類通路較多。

4.2 迂迴通路

血液經小動脈、中間小動脈毛細血管前括約肌真毛細血管到小靜脈真毛細血管迂迴曲折,分支相互溝通,由於毛細血管的管壁薄,通透性大,迂迴成網狀分佈,血流緩慢,因此這一通路是血液組織液間進行物質交換的主要場所。

4.3 靜脈短路

血液由小動脈經動靜脈吻合支(A-V短路)直接流回小靜脈血液流經此通路時,不經過毛細血管,因此不能與組織液進行物質交換。在一般情況下,這一通路經常處於關閉狀態。當環境溫度升高時,動靜脈短路開放,皮膚血流量增加,使皮膚溫度升高,有利於發散熱量;當環境溫度降低時,動靜脈短路關閉,皮膚血流量減少,有利於保存熱量。因此,皮膚微循環中的動靜脈短路在體溫調節中發揮作用

5 微循環功能

5.1 物質交換的場所

毛細血管內的血液通過血管壁與組織液間進行營養物質、代謝產物、O,及C02的交換。由於毛細血管的數目極多,所以可以進行交換的面積極大,血流慢,管壁薄,通透性大,有利於物質交換。

5.2 調節和維持循環血量

組織處於安靜時,直捷通路總是開放的,血流可快可慢,而迂迴通路的真毛細血管網是輪流交替開放的。安靜時,大約只有10%的真毛細血管處於開放狀態;組織活動時,輪流交替開放的真毛細血管數量增多。雖然真毛細血管的主要功能是物質交換,但由於它的數量多,總內表面積大,若因某些因素作用而使全身大量的毛細血管開放,則不僅會降低外周阻力使血壓下降,且大量血液將瀦留於毛細血管網內,減少靜脈迴流量,而使全身循環血量相對減少,血壓進一步下降。可見,微循環區大部分毛細血管經常保持關閉狀態,對全身循環血量血壓穩定也有重要的作用

6 微循環的調節

微循環的灌流率(perfusing rate)在正常情況下主要隨小動脈的舒張與收縮而改變。小動脈舒張時,不僅流入毛細血管血量加多,而且血壓也升高,當小動脈與小靜脈之間血壓差加大時,可促使血流加快,微循環血流加多。微循環區的小動脈和小靜脈交感血管神經的支配,但神經調節對中間小動脈毛細血管前括約肌不起主導作用,其平滑肌的舒縮主要受體液因素的調節。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血管緊張素Ⅱ等使小動脈、中間小動脈毛細血管前括約肌收縮,微循環血流量減少;組胺緩激肽組織缺O,和局部代謝產物如乳酸、C02、腺苷等使它們舒張,微循環血流量增加。正常情況下,局部代謝產物對微循環血管的調節影響大。正常微循環毛細血管是輪換開閉的,這可能是由於組織缺氧或代謝產物堆積的部位,毛細血管前括約肌舒張,毛細血管開放,血流增加,當流動的血液帶來了氧並將代謝產物移去後,此處毛細血管又關閉,而未開放的毛細血管則因組織缺氧和代謝產物的積聚而開放,如此輪換進行,這種調節機制在於局部血管本身,因而稱之爲“自身調節”(autore gulation)。

通過微循環血流量多少,主要取決於小動脈(總閘門)的舒縮狀態,而血液微循環中的分配,則主要取決於毛細血管前括約肌(分閘門)的舒縮活動和交替開放。

7 微循環的研究進展

近20餘年,中國廣泛開展了人體活體微循環的觀察研究,將活體微循環觀察作爲一種無創傷檢查技術,應用於疾病的輔助診斷、病情監測和治療效果的判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80年代初中國醫學科學家修瑞娟發現並總結了微血管自律運動的變化規律,提出了微循環器官組織海濤式灌注的新論點,爲臨牀治療組織缺血性疾病提供了理論依據。如晚期糖尿病合併的肢端壞死症,過去往往只能截肢以保住生命,如今根據上述理論,採用中西醫藥結合進行綜合治療,激活微血管自律運動,治療效果就大有改觀了。又如治療休克心肌缺血、腦缺血等疾病,改善微血管自律運動,也有助於取得更理想的治療效果。由於研究技術和檢查手段的更新,微循環微觀領域的祕密逐漸被揭示。微循環的研究對進一步探索某些疾病的發病規律提供了新的研究前景。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