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chest discomfor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hest bi[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chest painful impedimen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obstruction of Qi in chest[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3 概述
胸痹(chest discomfort[1]、chest bi chest painful impediment[2])爲病名[3]。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藏》。是指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短氣、喘息不得臥爲主症的一種疾病,輕者僅感胸悶如窒,呼吸欠暢,重者則有胸痛,嚴重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4]。胸痹的病因與寒邪內侵、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年邁體虛等有關。多因上焦陽氣不通,水飲、痰濁、瘀血結於胸中,脈絡不通而成[5]。其病位在心,但與脾腎有關。其病機總屬本虛標實,本虛爲陰陽氣血的虧虛,標實爲陰寒、痰濁、血瘀交互爲患。辨證當分清標本虛實,實證宜用活血化瘀、辛溫通陽、泄濁豁痰等法,以治標爲主;虛證宜以補養扶正爲主,或滋陰益腎,或益氣養陽,或溫陽補氣。但臨證所見,多虛實挾雜,故常按虛實的主次緩急而兼顧同治,並配合運用有效的成藥,每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鍼灸治療胸痹,無論是在發作即刻還是緩解期均有一定療效[6]。
胸痹患者食療應首先辨別虛實,分清標本。標實者,應區分氣滯、痰濁、寒凝、血瘀之不同,分別予以行氣、消痰、散寒及活血之法。本虛者,應區分陰虛、陽虛、氣陰兩虛之不同,分別予以滋陰、溫陽及益氣養陰之法。[7]
5 各家論述
胸痹的臨牀表現最早見於《黃帝內經素問》。《黃帝內經靈樞·五邪》篇曾經指出:“邪在心,則病心痛。”《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篇》亦說:“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黃帝內經靈樞·厥論》篇還說:“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這種真心痛講的就是胸痹的重證。
在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稱,並且進行了專門的論述。如該書《胸痹心痛短氣病》篇說:“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瓜蔞薤白白酒湯主之”;“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瓜萎薤白半夏湯主之”。
《聖濟總錄·胸痹門》指出:“胸痛者,胸痹痛之類也……胸膺兩乳間刺痛,甚則引背胛,或徹背膂。”
到了明代,對胸痹的認識有了進一步提高。例如《症因脈治·胸痛論》指出:“岐骨之上作痛,乃爲胸痛。”“內傷胸痛之因,七情六慾,動其心火,刑及肺金;或怫鬱氣逆,傷其肺道,則痰凝氣結;或過飲辛熱,傷其上焦,則血積於內,而悶悶胸痛矣”。
在治療方面,《黃帝內經素問》已經提出了針刺治療的穴位的方法,雖然未列方藥,但《黃帝內經靈樞·五味》篇已有了“心病宜食薤”的記載。《金匱要略方論》強調以宣痹通陽爲主,其所載之方劑,至今在臨牀上仍有指導意義。《世醫得效方·心痛門》提出了用蘇合香丸芳香溫通的方法“治卒暴心痛”。後世醫家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又提出了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法,如《證治準繩;諸痛門》提出用大劑紅花、桃仁、降香、失笑散等治療死血心痛,《時方歌括》用丹蔘飲治心腹諸痛,《醫林改錯》用血府逐瘀湯治療胸痹心痛等等。所有這些,均爲治療胸痹開闢了廣闊的途徑。
6 胸痹的病因病機
胸痹的發生多與寒邪內侵,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年老體虛等因素有關。其病機有虛實兩方面;實爲寒凝、氣滯、血瘀、痰阻,痹遏胸陽,阻滯心脈;虛爲心脾肝腎虧虛,心脈失養。在本病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大多先實而後致虛,亦有先虛而後致實者。但臨牀表現,多虛實夾雜,或以實證爲主,或以虛證爲主,茲就不同的病因病機分述如下:
6.1 寒邪內侵
素體陽衰,胸陽不足,陰寒之邪乘虛侵襲,寒凝氣滯,痹阻胸陽,而成胸痹,誠如《醫門法律·中寒門》所說:“胸痹心痛,然總因陽虛,故陰得乘之。”《類證治裁·胸痹》也說:“胸痹胸中陽微不運,久則陰乘陽位,而爲痹結也。”
6.2 飲食不當
飲食不節,如過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以致脾胃損傷,運化失健,聚溼成痰,痰阻脈絡,則氣滯血瘀,胸陽失展,而成胸痹。
6.3 情志失調
憂思傷脾,脾虛氣結,氣結則津液不得輸布,遂聚而爲痰;鬱怒傷肝,肝失疏泄,肝鬱氣滯,甚則氣鬱化火,灼津成痰。無論氣滯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暢,脈絡不利,而致氣血瘀滯,或痰瘀交阻,胸陽不運,心脈痹阻,不通則痛,而發爲胸痹。
6.4 年邁體虛
本病恆見於中、老年之人,年過半百,腎氣漸衰,如腎陽虛衰,則不能鼓舞五臟之陽,可致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腎陰虧虛,則不能滋養五臟之陰,可引起心陰內耗。心陰虧虛,心陽不振,又可使氣血運行失暢。凡此均可在本虛的基礎上形成標實,導致氣滯、血瘀,而使胸陽失運,心脈阻滯,發生胸痹。
病情的進一步發展,瘀血閉阻心脈,可心胸猝然大痛,而發爲真爲痛。如心陽阻遏,心氣不足,鼓動無力,可見心動悸、脈結代;若心腎陽虛,水邪氾濫,水飲凌心射肺,可出現咳喘、肢腫等證,當聯繫互參。
8 胸痹的分類
有按證情輕重將胸痹分爲胸滿、胸痛者。胸痹輕者僅感胸悶如塞,時發時息;重者則胸痛如絞,伴氣急喘息,甚至胸滿不得平臥。《金匱要略·訂正金匱要略注》卷二十:“胸部之病輕者即今之胸滿,重者即今之胸痛也。”
9 類證鑑別
9.1 懸飲
懸飲的胸痛與胸痹相似,但胸痹爲當胸悶痛,並可引及左側肩背或左臂內側,常於勞累、飽餐、受寒、情緒激動後突然發作,歷時短暫,休息或用藥後得以緩解;而懸飲胸脅脹痛,持續不解,且多伴有咳唾、轉側、呼吸時疼痛加重,肋間飽滿,並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證候。
9.2 胃脘痛
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而易與胃脘痛混淆,但胃脘痛多伴有噯氣、呃逆、泛吐酸水或清涎等脾胃證候,可予以鑑別。
9.3 真心痛
10 胸痹的辨證治療
胸痹的主要特徵是胸部憋悶疼痛,甚則胸痛徹背、短氣喘息、不得安臥,其病位主要在心,但與脾腎也有一定關係。
一般說來,胸痹總屬本虛標實之證,辨證首先當掌握虛實,分清標本,標實應區別陰寒、痰濁、血瘀的不同;本虛又應區別陰陽氣血虧虛的不同。
胸痹的治療原則應先治其標,後顧其本;先從祛邪人手,然後再予扶正;必要時可根據虛實標本的主次,兼顧同治。祛邪治標常以活血化瘀、辛溫通陽、泄濁豁痰爲主,扶正固本常用溫陽補氣、益氣養陰、滋陰益腎爲法。
10.1 心血瘀阻
10.1.1 心血淤阻型胸痹的症狀
心胸陣痛,如刺如絞,固定不移,入夜爲甚,伴有胸悶心悸、面色晦黯,甚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痛引肩背,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勞累而加重,舌紫黯,或伴有瘀斑,舌下絡脈青紫,脈沉澀或結代。
10.1.2 證候分析
血行瘀滯,心脈不暢:
氣鬱日久,瘀血內停,絡脈不通,故見胸部刺痛、如刺如絞、固定不移。血脈凝滯,故痛處固定不移。血屬陰,夜亦屬陰,故入夜痛甚。瘀血阻塞,心失所養,故心悸不寧、面色晦黯。舌質紫暗,脈象沉澀,均爲瘀血內停之候。
10.1.3 治法
10.1.4 心血淤阻型胸痹的方藥治療
以血府逐瘀湯[備註]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當歸、生地黃、桃仁、紅花、枳殼、赤芍藥、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加減。方中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等均爲活血祛瘀之品;柴胡疏肝,枳殼理氣,一升一降,調整氣機。取氣爲血帥,氣行則血行之意。若胸痛甚者,可酌加降香、鬱金、延胡索以活血理氣止痛。
若血瘀輕者,則可改用丹蔘飲[備註]丹蔘飲(《醫宗金鑑》):丹蔘、檀香、砂仁爲治。方中丹參活血化瘀,能治血瘀作痛;檀香溫中理氣,兼治心腹諸痛;砂仁溫胃暢中,能疏散胸中鬱悶。三藥相伍配用,能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10.1.5 鍼灸治療心血淤阻型胸痹
選穴:以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穴爲主。取陰郄、郄門、心俞、膈俞、巨闕、膻中。
方義:巨闕、心俞俞募相配,調心氣化瘀血。郄穴善救急,故取心及心包經郄穴陰郄、郄門緩急止痛。取氣會膻中,血會膈俞,以行氣活血、祛瘀通絡。
10.1.6 血淤阻型胸痹的飲食療法
10.1.6.1 推薦食材
10.1.6.2 推薦食療方
1.丹蔘綠茶(《中國藥茶》):丹蔘9g,綠茶3g,將丹蔘研成粉末,加綠茶,放保溫瓶中,衝入半瓶開水,加蓋燜10~15分鐘後即可。每日1次,5天爲一療程。
2.三七紅棗鯽魚湯(《中華養生藥膳大典》):三七10g,紅棗15枚,陳皮5g,鯽魚150g,將切碎的三七、紅棗、陳皮和鯽魚同入鍋中,加水500mL,文火煎煮30分鐘,加入精鹽,淋上香油即成。佐餐,每日1次,5天爲一療程。
3.桃仁粥(《太平聖患方》):桃仁10g,粳米30~60g,將桃仁搗爛如泥,加水研汁,去渣,以桃仁汁煮粳米爲稀粥。每日兩次,空腹溫食。
10.2 痰濁壅塞/痰濁內阻
10.2.1 痰濁壅塞型胸痹的症狀
胸悶如窒而痛或如物壓,或痛引肩背,氣短喘促,肢體沉重,多形體肥胖,脘痞,痰多,苔濁膩,脈滑。痰濁化熱則心痛如灼,心煩口乾,痰多黃稠,大便祕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胸悶重而心痛微,痰多氣短,肢體沉重,肥胖,伴有倦怠乏力,納呆便溏,咯吐痰涎,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濁膩或白滑,脈滑。
10.2.2 證候分析
痰濁盤踞,胸陽失展,故胸悶如窒而痛。阻滯脈絡,故痛引肩背。氣機痹阻不暢,故見氣短喘促。脾主四肢,痰濁困脾,脾氣不運,故肢體沉重。形體肥胖、痰多口粘,苔濁膩,脈滑,均爲痰濁壅阻之徵。痰黃稠、便祕、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爲痰濁化熱之徵。
10.2.3 治法
通陽泄濁,豁痰開結。臨證時,痰濁與血瘀往往同時並見,因此,通陽豁痰和活血化瘀法亦經常並用,但必鬚根據兩者的偏盛而有所側重。
10.2.4 痰濁壅塞型胸痹的方藥治療
栝蔞薤白半夏湯[備註]栝蔞薤白半夏湯(《金匱要略方論》):栝蔞、薤白、白酒、半夏加味。方中栝蔞開胸中痰結;半夏化痰降逆;薤白辛溫通陽、豁痰下氣;本方如再加入乾薑、陳皮、白蔻仁等以通陽豁痰、溫中理氣,則效果更佳。
10.2.5 痰濁壅塞型胸痹的鍼灸治療
選穴:以手厥陰心包經、足陽明胃經穴爲主。取膻中、巨闕、郄門、太淵、豐隆。
隨證配穴:脘悶納呆者,加足三裏、中脘。痰濁化熱者,加內庭、合谷、陰陵泉。
方義:膻中爲氣會及心包募,可調心氣止痛。巨闕爲心之募穴,郄門爲心包經郄穴,兩穴合用可振奮心陽。配太淵、豐隆以蠲化痰濁。痰濁得去,則胸陽得展、氣血通暢。
10.2.6 痰濁壅塞型胸痹的飲食療法
10.2.6.1 推薦食材
10.2.6.2 推薦食療方
1.瓜蔞枳實桂枝茶(《中醫良藥良方》):炒枳實10g,全瓜蔞15g,川桂枝9g,上藥加至10倍量,共研成粗末,每次取35g,放保溫瓶中,衝入半瓶沸水,加蓋燜20分鐘後,代茶飲,一日內飲完。
2.荷葉菖蒲飲(《中華臨牀藥膳食療學》):延胡索10g置砂鍋中,加水適量,煮沸後煎20分鐘,再人荷葉10g、石菖蒲20g,共煎15分鐘,取汁200raL,加少許紅糖調味,每日1劑,分2~3次服。
3.萊菔粥(《飲食辨錄》):萊菔子30g置砂鍋中,加水適量,煎煮片刻,去渣取汁,入粳米50g煮粥,空腹食用。
10.3 陰寒凝滯/寒凝心脈
10.3.1 陰寒凝滯型胸痹的症狀
猝然心痛如絞,心痛徹背,喘不得臥,多因氣候驟冷或驟感風寒而發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則手足不溫,冷汗自出,胸悶氣短,心悸,甚則喘息不得臥,面色蒼白,舌淡,苔薄白,脈沉緊或沉細。
10.3.2 症候分析
諸陽受氣於胸中而轉行於背,寒邪內侵致使陽氣不運,氣機阻痹,故見胸痛徹背,感寒則痛甚。胸陽不振,氣機受阻,故見胸悶氣短,心悸,甚則喘息不能平臥。陽氣不足,故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舌苔白,脈沉細,均爲陰寒凝滯,陽氣不運之候。
素體陽虛,陽氣不展,氣機阻痹,故見心胸痛如縮窄、遇寒而作、感寒則痛甚。
10.3.3 治法
辛溫通陽,開痹散寒。
辛溫散寒,宣通心陽。
10.3.4 陰寒凝滯型胸痹的方藥治療
栝萎薤白白酒湯[備註]栝蔞薤白白酒湯(《金匱要略方論》):栝蔞、薤白、白酒加枳實、桂枝、附子、丹蔘、檀香。方中桂枝、附子、薤白辛溫通陽、開痹散寒;栝萎、枳實化痰散結,泄滿降逆;檀香理氣溫中;丹蔘活血通絡。若痰溼內盛,胸痛伴有咳唾痰涎,可加生薑、橘皮、茯苓、杏仁等以行氣化痰。
若症見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痛劇而無休止,身寒肢冷,喘息不得臥,脈象沉緊,此爲陰寒極盛,胸痹之重證,宜用烏頭赤石脂丸[備註]烏頭赤石脂丸(《金匱要略方論》):蜀椒、烏頭、炮附子、乾薑、赤石脂和蘇合香丸[備註]蘇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白朮、青木香、犀角、香附、硃砂、訶子、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蓽撥、蘇合香油、薰陸香、冰片以芳香溫通而止疼痛。方中蜀椒乾薑溫中散寒,附子、烏頭以治心痛厥逆,赤石脂在此用以養心氣,和蘇合香丸同用以開胸止痛。臨牀附子與烏頭同用者較少,故可去烏頭加肉桂其效更佳。現在常用冠心蘇合丸即從蘇合香丸化裁而來。
10.3.5 陰寒凝滯型胸痹的鍼灸治療
選穴:以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和任脈穴爲主。取心俞、厥陰俞、內關、通裏、氣海、關元。
方義:心俞、厥陰俞助心陽而散寒邪。內關、通裏是心經和心包經的絡穴,能活血通絡而止痛。氣海、關元針後加灸,可起溫寒散凝之效。
10.3.6 陰寒凝滯型胸痹的飲食療法
10.3.6.1 推薦食材
10.3.6.2 推薦食療方
1.止痛乳香茶(《中國食療大全》):乳香、茶葉各等分,鹿血適量。將乳香、茶葉共研成細末,每次取3g,沸水沖泡,加鹿血服。
2.薤白湯(《聖濟總錄》):幹薤白10g,瓜萎仁10g,將幹薤白和瓜蔞仁加入500mL水中煎湯。每日2次,5天爲1個療程。
3.姜蔥粥(《臨牀食療配方》):乾薑30g,高良薑30g,蔥白50g,大米100g。將乾薑、高良薑裝入紗袋中,加水500mL,與大米同煮粥,粥熟後去藥袋,加入蔥白煮沸即成。每日2次,7天爲1個療程。
10.4 心腎陰虛
10.4.1 心腎陰虛型胸痹的症狀
胸悶且痛,心胸隱痛,久發不愈,心悸盜汗,氣短乏力,心煩不寐,腰痠膝軟,耳鳴,頭暈,口乾便祕,舌紅少津或有紫斑,苔薄或剝,脈細帶數或見細澀。
10.4.2 證候分析
病延日久,長期氣血運行失暢,瘀滯痹阻,故見胸悶且痛。不能充潤營養五臟,而致心腎陰虛。心陰虛,故見心悸盜汗,心煩不寐。腎陰虛,故見耳鳴,腰疫膝軟。水不涵木,肝陽偏亢,故見頭暈。舌紅或有紫斑,脈細帶數或細澀,均爲陰血虧虛,心脈瘀阻之徵。
10.4.3 治法
滋陰清火,養心和絡。
10.4.4 心腎陰虛型胸痹的方藥治療
左歸飲[備註]左歸飲(《景嶽全書》):熟地、山萸肉、杞子、山藥、茯苓、甘草加減。方中熟地、山茱萸、杞子滋陰益腎;淮山藥、茯苓、甘草健脾以助生化之源。若心陰虧虛而見心悸、盜汗、心煩不寐者,可加麥冬、五味子、柏子仁、酸棗仁等以養心安神,麥冬可以重用。若胸悶且痛者,可加當歸、丹蔘、川芎、鬱金等以養血通絡。若陰虛陽亢而見頭暈目眩,舌麻肢麻,面部烘熱者,可酌加制首烏、女貞子、鉤藤、生石決、生牡蠣、鱉甲等以滋陰潛陽。
10.4.5 心腎陰虛型胸痹的飲食療法
10.4.5.1 推薦食材
10.4.5.2 推薦食療方
1.酸棗仁茶(《食物中藥與便方》):酸棗仁15~30g,玄蔘30g,將兩種藥研末放保溫杯中,衝入沸水,加蓋燜15分鐘後,代茶頻飲。
2.洋蔘湯(《中華臨牀藥膳食療學》):西洋參3g,麥冬10g,將西洋參浸軟切成薄片,麥冬切開去心,共入保溫杯內,加開水沖泡10分鐘後當茶飲,連用10~15天。
3.麥冬人蔘燉瘦肉(《中華食療大全》):人蔘10g洗淨潤透,切片,麥冬10g洗淨去心,五味子6g洗淨,冬菇30g洗淨切片,將瘦豬肉50g放入燉鍋中,加人人蔘、麥冬、五味子、冬菇,加入姜、蔥、鹽各適量,加入雞湯600mL,武火燒開,文火煮1小時即成。佐餐服食。
10.4.6 心腎陰虛型胸痹的鍼灸治療
選穴:以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穴爲主。取心俞、腎俞、神門、太溪、三陰交、內關。
方義:心俞、內關、腎俞、太溪補益心腎。神門補心除煩。三陰交養血滋陰。
10.5 心氣虛弱
10.5.1 心氣虛弱型胸痹的症狀
心胸隱痛,反覆發作,胸悶氣促,動則喘息,心悸易汗,倦怠懶言,面色咣白,舌淡或有齒痕,苔薄白,脈弱或結代。
10.5.2 證候分析
心氣虛弱,鼓動無力,血滯心脈,故見胸悶隱痛、時作時止和心悸短氣、倦怠懶言。面色少華及舌脈均爲心氣虛弱之象。
10.5.3 治法
補脾益氣,養心止痛。
10.5.4 心氣虛弱型胸痹的鍼灸治療
選穴:以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穴爲主。取膻中、巨闕、陰郄、氣海、足三裏。
隨證配穴:兼見形寒肢冷、舌淡或紫黯者,爲心陽虛,加灸關元、命門。
方義:膻中爲氣會、心包募,可調心氣而止痛。巨闕爲心的募穴,陰郄爲心的郄穴,兩穴合用可補益心氣。氣海補養先天元氣,足三裏補養後天之氣而益心氣。
10.6 氣陰兩虛
10.6.1 氣陰兩虛型胸痹的症狀
胸悶隱痛,時作時止,心悸氣短,動則益甚,倦怠懶言,面色少華,聲息低微,易汗出,頭暈目眩,遇勞則甚,舌偏紅或有齒印,苔薄白,脈細弱無力,或結代。
10.6.2 證候分析
胸痹日久,氣陰兩虛,氣虛則無以行血,陰虛則脈絡不利,均可使血行不暢,氣血瘀滯,故見胸悶隱痛,時作時止。心脈失養,故見心悸。氣虛故見短氣、倦怠懶言,面色少華。陰虛陽亢故見頭暈目眩。虛不耐勞,故遇勞則甚。舌嫩紅或有齒印,脈細弱無力,或結代,均爲氣陰兩虛之徵。
10.6.3 治法
10.6.4 氣陰兩虛型胸痹的方藥治療
生脈散[備註]生脈散(《魯急千金要方》):人蔘、麥冬、五味子合人蔘養營湯[備註]人蔘養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人蔘、甘草、當歸、白芍、熟地黃、肉桂、大棗、黃芪、白朮、茯苓、五味子、遠志、橘皮、生薑加減。方中人參、黃芪、白朮、茯苓、甘草,健脾益氣,以助生化氣血之源;麥冬、地黃、當歸、白芍,滋養陰血;遠志、五味子,養心安神。若胸悶胸痛,可加丹蔘、參三七、益母草、鬱金、五靈脂等以活血通絡。若脈結代,爲氣虛血少,血不養心所致,可合炙甘草湯[備註]炙甘草湯(《傷寒論》):炙甘草、人蔘、桂枝、生薑、阿膠、生地黃、麥冬、火麻仁、大棗以益氣養血,滋陰復脈。
10.6.5 氣陰兩虛型胸痹的飲食療法
10.6.5.1 推薦食材
10.6.5.2 推薦食療方
1.益心方茶(《奇效良方集成》):黨蔘、何首烏、丹蔘各15g,五味子4.5g,麥冬、山茱萸各9g,大棗6枚,上述藥量加至10倍,研成粗末,每次取50~60g,放入保溫瓶中,20分鐘後,去渣,分2~3次服。
2.龍眼丹蔘湯(《中國藥膳學》):龍眼肉30g,遠志、丹蔘各15g,水煎,加紅糖適量調服,日兩次。
3.三七人蔘粥(《中華食療大全》):人蔘6g,三七3g切片,與粳米60g同置砂鍋中煮粥,粥成後放入白糖適量調味,每日兩次,早晚分服。
10.7 陽氣虛衰
10.7.1 陽氣虛衰型胸痹的症狀
胸悶氣短,甚則胸痛徹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腰痠,乏力,面色蒼白,脣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脈沉細或沉微欲絕。
心悸而痛,胸悶氣短,動則更甚,自汗,神倦怯寒,面色㿠白,四肢欠溫或腫脹,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白或膩,脈沉細遲。
10.7.2 證候分析
陽氣虛衰,胸陽不運,氣機痹阻,血行瘀滯,故見胸悶氣短,甚則胸痛徹背。心陽不振,故見心悸、汗出。腎陽虛衰,故見畏寒肢冷,腰痰,乏力。面色蒼白,脣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脈沉細或沉微欲絕,均爲陽氣虛衰,瘀血內阻之徵。
10.7.3 治法
10.7.4 陽氣虛衰型胸痹的方藥治療
參附湯[備註]參附湯(《婦人良方》):人蔘、熟附子、姜、棗合右歸飲[備註]右歸飲(《景嶽全書》):熟地、山萸肉、杞子、山藥、杜仲、甘草、附子、肉桂加減。方中人參大補元氣;附、桂溫壯真陽;熟地、山茱萸、杞子、杜仲以補益腎精。若見面色脣甲青紫、大汗出、四肢厥冷,脈沉微欲絕者,乃心陽欲脫之危候,可重用紅參(或別直參)、附子,並加用龍骨、牡蠣,以回陽救逆固脫。若陽損及陰,陰陽兩虛者,可再加麥冬、五味子,以溫陽滋陰並用。若腎陽虛衰,不能制水,水氣凌心,症見心悸、喘促,不能平臥,小便短少,肢體浮腫者,可用真武湯[備註]真武湯(《傷寒論》):炮附子、白朮、茯苓、芍藥、生薑加漢防己、豬苓、車前子,以溫陽利水。
10.7.5 陽氣虛衰型胸痹的飲食療法
10.7.5.1 推薦食材
10.7.5.2 推薦食療方
1.瓜萎薤白酒(《中國藥膳學》):瓜蔞、薤白各12g,白酒30mL,水適量,以文火煎煮,去渣飲服,每日兩次頓服。
2.羊肉蘿蔔湯(《中國藥膳辨證治療學》):羊肉100g,白蘿蔔300g,肉桂6g,生薑、胡荽、胡椒、食鹽各適量。將羊肉、蘿蔔切塊同煮,羊肉熟後加入肉桂末及生薑等調料煮沸即成。早、晚空腹食用。
3.人蔘薤白粥(《聖濟總錄》):人蔘10g,薤白6g,雞蛋1個,粳米100g。先將人蔘單煮,取汁備用;雞蛋放入碗中,攪拌均勻,備用;粳米如常法煮粥,米熟時放入雞蛋、薤白、人蔘汁,再煮至熟。每日1次。
10.8 氣滯心胸
10.8.1 氣滯心胸型胸痹的症狀
心胸滿悶,隱痛陣發,時欲太息,遇情志不遂容易誘發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脹悶,得噯氣或矢氣則舒,苔薄或薄膩,脈弦。
10.8.2 證候分析
肝失疏泄,氣機鬱滯,心脈不和。
10.8.3 治法
10.8.4 氣滯心胸型胸痹的飲食療法
10.8.4.1 推薦食材
10.8.4.2 推薦食療方
1.玫瑰花茶(《本草綱目拾遺》):幹玫瑰花6~10g,紅糖適量。將玫瑰花放入茶杯中,用開水沖泡,溫浸10分鐘後即可引用,代茶飲。
2.香橙湯(《遵生八箋》):橙子1000g,去核切片,生薑30g,切片焙乾,檀香末15g,甘草末30g,鹽10g。將橙子、生薑碾爛如泥,入檀香末、甘草末,和作餅子,焙乾後碾爲細末。每頓10g,用開水送下。
3.佛手柑粥(《宦遊日札》):佛手柑15g,粳米100g,冰糖適量。將佛手柑洗淨加水500mL,煎煮2分鐘,去渣取汁,再加入粳米及冰糖,文火熬粥。每日2次,5天爲1個療程。
11 胸痹的其他療法
若心痛劇烈,手足青至節,汗出肢冷,脈沉細或結代者,屬真心痛,多見於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應採取綜合治療。
11.1 治療胸痹的單方驗方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並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胸痹心中痞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蔘湯亦主之。”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
11.2 治療胸痹的中成藥
近年來,治療胸痹的各種單方、成藥種類較多,均有一定療效。有些方藥已經劑型改良,製成注射劑、噴霧劑或膏藥,既便於臨牀應用,又利於提高療效。茲擇其常用者介紹如下,可參考選用。
①冠心蘇合丸(蘇合香油、檀香、硃砂、冰片、青木香、乳香),每服一粒,痛時服用,或每日2~3次。
②複方丹蔘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藥丹蔘、降香各2克),肌內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1~2次。亦可作靜脈注射,用2毫升加入50%葡萄糖20毫升內靜脈推注,或用4至8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靜脈滴注。
③毛冬青注射液(每支含生藥8克或黃酮甙20毫升),每次肌肉注射一支,每日1~2次。
⑤栝蔞片:每次服4片,每日3次。
11.3 鍼灸治療胸痹
11.3.1 體針
取膻中、心俞、厥陰俞、巨闕、內關、通裏等穴爲主。虛寒者加灸氣海、關元;痰濁者加豐隆、足三裏;瘀血者加膈俞、三陰交。
11.3.2 耳針
取心、腦、胸、下腳端等穴爲主,輔以緣中、肺、肝、降壓溝、枕、興奮點等穴區,每次選3~5穴,強刺激,留針1小時。
13 醫案
患者,男,54歲。1954年發現高血壓病,1963年後經常胸部悶痛,有悶壓感,心電圖T波普遍低平,二級梯運動試驗陽性。1968年後經常陣發性胸悶痛,心慌,上坡則氣急。1970年10月4日因發熱、心慌而入院。當時檢查:血壓22.4/14.2kPa,心界稍大,心音弱,心電圖示 T波普遍低平或倒置,S-T段下移。診斷:高血壓病、冠心病、上呼吸道感染。1970年10月14日取心俞、厥陰俞、內關、通裏、足三裏等穴,進行鍼刺治療。第一次針後即感到心前區舒適,5次後睡眠好轉,無心慌、胸悶發作,自覺精神體力日漸增強,每晨40min散步2.8km,由慢步到快步,而無不適。第二療程後T波全部提高接近正常水平,S-T段移位恢復。第三療程後出院,堅持全日工作。18個月後進行隨訪,臨牀療效及心電圖均鞏固。(鍼灸學簡編)
15 文獻摘錄
《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篇》:“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
《黃帝內經靈樞·厥病》篇:“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難經·六十難》:“其五臟氣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蔘湯亦主之”;“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類證治裁·胸痹》篇:“胸痹胸中陽微不運,久則陰乘陽位而爲痹結也,其症胸滿喘息,短氣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陽氣不舒,濁陰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則氣結咳唾,胸痛徹背。夫諸陽受氣於胸中,必胸次空曠,而後清氣轉運,布息展舒,胸痹之脈,陽微陰弦,陽微知在上焦,陰弦則爲心痛,以金匱、千金均以通陽主治也。”
16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49.
- ^ [4]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112.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83.
- ^ [6]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5-77.
- ^ [7]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