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

中醫內科學 常見病方藥治療 常見病艾灸療法 中醫學 常見病鍼灸治療 常見病推拿療法 中醫診斷學 中醫常見病 常見病耳針療法 中醫病名 問診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ù mèi

2 英文參考

insomni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insomni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sleeplessnes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不寐(insomnia[1][2])爲病名[3]。又稱失眠[3]不得眠[4]不能眠[5]不得臥[5]目不瞑[5]。是指以不易入睡或睡眠短淺易醒,甚至整夜不能入睡爲主要表現的疾病[5][5]。出《難經·第四十六難》。不寐多由勞神憂思或年老久病,心脾內傷,心神失養;或心情惱怒、痰熱上擾、心神不寧所致[5]不寐的證情輕重不一,輕者有入寐困難,有寐而易醒,有醒後不能再寐,亦有時寐時醒等,嚴重者則整夜不能人[5]不寐一證,既可單獨出現,也可與頭痛眩暈心悸健忘等證同時出現[5]。治療用藥物之外,還須注意病人的精神因素,勸其解除煩惱,消除思想顧慮,避免情緒激動,睡前不吸菸,不喫酒和濃茶等東西,每天應參加適當的體力勞動,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可配合氣功治療[5]。這些都是防治不寐的有效方法[5]。單純依靠藥物,不注意精神治療和生活調攝,往往影響療效[5]

鍼灸治療不寐療效較好[6]

本症多見於現代醫學中的神經官能症高血壓貧血更年期綜合徵及某些精神病等疾病之中[6]

提醒:老年睡眠時間逐漸縮短而容易醒覺,如無明顯症狀則屬生理現象[6]

4 各家論述

早在《黃帝內經素問·逆調論篇》中,就有“胃不和臥不安”的記載。在《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中,亦有“虛勞虛煩不得眠”的論述。《景嶽全書·不寐》進一步對形成不寐的原因作了精闢的分析:“不寐證雖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一由營氣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實,無邪者皆虛”。[6]

5 不寐症狀

睡眠時經常不易入眠,或睡眠短淺易醒,甚至整夜不能入眠爲主[6]患者輕者難以入睡或睡而易醒、時睡時醒,或醒而不再睡;重者則徹夜不眠[6]

臨牀上,心脾兩虛者,兼見心悸健忘神疲便溏面色萎黃等症;陰虛火旺者,兼見虛煩驚悸手足心熱頭暈耳鳴等症;胃腑不和者,兼見脘痞懊儂,甚則嘔噦痰涎,苔黃膩等症;肝火上擾者,兼見頭暈頭痛,多煩易怒,脅痛口苦等症[6]

本症多見於現代醫學中的神經官能症高血壓貧血更年期綜合徵及某些精神病等疾病之中[6]

6 不寐病因病機

形成不寐的原因很多。思慮勞倦內傷心脾,陽不交陰,心腎不交陰虛火旺肝陽擾動,心膽氣虛以及胃中不和等因素,均可影響心神而導致不寐[6]。憂思過度,勞逸失調,耗傷心脾,導致氣血不足,無以奉養心神而致不寐;或因驚恐,房勞傷腎,以致心火獨熾,心腎不交,神志不寧;或因素體虛弱,心膽虛怯;或因情志抑鬱,肝失條達,肝陽擾動心神而成不寐;亦有飲食不節,脾胃受傷,宿食停滯,胃氣不和,而致不得安寐。《景嶽全書·雜證謨》:“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一由營氣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實證,無邪者皆虛證。”

6.1 思慮勞倦太過,傷及心脾

心傷陰血暗耗,神不守舍;脾傷則食少納呆生化之源不足,營血虧虛,不能上奉於心,以致心神不安。如《景嶽全書·不寐中指出:“勞倦思慮太過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無主,所以不眠。”《類證治裁·不寐》也說:“思慮傷脾,脾血虧損,經年不寐。”可見,心脾不足造成的血虛,會導致不寐[6]

6.2 陽不交陰,心腎不交

素體虛弱,或久病之人,腎陰耗傷,不能上奉於心,水不濟火,則心陽獨亢;或五志過極心火內熾,不能下交於腎,心腎失交,心火亢盛,熱擾神明,神志不寧,因而不寐,正如《景嶽全書·不寐》所說:“真陰精血之不足,陰陽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6]

6.3 陰虛火旺肝陽擾動

情志所傷,肝失條達,氣鬱不舒,鬱而化火,火性上炎,或陰虛陽亢擾動心神,神不安寧以致不寐[6]

6.4 心虛膽怯,心神不安

心虛膽怯,決斷無權,遇事易驚,心神不安,亦能導致不寐。如《沈氏尊生書·不寐中指出:“心膽俱怯,觸事易驚,夢多不詳,虛煩不眠。”此屬體弱心膽素虛,善驚易恐,夜寐不寧,亦有因暴受驚駭情緒緊張,終日惕惕,漸至心虛膽怯不寐者。正如《類證治裁·不寐》所說:“驚恐傷神,心虛不安”,不論因虛、因驚二者又往往互爲因果。[6]

6.5 胃氣不和,夜臥不安

飲食不節,腸胃受傷,宿食停滯,釀爲痰熱,壅遏於中,痰熱上擾,胃氣不和,以致不得安寐。這就是《黃帝內經素問·逆調論篇》說的“胃不和臥不安”。《張氏醫通·不得臥》又進一步闡明瞭胃不和臥不安的原因:“脈數滑有力不眠者,中有宿食痰火,此爲胃不和臥不安也。”[6]

6.6 不寐的病理變化

不寐的原因很多,但總是與心脾肝腎及陰血不足有關,其病理變化,總屬陽盛陰衰,陰陽失交。因爲血之來源,由水谷之精微所化。上奉於心,則心得所養;受藏於肝,則肝體柔和;統攝於脾,則生化不息;調節有度,化而爲精,內藏於腎,腎精上承於心,心氣下交於腎,則神志安寧。若暴怒、思慮、憂鬱勞倦等傷及諸髒,精血內耗,彼此影響,每多形成頑固性不寐。所以,不寐之證,虛者尤多。

6.7 現代醫學解釋

現代醫學認爲因長期過度緊張腦力勞動,強烈思想情緒波動,久病後體質虛弱,使大腦皮層興奮抑制相互失衡,導致大腦皮質功能活動紊亂而成。

7 不寐辨證治療

臨牀辨證,首先要明確本病主要特徵爲入寐艱難,或寐而不酣,或時寐時醒,或醒後不能再寐,或整夜不能入寐。其次要分清虛實虛證多屬陰血不足,責在心脾肝腎。實證多因肝鬱化火,食滯痰濁,胃腑不和。

在治療上當以補虛瀉實,調整陰陽爲原則。虛者宜補其不足,益氣養血滋補肝腎;實者宜瀉其有餘,消導和中,清火化痰實證日久,氣血耗傷,亦可轉爲虛證虛實夾雜者,應補瀉兼顧爲治。

7.1 實證

實證不寐,有外感時邪和內邪滯逆之不同[6]

7.1.1 肝鬱化火/肝火擾心

不寐·肝火擾心證(insomnia with syndrome of liver-fire disturbing heart[6])是指肝火旺盛,擾動心神,以不寐多夢,甚則徹夜不眠,急躁易怒,伴頭暈頭脹目赤耳鳴口乾而苦,不思飲食,便祕溲赤,舌紅,苔黃,脈弦數等爲常見症的不寐證候[6]

肝火不得臥者治宜平肝清火,如用疏肝散四物湯山梔川連龍膽瀉肝湯家祕肝腎丸等方[7]

7.1.1.1 症狀

心煩不寐,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飲食,口渴喜飲,胸悶脅痛頭痛面紅,目赤口苦小便黃赤大便祕結舌紅、苔黃,脈弦而數[7][7]

7.1.1.2 證候分析

本證多因惱怒傷肝,肝失條達,氣鬱化火,上擾心神則不寐肝氣犯胃則不思飲食。肝鬱化火肝火乘胃,胃熱口渴喜飲。肝火偏旺,則急躁易怒、胸悶脅痛頭痛面紅。火熱上擾,故目赤口苦小便黃赤大便祕結舌紅,苔黃,脈弦而數,均爲熱象。[7][7]

7.1.1.3 治法

疏肝瀉熱,佐以安神[7]

7.1.1.4 方藥治療

龍膽瀉肝湯[備註]龍膽瀉肝湯(《蘭室祕藏》):龍膽草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柴胡生地黃(近代方有黃芩梔子加味。,方中龍膽草黃芩梔子清肝瀉火澤瀉木通車前子清利肝經溼熱當歸、生地養血和肝柴胡疏暢肝膽之氣;甘草和中。可加硃茯神龍骨牡蠣以鎮心安神。如胸悶脅脹,善太息者,加鬱金香附之類以疏肝開鬱[7]

7.1.1.5 鍼灸治療

治法:平肝降火,解鬱安神[7]

7.1.1.5.1 方一

[7]

選穴:以足厥陰肝經手少陰心經穴爲主。取行間足竅陰風池神門

隨證配穴耳鳴者,加翳風中渚目赤者,加太陽陽溪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

方義:行間平肝降火。足竅陰膽火以除煩。風池疏調肝膽而止頭痛頭暈神門以寧心安神

7.1.1.5.2 方二

神門三陰交心俞腎俞等穴爲主[7]肝火上擾者,加太沖行間肝俞膽俞[7]

7.1.1.5.3 方三

處方四神聰 神門 三陰交

方義:四神聰鎮靜安神不寐病位在心,取心經原穴神門寧心安神三陰交健脾益氣柔肝益陰,可使脾氣和,肝氣疏泄,心腎交通以達心氣安而不寐除。

隨證配穴肝陽上擾—太沖

操作:毫針刺,虛證補法實證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爲一療程。

7.1.1.6 推拿治療

[8]

選穴:風池肩井肝俞膽俞章門期門太沖

操作方法:用掃散法在頭兩側膽經循行部位治療,每側20~30次。拿五經風池肩井,時間約2~3分鐘。指按揉肝俞膽俞,每穴約3分鐘,按揉章門期門太沖穴,每穴約1~2分鐘。搓兩脅,時間約1分鐘。

7.1.2 膽火不得臥

膽火不得臥指因肝膽溼熱鬱火所致的不寐[9]。治療如膽火乘脾者,清膽竹茹湯;左關獨大,龍膽瀉肝湯膽星;膽涎沃心者,膽星湯瀉心湯牛黃清心丸[9]

7.1.3 痰濁內阻/痰熱內擾

痰濁內阻者,症見不寐,嘔惡胸悶,苔膩脈滑,治以化痰爲主,用溫膽湯加減[9]

不寐·痰熱內擾證(insomnia with syndrome of internal disturbance of phlegm-heat[9])是指痰熱互結,擾亂心神,以心煩不寐胸悶脘痞,泛惡噯氣口苦頭重目眩,舌偏紅,苔黃膩,脈滑數等爲常見症的不寐證候[9]

7.1.3.1 症狀

不寐頭重睡眠不安,痰多胸悶惡食噯氣吞酸噁心心煩口苦頭暈目眩舌紅,苔膩而黃,脈滑數[9][9]

7.1.3.2 證候分析

本證多因宿食停滯,積溼生痰,因痰生熱,痰熱上擾則心煩不寐口苦。因宿食痰溼壅遏於中,故而胸悶清陽被蒙,故頭重目眩。痰食停滯則氣機不暢,胃失和降,故證見惡食噯氣或嘔惡。舌紅、苔膩而黃,脈滑數,均爲痰熱、宿食內停之徵。[9][9]

7.1.3.3 治法

化痰清熱,和中安神[9]

7.1.3.4 方藥治療

溫膽湯[備註]溫膽湯(《備急千金要方》):半夏橘皮甘草枳實竹茹生薑茯苓黃連山梔主之。方用半夏陳皮竹茹枳實理氣化痰和胃降逆黃連山梔清心降火;茯苓寧心安神。若心悸驚惕不安者,再可加入珍珠母、硃砂之類以鎮驚定志。若痰食阻滯,胃中不和者,可合用半夏秫米湯[備註]半夏秫米湯(《內經》):半夏秫米神曲山楂萊菔子消導和中。[9]

痰熱重而大便不通者,可用礞石滾痰丸[備註]礞石滾痰丸(《養生主論》):青礞石沉香大黃黃芩朴硝火瀉熱,逐痰安神[9]

7.1.3.5 鍼灸治療
7.1.3.5.1 方一

[9]

治法健脾化痰,清熱安神

選穴:以足陽明胃經手少陰心經穴爲主。取內庭公孫豐隆神門

隨證配穴便祕者,加天樞上巨虛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

方義:內庭公孫瀉脾胃之熱。豐隆化痰和中。神門以寧心安神

7.1.3.5.2 方二

處方四神聰 神門 三陰交

方義:四神聰鎮靜安神不寐病位在心,取心經原穴神門寧心安神三陰交健脾益氣柔肝益陰,可使脾氣和,肝氣疏泄,心腎交通以達心氣安而不寐除。

隨證配穴:心脾虧損—心俞脾俞心腎不交心俞腎俞太溪,心膽氣虛—心俞膽俞肝陽上擾—太沖脾胃不和足三裏,痰熱內擾—內關豐隆

操作:毫針刺,虛證補法實證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爲一療程。

7.1.3.6 艾灸治療

[10]

選穴:神門豐隆陰陵泉築賓

灸法艾炷無瘢痕灸,每穴6~8壯,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1次,10次爲1個療程,灸至睡眠改善爲止。

7.1.4 外感時邪

外感時邪者,有表熱不得臥裏熱不得臥半表半里熱不得臥血熱不得臥氣熱不得臥餘熱不得臥虛煩不得臥[10]

7.1.5 內邪滯逆

內邪滯逆者,又有痰濁內阻、水氣凌心肝火膽火、胃中不和數種[10]

7.1.6 水氣凌心

水氣凌心者,症見不寐心下動悸,胸中漉漉有聲,治宜逐飲祛溼,用平胃散控涎丹等方[10]

7.1.7 胃不和臥不安

胃不和臥不安原爲胃逆氣喘不得安臥之意,後世釋爲內傷不得臥之症[11]。多因胃強多食,脾弱不運,停滯胃家,成飲成痰所致。治宜和胃化溼祛痰[11]。如二陳平胃散石菖蒲、海石或加梔子黃連;若大便堅結,導痰湯胃脘作痛者,滾痰丸,甚則小胃丹[11]

不寐·胃氣不和證(insomnia with syndrome of stomach qi disharmony[11])是指胃氣不和,心神不安,以失眠,脘腹脹滿或脹痛,時有噁心嘔吐噯腐吞酸大便異臭,或便祕腹痛,苔黃膩或黃糙,脈弦滑或滑數等爲常見症的不寐證候[11]

7.1.7.1 鍼灸治療
7.1.7.1.1 方一

神門三陰交心俞腎俞等穴爲主[11]。胃腑不和者,加中脘豐隆足三裏[11]

7.1.7.1.2 方二

處方四神聰 神門 三陰交

方義:四神聰鎮靜安神不寐病位在心,取心經原穴神門寧心安神三陰交健脾益氣柔肝益陰,可使脾氣和,肝氣疏泄,心腎交通以達心氣安而不寐除。

隨證配穴脾胃不和足三裏

操作:毫針刺,虛證補法實證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爲一療程。

7.1.7.2 艾灸治療

[11]

選穴:中脘豐隆足三裏公孫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1次,灸至腹部不適感消失、大便正常後再鞏固灸5~7次。

7.1.8 心火熾盛

不寐·心火熾盛證(insomnia with syndrome of blazing heart-fire[11])是指心火熾盛,擾動心神,以心煩不寐,躁擾不寧,口乾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瘡,舌尖紅,苔薄黃,脈數有力或細數等爲常見症的不寐證候[11]

7.2 虛證

不寐虛證,多因陰血虧損,中氣不足,或心脾兩虛所致[11]。因陰血不足,心失所養者,常兼虛火偏亢,症見心煩失眠頭暈耳鳴,甚則五心煩熱多汗口乾舌紅,脈細數[11]。治療宜滋陰養血爲主[11]。火亢則兼降心火,方用酸棗仁湯補心丹硃砂安神丸[11]

7.2.1 陰虛火旺

7.2.1.1 症狀

心煩不寐,或時寐時醒,心悸不安,頭暈耳鳴健忘腰痠夢遺五心煩熱手足心熱顴紅潮熱口乾津少,舌紅苔少,脈細數[11][11]

7.2.1.2 證候分析

腎陰不足,不能上交於心,心肝火旺火性炎上虛熱擾神,故心煩不寐心悸不安。腎精虧耗,髓海空虛,故頭暈耳鳴健忘。腰府失養,則腰痠心腎不交,精關不固,故夢遺顴紅潮熱口乾少津、舌紅苔少、脈細數,均爲陰虛火旺之象。[11][11]

7.2.1.3 治法

滋陰降火養心安神[11]

7.2.1.4 方藥治療

黃連阿膠湯[備註]黃連阿膠湯(《傷寒論》):黃連阿膠黃芩雞子黃芍藥、硃砂安神丸[備註]硃砂安神丸(《醫學發明》):黃連硃砂生地黃、歸身、炙甘草二方同爲清熱安神之劑,可隨證選用。黃連阿膠湯重在滋陰清火,適用於心煩不寐,若陽升面熱微紅,眩暈耳鳴可加牡蠣龜版磁石等重鎮潛陽,陽升得平,陽入於陰,即可入寐,療效更爲顯著。硃砂安神丸亦以黃連爲主,方義相似,作丸便於常服,再可加入柏子仁、棗仁養心安神,諸藥相合,可奏滋陰降火養心安神之功。[11]

7.2.1.5 鍼灸治療
7.2.1.5.1 方一

[11]

選穴:以足少陰腎經手少陰心經穴爲主。取大陵太溪神門心俞

隨證配穴眩暈者,加風池耳鳴者,加聽宮遺精者,加志室

刺灸方法:針用補瀉兼施法。

方義:瀉大陵心火。補太溪腎陰。補神門心俞寧心安神

7.2.1.5.2 方二

神門三陰交心俞腎俞等穴爲主[11]心脾兩虛者,加脾俞厥陰俞陰虛火旺者,加太溪大陵[11]

7.2.1.6 艾灸治療

[11]

選穴:神門太溪三陰交大陵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2~3穴,每穴15分鐘,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1次,10次爲1個療程,精神緊張或身體勞累時可以灸1或2個療程。

7.2.2 心脾兩虛

不寐·心脾兩虛證(insomnia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heart and spleen[11])是指心血不足脾氣虛弱,以不易入睡,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頭暈目眩四肢倦怠腹脹便溏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無力等爲常見症的不寐證候[11]

心脾兩虛所致者,症見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飲食減少,面色少華,舌淡,脈細[11]。治宜補益心脾[11]。方用歸脾湯壽脾煎[11]

7.2.2.1 症狀

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頭暈目眩,肢倦神疲,飲食無味,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弱[11]

7.2.2.2 證候分析

心主血,脾爲生血之源,心脾虧虛,血不養心,神不守舍,故多夢易醒,健忘心悸氣血虧虛,不能上奉於腦,清陽不升,則頭暈目眩血虛不能上榮於面,故面色少華,舌色淡。脾失健運,則飲食無味。血少氣虛,故精神不振,四肢倦怠,脈細弱。[11]

7.2.2.3 治法

補養心脾,以生氣[11]

7.2.2.4 方藥治療

歸脾湯[備註]歸脾湯(《嚴氏濟生方》):黨蔘黃芪白朮茯神酸棗仁龍眼、術香、炙甘草當歸遠志生薑大棗主之。方中人參、白朮黃芪甘草補氣健脾遠志、棗仁、茯神龍眼肉補心益脾安神定志當歸滋陰養血;木香行氣舒脾,使之補而不滯。諸藥相合,養血以寧心神,健脾以資化源。如心血不足者,可加熟地、白芍阿膠以養心血。如不寐較重者,酌加五味子柏子仁有助養心寧神,或加合歡花夜交藤龍骨牡蠣以鎮靜安神。如兼見脘悶納呆苔滑膩者,加半夏陳皮茯苓厚朴等,以健脾理氣化痰。本證亦有以歸脾湯養心湯[備註]養心湯(《證治準繩》):黃芪茯苓茯神當歸川芎炙甘草半夏曲柏子仁酸棗仁遠志五味子人蔘肉桂二方化裁同用而收效者。[11]

7.2.2.5 鍼灸治療

治法補氣養血,寧心安神[11]

7.2.2.5.1 方一

[11]

選穴:以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穴爲主。取脾俞心俞神門三陰交

隨證配穴:多夢者,加魄戶健忘者,灸志室百會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鍼灸並用。

方義:脾俞三陰交健脾益氣養血心俞神門養心安神定悸。

7.2.2.5.2 方二

神門三陰交心俞腎俞等穴爲主[11]心脾兩虛者,加脾俞厥陰俞[11]

7.2.2.5.3 方三

處方四神聰 神門 三陰交

方義:四神聰鎮靜安神不寐病位在心,取心經原穴神門寧心安神三陰交健脾益氣柔肝益陰,可使脾氣和,肝氣疏泄,心腎交通以達心氣安而不寐除。

隨證配穴:心脾虧損—心俞脾俞

操作:毫針刺,虛證補法實證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爲一療程。

7.2.2.6 推拿治療

[11]

選穴:印堂神庭太陽睛明攢竹魚腰角孫百會心俞脾俞神門足三裏三陰交

操作方法患者坐位,醫者用一指禪推法印堂向上推至神庭穴,往返5~6遍;再從印堂向兩側沿眉弓推至太陽穴,往返5~6遍;然後印堂開始沿眼眶周圍治療,往返3~4遍,沿上述部位用雙手抹法治療5~6遍。指按揉印堂攢竹睛明魚腰太陽神庭角孫百會,每穴1~2分鐘。用左右結構㨰法患者背部、腰部施術,重點在心俞脾俞等部位,時間約5分鐘。指按揉神門足三裏三陰交,每穴1~2分鐘。

7.2.2.7 艾灸治療

[11]

選穴:脾俞心俞神門足三裏

灸法艾炷隔姜灸,用黃豆大小艾炷,每穴5~7壯,皮膚灼熱感時移除,每日或隔日1次,臨睡前半小時施灸,10次爲1個療程。

7.2.3 膽氣虛/心虛膽怯

不寐·心虛膽怯證(insomnia with syndrome of heart deficiency and timidity[11])是指心氣虧虛,膽氣怯弱,以夜寐多夢易驚,心悸膽怯健忘頭暈神疲少言,舌淡,苔薄,脈弦細等爲常見症的不寐證候[11]

有因膽虛受邪,神氣不寧所致的失眠[11]。治宜補肝溫膽,可用溫膽湯酸棗仁丸五補湯等方,或用炒棗仁研末,以酒調服[11]

7.2.3.1 症狀

不寐多夢,易於驚醒,膽怯心悸,遇事善驚氣短倦怠,小便清長,舌淡,脈弦細[11]

7.2.3.2 證候分析

心虛則心神不安,膽虛善驚易恐,故多夢易醒,心悸善驚氣短倦怠,小便清長均爲氣虛之象,舌色淡,脈弦細,均爲氣血不足的表現。[11]

7.2.3.3 治法

益氣鎮驚,安神定志[11]

7.2.3.4 方藥治療

安神定志丸[備註]安神定志丸(《醫學心悟》):茯苓茯神遠志人蔘石菖蒲龍齒主之。方中人益氣龍齒鎮驚爲主。配茯苓茯神石菖蒲補氣益膽安神。若血虛陽浮,虛煩不寐者,宜用酸棗仁湯[備註]酸棗仁湯(《金匱要略方論》):酸棗仁知母川芎茯苓甘草。藥用酸棗仁安神養肝爲主;川芎調血,以助棗仁養心;茯苓化痰寧心,以助棗仁安神知母清膽寧神。證情較重者,二方可以合用。[11]

此外,若病後虛煩不寐形體消瘦面色眺白,容易疲勞,舌淡,脈細弱,或老年入夜寐早醒而無虛煩之證的,多屬氣血不足,治宜養血安神,一般可用歸脾湯[11]

後血肝熱不寐者,宜用琥珀多寐丸[備註]琥珀多寐丸驗方):琥珀黨蔘茯苓遠志羚羊角甘草[11]

心腎不交,虛陽上擾者,可用交泰丸[備註]交泰丸(《韓氏醫通》):黃連肉桂,方中以黃連清火爲主,反佐肉桂之溫以入心腎,取引火歸元之意。[11]

7.2.3.5 鍼灸治療
7.2.3.5.1 方一

[11]

治法:補心益膽,安神定志

選穴:以手少陰心經足少陽膽經穴爲主。取心俞膽俞大陵丘墟神門

隨證配穴神疲體倦者,加百會足三裏多汗者,加膏肓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

方義:心俞大陵神門寧心安神膽俞丘墟益膽鎮驚。

7.2.3.5.2 方二

處方四神聰 神門 三陰交

方義:四神聰鎮靜安神不寐病位在心,取心經原穴神門寧心安神三陰交健脾益氣柔肝益陰,可使脾氣和,肝氣疏泄,心腎交通以達心氣安而不寐除。

隨證配穴:心膽氣虛—心俞膽俞

操作:毫針刺,虛證補法實證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爲一療程。

7.2.4 中氣虛弱

中氣虛弱者,症見失眠神疲乏力,食慾減退[11]。治以補氣爲主,方用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加減[11]

7.2.5 心腎不交

不寐·心腎不交證(insomnia with syndrome of incoordination between heart and kidney[11])是指心腎陰虛陽氣偏亢,既濟失調,以心煩不寐,入睡困難,心悸多夢,伴頭暈耳鳴腰膝痠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乾少津,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爲常見症的不寐證候[11]

7.2.5.1 鍼灸治療
7.2.5.1.1 方一

神門三陰交心俞腎俞等穴爲主[11]心腎不交者,加腎俞太溪[11]

7.2.5.1.2 方二

處方四神聰 神門 三陰交

方義:四神聰鎮靜安神不寐病位在心,取心經原穴神門寧心安神三陰交健脾益氣柔肝益陰,可使脾氣和,肝氣疏泄,心腎交通以達心氣安而不寐除。

隨證配穴心腎不交心俞腎俞太溪

操作:毫針刺,虛證補法實證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爲一療程。

7.2.5.2 推拿治療

[11]

選穴:心俞腎俞命門神門內關勞宮湧泉

操作方法:用左右結構㨰法患者背腰部施術,重點在心俞腎俞命門穴等部位,時間約5分鐘,以患者感覺溫熱爲度。用掌推法從背部沿脊柱自上而下推至腰骶部,反覆操作3~4遍。掌擦兩側湧泉穴,以透熱爲度。用指點揉神門內關勞宮穴,以酸脹爲度,力度不可過大。

7.2.6 肝鬱血虛

不寐·肝鬱血虛證(insomnia with syndrome of liver depression and blood deficiency[11])是指肝氣鬱結精血虧虛,以難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多夢易驚,或胸脅脹滿,善嘆息,平時性情急躁易怒,舌紅,苔白或黃,脈弦數等爲常見症的不寐證候[11]

8 不寐的其他療法

鍼灸治療不寐效果良好,治療時間以下午爲宜。由其他疾病引起不寐者,應同時治療其原發病。

8.1 對症治療

失眠常伴有心悸、心神不安、腹脹症狀,臨牀可以根據伴隨症狀加用以下方法[11]

8.1.1 心悸

選穴:內關膻中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以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1次。

8.1.2 心神不安

選穴:百會神闕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1次。

8.1.3 腹脹

選穴:中脘天樞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以局部紅暈溫熱爲宜,每日1次。

8.2 耳針法

1.取腦、下腳端神門、心、脾、腎等穴爲主,每次取2~3穴,中等刺激留針3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1]

2.取皮質下 心 腎 肝 垂前 耳背心。每次選3~4穴,交替使用,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亦可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每3~5日更換1次。

3.皮質下交感、心、脾、神門。每次取2~3穴,輕刺激留針30min。每日1次。[11]

8.3 皮膚針

1.輕叩華佗夾脊膀胱經第1側線、骶部及頭顳區,叩至皮膚微微潮紅爲度[11]

2.選穴:自項至腰部督脈經和足太陽經背部第1線。方法梅花針自上而下叩刺,每日1次,每次留針8~10min,10次爲一療程,叩至皮膚潮紅。

9 不寐患者飲食禁忌

痰熱及陰虛患者忌食酸辣等刺激性及煎炸食物[11]

10 日常保健

睡前儘量避免進行情緒激動活動,如觀看內容激烈的影片、聽搖滾樂等,可自我按摩或叫家人按摩以放鬆全身,睡前用熱水泡腳,刺激足底穴位,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睡眠[11]

11 醫案

陳××,男性,27歲。患者因疲勞過度而產生疲倦,煩躁精神恍惚,徹夜不眠。有時只能假寐片刻,頭暈而重,耳若蟬鳴,歷時兩月未愈。初診針太陽神門內關三陰交,針後症狀同前。複診時仍針前穴,針後略感舒適。三診時去前穴組中之太陽,加足三裏行間,針後便能入寐,只在睡眠中有些煩擾不寧。四診至六診針神門足三裏三陰交,針後各種症狀消失。(鍼灸學簡編

陳某,女,30歲,幹部。患者自述失眠近4年,近半年來病情加重,每晚都只能入睡4~5小時,心慌心悸頭暈目眩面色㿠白,體倦乏力,食慾差,月經不調經量少色淡,舌淡苔白,脈細弱。經查證屬心脾兩虛取穴脾俞心俞足三裏內關,採用艾炷隔姜灸,每穴9壯,隔日1次,半月後每晚可入睡7~8小時。2年內因生活、工作問題,偶有失眠,經灸治後即愈。[11]

12 文獻摘錄

黃帝內經素問·逆調論篇》:“陽明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臥不安’,此之謂也。”

景嶽全書·不寐》:“如痰如火,如寒氣水氣,如飲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內邪滯逆之擾也……思慮勞倦,驚恐憂疑,及別無所累而常多不寐者,總屬真陰精血之不足,陰陽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景嶽全書·不寐》引徐東皋曰:“痰火擾亂,心神不寧,思慮過傷,火熾痰鬱而致不眠者多矣。有因腎水不足,真陰不升,而心陽獨亢者,亦不得眠……有體氣素盛偶爲痰火所致,不得眠者,宜先用滾痰丸,次用安神丸清心涼膈之類。有體素弱,或因過勞,或因病後,此爲不足,宜用養血安神之類。凡病後及婦人產後不得眠者,此皆血氣虛而心脾二髒不足,雖有痰火,亦不宜過於攻,治仍當以補養爲君,或佐以清痰降火之藥。”

類證治裁·不寐》:“陽氣自動而之靜,則寐;陰氣自靜而之動,則寤;不寐者,病在陽不交陰也。”

13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2.
  4. ^ [4]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13-116.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2.
  6. ^ [6]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0-82.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7.
  8. ^ [8]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9.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80.
  10. ^ [10]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11. ^ [1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