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膽溼熱

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 中醫證名 鍼灸學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ān dǎn shī rè

2 英文參考

hepatochlic hygropyrexi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dampness and heat in liver and gallbladder[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dampness-heat of liver and gallbladde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

肝膽溼熱證候[1] 。指溼熱蘊結肝膽,疏泄不利,膽汁排出障礙,並溼熱下注的病理變化[2] 。多由外感溼熱之邪,或溼邪內生,鬱久化熱所致。症見寒熱脅肋脹痛腹痛口苦納果、嘔惡腹脹大便不調、小便短赤、苔黃膩、脈弦數,或身目發黃,或寒熱往來,或陰囊溼疹,或睾丸腫脹熱痛,或帶下黃臭、外陰瘙癢[3][3]。多見於急性黃疽型肝炎、膽道感染等疾患[3]。治宜清熱利溼、疏泄肝膽[3]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5.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79.

治療肝膽溼熱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