秫米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ú mǐ

2 拼音名

Shú Mǐ

3 別名

衆、秫、糯秫、糯粟、黃糯、黃米

4 來源

藥材基源:爲禾本科植物梁或粟的種子之粘者。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Setaria italica (L.) Beauv. [Panicum italicum L.]2.Setaria italica (L.) Beauv.var.germanica(Mill.)Schred

採收和儲藏:果實成熟時採收,去淨雜質,曬乾

5 形態

1.粱,一年生栽培作物鬚根粗大。稈粗裝,直立,高0.1-1m。葉鞘松裹莖稈,密具疣毛或無毛,先以近邊緣及葉片接處的背面爲密,邊緣密具纖毛;葉舌爲1圈纖毛;呀片長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0-45cm,寬5-33mm,先端尖,基部鈍圓,上面粗糙,下面稍光滑。圓錐花序圓柱狀或近紡錘狀,通常下垂,基部多少有間斷,長10-40cm,寬1-5cm,常因品種的不同而變異主軸密被柔毛,剛毛顯着長於或稍長於小穗,黃色,褐色或紫色;小穗橢圓形或近圓球形,長2-3mm,黃色,褐色或紫色;第1穎長爲小穗的1/3-1/2,具3脈,第2穎稍短於或長爲小穗的3/4,先端鈍,具5-9脈;第1外稃小穗等長,具5-7脈,基內稃薄紙質,披針形,長爲其2/3,第2外稃等長於第1外稃,卵圓形或圓球形,質堅硬,平滑或具細點狀皺紋,成熟後,自第1外稃基部和穎分離脫落;鱗被先端不平,呈微波狀;花柱基部分離。花、果期夏、秋季。

2.粟,本變種的主要特徵在於:植物體細弱矮小,高20-70cm。圓錐花序圓柱形,緊密,長6-12cm,寬5-10mm;小穗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2.5mm,黃色,剛毛長約小穗的1-3倍,小枝不延伸。

6 生境分佈

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7 炮製

1.生秫米: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篩去灰屑。

2.炒秫米得配本草》:“炒用”。現行,取淨生秫米,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表面黃色,微具焦斑。

飲片性狀:生秫米小球形,直徑約lmm。表面類白色,一側面可見一凹糟,斷面白色。質硬,富粉性。氣微,味甘。炒秫米形如秫米,表面黃色,微具焦斑。具焦香氣。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8 性味

味甘;性微寒

9 歸經

肺;胃;大腸經

10 功能主治

祛風除溼和胃安神解毒斂瘡。主瘧疾寒熱;筋骨攣急泄瀉痢疾;夜寐不安;腫毒;漆瘡凍瘡;犬咬傷

11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包煎;或煮粥;或釀酒。外用。適量,研末撒;或搗敷。

12 注意

小兒不宜多食。

1.《食療本草》:“壅五臟氣,動風,不可常食。”2.《養生集》:“味酸性熱,粘滯,易成黃積病,小兒不宜多食。”(引自《綱目》)

13 各家論述

綜論秫米之功用:1.陶弘景:“北人以此作酒煮糖,肥軟易消。方藥不正用,惟嚼以塗漆瘡及釀諸藥醪。”(《本草經集註》)2.李時珍:“秫者,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故能去寒熱,刊大腸大腸者肺之合,而肺病多作皮寒熱也。《千金》治肺瘧方用之,取此義也。《靈樞經》歧伯治陽盛陰虛,夜不得瞑,半夏湯中用之,取其益陰氣而利大腸也。大腸利則陽不盛矣。”(《綱目》)

14 摘錄

《中華本草

用到中藥秫米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