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fossa orbital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orbit[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an eye socket[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an orbit[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orbital cavity[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眼眶(orbital cavity)是一個容納眼球的方錐形骨腔,由上頜骨、齶骨、顴骨、額骨、蝶骨、篩骨與淚骨共7塊顱骨所構成[1]。
眼眶爲四邊錐形的骨窩,其底邊向前尖朝後,由額骨、蝶骨、篩骨、齶骨、淚骨、上頜骨、顴骨等7塊骨組成,深約5釐米。
容積爲25~28毫升。內有眼球、脂肪、肌肉、神經、血管、筋膜、淚腺等。眼眶與額竇、篩竇,上頜竇、蝶竇相鄰,故副鼻竇的炎症或腫瘤可影響至眶內。眶尖有一孔二裂。尖端即爲視神經孔,有視神經和眼動脈通過。視神經孔外側有眶上裂、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外展神經及三叉神經的眼支和眼靜脈由此通過。眶外壁與眶下壁之間有眶下裂,三叉神經的第二支和眶下動脈由此通過。
4 眼眶應用解剖(Applied Anatomy of the Orbit)
4.1 骨眶解剖
骨性眼眶是一錐形、梨狀結構,容積約33ml。眼眶前部開口寬4cm,高3.5cm,然而,眼眶最大徑位於眶緣後1cm(圖8.12.6-0-1)。
軸位平面,眼眶呈一對三角形結構。有此測量值對眼眶手術很有幫助,並應牢記。兩側眶內壁距離爲2.5cm,自前淚嵴至視神經管眶口前端約4.5~5cm。外側壁與內壁相交約45°角,兩側外壁略呈90°角。外壁自眶緣至眶上裂距離4cm。由於眶外緣與內緣相比明顯靠後或者稱眶開口的平面略向外旋轉,故眶外緣接近眼球赤道部的水平。
眼眶壁和有關腔隙:眼眶在結構上雖不呈盒狀,但它有四個壁。內壁和眶頂向後延伸至視神經管;外壁向後終止於眶上裂;眶底和內壁向後達眶下裂。
眶頂:眶頂呈三角形,面向下,也稍向前。前部顯著光滑、凹陷,最大的凹陷處距眶緣1.5cm,相當於眼球赤道部。眶頂由額骨和蝶骨小翼構成。前面部分眶頂被氣化額竇佔據。眶上切跡或眶上孔位於眶上緣內、中1/3交界處。
眶頂除蝶骨小翼部分較厚外,其餘均很薄,半透明,並且脆弱。眶頂可因各種外傷如木棍等直接刺傷致眶頂骨折。額神經在眶頂部的骨膜下,從後向前經其全長,並與之接觸。
內壁:內壁略呈長方形,內壁主要是篩骨紙板、篩竇和額骨間縫(相當於篩前後孔的水平)是內壁眶減壓的重要標誌,它標誌着篩竇頂部,切除骨質時超過此縫可能暴露額葉硬腦膜,此種結構的關係最好以冠狀面顯示。手術前冠狀CT瞭解篩骨水平板的位置、形態至關重要,因篩竇頂部並非與此縫平行,可能有的地方位置靠下,尤其是前組篩竇。前、後篩血管神經束位於此縫中,也是手術中必須確定的標記。前、後篩孔向後延續即達視神經管上緣。另外,爲了提供內壁嚴格的手術標誌,內壁減壓時需要仔細分離骨膜下並電灼。前顱凹的某些腦膜瘤和篩板上部的血供主要來自篩動脈,因而術中鉗夾此動脈可減少術中出血。從前淚嵴至前篩孔約24mm,前篩孔至後篩孔12mm,後篩孔至視神經孔前端5~6mm。
淚骨位於篩骨前部,並構成淚囊凹後部,淚骨是鼻外側壁的一部分,它覆蓋中鼻甲前端,內眥韌帶的後支插入後淚嵴。淚骨向上隆起構成前淚嵴,是內眥韌帶前支的附點,由此可見前後淚嵴構成淚囊凹。
篩骨和上頜竇間的骨質構成內壁下緣,此處有較堅硬的骨嵴支持內下方眼眶。一般眶外傷很少傷及此處,此骨嵴在內下壁眶減壓時前部應保留,以減少眼球及眶內容的移位。
眶底:眶底呈三角形,上頜骨和蝶骨大翼構成眶下裂的關係應認真研究。經眶下裂前部從眼眶至翼齶窩並無明顯的神經血管結構。事實上,從骨膜外暴露眶底和外壁時,手術中可用電刀切斷眶下裂前端的組織。眶下神經經翼齶窩進入眶底,眶下神經有一從內向外的走行,眶下裂前端距眶底前緣約2cm,再向前進入眶下管,最後經眶下孔達面部。手術經骨膜下分離,或繞過眶下裂等操作均在眶下神經之上進行,所以在處理此處尤其是眶底骨折時或眶底減壓手術中勿損傷眶下裂結構。
齶骨位於眶底最後端,在經上頜竇行眶底減壓時,它是重要標誌。
眶外壁:眶外壁爲三角形,基底向前。眶外壁由顴骨和蝶骨構成,後部以眶上、下裂爲界。蝶骨的厚度不同,前端較厚,至眶上裂處較薄,此厚度對外側開眶很重要。所以外壁前端用電鋸鋸開後,用咬骨鉗向外骨折較容易。
眶外壁和眶頂交界處爲蝶額縫,在蝶額縫附近的眶上裂外端常有一孔,經此可自眼眶通向顱中窩,有一支腦膜動脈和一支小靜脈經過。眼眶後上外壁,蝶骨大、小翼構成眶上裂。從前面觀和後面觀瞭解眶上裂對經眶或經顱開眶手術有指導作用。
眶外壁的下端,蝶骨大翼下緣和光滑的上頜竇後壁構成眶下裂。眶下裂後爲翼齶窩。外壁前部由顴骨構成,眶外結節位於外緣後5mm,眶外結節是外直肌制止韌帶、眼球懸韌帶、瞼外側韌帶和提上瞼肌腱膜等組織的附着點,眶外緣上1/4交界處爲顴額縫,外側開眶分離骨膜時此處粘連重。
眶上裂:眶上裂在眶頂和眶外壁之間,是蝶骨大、小翼間的裂口。其外端由額骨封閉,內端較寬,在視神經孔之下。眶上裂長約22mm,爲眼眶和顱中窩間最大的通道。一般認爲眶上裂外端被硬膜封閉,無任何組織經過。經過總腱環之上的有滑車神經、額神經、淚腺神經、眼上靜脈及淚腺動脈返支。經過環內或外直肌二頭之間的,由上向下依次爲動眼神經上支、鼻睫神經、睫狀神經的交感根、動眼神經下支及外展神經,有時最下爲眼下靜脈。
眶下裂:眶下裂在眶底和眶外壁之間,構成眼眶和翼齶窩與顳下窩的通道。眶下裂自視神經孔外下方、近眶上裂內端起始,向前、向外,長約20mm,其前端距眶下緣約20mm。
眶下裂的後端接近圓孔和蝶齶孔。此裂有三叉神經第二支、顴神經、蝶齶神經節的眶支及眼下靜脈至翼叢的吻合支經過。
翼齶窩:翼齶窩與眶下裂後部有關,其前界爲上頜竇、蝶骨翼、蝶骨翼突、蝶竇和內側的蝶齶孔。
三叉神經的上頜神經從圓孔經此間隙進入眶下溝(圖8.12.6-0-2)。上頜神經的分支在顱內爲返支或腦膜支;在翼齶窩有顴神經、蝶齶神經、上牙槽後神經;在眶下管有上牙槽中神經、上牙槽前神經;在面部有瞼支、鼻支和脣支。
顳下窩:顳下窩是顴弓深部的腔隙,經眶下裂前部與眼眶溝通。內有顳肌、頰部和顳脂肪墊及上頜竇動脈和神經。外側開眶時,需將顳下窩的顳肌附點分離後,切開眶外壁。
視神經管:視神經管直徑4.5mm,長8~10mm,眶口位於眶尖最內上方,其走行向內呈45°度角,向上呈15°度角,此種走行可經篩、蝶入路時見到視神經管的內壁。
實際上,視神經管有3個壁:內壁、外壁和頂壁。內壁是眶內壁最上和最後端的延伸,並在蝶竇外壁前上部形成骨壓跡。但視神經管內壁的形成可有變異,包括部分或全部篩竇氣房所包繞,後者稱Onod氣房。
視神經管頂部是蝶骨小翼的根部、視神經管內壁和頂部聯合,其骨壁厚度2.3mm。視神經管頂與蝶竇頂相連,構成前顱窩底。
外壁由起源於蝶骨體下部的小翼柱構成。視神經管外側柱位於Zinn環內,構成眶上裂的內界。經篩蝶入路不能達到此處,但經顱手術可將此切除。
視神經:視神經是大腦的白質,長4~5.5cm。視神經分四段:眼內段、眶內段、管內段和顱內段。眼內段長1mm,眶內段長3cm,而眼球後極部至眶尖視神經管前端長度爲2cm,所以視神經在球后呈“S”形,使眼球自由活動。當有佔位病變時,出現眼球突出,高度眼球突出時視神經可將眼球後極部拉成“帳篷狀”。
管內段5.8mm,顱內段自視神經孔顱內開口至視交叉前端10mm,中央動脈在球后8~15mm處進入視神經,並有額外的血管供應神經纖維,在此區分離視神經應格外小心。剝離視神經鞘後,其軟腦膜血液供應會因此導致栓塞,這就是爲何視神經鞘腦膜瘤將腫瘤完全切除,保留視神經,但功能完全喪失。但可行視神經鞘開窗或切除此鞘,或檢查視神經周圍的蛛網膜腔並引流或開窗,但應避免損傷視網膜中央動脈。
4.2 眼眶軟組織解剖
骨膜外間隙是眼眶手術的常用途徑。骨膜在眶緣、眶上、下裂等處與骨壁緊密粘連,手術分離應小心。若撕破骨膜可導致眶脂肪脫出。由於眶緣後1cm的眶腔較寬,此種結構給手術中的分離帶來麻煩。如不瞭解此種關係,垂直向眶內分離則撕破骨膜,眶內脂肪涌出。實際上除眶外結節和眶緣外,其餘骨膜非常易於分離,當然眶上、下裂處粘連也較緊密。
Knoornneef認爲眶內網狀結構將脂肪分成小葉和脂肪袋。在眼眶中後部,這些間隔呈隔膜狀,界限不清,以至無明顯的肌間隔將錐內和錐外分離。眶內容的自由活動依賴於這些間隔向後滑動,且互不影響。而外傷或手術及炎症後可使之破裂或瘢痕化將在臨牀上產生眼球運動障礙,即使眼外肌無明顯瘢痕和直接損傷,這就部分解釋了眼眶爆裂性骨折後的複視問題。
這些間隔在眶前部界限清晰,如肌肉間、內外眥區、Tenons囊、提上瞼肌、淚腺和滑車等處形成肌肉之間的間隔。這些間隔構成了手術中可見的韌帶和膜狀物,包括Whitnall和Lockwood韌帶。肌間膜在眶前部構成較好,可分爲錐內和錐外。Tenons囊自角膜緣至視神經包繞眼球,並將鞏膜和周圍的錐內、外脂肪隔開。此囊從眶脂肪經過,進入Tenons囊內插入鞏膜,與眼外肌呈漏斗狀開口。在這些漏斗狀區域內,Tenons囊與肌間隔和附屬的複雜眶前部結締組織系統融合。
Lockwood韌帶擴展於眶下部,自眶外結節至內眥韌帶間像一懸吊牀,並位於下瞼縮肌內。Whitnall韌帶是一重要的眶上部解剖標誌,它於提上瞼肌腱膜內呈弓形橫行於眶上部。
眶脂肪由囊膜圍成大小不同的脂肪葉,在外側更明顯。從囊膜發出中隔,向內作爲小葉的分界。中隔是軟而有血管的組織,又易含水而膨脹,炎症和血液可沿中隔擴散。
脂肪被眼外肌肌間膜分爲中央部與周邊部,後部無肌間膜,故二者相互連續。
中央部:環繞視神經四周是疏鬆的組織,當眼球轉動時,視神經及四周的血管神經易於移動。脂肪小葉很小,所包圍的中隔也極細薄,解剖時容易剝離。一般脂肪葉爲紡錘形,其長軸平行於視神經。眼球後部的中隔連續至眼球囊,使脂肪剝離後尚有齒狀突起遺留在眼球囊上。脂肪和眼球囊之間沒有間隔,故眼球與囊共同轉動時脂肪也隨之移動。
周邊部:位於骨膜和4條直肌之間,前方以眶隔爲界,於直肌附着部最厚。脂肪被一層透明薄膜包復,此膜又發出易撕斷的細纖維連續至眶骨膜。此膜雖薄,若不破裂,膜和眶骨膜之間的血液只到眼瞼而不達結膜;一旦破裂,即形成結膜下瘀斑。後部脂肪遮蓋4條直肌的始端。眶脂肪的周邊部因位於四條直肌之外的間隔區,故形成四葉,每一葉的後部連續到中央部,並且相互間有許多結締組織中隔連接。
眶上裂的神經血管結構經海綿竇,從眶上裂入眶,其結構關係與海綿竇內的位置有關。
在海綿竇內三叉神經第一支分爲3個分支,淚腺動脈和額神經位於眶上裂的最上端,其下爲眼上靜脈於Zinn環上面的眶上裂上部。
眼外肌是眶內最明顯的解剖標誌。四條直肌起於肌腱環。上、內直肌起始於蝶骨小翼和鄰近視神經管的蝶骨體的Zinn環部;下直肌起於蝶骨體至大翼的Zinn環肌腱處;外直肌起於眶上裂緣和Zinn環上腱的蝶骨大翼結節。
眼外肌經眶脂肪向前走行,並以肌錐爲界限,肌間膜在眶後部不清,而眶前部界限明顯。上斜肌起於Zinn環的最內上端,在眶內向前緊貼額篩縫水平上方內壁走行。肌腹緊靠骨膜,內上方開眶時常可見到上斜肌腱穿過滑車。眼眶手術時如必要可在脂肪內暴露和切開滑車,但應小心,因爲滑車內的任何瘢痕都可導致上斜肌運動受限,即Browns綜合徵。離開滑車,上斜肌向外、向下穿過上直肌下附着於眼球。
下斜肌起始於內側眶下緣骨膜、淚導管開口外側。肌肉向外、後經下直肌下方,以寬面附着於眼球外下方。當下斜肌經過下眶時,囊瞼筋膜和Lockwood韌帶包裹下斜肌。
提上瞼肌起於Zinn環外的蝶骨小翼之骨膜,走行於上直肌之上和鞘內側。在眶上部與上直肌間有許多纖維附着。在眼球赤道部分開向下達瞼板附點,而提上瞼肌腱膜加寬並在Whitnall韌帶內改變方向。腱膜附着於瞼板、眼瞼皮膚和內眥韌帶。
供應直肌的神經在錐內於後1/3進入肌腹。手術顯微鏡下可見神經進入肌腹點。滑車神經走行於肌腱環外側,進入上斜肌肌腹。下斜肌的支配來自動眼神經下支的分支,下直肌手術易損傷。
4.3 眼眶4個解剖間隙
眶內有4個解剖間隙,每個間隙的位置不同,其所發生的病變也不同,瞭解這些間隙對了解眼眶病變非常有幫助。
①中央外科間隙:由肌肉和肌間膜圍成的錐形間隙,也稱肌錐內間隙。前爲眼球後爲眶尖,其中主要有視神經、球后脂肪和神經及血管。這是眼眶腫瘤多發位置,常見的有海綿狀血管瘤、靜脈性血管瘤、視神經膠質瘤、視神經鞘腦膜瘤、神經鞘瘤等。因爲此間隙位於眼球後部故所引起的爲軸性眼球突出。又因爲腫瘤距視神經較近或粘連,切除此部位的腫瘤有引起視力喪失等嚴重合並症的可能。
②周邊外科間隙:爲骨膜與肌鞘膜之間的間隙,前部主要有淚腺,後部爲脂肪充填。此間隙常發生的腫瘤有淚腺上皮性腫瘤(良性多形性腺瘤、腺樣囊性癌等),淚腺各種炎性假瘤、肉芽腫、神經鞘瘤、海綿狀血管瘤、血管畸形等。此間隙病變體積較大時可侵及肌錐內。
③骨膜下間隙:爲骨膜與眶骨間潛在的間隙,易於分離。此間隙在眶上、下裂、視神經孔處粘連緊密。此間隙常發生的腫瘤有皮樣囊腫、鼻竇黏液囊腫、肉芽腫、外傷性骨膜下積血和炎性積液等。由於骨膜下一般不與眶內溝通,手術切除此位置的腫瘤一般不應出現眼眶手術常出現的合併症,因爲術中操作均在骨膜下,並未進入眶內。
④鞏膜上間隙:爲眼球與筋膜囊之間的潛在間隙,兩者之間有疏鬆的結締組織。此間隙在眶內或球內某些炎性病變時使之擴張,即間隙增寬,在B超上顯示爲筋膜囊水腫。
5 眼眶手術器械和設備(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s of the Orbital Operations)
眼眶手術器械一般採用神經外科、耳鼻喉科和頜面外科的手術器械。眼科顯微手術器械很精細,但對眼眶手術太短,神經外科顯微手術器械又顯得太長,所以眼眶顯微手術器械應特製而成。目前國外已有商品化眼眶手術專用器械。
牽引器械:眼眶手術最重要的原則之一是充分暴露,否則在狹小而深在的位置手術操作很困難,所以手術中應備寬窄不同的各種牽引器。目前常用的是各種寬窄不同的腦壓板,其質地中等,可任意彎曲,以適應手術中的不同需要。另一類是甲狀腺拉鉤,其彎度固定,較窄,另一端是帶齒的拉鉤,術中使用較好。
牽開器:規格樣式較多,多采用耳鼻喉手術用器械,有平板式,半自動固定式,上頜竇手術固定或牽開器等。
剝離子:規格式樣也很多。在一個手術過程中,往往要按被剝離的組織的性質、形狀和範圍,選用不同式樣,不同厚薄和大小的剝離子。常用的有骨膜剝離子、上頜竇剝離子、神經剝離子等。而在一些眼眶顯微手術如視神經管減壓、視神經鞘開窗中,需顯微剝離子。
骨鑿:主要用於鑿除骨質,如眶外壁或淚腺凹的骨質切除。常用的有平鑿、溝狀鑿等。
刮匙:用於刮除腫物或病變骨面,常用的有乳突骨質刮匙,較小的病變可使用霰粒腫刮匙。
鼻竇鉗子:經篩竇內側開眶,經眶-篩-蝶視神經管減壓等手術,均需在鼻竇內操作。鉗端須銳利,咬切快,並有不同樣式和角度,以便清除竇內病變或氣房間隔。
骨鉗:用於眶外壁的骨折或咬除骨質,後者需較銳利,且鉗的前端較小,利於咬除骨質。
電鋸:是外側開眶必備器械。眼眶手術使用的電鋸是往復式或矢狀鋸,切線薄,晃動輕,切口整齊,鋸片深度爲2cm。
電鑽:用於眶外壁的固定鑽孔。磨鑽用於磨除骨壁,如視神經管頂等。
錘子:其重量要合適,即要有叩擊力,又要儘量減少震動。
手術顯微鏡和放大鏡:對大多數眼眶手術2~5倍放大鏡即可滿足手術需要,如再加上冷光源頭燈則更好。但有些手術需要細緻的操作,則手術顯微鏡是必備的,如視神經手術、淚腺手術、眶深部腫瘤的切除及經顱開眶等。
腦膜剪:神經外科使用的腦膜剪前端較薄且窄,不很尖銳,又有一定長度,適合於眼眶腫瘤的切除。
其他常用有關器械:電刀、電凝和吸引器是眼眶手術必備器械。
其他眼科器械;根據手術入路的不同,眼科一般常用器械仍可使用,如眼科剪、眼科鑷、斜視鉤等。目前國外先進的眼眶病中心已具備眼眶手術用自動拉鉤、自制的各種眼眶深部操作器械,爲眼眶手術提供了方便。
6 眼眶手術(Orbital Operations)
眼眶是一個窄小的解剖空間,內含許多重要結構,特別是眶內有豐富、疏鬆的脂肪組織,對手術野是一個干擾,眶尖部神經、血管和肌肉密集,解剖層次不清,而且眼眶又被鼻竇、腦和眼球等器官圍繞,位置深在,使眼眶手術更加困難。
眼眶手術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傳統的手術方式不斷改進,手術治療的範圍不斷擴大,手術適應證也在變化,手術操作技術不斷提高,新的術式不斷涌現,這就需要眼眶外科醫生知識面要寬,跟上當前國內外的發展趨勢。近十餘年來,醫學影像技術介入眼科領域使眼眶病的診斷有了突破性進展,眶內腫瘤揭示率接近百分之百,定性定位診斷準確性大爲提高,診斷技術的進展帶動了眼眶手術學的發展,手術方式更趨合理,手術入路選擇、分離、切除等技術操作更加細膩,減少了手術併發症和腫瘤的複發率。
眼眶手術對醫生和患者來說,均是一種高風險的手術。因爲絕大多數患者除眼球突出外,其他功能均正常,如正常的視力;正常的眼球運動;正常的提上瞼肌功能,任何一個手術併發症如眼球運動障礙、上瞼下垂甚至視力喪失對醫生和患者都是一個沉重打擊。所以在一個解剖位置狹小、正常結構居多、暴露困難的眼眶內切除一個腫瘤,而不出現明顯併發症並非易事,切不可掉以輕心。所以眼眶手術是一種容易出現併發症的手術。
欲使眼眶手術成功,術中各種技術的使用當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操作者術前對眼眶病的全面瞭解,術前對病變的精確定性定位診斷,合適的手術入路選擇。相同的病變不同的位置、相同的位置不同的病變所採用的手術入路均不一樣,這需要手術者的綜合整體水平。
手術治療僅是眼眶病治療的一部分,只有掌握恰當的適應證,才能達到手術目的。
現代影像學檢查已爲眼眶手術術前提供了詳細的資料,如病變的形狀、位置、大小、範圍及病變性質,以往那種開眶探查術已基本不在,因爲絕大多數病變術前已瞭解很清楚。當然這還取決於醫生對各種臨牀及影像資料的理解和認識,並非所有醫生對術前的各種資料都能瞭如指掌。在眼科領域內和其他專業相比,目前眼眶病尚存在診斷和治療問題,誤診誤治率較高,這在其他專業是非常少見的。原因在於臨牀醫生尚缺乏對眼眶病的認識,缺乏對影像資料的深刻理解。
眼眶手術入路分幾種:
(1)前路開眶:適用於眼眶中部以前腫瘤的切除。外上、內上及下瞼睫毛下皮膚切口,眶外下、內下或眶下方皮膚切口因瘢痕較顯著而淘汰,被睫毛下切口或下穹隆結膜切口所替代。
(2)經結膜入路:適用於眼球周圍或結膜下腫瘤的切除,也可用於球后肌錐內無粘連的海綿狀血管瘤的摘除。球后海綿狀血管瘤是成年時期最常見的眶內良性腫瘤,目前80%的肌錐內海綿狀血管瘤可經結膜入路切除(餘20%採用外側開眶或前路開眶等術式),手術時間僅需要15分鐘,且無併發症。
(3)外側開眶:一般均爲球后粘連較重的腫瘤、視神經腫瘤、眶尖腫瘤、淚腺上皮性腫瘤的切除。外側開眶近年來發展較快,手術方式也在改變。主要方法包括三種;常規外側開眶、“S”形切口外側開眶和內外結合開眶。由於外眥結構外觀上很重要,除內外結合開眶外,其餘外側開眶均不需切開外眥,而將切口延至眉弓下或下瞼睫毛下替代,外觀良好。另外由於手術器械和手術方法的改進,外側開眶可將大部分眶上緣或眶下緣連同眶外壁一同切開,利於眶上部或眶下部腫瘤的切除,術野範圍很大,暴露良好,爲以前認爲難於暴露和徹底切除的一些腫瘤提供較好的暴露範圍,如神經鞘瘤、眶尖腫瘤等。
(4)內側開眶:適於眼眶內側或視神經內側及內直肌內側腫瘤的切除。方法是經皮膚切口,切除或不切除篩竇,自骨膜下進入眶內切除病變。
(5)經顱開眶:主要適於顱眶溝通腫瘤的切除,如視神經鞘腦膜瘤、視神經膠質瘤、神經鞘瘤顱內蔓延等。實際臨牀上大多數眶內腫瘤均不需要經顱手術,可經外側開眶等術式完全切除眶內病變,因爲畢竟開顱手術風險較大,對患者損傷較重。
(6)眶內容摘除:一些眶內惡性腫瘤或反覆復發的良性腫瘤,可採用眶內容摘除術,以徹底切除病變。目前一些眶內原發性惡性腫瘤大都採用局部切除後,結合術後的放療和化療等綜合療法,也達到較好療效。所以現在眶內容摘除術適應證較以前少。
7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