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經溼熱

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 中醫證名 中醫學 中醫基礎理論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ān jīng shī rè

2 英文參考

dampness-heat of liver channel[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

肝經溼熱證候名,溼熱蘊結於肝膽及其經脈相關證候[1] 。指溼熱之邪,蘊結於肝及其經脈,並循經下注爲病的病理變化[2] 。肝經溼熱包括以溼熱下注爲甚者,症見女子帶下色黃,稠黏穢臭,或陰部瘙癢。男子睾丸紅腫熱痛,或陰囊溼疹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2]。宜清泄肝經溼熱,用龍膽瀉肝湯[2]。本證也包括肝膽溼熱所致的黃疸脅痛等病證[2]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5.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治療肝經溼熱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