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穴位 | 公孫 | ||
---|---|---|---|
漢語拼音 | Gongsun | ||
羅馬拼音 | Jungsun | ||
美國英譯名 | Generation Gap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SP4 | |
日本 | 4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RP4 | |
富耶氏 | RP4 | ||
德國 | MP4 | ||
英國 | Sp4 | ||
美國 | Sp4 |
公孫爲經穴名(Gōngsūn SP4)[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代號SP4[2]。屬足太陰脾經[2]。公孫是足太陰脾經的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衝脈[2][2]。公孫爲黃帝的姓氏,黃帝以土德王天下,此穴爲脾(土)經絡穴,故名公孫[2]。主治胃痛,胃痙攣,胃脘痛,急性胃腸炎,慢性胃腸炎,胃潰瘍,消化不良,嘔吐,呃逆,噎膈,臌脹,飲食不化,腸鳴,腸痙攣,腹脹,腹痛,痢疾,泄瀉,心煩失眠,水腫,發狂妄言,嗜臥,腳氣,黃疸,眩暈,婦人血暈,胎衣不下,癲癇,瘧疾,脅痛,疝氣,脫肛,神經性嘔吐,胸膜炎,肋間神經痛,腸風下血,胸悶,心痛,失眠,心煩,發狂,痛經,月經不調,帶下,足痛,足腫,霍亂,肝炎,腹水,胃癌,子宮內膜炎,心肌炎,足跟痛等。
6 穴名解
公孫爲黃帝的姓氏,黃帝以土德王天下,此穴爲脾(土)經絡穴,故名公孫[2]。
公,是年老的尊稱和正直的意思。孫,《說文》:“子之子曰孫。”《黃帝內經靈樞·脈度》:“經脈爲裏,支而橫者爲絡,絡之別者爲孫。”公孫即祖孫。祖與父皆可稱公,公亦正直之意,旁系皆可稱孫,孫亦曲細之意(爲孫絡、孫脈)。足太陰之正經如公,別走陽明之別絡如孫,正經與絡脈在此分行,正爲公孫之義也。楊上善曰:“肝木爲公,心火爲子,脾土爲孫。穴在公孫之脈,因名公孫也。”[3]
7 所屬部位
足[4]
9 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第一蹠骨基底前下緣,赤白肉際處取穴,距太白1寸。
公孫位於蹠區,第一蹠骨底的前下緣赤白肉際處。正坐或仰臥取穴[6]。
10 穴位解剖
公孫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踇)展肌(腱)、(踇)短屈肌。有跗內側動脈及足背靜脈網。分佈着隱神經及腓淺神經分支。皮膚由腓淺神經的分支,足背內側皮神經的內側支和隱神經雙重分佈。皮下筋膜內有血管網及少量的脂肪。趾蹠側筋膜在足底部形成蹠腱膜,前方止於蹠趾關節囊和屈肌腱鞘。針經上述結構,進入(踇)展肌和(踇)短屈肌,該二肌由足底內側神經支配。
10.1 層次解剖
10.2 穴區神經、血管
11 公孫穴的功效與作用
公孫穴是足太陰脾經絡穴,聯絡足陽明胃經,主要作用是調理脾胃,爲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主穴之一,對於脾胃虛弱引起的飲食不化、腹脹、泄瀉、水腫等均可治之[9]。
公孫穴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衝脈,合於胃心胸部位,衝脈起於胞中,至胸中而散,足太陰脾經又上注於心,故可治療脾胃、心胸部位的疾病[9]。
12 主治病症
公孫穴主治胃痛,胃痙攣,胃脘痛,急性胃腸炎,慢性胃腸炎,胃潰瘍,消化不良,嘔吐,呃逆,噎膈,臌脹,飲食不化,腸鳴,腸痙攣,腹脹,腹痛,痢疾,泄瀉,心煩失眠,水腫,發狂妄言,嗜臥,腳氣,黃疸,眩暈,婦人血暈,胎衣不下,癲癇,瘧疾,脅痛,疝氣,脫肛,神經性嘔吐,胸膜炎,肋間神經痛,腸風下血,胸悶,心痛,失眠,心煩,發狂,痛經,月經不調,帶下,足痛,足腫,霍亂,肝炎,腹水,胃癌,子宮內膜炎,心肌炎,足跟痛等。
公孫穴主治胃痛、嘔吐、飲食不化、腸鳴腹脹、腹痛、痢疾、泄瀉、心煩失眠、水腫、發狂妄言、嗜臥、腳氣[9]。
公孫主治胃痛,嘔吐,腸鳴,腹痛,泄瀉,痢疾,腹脹,食不化,腳氣等[9]。
公孫主治脾胃和肝腎等疾患:如呃逆、嘔吐、噎膈、臌脹、腹痛、胃脘痛、食不化、腸鳴、泄瀉、痢疾、黃疸、水腫、眩暈、婦人血暈、胎衣不下、癲癇、瘧疾、脅痛、疝氣、脫肛等[9]。
現代多用公孫治療神經性嘔吐、急慢性胃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9]。
公孫穴主治胃痛,嘔吐,腹脹,腹痛,泄瀉,痢疾,腸風下血;胸悶,心痛,失眠,心煩,嗜臥,發狂;痛經,月經不調,帶下;足痛,足腫,腳氣;水腫,霍亂[9]。
16 現代研究
16.1 對胃腸的影響
針刺公孫穴對胃和小腸的運動有明顯的調整作用,抑制胃酸的分泌[9]。
對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針刺公孫,觀察對胃電圖的影響,發現能明顯提高患者的胃竇及胃體部胃電幅值[9]。
有實驗表明,針刺公孫可使小腸蠕動增強,對小腸運動有調節作用。[9]
針刺公孫穴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對小腸運動及分泌功能有調節作用,並具有一定特異性。多數情況下可使小腸蠕動增強、小腸液分泌增加,小腸對葡萄糖的吸收率也明顯升高。[9]
16.2 鎮痛作用
以刺激動物內臟大神經所引起的大腦皮質下誘發電位爲痛反應的指標,電針“公孫”,對大腦皮質下誘發電位有抑制效應[9]。
針刺公孫穴可提高腹部皮膚的痛閾,用於針麻。具有抗切皮痛,抑制牽胃反應的作用。[9]
16.3 單純性肥胖
配合天樞、梁丘、豐隆,針刺得氣,平補平瀉,天樞加電針,留針30 min,每日1次,12次爲一療程,治療單純性肥胖療效滿意[9]。
16.4 原發性低血壓
17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
《鍼灸甲乙經》:實則腸中切痛,厥,頭面腫起,煩心,狂,多飲,虛則鼓脹,腹中氣大滿,熱痛不嗜臥,霍亂,公孫主之。
《鍼灸大成》:主寒瘧,不嗜食,癇氣,好太息,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喜嘔,嘔已乃衰,頭面腫起,煩心狂言,多飲,膽虛,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瀉之,虛則鼓脹,補之。
《醫宗金鑑》:公孫主治痰壅膈,腸風下血積塊痾,兼治婦人氣蠱等證。
《八脈八穴歌》:九種心疼涎悶,結胸反胃難停,酒食積聚胃腸鳴,水食氣疾膈病。臍痛腹疼脅脹,腸風瘧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瀉公孫立應。
18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52.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0.
-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4.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6]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60.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94-195.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9]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