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外氣療法

人物百科 宋代 醫療技術名 醫家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qì gōng wài qì liáo fǎ

2 定義

氣功療法包括氣功自控療法氣功外氣療法。前者是患者通過自我氣功的鍛鍊而達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目的,所以叫氣功自控療法

氣功外氣療法,又稱氣功發放外氣療法、發氣療法、運氣療法、發射形氣功、導氣發功術、超距氣功布氣療法等,古代稱之謂“布氣”,是指練功有素者發放外氣治療疾病的一種醫療方法。醫者經過練氣、導氣運氣)、發功等方法的鍛鍊,使內氣充實,氣脈運行周遍全身,並能通過一定的發功手法真氣發放到患者體表的經絡穴位或部位上,起到激

經氣、疏通經絡,平衡陰陽調和氣血,調整臟腑,補虛瀉實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布氣”一詞在古代大致有三種意思:一是指宇宙敷布真氣給予人和萬物,《素問·天元紀大論》說:“五運終天,布氣真靈。”一是指自己用意念在體內運氣練功的一種方法,《道藏精華靈·西山羣仙會真記》說:“正坐升氣,氣滿四方,血絡通行,榮衛和暢,是布氣焚身之法也。”另一種就是指練氣功有素者,可以內氣外放,布氣於人治療疾病。古代在這方面的記載很多,如《晉書·方技傳》中說:“學道養氣者,至足之餘,能以氣與人,謂之布氣。”

推拿和針刺重視“力”對機體的刺激和調整作用。而氣功外氣療法則重視“氣”的激發和調整作用。其發功的手法通常是在不接觸患者軀體的情況下發放外氣的。推拿針刺手法之“力”與發放外氣手法之“氣”相結合的治療方法,現代稱之爲“氣功推拿”或“氣功針刺”。

3 特點

(一)氣調。氣功外氣療法是以醫者之氣來調整患者氣機從而達到治病目的爲其主要特點。人體患病,主要是正邪兩方面的問題。正氣方面則有正氣不足(虛)、紊亂、阻滯等;邪氣方面則是感受風、寒、暑、溼、燥、火、穢等。醫者既可以運用氣功外氣療法發氣給患者,來補其正氣之不足,疏通、調整其氣機,使之恢復正常;也可以通過發放外氣導引方法邪氣驅出。在臨牀上經常遇到有的病人某部疼痛,但經化驗、儀器檢查卻找不出原因,中西醫治療效果不佳,而外氣測試則可發現該處有明顯的氣機阻滯現象,用發放外氣導引通經絡後,症狀立即消失,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二)發氣方法多樣。氣功外氣療法的發氣部位、手法很多。如一般常用的以手掌或手指發氣,也可以用眼睛及天目膻中丹田湧泉穴位發氣。這多種多樣的發氣部位和方法,爲治療疾病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可以因人、因病辨證施功,所以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超距發氣。推拿、針刺、理療、手術等都要接觸人體才能發揮其作用,而氣功外氣療法則可以離開軀體發氣治療,甚或在一定的距離發氣爲人治病

(四)練功有素。《抱朴子內篇·至理》說:“夫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自天地至萬物,無不須氣以生者也。”人氣,活人皆有之;布氣,人人皆可習。但發放外氣是有條件的,這就是必須是練功有素者。正如《遵生八箋·延年卻病箋》所說“修道久專精,身中胎息成”,方能布氣爲他人攻病。

(五)治療範圍廣泛。因爲人之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筋骨組織功能,無不與氣的營養、推動有關,故人有氣者生,無氣者死。人患的病,無不與氣有關。所以氣功外氣療法,通過調氣可以使許多功能性或器質性疾病痊癒或改善症狀,這就是氣功適應範圍廣泛的根本原因。

(六)療效好,無副作用氣功外氣療法,不需要任何設施和醫療器械,對某些由“氣”所致的疾病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對某些疑難病症,也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多年臨牀實踐證明,只要診斷和發氣方法正確,沒有發現有不良的副作用

4 外氣療法的淵源及發展

氣功布氣”療法,即外氣療法,源遠流長。傳說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就有“祝由運氣吐音布氣治病方法。《素問·移精變氣論》說:“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宦之形,此恬惔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又說:“餘聞古之治病,惟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移精變氣,即練精化氣,以氣祝由療病。

《軒轅黃帝祝由科》說:“吸右足跟湧泉穴氣入口,齒覺冷,閉口,猛噴噓、呬音氣入符。”又說:“……如日方升,金光灼灼,吸入喉,下肺宮混合,閉目三閃,口出呵、呬音氣一口入符,存金光一氣”,“取天氣一口布紙”等等。以上說明祝由科布氣方法可以將氣發放在紙上、物上,當然也可以發放在人體治病。如祝由科中,在人身上畫符,再吐音布氣就是直接向人身發放外氣的方法。吐音布氣祝由科的一大特點,它是根據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生克道理發出呬、呵、吹、呼、噓五字之音以運氣、發氣的。道理至爲深奧,人們對此功法還不甚理解,所以不可簡單的以迷信二字扼殺掉,而應本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去整理研究它。

氣功外氣療法,不但可以離開人體近距離布氣治療,還可以遠距離治病,漢·葛越(道號黃盧子)就善於以此法布氣治病。東晉·葛洪神仙傳》說:“千里寄姓名與治之皆愈,不必見人身。”《抱撲子·內篇·釋滯》也說:“聞有爲毒蟲所中,雖不見其人,遙爲噓祝我之手,男噓我左,女噓我右,而彼人雖在百里之外,即時愈矣。”唐·孫思邈在《攝養枕中方》中亦有類似葛氏的說法,這大概非盡虛言。《抱撲子·內篇·雜應》還記載了三國時道士石春會布氣爲人治病的事例,說:“吳有道士石春,每行氣爲人治病,輒不食,以須病者之愈或百日,或一月乃食。”《抱撲子·內篇》說:“以氣禁金瘡,

血登止,又能續骨連筋……若他人爲兵刃所傷,噓之血即止……若人爲蛇虺所中,以氣禁之則立愈。”說明當時氣功外氣已用於治療骨傷科,以及金瘡、出血、禽獸蟲蛇傷、斷筋、嗽、厥等多種疾病。

《晉書》記載幸靈用布氣治癒呂猗母之病,使“痿痹病十餘年”的呂猗母“遂能行”,因而聞名於世,於是“百姓奔趣,水陸輻輳,從之如雲”。

唐宋時期,氣功發氣治療範圍更爲擴大,唐《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中記載了“布氣訣”,介紹了布氣的要領、方法等。晚唐無名氏之著《無能子》記載了無能子布氣治癒其心友禺中子心痛病。

宋《蘇文忠公詩注集成·卷十五·李若之布氣》雲:“吾中子適少羸多疾,若之相對坐爲布氣”。《宋史·方技傳》記載了宋代醫家皇甫坦布氣治療“顯仁太侯目疾(白內障)”。《九江通志》還有皇甫坦布氣治癒“仙詔甄娘之躄”的記載。《彭比部集》記載了元代道士尹蓬頭“與病者抵足而臥,鼓氣療人疾”的布氣治病方法

明清時期,由於醫、道、佛氣功的進一步發展,氣功外氣療法治病方法、機理等都有所提高和發展。明·高濂遵生八箋·延年卻病箋》曰:“凡欲布氣與人療病,先須依前人五臟所患之處,取方面之氣,布入前人身中。令病者面其本方,息心靜慮,始與布氣布氣訖,便令嚥氣,鬼賊自逃,邪氣永絕。”詳細說明了布氣調氣、診斷、方位、方法及其療效,可爲氣功外氣療法的概括說明。

明代醫家韓《韓氏醫通·同類勿藥章》記載了“人氣”治療“肩背肢節骨腕”的疼痛症。

《清史稿·藝術傳》中記載了康熙時武術家甘鳳池布氣治療傳染癆瘵病,其文曰:“同裏譚氏子病瘵,醫不效,鳳池於靜室牖戶,夜與合背坐四十九日而痊。”

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氣功事業的迅猛發展,氣功外氣理論、發放外氣的方法、治療的範圍都有較大發展。1980年趙光首先在《氣功》雜誌以《談談氣功外氣發放》爲題介紹了“外氣”發放的練法和檢驗發放外氣的方法。1983年,筆者在《山東中醫雜誌》和《全國氣功彙編》發表了《醫療性導氣發功術》,介紹氣功外氣療法,詳細介紹了該法的練氣、導氣、發功、治療的具體方法和臨牀應用;並相繼發表了《氣功外氣糾編68例報告》、《氣功外氣治療乳腺炎22例》等臨牀觀察研究論文。同年,由馬濟人、林厚省等出版的《中國氣功學》、《氣功三百問》也談到了氣功外氣療法的一些有關問題。1986年王寅編著的《氣功外氣療法》一書(山西科學教育出版社出版),專題論述了氣功外氣療法的基礎知識和臨牀經驗

近幾年從氣功外氣效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科學實驗,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科學驗證氣功外氣可以隨意識使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受到殺傷或增殖;氣功外氣作用癌細胞,其殺傷率可達到30%以上。筆者於1986~1987年動物實驗表明,氣功外氣對家兔奧狄氏括約肌蟾蜍心肌皆有明顯的調節作用。有人將外氣發放於動物,可以明顯地延長已致癌動物的生存期。對動物的血壓亦有明顯的調節作用,並能顯著地提高動物的免疫機能。總之,大量的臨牀總結和科學試驗,證明了氣功外氣療法中國傳統醫學的一種很好的醫療方法,它歷史悠久,經驗豐富,療效可靠,因此,它必將爲羣衆保健治病發揮積極的作用

5 外氣療法與推拿鍼灸的關係

著名的氣功家、中醫學家周潛川先生在《氣功藥餌療法與救治偏差手術》中說:“凡精通鍼灸、整骨、按摩的歷代名家和前輩先生們,可以肯定地說,他們至少都會氣功,而且有精湛的造詣。”周氏反覆說明氣功中醫的關係,特別是與按摩、整骨和鍼灸的關係更爲密切。這是經驗之談和精闢分析後的總結。

氣功外氣療法推拿鍼灸療法都是祖國醫學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

外氣療法是通過“發氣”來診斷和治療疾病的,其突出的特點是“氣”調。現代的一般推拿鍼灸療法則是通過推拿手法及針刺、行鍼手法之“力”來治療疾病的,其突出特點是“力”調。古代高明推拿鍼灸醫生很注重氣功的鍛鍊,並使之與推拿針刺手法相結合,在施用手法中採用“力”與“氣”相結合的調整治療方法,從而大大的提高了醫療效果,這就是周潛川所說的“鍼灸、整骨、按摩的歷代名家和前輩先生們”的高明所在吧。

清·無名氏《按摩經》說:“患人水突穴……按定覺腋下微痛,手指發麻,將大指輕輕抬起,覺熱氣胳膊手指出。”又說:“以手法按之,動亂者即邪氣也……用右大指按動緊處……隨呼吸二七數,抬起……邪熱下降,隨經而發,下兩腿,猶如火熱,而行至兩足是也。”等等,該書用手法發熱時,是用呼吸“二七數”,因“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是陽火數。手按之“動亂者”,是醫者運用手法體會邪氣感覺(“病理信息”),而“猶如火熱而行至兩足”、“覺熱氣從膊手出”等,是病人的氣感。所以在做“運氣推拿手法時,很注重氣感。王雅儒所著《按摩療法臟腑點穴法》所述一些推拿方法,實爲“運氣推拿”。因此法來於道人,此書以“顛倒、倒顛、顛顛倒,倒倒顛”的五行顛倒學說來指導推拿手法,是和道家的練功理論息息相通的。書中論述醫者手法感覺(氣感)時提到多種氣通的現象。如有感到突起一包或數包者“流水狀者”,“支支作響者”,“水泡連珠而破者”等等,都是氣將通之“朕兆”。在做一般推拿手法時,這些氣感是很難感覺到的,也是很難判斷氣分”通與不通的。只有氣功推拿手法相結合,既“運氣”又用“力”時,才能體會到氣分通與不通、熱與寒、正與邪等氣感現象。

只有氣功推拿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提高推拿手法的治療效果,在臨牀治療疾病時需要以“力”的刺激、調整爲主時,就以“力”調整爲主,以“氣”調爲輔;需以“氣”調爲主時,則“力”調爲輔。當然一般說“力”與“氣”是很難分開的,這裏的“氣”是指發放之“氣”而言;“力”是指用力之大小、方向、頻率等而言,其手法是接觸患者體表的。

明·楊繼洲鍼灸大成》很注重氣功與針刺相結合。要求針刺時所採用的姿勢精神、意念、呼吸等都要符合氣功基本要素“三調”的精神。他說:行鍼補法時“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懈……用針之要,無忘其神。”又說:“必用方者,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溫也,以身方足也,以息方吸而內針。”這就是說行鍼補瀉手法時,要與日、月、天時相適應,要調身端正,聚精會神,以意行氣,以息調氣,以力行鍼導引真氣直達病所。《後漢書·方術列傳》載郭玉之言曰:“腠理至微,隨氣用巧……神存於心手之際,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這就是說一個鍼灸醫生針刺手法的水平如何,要看其行手法時是否“神存於心手之際”,因爲“氣”有一個特點,就是意到氣到(指練功有素者),神存心手之際就可以以意“御氣”,並能控制導引患者之“經氣”,使氣至病所。《鍼灸大成》中詳細介紹了鍼灸醫生練氣功方法,指出練氣功首先從任督兩脈小周天循行練起,經過嚴格地、艱苦地周天鍛鍊,煉至“身心混沌,與虛空等,不知身之爲我,我之爲身,亦不知神之爲氣,氣之謂神,不規中而自規中,不能胎息而自胎息,水不求而自行,火不求而自出,虛室生白,黑地引針,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爲督,督之爲任也。”若是鍼灸醫生能練氣功達《鍼灸大成》所說的境界,發放外氣行鍼治病是易如翻掌的。所以他們行手法燒山火”能燒得熱,“透天涼”能透得涼。用“力”與發“氣”有機的結合,其治療效果就是一般人無法可及的了。

一般人認爲氣功外氣療法治病,是離開患者身體發氣的,而且越遠越高明、越好。這是一種偏見,實際上練功有素的醫生髮放外氣的手法不論離開病人身體,還是接觸病人身體,都可以將“氣”發放給患者,不過離開人體發放外氣是對患者進行“氣”調的具體體現;接觸人體以氣摧力發氣,是“力”調的具體體現。所以說一個高明氣功外氣療法醫生,不但要練功有素,掌握髮放外氣的技術,還必須深通醫理,並且精通推拿鍼灸等醫術,使之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得心應手,提高療效,不致誤診誤治,而給患者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6 適應範圍

氣功外氣療法是醫者用一種特殊的“氣”與“力”調整患者機體的治療方法。因爲人的臟腑組織生命活動無不與“氣”相關,所以當機體產生功能性或器質性疾病時,都應進行“氣”的調整,使其儘快痊癒,故本法的適應範圍較廣。對氣的本質、作用機制等方面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從臨牀實踐經驗與國內已經進行的實驗研究來看,其治療效果取決於醫生的氣功功力大小以及患者機體對氣功之“氣”的反應情況。有些經絡穴位敏感的人,雖患有很複雜的病症,外氣治療往往產生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奇效;有些經絡不太敏感的人則需經過醫生多次外氣激發、調整,使其經絡逐漸敏感氣機活躍、同步,也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據臨牀經驗科學驗證實該法對內、外、婦、傷、五官、兒科等多種病症都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如頭痛胃痛胸痛腰痛咳嗽便祕乳癰痛經,以及感冒膽囊炎高血壓脈管炎、盆腔炎近視氣功偏差等。

7 注意事項

(一)醫者在頻繁地發放外氣之後,由於發放外氣時耗氣、消耗能量,就會有疲勞乏力頭暈四肢寒冷、肝區小腹不適等感覺,這意味着入不敷出,會影響醫者自身的健康。所以發氣治病時間不宜過長,一天中發氣治病人數不宜太多,要根據自己的功底和身體的實際情況適當掌握。並注意補充營養水分,經常呼吸新鮮空氣,以補充能量,調整氣機引氣歸原。

(二)醫者在患病、身體虛弱、疲勞、過飢過飽,醉酒或大喜、大悲、大怒等情況下,不可發放外氣治病。在發氣後不要立即用涼水洗手、洗澡。

(三)患者紊亂的氣機病氣,可以侵入醫者體內干擾氣機,而感到某些部位不適,乏力、酸、脹、痛、麻等,要及時用排放穢氣的方法驅出邪氣,並及時調整自身的氣機,使之儘快趨於正常。特別是癌症患者,對醫者氣機干擾更大,要注意少發或不發外氣治療。

(四)患者要密切與醫者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患者要排除雜念,調整呼吸,放鬆身體或接受外氣的部位,以創造充分接受外氣的條件。

經絡敏感患者接受外氣後很易有氣感或動象等氣效應;有的人不太敏感,經過幾次治療,也可逐漸敏感起來。對外氣無任何感覺動象者也可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而有氣感和動象者,由於身體和疾病的關係,有時效果也不佳。醫者要實事求是的對患者講清楚,不要片面宣傳氣感、動象等是治療效果的標準,以免引起患者的誤解而影響療效。

(五)氣功外氣療法亦非萬能,對某些病或某些病的某種類型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有的可以治癒,有的可以緩解症狀,起輔助治療作用。故臨牀治病時對一些急性病和病情嚴重的患者一般要採取中、西醫綜合治療方法,不要搞吹噓、迷信而貽誤病情。

(六)治療各論中“輔助練功”的功法,是患者自行鍛鍊,輔助醫者發功治療的功法。一般要按照順序鍛鍊,每日練2~4次,或遵醫囑。

8 中醫理論與外氣療法

8.1 整體觀

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中醫氣功的基本理論之一。《臟腑點穴法》說:“天地之氣人之氣,天爲一大周天,人爲一小周天”。古代氣功家和醫家不僅把宇宙自然看作一個整體,把人看作一個整體,而且把人與大自然也看作一個統一的有機體,從而建立了天人合一的理論體系,以指導練功和醫療實踐。

一、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素問·六節髒象論》說:“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明·張介賓類經圖翼·醫易》說:“人之一心爲全體之君……人身小天地,真無一毫之相間矣。”說明人體本身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以五臟爲中心,通過經絡、氣血等與機體各部組織器官保持着密切的聯繫,這種情況無論在生理或在病理情況下都具體體現出來。

心爲“君主之官”,作爲專司意識精神的“心”在人體生命活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人體在心的統帥下,各臟器、組織器官進行着正常的生理活動,所以在氣功鍛鍊和外氣療法的治療中,特別注意“神”的作用五臟之中任何一髒的生理活動,都是在其他臟器的密切配合下進行的。例如: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脾的這一功能需要在肝的疏泄作用協助下進行。脾所運化的水谷精氣的輸布又懶心、肺、腎的活動。所以脾的運化功能需要在肝、心、肺、腎的協助下進行。而臟腑又與各組織、體表相互聯繫。如肝開竅於目肺主皮毛脾主四肢腎開竅於耳等。這樣我們在發放外氣治病時,就不能只看到某一個器官組織,要從人的整體觀念上去選擇經絡穴位手法和發放外氣的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人與自然界的關係天人合一的整體觀,特別重視人與自然的關係。古人認爲天人合一的具體體現是“天人相通”與“天人相類”。

所謂天人相通,是指人的生命活動與天地自然是一氣相通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明·張介賓在《類經圖翼·醫易》中說:“天之氣,即人之氣;人之體,即天之體。”又說:“一念方萌,便達乎氣,神隨氣見,便與天地鬼神相感通。”從以上經文可以看出,人與天地萬物都是元氣生化的產物,元氣充塞於天地人之中,人之氣能通於天之氣,天之氣亦能影響人之氣,所以天之氣影響着人的生命活動自然界季節、氣候的變化,對人體的生理、氣機的變化有明顯的影響,如人在夏天汗多尿少,冬季尿多汗少;人體脈象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規律。

四時氣候的變化太過,超過了人體適應能力,就會促使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例如:麻疹、流行性腦膜炎多於春季流行;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在夏季多雨季節比較多;暴風雨可引起心臟病的惡化,陰雨潮溼天氣多引起關節疼痛等等。

人類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結果,吸收自然界各種信息,完善了自身,提高了適應能力,因此在人類個體中,往往有與自然界環境相對應的部分和機能,這一現象古人稱做“天人相應”。明·張介賓類經圖翼·醫易》雲:“質諸人身,天地形體也……故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髒;天有十二會,人有十二經;天有十二辰,人有十二節.知乎此,則營衛之周流,經絡表裏,象在其中矣。”

氣功與發放外氣治病,最注重“人與天地相應”的理論。故氣功鍛鍊與外氣治病必須善於掌握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以順應天地之和。只有這樣纔能有較好的寧神、調息的鍛鍊,才能練就好的發氣手法。古代氣功家認爲,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神、氣、精。氣功鍛鍊,就是通過練功達到天地人三寶合一,使人的精、氣、神日漸強盛。在練功和發氣中還要“法於陰陽”,“順應四時”,“和於術數”;還應“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才能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以積極的適應變異環境元氣充實,周流不息。所以氣功外氣療法的練氣、導氣、診斷、治療具體地體現着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體觀

8.2 陰陽

陰陽是一切事物對立的概括,故《內經·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一般來說亢進的、興奮的、熱的、動的、強壯的、光明的、無形的、輕的、向上的、向外的、清純的……等現象都屬陽;反之,衰退的、抑制的、寒的、靜的、軟弱的、混濁的……等現象都屬陰。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內外、動靜、水火、呼吸、虛實等。一切對立的事物,都可按一定的屬性分爲陰陽兩個方面。

一、陰陽在事物上的運動規律

(一)陰陽的對立互根:陰和陽是事物對立而又統一的兩個方面,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對立着的另一方而單獨存在。就是說,沒有陰,也就沒有陽;沒有陽,也就沒有陰。“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無陰則陽無以化,無陽則陰無以生”就是這種相互依存,相互連接的關係。

(二)陰陽的相互消長:陰陽並不是處於絕對靜止的狀態,而是有着不斷的消長鬥爭過程。陰陽之間不斷地有盛有衰,有消有長,“陰消則陽長,陽消則陰長”,在一定程度內保持着動態平衡。但如果陰陽消長超過一定的限度,打破了陰陽的動態平衡,就會造成陰陽的偏盛偏衰,產生異常現象。

(三)陰陽的相互轉化:事物的陰陽兩個方面不是絕對不變的,而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面轉化,陽可以轉化爲陰,陰也可以轉化爲陽。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又說“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這就是陰陽相互轉化的說明。

二、陰陽在外氣療法中的應用

(一)說明人體的生理結構。就人體來講,半身以上爲陽,半身以下爲陰;背部爲陽,腹部爲陰;左爲陽,右爲陰;體表爲陽,體內爲陰。就臟腑來說,六腑爲陽,五臟爲陰。就物質功能而言,功能活動爲陽,物質基礎爲陰;氣爲陽,血爲陰等等。故《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爲陽,內爲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爲陽,腹爲陰。”根據《內經》的理論可將人身分成三對陰陽組合體,具體分法是:上下以肚臍爲界,臍至頭頂爲陽,臍至腳爲陰。左右、前後則以百會會陰穴畫一中心線,左右分之,則左爲陽,右爲陰;前後分之,則背爲陽,腹爲陰。我們可以用外氣測試這三對陰陽體以及臟腑組織在其體表投影區的氣機,如邪正、盛衰、強弱、方向、性質等情況,來診斷和治療疾病。如頭部氣感強、密集、燥熱等,多爲上實下虛陽盛陰虛之候,宜用外氣調整使其陽降陰升,以達陰陽平衡水火既濟的正常狀態。

(二)根據陰陽的運動規律來練氣和治療疾病。如春夏爲陽,秋冬爲陰;六陽時(子、醜、寅、卯、辰、巳)爲陽,六陰時(午、未、申、酉、戌、亥)爲陰;呼爲陽,吸爲陰等等。在臨牀實踐中,陽亢火旺的病人,練功時應注意呼氣,陰時練功,面向北方;發放外氣給患者治療則要益陰以滋陽,引陽下行以濟陰。

(三)說明人體的病理,指導臨牀診斷。如果破壞了人體陰陽的動態平衡,就會造成陰陽的偏盛、偏衰,產生疾病。一般說來,陽偏盛就會造成陰虛而致病,陰偏盛就會造成陽虛而致病。陽盛則出現熱象,陰虛也出現熱象;陰盛則出現寒象,陽虛也出現寒象。察明瞭疾病的陰陽屬性,就可以選擇適當的發氣方法,調節陰陽的偏盛偏衰,以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等等治療原則,就是瀉其有餘,補其不足,調節陰陽的偏盛和偏衰,使其恢復相對平衡協調的正常狀態。如納涼飲冷,可以造成陰氣偏盛而出現腹痛腹瀉惡寒肢冷等脾胃寒症。用外氣療法,導陽熱之氣發放於中脘天樞等穴,並導引寒氣足三裏陰陵泉等穴外出,便是“寒者熱之”的治療方法

8.3 五行

五行學說是古人用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爲代表,闡明事物的屬性和它們之間相互關係的說理工具。明·張介賓類經圖翼·五行統論》說:“五行陰陽之質,陰陽五行之氣,氣非質不立,質非氣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陰陽之氣也。”這說明了五行和陰陽的關係。

一、五行的基本內容

(一)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古代醫家把人體臟腑組織、生理、病理及與人類生活有關的自然界事物,做了廣泛的聯繫和研究。並用比類取象的方法進行歸納。根據《內經》及氣功有關書籍列表說明(表2-1)。

氣功中醫人體臟腑組織自然現象配屬五行,說明他們之間的聯屬關係。如人體的肝、膽、筋、目與五行的“木”相配合,又與自然界的春天、風、青色及三、八、甲、乙、震,巽相配合等。這種用五行歸納事物的方法,基本上已經不是木、火、土、金、水的本身,而是按其特點,抽象的概括出了不同事物的屬性,以便應用於練功及臨牀治療。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學說五行相生相剋來說明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五行相生關係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相生循環無盡。相剋關係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這種剋制關係也是往復無窮的。它們每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我克”,“克我”。生我常爲母,我生者爲子,所以又叫“母子關係”,我克者爲我“所勝”,克我者爲我“所不勝”。明·張介賓類經圖翼·五行統論》說:“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爲害。”

二、五行在外氣療法中的應用

(一)生理、病理方面:人體是用生克制化規律解釋內臟之間相互資生、相互制的的關係。如腎(水)之精以養肝(木),心(火)之熱以溫脾(土)等。但人體疾病的發生,又是臟腑組織生克乘侮失調的反應。如肝病傳脾爲木乘土,傳肺爲木侮金,傳心爲母病及子,傳腎爲子病及母等。

(二)氣功治療方面:如肝火旺見面青目赤煩躁易怒、脈弦、口乾舌紅等症。根據五行生克規律,練功時可以練採月華功、滋腎益陰功(滋水函木),練噓字功(瀉肝氣)、呵字功(瀉子火)等。在發功時,可在亥子時,採水氣,六息發氣以助腎水水克火);再導心與小腸之氣外出以7息之數瀉之(瀉子制母)等。

患者病至三重單元之體受制,其病必難治而危及生命。例如脾土病,心火虛極不能生脾土肝木旺克脾土腎水相侮脾土,此爲三重單元受制。

8.4 五臟

一、肝肝膽屬木,肝爲青帝,八卦屬震,神形如青龍,象如懸匏,在日爲甲乙,辰爲寅卯。肝在右脅下,其氣化在左,藏魂,其經脈佈於兩脅,其華在爪,主疏泄,開竅於目(左目爲甲,右目爲乙),膽爲肝之腑,互爲表裏

肝病者,目奪而脅下痛小腹,令人喜怒肝熱者,左頰赤;肝虛則恐而寒;陰氣盛,多夢見山林、樹木之類;肝氣逆,則頭痛耳聾、頰腫。肝病出現臍左側有動氣,按之硬,脅痛支滿,轉筋,昏昏欲睡,視物不明,胬肉攀睛等症。

氣功療法中,肝虛寒症應練吸青氣與補腎(補母益子)之功法;肝實熱症當練噓字訣與呵字訣(瀉子制母)。故元·丘處機頤身集·攝生消息論》說:“治肝病當用噓爲瀉,吸爲補。”如肝氣逆亂脅痛、滿悶、拘急等,當用外氣導引導氣歸於肝之源。

二、心心屬南方火,爲赤帝,八卦屬離,神形如朱雀,象如倒懸蓮蕊,在日爲丙丁,在辰爲巳午。心居胸中偏左,心包圍護其外,與小腸表裏,主血脈,藏神,其華在面,開竅於舌,主汗。

心熱者,色赤而脈溢,口中生痰,胸膈、肩背、兩脅、兩臂皆痛,心虛則心腹相引而痛,多夢見刀杖、火焰、赤衣紅色之物,爐冶之事,以恍怖人。心病在臍上有動脈,按之牢,手足心熱口乾舌強,忘前失後等。

氣功療法心實熱症,當練呵字訣,導水氣以制火。或用拉引手法,順心與小腸經,導邪氣外出。元·丘處機頤身集·攝生消息論》說:“心有疾當用呵。呵者,出心之邪氣也。”又說:“安息火熾,澄和心神,外絕聲色,內薄滋味”治虛弱症當服中營之氣(補子益母),或用推導手法補心神,丹田之氣。

三、肺肺屬西方金,爲白帝,八卦爲兌,神形如白虎,象如懸磬,在日爲庚辛,在辰爲申酉。肺位居胸中,上連氣道開竅於鼻,合稱肺系,其經脈下絡大腸,相爲表裏肺主氣,司呼吸,主皮毛,主肅降,宣散,通調水道,司理聲音。

肺病色白而毛槁,喘咳氣逆,鼻不聞香臭鼻塞皮膚燥癢,胸背煩痛,多夢見與美人交合,或與花幡、衣甲、日月、雲鶴、貴人相臨等。肺病熱,右頰赤;肺虛氣短,不能調息;肺燥則喉幹;肺風多汗畏風,旦善暮甚。

氣功療法治肺實熱症,宜練呬字訣、吹字訣;發氣用推拉導手法,導邪氣順肺及大腸經而出。元·丘處機頤身集·攝生消息論》說:“肺有痰,用呬以抽之。無故而呬,不祥也。”肺虛症,練功和外氣治療都應補脾(補母)益肺,導氣歸於肺之源。

四、脾脾胃屬土,在八卦屬坤艮,形如刀鐮,在日爲戊己,在辰爲醜辰未戌。脾與胃以膜相連,其主要功能主運化,主升,主統血,主四肢肌肉,其華在脣,開竅於口,其特性是喜燥惡溼。

如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可出現食少、腹脹便溏,或水腫痰飲等症。脾虛下陷,可出現少氣懶言、久瀉脫肛胃下垂子宮下垂等症。脾虛不統血,可見便血崩漏或皮下出血等。元·丘處機頤身集·攝生消息論》說:“治脾用呼字導引……能去脾家積聚邪毒氣,又能消食。”若中氣不足,當向中脘、黃庭發放外氣,以補其氣;脾實熱症,當用拉引手法順脾經胃經導引,能除脾胃邪氣

五、腎腎爲北方水,爲黑帝,生對臍,附腰脊,色如縞映紫,八卦屬坎,在日爲壬癸,在辰爲亥子。腎主藏精,與膀胱互爲表裏,主骨生髓,通於腦,主水液,主命門火,主納氣,開竅於耳,司二陰

腎有病,色黑而齒槁,腹大體重喘咳汗出,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腎熱者,頤赤;腎虛則腰中痛。腎風之狀,頸多汗惡風,膈寒不通,在形黑瘦。元·丘處機頤身集·攝生消息論》說:腎有疾,當吹以瀉之,吸以補之。其氣智,腎氣沉滯,宜重吹則漸通也。”腎氣沉滯,屬實症者,當用吹字訣,以疏通腎氣。虛症當吸氣入腎腰之中以補腎。命門火衰者,當用推旋手法發放外氣於丹田命門,以益其氣,補命門之火

8.5 精氣

精、氣、神是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清·林佩琴《類證治裁》說:“一身所寶,惟精、氣、神。”

一、精歷代醫家和氣功家對精的認識,概括起來有先天之精後天之精之分。

(一)先天之精元精):稟受於父母,來源於先天,構成人體的原始物質。它具有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繁殖的功能。《靈樞·經脈》說:“人始生,先成精。”

(二)後天之精:由後天脾胃所化生的水谷之精微物質。它通過經脈,營養五臟,灌溉六腑,成爲臟腑活動的物質基礎。後天之精輸布到各臟腑稱爲“臟腑之精”。

先天之精後天之精是相互依存,彼此促進的。先天之精必須在後天之精的滋養下,才能得到不斷的充實,發揮其作用後天之精必須在先天之精作用下,才能化生。

氣功療法中,很注重精的作用,要經過刻苦的鍛鍊使其化氣,稱爲“煉精化氣”;並且要遵循節慾保精(濁精)的調養方法,纔能有利於氣功的鍛鍊。

二、氣氣是指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與動力,故氣有物質和功能兩種含義;也有先天氣與後天氣之分。先天之氣又稱元氣,稟受於父母,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後天之氣由吸入清氣和脾胃運化水谷所產生的水谷精微物質結合而成。從氣的分佈作用來區分,主要有元氣宗氣營氣衛氣四種:

(一)元氣:又稱原氣先天之氣,腎氣真氣。它包括元陽元陰之氣,來源於先天,稟受於父母,是維持人體的正常生長發育的原始動力,並能激發和推動臟腑功能活動。所以《靈樞·刺節真邪》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

(二)宗氣宗氣是由水谷之精氣和吸入自然氣結合而成。它形成於肺而聚積於胸,具有助肺臟以行呼吸和助心臟以行營血作用。故《靈樞·刺節真邪》說:“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

(三)營氣營氣是水谷精微物質之一,其氣進入脈道之中,成爲血液的組成部分,隨血液運行周身,具有化生血液營養全身的作用

(四)衛氣衛氣人體陽氣的一部分,它的來源和生成是:根源於下焦,滋養於中焦,開始於上焦。其本源於先天,是腎中陽氣所化生,所以有“衛出下焦”之說。衛氣在發揮其功能時又必須賴於中焦水谷精微的不斷充養。衛氣行於脈外敷布全身,具有溫煦臟腑腠理皮毛開合體表穴位、汗孔等作用

(五)氣功之“氣”:氣功之“氣”是體內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等經過氣功三調調身調息調心)的鍛鍊,使其產生特殊的功能能量增強,並在意識控制聚集、疏散,或與外界之氣交流的“氣”,稱爲氣功的“內氣”或“外氣”。

1.“氣”與“氣場”:氣功之“氣”經過鍛鍊,形成較強的能量,就會在體內流動,象電流一樣在流動的同時形成了一定的“場”,並與自然之氣產生交流、感應、激發等現象。這種“氣”與“場”人人都有,只是其敏感程度和其能量大小有一定的區別,這種內、外氣的流動方向、大小頻率等時刻都影響着人的生理活動

人體中有一個以經絡穴位爲基礎的有規律的內氣系統。這個內氣系統大腦思維活動有密切的關係,它不象臟腑血管神經肌肉組織那樣可以解剖觀察,在現有科學實驗條件下還不能觀察到它,但是練功有素而且對氣的感知程度又特別敏感的人,可以感知其內、外氣及其這個系統形態、性質、節律、方向、強度等。所以明·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中明確指出:“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

2.氣的運行:內氣在經絡中的運行方向是: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胸;並按其十二經氣脈運行相承有序表裏相聯。

經過氣功的三調鍛鍊,內氣在意念的控制下不但可以順經運行,還可逆經運行,或數條經同時向一個方向運行而成面,還可與自然界之氣相互感應,而形成氣場。如左爲陽,右爲陰,氣在體內左升右降,與自然界之氣相感應,在體外則形成左降右升的氣場。

外氣是這樣一種氣,它是練功有素者用意念控制內氣外放,並隨發放者的意念形成或改變其氣的形態、性質、方向、頻率等。

3.氣的特性:根據古人對氣的總結及個人所感知、體察和實驗研究,總結出氣有以下特性:

(1)普遍性:明·張介賓在《類經圖翼·醫易》中說:“天之氣,即人之氣;人之體,即天之體。”清·唐容川《醫易通論》雲:“凡天地間物其秉氣以生者,多秉於先天卦氣也。”這說明氣是普遍存在於宇宙、自然界動植物中的一種物質,它們秉天地之氣以生,並且受其氣的影響。

(2)系統性:明·張介賓類經圖翼·醫易》說:“天之氣,即人之氣……人身小天地。”這就是說,天、地、人之氣不僅相通,而且人體內還存在一個氣系統“小天地”。人體中這個氣系統人體之呼吸、循環消化系統一樣,有它自己的組織活動規律、由它來調整機體各臟腑組織功能適應外界的氣環境,以利於吸收外界對自身有益的氣,排斥對自身有害的氣。

(3)傳佈性:氣具有延展、散佈、擴散、流動的性質,並且是循環無端,週而復始的週期性運轉。

(4)激發性:外氣作用患者經絡穴位,可激發、活躍患者肌肉組織,使其產生運動、感覺效應,並能維持一定的時間。

(5)同步性:氣具有同步的特點。當外氣與患者之氣的頻率、性質等相近似時,可產生共振、同步而迅速激發、調整患者氣機。這種效果有的人在經過數次治療或練功後也可獲得。

(6)敏感性:每個人對氣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性高的人,可以很快的接受外氣,或很易受外界動、植物等氣的影響。敏感性差的人則很難感知。雖然有人感知不到,但也可同樣受到氣的影響。

(7)可控性:人身的氣是可以控制的,練功有素者更容易做到這一點,但在特殊情況下則不易控制。正如《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說:“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叩之不發。”

三、神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總稱。是指人的精神意識,以及臟腑精氣在外的表現。

人體生命活動是以精和氣作爲物質基礎的。所以神產生於精和氣。如《靈樞·本神》說:“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平人絕谷》說:“神者水谷之精氣也。”所以神形成於先天之精氣者爲元神,它受後天水谷之精氣的滋養;而能思慮、意識者爲識神。

四、精氣神與氣功鍛鍊清·徐文弼《壽世傳真》說:“精者,滋於身者也;氣者,運於身者也;神者,主宰一身者也。”又說:“元精,乃先天真精,非交媾之精。元氣,乃虛無空氣,非呼吸之氣;元精,乃本來靈神,非思慮之神。所謂元精元氣元神,由未生出胎以前而具,俱先天也。所謂交媾之精(濁精)呼吸之氣、思慮之神(識神),乃既生出胎之後而用,俱後天。”

精、氣、神三者各有不同的概念,但是三者是互相關聯,互相促進的,其中精是基本,氣是動力,神是主導。

氣功自身鍛鍊與發放外氣治病中對精、氣、神的鍛鍊與調整是很重要的。古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等聚精、煉精、養氣、調氣存神的鍛鍊和調治方法。具體的說就是鍛鍊後天之濁精、識神、呼吸之氣,以培補先天元精元氣元神,從而達到益壽延年和防治疾病的目的。

8.6 經絡

經絡人體穴位穴位之間、穴位內臟之間、內臟與感官(目、耳、鼻、舌等)之間以及內臟內臟之間相互聯繫的通路(或稱途徑)。人體之“氣”只有在經絡中運行,並通過皮部竅穴與外界相互聯繫,才能發揮其功能經絡的這種通路與“氣”的作用形成了人體中特殊的經絡系統,它是外氣療法激發、疏導、調整氣機和驅除邪氣的主要理論指導和實際操作部位。

經絡系統經脈絡脈經筋皮部等組成。經脈包括運行於人身分肉間的十二經脈,別行於正經十二經別和不拘於正經奇經八脈絡脈包括主要大絡十五絡脈,支而橫者的絡脈絡脈之別的孫絡十二經筋不入臟腑十二皮部則以經脈爲紀。這些共同組成了人體內、外的經絡聯絡系統

一、十二經脈手足三陰三陽經是經絡學說的主體,因此又稱“十二正經”。十二經脈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手三陰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三陽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三陰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三陽經)。

它們在四肢分佈的特點是:陰經在內側面,陽經在外側面,內側和外側各分三陰三陽。大體是太陰陽明在前,少陰太陽在後,厥陰少陽在中(側)。在軀幹部,手、足三陽經分佈頭面、軀幹的前、後、側;手、足三陰經,則分佈在胸腹部。

十二經在體內各屬、絡於一定的臟腑陽經屬腑而絡髒,陰經屬髒而絡腑,組成表(陽)裏(陰)相合的關係。各經之間又互相銜接,成爲全面運行的主要通路。其中布有一定的穴位,是氣血輸注於體表的部位。

十二經的循行規律:十二經脈的循行是一經接一經,手足陰陽經互相銜接。循行開始於手太陰肺經,終止於足厥陰肝經,週而復始,如環無端。其順序是: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

二、奇經八脈奇經八脈包括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維陽維陰蹻陽蹻等。它們不和臟腑直接相聯結,彼此間也沒有表裏關係。奇經的生理功能,從總的方面來說,有調節十二經脈氣血作用

(一)督脈:爲諸陽脈之海,總督一身的陽經。循行:起於胞,出會陰部,沿脊入腦,上頭頂,過鼻尖人中齦交

(二)任脈:總任一身之陰經,爲陰脈之海。循行:起於胞,出會陰部,沿腹、胸正中線向上,過喉,至頦,環口,分行至兩目下

(三)衝脈衝脈運行於全身的前後上下,能調節十二經之氣血,故稱“十二經之海”。循行:起於胞,經會陰部向裏,上行於脊柱,向外上行過氣衝穴,與足少陰腎經交會,沿臍旁上行,至咽喉,環繞口脣

(四)帶脈:束腰如帶,統束諸經。循行:起於季脅下,如帶環腰一週

(五)陰維脈陰維在裏,維絡一身在裏之陰。循行:起於小腿內側腎經築賓穴,沿股內側中央上行,入少腹,過府舍大橫穴,沿脅肋,至肝經期門穴上胸,斜向頸,會於天突廉泉穴。

(六)陽維脈陽維走外,維絡一身在表之陽。循行:起於膀胱經金門穴,上行至膽經陽交穴,沿經上行,過髀樞,沿脅肋後側上行至腋縫後緣,至肩、上頂,會於啞門風府穴,入風池穴沿膽經上頭,止於陽白穴

(七)陰蹻脈陰蹻脈主一身左右之陰。循行:起於足內側然骨穴之後,循內踝腎經照海穴,上內踝上,沿股內側上行,經過陰部,上循腹、胸內部,至缺盆,再上出人迎動脈之前,入顴骨部,至目內眥,與足太陽經、陽蹻脈兩經相合。

(八)陽蹻脈陽蹻脈主一身左右之陽。循行:起於踝下膀胱經申脈穴,上行沿股外側至髂骨上膽經居髎穴,上行脅後,至肩,循頸,上至口吻邊胃經地倉穴,過巨髎承泣睛明穴,上入髮際後行,經膽經風池穴。

三、絡脈絡脈是從經脈分出的支脈部分,如綱絡一般遍佈全身。經和絡的區別是:經脈屬於裏,位置較深,比絡脈粗大絡脈比較細小,位置淺而易見。絡脈功能主要是將經脈中的氣血灌注到全身各部去,以司養筋、骨、皮、五官七竅組織與溝通表裏,其中大的有十五絡,就是十四經脈各有一絡,加脾之大絡,共十五條。都是由表經別入裏經,裏經別入表經的絡脈

四、十二經筋經筋經絡系統中的連屬部分,行於四肢、體表和胸廓、腹腔,不入臟腑,是指十二經絡所屬的筋肉體系。在生理上主要是聯綴肢骸的動作。

五、皮部皮部屬於十二經絡系統的體表部位。雖然經脈伏行於分肉之間,不在體表皮膚部分,但是由經脈別出的浮絡卻無所不到,皮膚部分的氣血營養,就是依靠這些絡勝供給,因此在生理上可以按不同的經脈和所屬的絡脈,將體表分成十二個區域,這就是十二皮部

六、經絡在外氣療法中的應用對外氣療法醫者來說,不論是練氣、導氣、發氣的鍛鍊,還是發氣爲患者辨證治病,均離不開經絡的指導。故古人有“不懂臟腑經絡,開口動手便錯”的名言。

(一)指導練功:《鍼灸指南》說:“學習鍼灸者,必先自願練習……靜坐功夫,則人身內經脈之流行及氣化開合始有確實根據,然後循經取穴,心目洞明,否則無法可以證實。”是說通過練功可以體會到人體內經氣的運行,氣功鍛鍊可以使全身經絡中的氣血暢通,並可以有意識控制氣脈的運行。

練功中,奇經八脈,特別是任、督兩脈尤爲重要。宋·張紫陽《八脈經》中說:“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閉而不開,惟神仙陽氣衝開,故能得道。八勝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氣之祖。”李時珍奇經八脈考》說:“任督兩脈,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陽火陰符升降之道,坎水離火交媾之鄉,”一般練功者把經氣在任、督脈上走動的感覺稱爲小周天,兼通十二經脈的稱大周天

(二)指導發氣:練導氣、發氣時不但鍛煉氣經絡中運行,還要練氣在絡、筋、皮部運行,使其在意念控制下有目的的運行、出入、散斂,才能發放外氣。

經絡系統中經脈、經別奇經經筋皮部組成了一個氣機循環的整體,構成了人體中特殊的經絡系統。這個系統人體內外、上下、左右、四肢百骸臟腑組織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統一的有機體,並且通過皮部竅穴自然界之“氣”息息相通,形成了天地人“三才”的合一。這樣我們在練功中除鍛鍊自身的氣機以外,還可以吸收自然界中與自身有利的“氣”來充實,活躍本身的氣機。發放外氣治病則是以自身之氣調動、激發自然界患者之氣,使患者氣機活躍;然後再以補虛瀉實,通經活絡引氣歸原等原則進行調整。

9 醫易與外氣療法

醫易的理論,是氣功外氣療法的指導理論之一。懂醫而不通易,通易而不懂醫均不能很好地運用外氣療法來治療疾病。因爲外氣療法首先要明瞭天、地、人交易、變易的思想,又要懂得練氣修道的理論和方法,還要深通人體生理、病理,方可易理、醫理、氣理相結合而應用於臨牀。正如明·張介賓在《類經圖翼》中說:“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他認爲,天地的道理,是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人生的道理,是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都是陰陽動靜、消長的結果。故他又說:“醫易同原者,同其變化也”,“易居醫之理,醫得易之用”,“易之變化出乎天,醫之運用由乎我”。

9.1 八卦

一、八卦的組成《周易·繫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四象四象八卦。”古人認爲在混沌之初(虛無),是太極之象。太極動就可以生出兩儀陰陽來,陰陽氣化太陰少陰太陽少陽四象,再由四象而生幹、坤、坎、離、震、兌、巽、艮而象徵天、地、水、火、雷、澤、風、山的八卦,直至六十四卦,以至無窮無盡。

二、先天八卦先天八卦又稱伏羲八卦,是以乾坤定天地之位的。《周易·說卦傳》說:“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在先天八卦中天地、風雷、水火、山澤都是一陰一陽陰陽相對。先天八卦爲體,主氣,能生萬物。

三、後天八卦後天八卦又稱文王八卦,是以離坎定南北之位的。《周易·說卦傳》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後天八卦中東西南北中、金木水火五位五行八卦相配。後天八卦爲用,主運,能成萬物。

四、八卦要素八卦以取象比類方法陰陽五行、男女、諸身、臟腑、數等相配,以概括說明萬事萬物之間的相互聯繫(表2-2)。

五、八卦的應用

(一)八卦形體:從宏觀的宇宙至具體的動植萬物,乃至人體諸部,都可以看成是先天八卦的模式。它們都是按這個模式化生而出,形成一個個的“體”。當然“體”有活體和死體之分。活體是由氣而生,死體是無氣的,無氣的東西,就失去了其生命力。

從人的形體來看,就是一個八卦體。乾爲天,屬於陽。人體則頭居於上而法天象,鼻通呼吸,以通天氣,人之三陽經皆上聚於頭,是人身的主宰,故乾應在頭部。坤爲地,屬於陰。人體則腹與頭相對,三陰經皆會於腹,爲陰,故坤當配腹。乾首坤腹,就形成了一陰一陽爲主體的陰陽體。震卦一陽生於下,在坤之側,陰極一陽生之象。清·唐容川《醫易詳解》說:“下焦陽旺,其足乃溫。”人身之陽氣自下而生,故震理應配足。巽卦爲陰,一陰生於下,在乾之側,陽極陰生於下,陽應於上,配厥陰肝經肝主筋,筋之大者下行於股,故巽配股以應震,也是陰陽相配。坎爲水,屬陰,配腎,腎開竅於耳,耳有薄膜包裹陽氣,故能聽見聲音,有坎中滿之象,故坎配耳。離爲火,屬陽,配屬心火,火麗於目,心中之神晝出於目則醒,故目當配離。耳與目,一陰一陽,形成了人身主要的感覺器官。艮爲陽,陽出於陰而止於上。清·唐容川《醫易詳解》說:“乃膽中清陽上升入胃,外達於手。”手止於物之象,故艮配手。兌屬陰,主澤液,上缺有口象,配屬於肺,肺氣出於口鼻,口中有津液露澤,故當配兌。艮與兌,手與口,一陰一陽,形成了這一對主要的功能器官

因爲人體的某一個具體部位,都包函有整個人體信息,所以每一個部位,乃至細胞,都可以用八卦來說明,如小兒推拿中的八卦穴,就是這八個點與臟腑的關係。人身的這種八卦配屬,是先、後天八卦體、用與氣、運的具體體現,說明人與天地相通,天地人統一的規律。

(二)八卦與先後天之氣:清·唐容川《醫易詳解》說:“人在胎中先生頭爲乾一,次生肺爲兌二,次生心爲離三,次生肝膽爲震四巽五,次生腎爲坎六,次生腸胃爲艮七,次生肌肉爲坤八……此頗合八卦之象。”另外從人體胎元之形成,也可從先天八卦上看出先天胎元氣化過程。他又說:“人之初胎在母腹中,第一月只是一點元陽之氣,以應乾一;第二月氣又化液,以應兌二,主津液;第三月氣澤化合化爲熱,以應離三;第四月振振而動,以應震四;第五月子隨母氣以呼吸,以應巽五;第六月胎水始盛,以應坎六;第七月子之腸胃已俱,以應艮七;第八月肌肉皆成,以應坤八。”故胎兒在母腹至八個月,則胎元足,形體全,至十月則全而盛。以上是以人胎之形成說明先天八卦主體與氣的道理。我們用外氣療法治病時,要充分考慮陰陽相對應的關係,來取穴位和經絡以發氣、點穴、針刺,才能達到調陰陽以除病的作用

人在母胎中,形體未全之時,主要靠奇經八脈功能來運行、化生氣血,十二經脈則是在逐漸完善的過程中。當嬰兒脫離母腹降生於大氣之中,靠自身口鼻呼吸來與天地相通時,則主要依靠十二經脈來完成氣血的運行,奇經八脈則起調節脈氣作用。故可以把奇經八脈看作是先天八卦的體與氣,把十二經脈看成是後天八卦的用與運,並以此來進行練功和處理臨牀病症。在練功時,氣通任督,是練通奇經八脈,使口鼻呼吸轉爲先天之潛息,即是向先天轉化的過程。病也有先天和後天之別,如先天之氣虧損,或氣機紊亂,要開通奇經八脈,調攝元氣。而屬後天臟腑經絡氣脈的病,當以十二經脈氣血流注特點來選穴、發氣治療,才能取得好的療效。當然疾病的發生、發展,先天氣與後天氣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的,這又要考慮到先、後天兼顧的原則。

小周天功,用後天八卦的圖式來說明,謂之取坎填離,陰陽相交,水火既濟。而練大周天則用先天八卦的圖式來說明,稱爲乾坤交媾。但是丹家功夫,總是着眼於坎離兩卦,因坎離在卯酉位置上,所以大周天又叫卯酉周天。

(三)八卦與男女發育:《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女子七歲,腎氣盛……二七而天癸至,……丈夫八歲,腎氣實……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爲什麼男子以八,女子以七爲基數來推演其生、長、壯、老的過程呢?這主要與八卦氣數有關。因爲天干癸是水,腎亦屬水,配八卦則爲坎水。艮卦七數,故男八女七。爲什麼男二八、女二七天癸至呢?在先天八卦圖上,男子從艮卦左行數至十六數;女子從兌卦右行數至十四數,恰是坎卦腎水的位置,故男子二八,女子二七天癸至。清·唐容川《醫易詳解》說:“內經……男起八數,女起七數,注家皆無確解,不知天癸未至時,皆少男少女也。實應艮兌二卦,故男女皆從此二卦起數。”

9.2 爻象與人身

一、爻象爻是畫卦的基本成分,有陰爻——與陽爻——兩種。陽爻——代表陽,陰爻——代表陰。三爻相重則成八卦,如示一陰生於下,二陽復於上。同樣是兩個陽爻與一個陰爻,還可以組成果八卦中兩個卦相重,則可組成64卦,每一卦則由六爻組成。若以數字表示,陽爻稱爲九,陰爻稱爲六。其畫卦的順序是自下向上,分爲初、二、三、四、五、上六個爻位。如泰卦,是上三陰爻的坤卦與下三陽爻的乾卦相重而成。要表示出它的位置和陰陽的屬性,則畫泰卦爲初九、九二、九三、六四、六五、上六。

二、爻象與人身部位清·唐容川《醫易詳解》說:“以人身言之……以足至膝爲初爻,膝至股爲二爻,小腹至臍爲三爻,臍至膈爲四爻,膈至胸項爲五爻,項至頭頂爲上爻。”唐氏是以六爻的爻位來劃分人體的部位的。根據這種分法,可把下二爻看做地,中二爻看做人,上二爻看做天,是乾爲首,坤爲腹之意。爻位的劃分與陰陽八卦五行一樣,也是陰陽中復有陰陽,爻位中復有爻位,部分與整體,人與自然息息相通。在外氣療法中,也可根據上下部位之間的關係,把人分爲上下兩卦以便於測氣、診斷和外氣治療。其分法是:足至踝爲下卦的初爻,踝至膝爲下卦的二爻,膝至恥骨聯合爲下卦的三爻,恥骨聯合至臍爲下卦的四爻,臍至劍突爲下卦的五爻,劍突至胸骨上切跡爲下卦的上爻。恥骨聯合至臍爲上卦的初爻,臍至劍突爲上卦的二爻,劍突至胸骨上切跡爲上卦的三爻,胸骨上切跡至鼻尖爲上卦的四爻,鼻尖至眉爲上卦的五爻,眉至頂爲上卦的上爻。上肢亦分做三爻,與下肢、頭頸爻爻相對。這樣上下兩卦在胸腹部三爻相交,不但經絡系統是這樣,神經系統作用也符合這種爻位關係。如脊髓腰段,是人身下卦的四爻,上卦初爻。此段發生病變,可出現下肢的症狀。當不同段上出現氣機阻滯或其他病變,就可以在本段或相應段上出現內外氣的不平衡狀態。卦爻位不但適用於在人身體上下按六爻分段,在前後、左右的位置上也按後、左在上,前、右在下的順序劃出爻位的位置。

象也可在人身更小的部位手、腳、鼻、耳等部位根據其自然段劃作三爻或六爻,以觀察該部與整體,乃至自然環境的關係。因爲我們人體是一個“小周天”,是宇宙“大周天”的縮影,所以通過手、腳、面、耳、鼻所現之象,可以診斷與治療疾病,甚至能觀察和預測一些生活細節,這都是天地人合一,一氣流通的體現。

清·唐容川《醫易詳解》說:“以藥配之,根爲下爻,梗爲二爻,莖爲三爻,枝爲四爻,葉爲五爻,花實爲上爻。”所以植物作爲藥物,從爻位的高低,可知藥性的升降浮沉。如牛膝之根應初爻,故能下達足脛;銀花、菊花應上爻,能治頭目之疾等。

三、爻象與臟腑明·張介賓類經圖翼·醫易》說:“以髒象言之,則自初六至上六爲陰、爲髒,初六次命門……初九至上九爲陽、爲腑,初九當膀胱……知乎此,而臟腑陰陽內景之高下,象在其中矣。”就是說人體臟腑也符合爻象的規律,爻象與臟腑相對應,便可推斷臟腑內景陰陽功能。它的具體配屬是:坤卦屬陰,配五臟命門,其初爻爲命門,二爻爲腎,三爻爲肝,四爻爲脾,五爻爲心,上爻爲肺。乾屬陽,配六腑,其初爻爲膀胱,二爻爲大腸,三爻爲小腸,四爻爲膽,五爻爲胃,上爻爲三焦

四、卦象與疾病古人以卦象的意義來解釋疾病的病因、病理,以及臨牀表現和治療原則,現舉例說明。

泰卦。下乾上坤,陰在上而陽在下,陽升而陰降,陰陽相調,是身體陰陽平衡,上下交通,健康強盛的現象。在練功與用外氣調整病人氣機時,要使其陽氣下行,陰氣上承,才能成爲泰卦之象。

否卦。下坤上乾,陽在上而陰在下,陽升陰降,陰陽分離,上下不交,是陰陽離決精神乃絕的病危現象。

既濟卦。下離上坎,離屬火,在髒爲心;坎屬水,在髒爲腎。坎水在離火之上,水性下注,火勢向上,是水火相交的現象。故明·張介賓類經圖翼·醫易》說:“既濟爲心腎相諧”。在練功與發氣治療時要使心火下降於腎,腎水上承於心,才能成既濟之象。

未濟卦。下坎上離,離火在坎水之上,水火不相交合陰陽各別,是心腎不交之象。臨牀上出現腎陰不足,不能上濟心火,致使心火偏亢而出現失眠心煩五心煩熱多夢症狀,就需要腎陰而降心火,使其成爲水火既濟的卦象,則病癒體壯。練功中雜念紛飛,調心不純,心火不能下降於腎,不但練不出功夫,還會出現否卦之陰陽分離的徵象。

大過卦、小過卦。大過巽下兌上,小過艮下震上,從卦象上看兩卦均爲陰爻在上下兩端,陰包陽於中,爲陰寒漸深,陽不得伸,在病則爲瘀阻痞結之象。故明·張介賓類經圖翼·醫易》說:“大過小過,入則陰寒漸深,而出爲癥痞之象。”

中孚卦、頤卦。中孚卦兌下巽上,頤卦震下艮上,兩卦陽爻均在上下,陰爻居其中,陽氣漸微,有鼓脹之形。

觀卦、剝卦。觀卦坤下巽上,剝卦坤下艮上。觀是陽氣漸微的現象,至剝卦則有陽氣漸脫之象。此時陽衰則氣喘、汗出、脈細;陽脫則出現厥冷、氣微、神離等症。

9.3 十二消息

十二消息卦,又叫十二闢卦。是漢·孟喜提出的以十二闢卦代表一年十二個月的順序。十二卦,共七十二爻,代表七十二候。因爲其中剛柔陰陽)二爻的變化,體現了陰陽氣消長的過程,所以東漢魏伯陽,藉以比喻練氣中的周天火候,古代醫學家藉以說明人的生長壯老以及臟腑經絡、氣脈流注和與自然界的關係等問題。

一、十二消息卦的內容十二消息卦是指復、 臨、泰、 大壯、夬、 幹、 姤 、遁 、否、 觀、剝、 坤等十二卦。前六卦,從復至幹,表示陽爻逐漸增加,陰氣漸消;後六卦從姤到坤,表示陰爻逐漸增加,陰氣漸增。前六卦爲陽息陰消,後六卦爲陰息陽消,故稱爲消息卦。

十二消息卦代表的剛柔變化,陰陽消長的規律,說明了自然界之節氣、時間、臟腑經絡氣化流注之間的密切關係,成爲練氣功和外氣診治疾病的理論指導(表2-3)。

二、循卦練功人體在一生、一年、一月、一日內陰陽盛衰的交換過程,可以從十二消息上明顯的表現出來。以一年爲一週,則一個月一卦;以一月爲一週,則兩天半爲一卦;以一日爲一週,則一個時辰爲一卦。現以一月爲一週,兩天半一卦爲例,其次序是從月初陽氣初生,升機萌動的復卦開始,即從全陰的坤卦生一陽,接着是陰退陽長,進入陰平陽祕陰陽相濟的泰卦,至剛陽全盛的乾卦,此時正是十五日,下半月以後陽氣逐漸收斂,柔陰逐漸興盛,至陽氣漸衰的姤卦,至天地不交,陰陽分離的否卦,終於出現生機的最低時期。一年、一月、一日均如此,生理、病理之過程也如此。如生命的開始,從旺盛到衰老、死亡,也遵循着這樣的規律。

練功中如復卦,陰多陽少,這一節的調節應以納陽爲主,呼吸要吸長呼短。而姤卦爲陽多陰少,要吸短呼長。練功若能參照十二消息卦的規律定時、定位、調息、調意得當,便可達到“否極泰來”,使人體生理機能始終保持泰卦狀態。

三、十二消息卦與生理機能在這十二卦中有兩卦標誌着人體生理機能最佳和最劣的階段,即泰卦與否卦。泰是上陰下陽,陰陽各半,陰降陽升,體內氣機運行通暢,生理上達到所謂“陰平陽祕精神乃治”的陰陽平衡狀態。而否卦則陽上陰下,陰陽各自升降,以致陰陽互不交合,在生理上出現所謂“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的衰敗狀態。

人體的生理機能在一年內,一月、一日內都有着一定的變化規律,已有現代生物節律學說證明。現以一年爲例,以十二消息卦的陰陽消長來說明其變化規律。十二消息卦中泰、大壯、夬卦爲春季,正當陰曆的正月、二月、三月。春三月陽氣漸長,陰氣漸消,在五行木氣旺盛,是肝膽之氣旺盛的季節,故脈象弦。此時若患脾胃虛弱之病,則天時於病不利,因春木旺以克脾土之故。

如果我們用十二消息卦的陰陽消長規律來說明人的一生,那麼坤卦是胎兒孕育於胎,復卦爲人之初生,泰卦爲青年,乾卦爲壯年,否卦爲老年,坤卦爲死。老年人練功,因自身的生理狀態很象否卦,是陰息陽消陰陽互不交合,互不爲用的階段,所以應注意逆此生理規律而鍛鍊,通過姿勢、呼吸、意念的調整使其消陰以助陽,陽氣漸復,向泰卦轉化,才能強健身體,延年益壽。

四、子午卯酉練功原則練功家多主張子、午、卯、酉四個時辰練功,稱爲“四正時”。現就以十二消息卦中陰陽消長的規律來分析一下這四個時辰練功道理中醫學認爲:子爲腎,腎爲生氣之源,稱爲“命門相火”或稱“少火”,爲元陰元陽妙合所凝,幽含腎水之中,是人體生命之根。此時適當復卦,一陽生於五陰之下,自然界之氣,正與腎中之陽氣同氣相求,生生不息,振振而動,實乃練功事半功倍卓見成效的時辰。

卯時日出陽進,爲大壯卦,四陽二陰,陽進陰消,人身陽氣長勢已成,其時練功,正助陽氣茁壯成長。

午時爲姤卦,五陽一陰,在天五陽洪盛。午屬心火,在人身經氣正好走於心經,心爲陽中之太陽,兩陽相合,陽氣必然亢盛,但其天時一陰生爲主,陽氣反成下降趨勢。因爲陰陽互根所以其時練功,必助元陰之氣生長,而收斂亢陽,使諸陽之氣隨一陰潛降而不致於剛躁。

酉時爲觀卦,四陰二陽自然界氣候由清轉濁,此時練功正助元陰之氣充盛,有利於陽氣藏養。

子午卯酉練功完全是循自然之氣而助其內氣生長健旺。但各人情況不同,人的體質差異,我們可以把子午卯酉循時練功,看做是一個原則,根據自身情況,自然界陰陽的多少,陰陽消長的不同,靈活選擇自身練功的時間。

五、十二消息卦與氣脈流注氣血按時流注的規律是:子時流注膽經,丑時流注肝經,寅時流注肺經,卯時流注大腸經,辰時流注胃經,巳時流注脾經,午時流注心經,未時流注小腸經,酉時流注膀胱經,戌時流注心包經,亥時流注三焦經膽經屬陽木,子時爲復卦,外界一陽初生,體內氣脈流注膽經,此時肝膽氣旺。它與其他臟腑的關係是:肝膽木旺克脾土肺金膽木膽木旺反刑于肺金腎水膽木,木旺水盛;膽木心火火瀉木而膽衰,膽木旺而益心火。這種五行生克乘侮關係,在不同時間由於“天時”與臟腑氣脈盛衰的變化,就會出現這種旺(當時)相(生我)休(我生)囚(反克)死(克我)等不同的關係。在十二消息經絡流注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關係。練功健身、醫病與發氣療病,都要充分考慮這種時間與臟腑盛衰的關係來制訂練功、發氣原則和選擇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六、十二消息卦與周天火周天功有大、小周天之分。小周天功是練精化氣的功夫,其突出的特點是氣循任督兩脈運行。大周天功則是更進一步的氣功鍛鍊。練大、小周天功都有掌握練功火候的問題。

什麼是火候呢?就是在練功時氣的生成與氣化的轉機,若能掌握此轉機就可以有意識的去運用自身的姿勢、呼吸、意念使其循着練功的規律發展,否則就容易失掉練功的好機會。古氣功家用十二消息卦與月體納甲來具體說明周天火候及其氣場的轉換特點,便於領悟與掌握。

拿十二消息卦來說,練大、小周天強調子時一陽生開始起火,因爲子時在消息卦中正當復卦一陽初生之時,在練功時內氣逐漸積聚,形成一股能量,首先出現的現象之一是“外腎欲舉”,古人稱做“活子時”。此時火候已到,應該用“武火”之有意識的呼吸、意念、姿勢去助其能量增加與運行,歷經臨、泰、大壯、夬、乾,稱爲“進陽火”;但是當它達到極點後,就要向陰的方面轉化。在十二消息圖上就是姤卦一陰生之時,此時要用“文火”,輕微的意念、呼吸去鍛鍊,直至坤卦,這就叫“退陰符”。

9.4 月體納甲

月體納甲學說應用於煉丹,是東漢·魏伯陽在《周易參同契》中提出的。其目的是用來說明練功人體內氣的消長規律,其火候如同每月月亮的盈虧與方位的轉移。故方士流行“有人問我修行事,遙指天邊月一輪”的詩句。

一、月體納甲的內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天干,可以代表方位。即以甲乙木代表東方,丙丁火代表南方,庚辛金代表西方,壬癸水代表北方,戊己土代表中央。在先天八卦圖上,以八卦的符號代表月象,以天干代表月亮出現故名“納甲”。它的具體內容是:幹納甲壬,坤納乙癸,震納庚,巽納辛,艮納丙,兌納丁,坎納戊,離納己。其中震、巽、艮、兌、坎、離六卦各納一干,而乾、坤兩卦各納兩個天干。這是因爲甲乙十干代表陰陽的開始,而壬癸十干代表陰陽的終結,以乾坤兩卦與甲乙壬癸互相配合,表示陰陽始終的意思。即東漢·魏伯陽在《周易參同契》中所說“壬癸甲乙,乾坤括始終”。納甲學說中符號的涵意是:表示初三(陰曆)的月象,表示初八的上弦月象,表示十五的滿月,這叫望前三候象徵陽息陰消;表示十六日的月象,表示二十三日的下弦月,表示三十的晦月,這叫望後三候象徵陽消陰息。、則表示藥物日月)。實際上古人將一月分爲六節,一節五日,除坎離代表藥物外,共他六節,每卦代表一節。如震代表每月的初一至初五的五天,但以初三的月象代表這一節的月象,其他五卦也是這樣。

爲什麼卦象和十干這樣配合呢?因爲在初三黃昏時候,一彎新月出現在西方,所以說震納庚;在初八日的黃昏時,上弦月出現在南方,所以說兌納丁;在十五日黃昏時,一輪滿月出現在東方,所以說乾納甲;在十六日早晨,微缺的月亮出現在西方,所以說巽納辛;在二十三日早晨,下弦月出現在南方,所以說艮納丙;在三十日早晨一輪晦月出現在東方,所以說坤納乙。

二、按時定位調息既然天地間的四季陰陽變化是日月盈虧所致,因此練功、醫病應順應天時,以月體納甲規律制定練功的時間、方位乃至調息方法,以便更好的汲納天地乾坤之精華,濡養身心,頤養天年。如:震納庚,二陰一陽一陽初生,時值陰曆的初一至初五,月亮昏時出現於西方,此時月面所受陽光較爲虛少,即所謂“一陽之光”。調息時應面東,納氣稍許方長一些,用引陽以滋陰補法。兌納丁,爲初六至初十,月亮昏時現於南方,其形狀由月牙轉爲半圓,月面所受日光較多,練功者應面南而行均勻之呼吸。乾納甲,是十一至十五,月屆盈滿之時,此時月面受陽光最多,系陰中之全陽,在昏時一輪明月出現在東方,故面東調息。因此時陰陽二氣充盈,故用等均呼吸之調法。以上是月亮初升至上弦而盛滿的三個階段的練功方位與吐納方法。巽納辛,當十六至二十日,月面的日光,由盛而衰,陽消陰長,月亮於早晨現於西方,故應面西調息。艮納丙,是二十一至二十五日,月亮所受之光更少,早晨現於南方,故面南調息。坤納乙,是二十六至三十日,月面全黑而致坤陰的階段,故應面東調息。望後三候爲陰息陽消,故吐納時應注意益陽以助陰,滋養陰精。

三、虛補實月體納甲學說說明了在宇宙中地球太陽、月亮之間位置的變化必然影響到人,這一點可以從月亮的變化上看出來。《靈樞·歲露論》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素問·八正神明論》說:“月始生,氣血始精……;月郭滿,則血氣實……;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古人看到海水的潮汐,是受着日月運行的影響,而人之氣血也不能不受其影響,故提出練功和治療疾病要“望不補而晦不瀉,弦不奪而朔不濟”的補瀉原則。現將納甲、月象、潮汐與人之氣血、補瀉的關係列表2-4於後,作爲練功和治療疾病之參考。

例如:陰曆十一至十五日,自然界陽氣逐漸旺盛,至十五日望月,地球上的海水受其影響出現大潮,人體氣血也受其影響而出現氣機旺盛的現象,在練功中若氣虛的人則要藉機而補氣,偏亢的人則要不濟,以免補之太過,而出現亢盛現象。

9.5 河圖與洛書

河圖與洛書是兩個很古的圖。相傳伏犧氏王天下,有龍馬負圖之河,世稱河圖,伏犧則之以畫八卦。相傳大禹治水,有神龜負圖出於洛,文刊於背,世稱洛書,禹因以第之,以成九疇,故《周易·繫辭》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一、河圖、洛書的內容河圖。《難易尋源》說:“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類經圖翼》說:“其數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這裏說明了河圖的組成,其中陽數爲奇、爲陽、爲天,陰數爲偶、爲陰、爲地。河圖之數,都是陰陽交泰,相得而生成木、火、水、金、土五行之氣。陽生則陰成,陰生則陽成;陽極生陰,陰極生陽,互相對待更換以生以成,即一陰一陽交媾而成一氣。其排列是:一六數居北方,爲壬癸水。二七數居南方,爲丙丁火。三八數居東方,爲甲乙木。四九數居西方,爲庚辛金。五十數居中,爲戊己土。

洛書。清·唐容川《醫易通說》說:“中五立極,臨制四方,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爲肩,六八爲足,陽數象天,陰數象地,陽數左旋,陰數右旋。”這說明洛書的組成。其排列是:一在正北,三在正東,九在正南,七在正西,陽數左旋;陰數右旋,二在西南,四在東南,八在東北,六在西北。

二、河、洛體用有別河、洛皆天地陰陽之數,但其象不同。河圖陰陽五行,重列五位,交媾合得,五行左轉相生,故代表天,爲體,是先天之象。洛書陰陽五行平列九位(九宮),陽數左旋,陰數右轉,互爲推移兌變,五行右轉相剋,故代表地,爲用,是後天之象。《玄真陰五行築基》說:“河圖是陰陽交媾合得,而洛書則互爲推移兌變,前者乃先天,洛書則屬後天。先天後天互爲體用,則宇宙萬有生化之機全矣”。

三、河、洛之數與補瀉河圖之數,是先天之象,以五生數統五成之數,與人身先天氣數相配,北腎水爲一六,南心火爲二七,東肝木爲三八,西肺金爲四九,中脾土爲五十,一生一成,形成臟腑五行相生相制之功能。若先天不足,必導致臟腑五行失調,當以河圖之數調之。如腎精衰微,先天氣虛,要用北腎水之成數(六數)以補之,再以西肺金之成數(九數)補其母。

洛書之數,是後天之象,腎合北水一數,肝合東三木數,心合南九火數,肺合西金七數,脾閤中土五數。若肺實邪盛,當用南火九數以剋制之。

洛書之數排列,陽數由一至三、至九、至七,復歸於一,循環無端;陰數由二至四、至八、至六,復歸於二,週而復始。爲什麼是這樣的順序呢?因爲象徵陰的偶數是以二相乘而得來的,二乘二得四,二乘四得八,二乘八得十六(一十可以不計),二乘六得一十二,復歸於二。而象徵陽的奇數,是以三相乘而得來的,三乘一得三,三乘三得九,三乘九得二十七(二十可以不計),三乘七得二十一,復歸於一。以上陰陽二數的循環,由“數”而見“象”、“易”,它說明萬事萬物陰陽運行的規律。故氣功推拿鍼灸手法中均有“左旋爲補”,“右旋爲瀉”的施術原則。因爲左旋“陽生”助陽氣運行,生生不息,益氣而補虛。而右旋“陰殺”,順陰逆陽,逐邪瀉實。這是手法左右旋轉補瀉的指導思想。

四、河圖與精神魂魄明·張介賓類經圖翼·醫易》說:“以精神言之,則北一水,我之精,故曰腎藏精;南二火,我之神,故曰心藏神;東三木,我之魂,故曰肝藏魂;西四金,我之魄,故曰肺藏魄;中五土,我之意,故曰脾藏意”。說明河圖之五生數與五行五臟精神魂魄意的關係。因河圖三、二同氣相求,四、一同原,五數居中以統四氣,故明·張介賓類經圖翼·醫易》提出“神魂藏於東南”,“精魄藏於西北”與“土統四氣,故意獨居中,其數惟五”之說。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