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別

十二經別 經絡系統 鍼灸學 中醫學 經絡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í èr jīng bié

2 英文參考

twelve divergent channels[中國鍼灸學詞典]

branches of twelve meridian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internal branches of twelve channel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十二經別經絡分類[1]。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指從十二經脈分出,通向體腔,溝通表裏兩經在深部聯繫的重要支脈[2][3]。所謂經別,即十二經脈分出後別行(另行走)的一部分,意即別行於正經脈,故簡稱經別。它的循行路線和分佈的部位,比一般的絡脈來得深來得長,所以和脈絡有所不同。其名稱是十二正經後加一個“別”字得來,如手太陽經別十二經別走在互爲表裏配對的陰經脈與陽經脈之間,起一種往來聯絡道路之作用;其循行部位多在肘、膝以上,臟腑、軀幹及頸項等處。經別循行至頸項以後,三陰經別三陽經別相結合後,都走入陽經脈之原路,且上行至頭面部位。

經別雖從經脈分出,但與絡脈不同,前者是加強體內表裏兩經之間的聯繫,而後者多在淺表[4]

4 十二經別分佈規律

十二經別分佈特點可以用離、合、出、入四字概括[4]。即從十二經脈分出稱“離”;進入胸腹腔稱“入”;淺出頭項部稱“出”;陰經經別在頭部合入與其相表裏陽經陽經經別在頭部合入於本經稱“合”[4]

十二經別經脈表裏關係分成六組,稱爲六合[4]。即足太陽經別足少陰經別一合足少陽經別足厥陰經別二合足陽明經別足太陰經別三合手太陽經別手少陰經別四合手少陽經別手厥陰經別五合手陽明經別手太陰經別六合[4]

足太陽、足少陰經別從膕部分出,入早間腎與膀胱,上出於項,合於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足厥陰經別從下肢分出,行地至毛際,入早間肝膽,上繫於目,合於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足太陰經別從髀部分出,入走脾胃,上出鼻頞,合於足陽明胃經手太陽手少陰強從腋部分出,入走心與小腸,上出目內眥,全於手及陽小腸經手少陽、手厥陰經別從所屬正經分出,進入胸中,入走三焦,上出耳後,合於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手太陰經別他別從所屬正經分出,入走肺與大腸,上出缺盆,合於手陽明大腸經

5 十二經別作用

十二經別加強了十二經脈內外聯繫及在體深內的臟腑之間表裏關係,補充了十二經脈在體內外循行的不足。由於十經別通過表裏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得十二經脈中的陰經與頭部發生了聯繫,從而擴大了手足三陰經穴位的主治範圍。此外,又由於其加強了十二經脈搏對頭面的聯繫,故而也突出了頭面經脈穴位的的重要性及其主治作用

六合說明了經別陰陽表裏相合,並上通於心和頭面,擴大了十二經對軀體各部的聯繫,加強了十二經脈頭面的聯繫,以及足六經心臟的聯繫[4]

6 十二經別詳述

6.1 手太陽經別

手太陽經別十二經別之一。原稱手太陽之正。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在肩關節部從本經分出,向下行入於腋窩部,走向心臟,連繫小腸

6.2 手太陰經別

手太陰經別十二經別之一。原稱手太陰之正。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在腋前從手太陰肺經分出,行於手少陰經前方,入走肺臟,散行於大腸,上出缺盆,沿喉嚨,復與手陽明經匯合,構成六合中的第六合

6.3 手少陽經別

手少陽經別十二經別之一。原稱手少陽之正。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在頭部從手少陽經脈分出,向下進入缺盆鎖骨上窩),再向下經過上中下三焦,並在胸中散行分佈

6.4 手少陰經別

手少陰經別十二經別之一。原稱手少陰之正。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從本經分出後進入腋下淵腋穴處的兩筋之間,屬於心臟,上行到喉嚨,並上出於面,與手太陽小腸經目內眥會合,爲六合中的第四合

6.5 手陽明經別

手陽明經別十二經別之一。原稱手陽明之正。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在肩峯端的肩髃穴分出,上出於柱骨(第七頸椎),進入體腔後,下走於大腸,上屬於肺臟,再向上沿氣管,出缺盆鎖骨上窩)與本經相會合。

6.6 手厥陰經別

手厥陰經別十二經別之一。原稱手心主之正。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在淵腋下3寸分出,進入胸腔內,分別隸屬於上中下三焦,上沿喉嚨,出於耳後完骨(顳骨乳突),與手少陽經別相會合,構成六合中的第五合

6.7 足太陽經別

足太陽經別十二經別之一。原稱足太陽之正。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在膕窩部從足太陽膀胱經分出,其中一條在骶骨下5寸處別行進入肛門,內行腹中,屬於本腑膀胱,散行佈於腎臟,沿脊柱兩旁上行,至心臟而散佈其中;直行的一條,循脊肌肉上行,淺出於項,再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

6.8 足太陰經別

足太陰經別十二經別之一。原稱足太陰之正。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從足太陰脾經分出後到達大腿前面(即髀部),與足陽明經別相會合並行,上結於咽喉部,貫穿於舌中,構成六合中的第三合

6.9 足少陽經別

足少陽經別十二經別之一。原稱足少陽之正。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本經別從足少陽經分出,繞過髀部進入外陰中,與足厥陰經別會合;分支進入季脅,歸屬於膽,散佈肝臟,上貫心臟,再向上挾食道兩側,淺出下頷部中央,散佈於面,聯繫眼球後通於顱腦的部位,在目外眥本經相合。

6.10 足少陰經別

足少陰經別十二經別之一。原稱足少陰之正。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本經別從足少陰經脈在膕窩部分出後,別走於足太陽經別而相合並行,上至腎臟,當十四椎(第二腰椎)處的腎俞出來,歸屬於帶脈;其直行的繼續上行,聯繫於舌根,從項部淺出,與足太陽經別相會合,構成六合中的第一合

6.11 足陽明經別

足陽明經別十二經別之一。原稱足陽明之正。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在大腿前面從本經分出,進入腹腔,入屬於本經胃腑,散佈脾臟,向上通於心,沿食管上行,淺出於口腔,上達鼻根,還繞眼眶,連於目系(眼後與腦相聯的組織),合於足陽明經脈

6.12 足厥陰經別

足厥陰經別十二經別之一。原稱足厥陰之正。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在足背從足厥陰經脈分出,上行到外陰部,與足少陽經別相合而並行,構成六合中的第二合

7 六合詳述

7.1 足太陽、足少陰經別·一合

足太陽經別足少陰經別爲第一合。《黃帝內經靈樞·經別》:“足太陽之正,別入於膕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屬於膀胱,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直者,從膂上入於項,復屬於太陽,此爲一經也。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其直者,系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此爲一合。”

第一合:足太陽、足少陰經別

足太陽、足少陰經別

7.2 足少陽、足厥陰經別·二合

足少陽經別足厥陰經別爲第二合。《黃帝內經靈樞·經別》:“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裏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散於面,系目系,合少陽外眥也。足厥陰之正,別跗上,上至毛際,合於少陽,與別俱行,此爲二合也。”第二合:足少陽、足厥陰經別

足少陽、足厥陰經別

7.3 足陽明、足太陰經別·三合

足陽明經別足太陰經別爲第三合。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裏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頞䪼,還系目系,合於陽明也。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於陽明。與別俱行,上結於咽,貫舌本,此爲三合也。”第三合:足陽明、足太陽經別

足陽明足太陽經別

7.4 手太陽、手少陰經別·四合

手太陽經別手少陰經別爲第四合。《黃帝內經靈樞·經別》:“手太陽之正,指地,別於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腸也。手少陰之正,別入於淵腋兩筋之間,屬於心,上走喉嚨,出於面,合目內眥,此爲四合也。”

第四合:手太陽、手少陰經別

手太陽、手少陰經別

7.5 手少陽、手厥陰經別·五合

手少陽經別手厥陰經別爲第五合。《黃帝內經靈樞·經別》:“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也。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別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此爲五合也。”參見各條。

第五合:手少陽、手厥陰經別

手少陽、手厥陰經別

7.6 手陽明、手太陰經別·六合

手陽明經別手太陰經別爲第六合。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手太陰之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腸,上出缺盆,循喉嚨,復合陽明,此六合也。”

第六合:手陽明、手太陰經別

手陽明、手太陰經別

8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8.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8.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