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蹻脈

奇經八脈 腧穴學 鍼灸學 中醫學 經絡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áng qiāo mài

2 英文參考

yang heel vessel[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yangqiao vessel[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Yang Heel Channel[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Yang Heel Vessel[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陽蹻脈奇經八脈之一[1][2]。出《黃帝內經靈樞·寒熱病》。蹺者足也,奇經涉及足者之名,陽者以其所行循陽經也,故陽蹺者是謂循足諸陽經而行,即足太陽膀胱經之別脈也。本脈起於足太陽膀胱經申脈穴,沿外踝後向上循行,經過股外側、脅肋肩胛部外側,沿頸上抵面頰部,到達內眼角,與足太陽膀胱經陰蹻相併上行,入於風池穴處[2]足太陽膀胱經申脈穴與本脈脈氣相通[2]

4 陽蹺脈循行路徑

陽蹻脈循行路徑

陽蹻脈循行路徑

陽蹻脈起於足跟外側,經外踝上行腓骨後緣,沿股外側和脅後上肩、過頸部上挾口角,進入目內眥,與陰蹻脈會合,再沿足太陽經上額,與足少陽經合於風池[3]

中國鍼灸學詞典》:本脈起於足太陽膀胱經申脈穴,沿外踝後向上循行,經過股外側、脅肋肩胛部外側,沿頸上抵面頰部,到達內眼角,與足太陽膀胱經陰蹻相併上行,入於風池穴處[3]足太陽膀胱經申脈穴與本脈脈氣相通[3]

中醫藥學名詞(2004)》:陽蹻脈起於外踝申脈穴,經外踝後上行腓骨後緣,經股部外側,再沿髖、脅、肩、頸的外側,上夾口角,到達目內眥,與手足太陽經、陰蹺脈會合,再上行經額,與足少陽膽經會於風池[4]

中醫大辭典》:陽蹺脈循行路線,據《難經·二十八難》載:“陽蹻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本脈自足跟外側的申脈穴起始,經外踝上行腓骨後緣,沿股部外側,經髖、脅,至肩膊外側,沿頸上至口吻,到目內眥,與太陽陰蹻脈會合,再上行經額,與足少陽經合於風池[4]

陽蹺脈起跟中,上合三陽(足太陽足少陽足陽明外踝行,從脅循肩、由頸至頄鼻旁,屬目內眥太陽經。

(1)足太陽膀胱經部分:陽蹺脈起於足太陽膀胱經,在外踝正下緣五分骨陷中申脈穴,再往後下斜至足跟之僕參穴,由後腳跟僕參穴直上行,經崑崙穴(外踝後跟腱前凹陷處)、跗陽穴、飛陽穴,再轉小腿背外後承山穴,循腿背上行經委中殷門承扶穴,再往上行與足少陽膽經交絡。

(2)足少陽膽經部分:陽維脈再上行至腹脅軟骨末端下八寸處,即髂骨側與足少陽膽經居髎穴相交。循腹外側上行至肩部,與手陽明大腸經相絡。

(3)手陽明大腸經部分:至肩胛肩峯前下方(舉臂時有凹陷處),與手陽明大腸經之肩腢穴相會。從肩腢穴上行,至肩端肩鎖關節上方有凹陷處之巨骨穴。由肩胛處往後下行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會。

(4)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陽維脈部分:陽蹺脈行至巨骨穴再翻滑過肩胛後,至大骨肩胛崗下際凹陷處,與手足太陽陽維等相會於臑俞穴。至此陽蹺脈再循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上行至嘴吻處。

(5)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部分:陽蹺脈手太陽小腸經臑俞穴再絡回肩峯手太陽小腸經之肩腢穴,絡手陽明大腸經鎖骨上窩中點上一寸許之天鼎喉結正中旁三寸之扶突穴,絡足陽明胃經上臉頰側面及口吻旁四分之地倉穴。再上行至眼中線直下,平鼻翼下緣之巨髎穴,最後達眼下七分,即足陽明胃經任脈承泣穴。

(6)陰蹺脈部分:陽蹺脈行至此,又與手、足太陽足陽明與陰蹺,會合於眼內眥外一分處之睛明穴。

循行路線:

起於跟中

外踝

從脅上行

循肩入缺盆

入頸上出入迎之前

目內眥

上行下耳後

風池穴而終

奇經陽蹺脈經別循行路徑圖


6 陽蹻脈經脈

陽蹻脈主要病候爲目痛內眥始,不眠[5]

陽蹻發病主要表現爲運動系統疾病、神志病等。如筋肉屈伸運動障礙(伸肌緊張)、眼瞼開合失常、失眠驚癇、腰背疼痛、身體強直[5]

陽蹺脈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爲失眠目痛內眥始等[5]

陽蹺脈疾病者,有下列病候:陰氣不足,陽氣偏盛,常不見眠。

7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4.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3.
  3. ^ [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8-139.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5.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