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陽膀胱經

中醫基礎理論 鍼灸學 中醫學 經絡學 足三陽經 腧穴學 十二經脈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ú tài yáng páng guāng jīng

2 英文參考

bladder meridian or bladder channel of foot Taiyang[中國鍼灸學詞典]

Taiyang Bladder Channel of Foo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Taiyang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足太陽膀胱經 (bladder meridian or bladder channel of foot Taiyang)爲十二經脈之一[1]。代號BL[2]。與足少陰腎經相爲表裏[2]五行屬水[2]本經起於目內眥睛明穴,向上至額部,左右交會並與督脈相會於頭頂百會穴;它的分支,從頭頂耳上角;它的外行主幹,從頭頂入內絡於腦,回出來在項部的天柱分開下行,一支沿肩胛內側,夾脊柱兩旁到腰中,進入脊旁筋肉,聯絡腎臟,屬於膀胱;它在腰部的分支,從腰部挾脊繼續下行,經臀橫紋中點的承扶,到膕窩部的委中;它在背部的另一支脈,從肩胛內側下行,通過髖關節部足少陽膽經環跳,向下沿大腿後面行走,在膕窩部與前支經脈會合於委中穴處,繼續下行,向下通過腓腸肌部,出於外踝後方的崑崙,沿足外側緣到足小趾外側端的至陰經氣至陰穴與足少陰腎經相接[2][3]

足太陽膀胱經共六十九穴,原穴京骨穴,絡穴足少陰腎經大鐘穴。據《鍼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鑑》等書載,計有:睛明攢竹眉衝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附分魄戶膏肓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合陽承筋承山飛揚跗陽崑崙僕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通谷至陰[4]。單側計67穴[4]

太陽陽氣大盛在身體之最外的意義,所以本經對外界赤刺激反應也較頻繁,與各臟腑大都腧穴關係與腎經表裏足太陽膀胱經病發病,主要表現爲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神志病、經脈所過部位的疾病等。如:小腹偏腫而痛、癃閉遺尿癲狂寒熱頭痛目痛鼻塞、鼻血、項強腰脊疼痛、髖部不能屈、膕部掣強、小腿肚及腳痛、痔、經脈所過處疼痛麻木、厥冷。

7 足太陽膀胱經聯絡的器官

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眥,至耳上角,入絡腦[5]

8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徑

(1)足太陽膀胱經部分:起自目內眥睛明穴,循行攢竹穴、曲差五處穴,上額交顛,入承光穴,循行通天穴,至此有別支交足少陽膽經

(2)足少陽膽經部分:其支者從顛至耳上角交於足少陽膽經

(3)足太陽膀胱經部分:其直者從通天穴入絡於大杼穴,從大杼穴循行肩髆內風門穴,再循行肺俞穴,挾脊抵腰中厥陰俞穴,再循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入循膂絡腎。從腎俞穴循行氣海俞,從腰中下挾脊大腸俞,再循關元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等穴,別行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等穴。

(4)足太陽膀胱經部分:其支者從又覆上肩膊內,從附分穴循行貫胛魄戶穴,再循行挾脊膏肓神堂噫嘻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等穴,過髀樞秩邊穴,再循髀外從後廉承扶殷門浮郄委陽穴,下合膕中委中穴。從委中穴循行合陽穴,下貫臑內承筋穴,再循行承山穴、飛陽附陽等穴。從附陽循行出外踝之後崑崙穴(經穴),再循行僕參申脈金門等穴。再行本經京骨穴,循行束骨通谷穴至小指外側之至陰穴。

(5)足少陰腎經部分:足太陽膀胱經行入蹠骨末端之至陰穴後,即交於足少陰腎經

循行路線:
  1. 目內眥

  2. 上額交巔

  3. 下腦後

  4. 夾背

  5. 抵腰入絡腎

  6. 下屬膀胱

  7. 另一支循脾外

  8. 下至踝

  9. 終足小趾

足太陽膀胱經經別循行路徑圖

8.1 中醫大辭典》

足太陽膀胱經自內眼角睛明)起始,上向額部(神庭),在頭頂督脈相會(百會)。它的分支,從頭頂耳上角。它直行的主幹,從頭頂入顱,聯繫腦,回出來從後項部左右分開向下,一支沿着肩胛內側,脊柱兩旁,到達腰部,由此深入,沿脊柱兩側的肌肉,聯絡腎臟,屬於膀胱。它在腰部的分支,從腰部夾脊繼續下行,通過臀部,進入膝膕窩中(委中)。它的另一條支脈,從後項向下,自肩胛內緣,直至肩胛下面,夾着脊柱向下,經過髖關節,沿着大腿後面下行,在膕窩中與前支經脈會合。由此合而下行,通過腓腸肌內,出外踝後方,沿第五蹠骨粗隆(京骨)到足小趾外側末端(至陰)。脈氣由此與足少陰腎經相接。[5]

8.2 中國鍼灸學詞典》

足太陽膀胱經自內眼角睛明開始,向上經前額至頭頂督脈交會;它的分支,從頭頂耳上角;它的外行主幹,從頭頂入內絡於腦,回出來在項部的天柱分開下行,一支沿肩胛內側,夾脊柱兩旁到腰中,進入脊旁筋肉,聯絡腎臟,屬於膀胱;它在腰部的分支,從腰部挾脊繼續下行,經臀橫紋中點的承扶,到膕窩部的委中;它在背部的另一支脈,從肩胛內側下行,通過髖關節部足少陽膽經環跳,向下沿大腿後面行走,在膕窩部與前支經脈會合於委中穴處,繼續下行,向下通過腓腸肌部,出於外踝後方的崑崙,沿足外側緣到足小趾外側端的至陰,交於足少陰腎經[5]

8.3 中醫藥學名詞(2004)》

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睛明穴,向上至額部,左右交會並與督脈相會於頭頂百會穴。直行主幹從頭頂部分別向後行至枕骨處,進入顱腔,絡腦,回出至後項部左右分開向下。一支沿肩胛內側,脊柱兩旁旁開1.5寸,到達腰部,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深入體腔,絡腎,屬膀胱。另一支經肩胛內側,從附分挾脊旁開3寸下行至髀樞,經大腿後側至膕窩中,然後下行穿過腓腸肌,出走於足外踝後,沿足背外側緣至小趾外側端,經氣至陰穴與足少陰腎經相接。[5]

9 足太陽膀胱經腧穴

9.1 本經腧穴

起自眶孔目內眥外一分之睛明穴,上經眉頭陷中攢竹穴,行至前額髮際眉衝穴,沿頭中線稍外約一寸五分處,經曲差五處穴,往頭後行至承光通天絡卻,至後腦之玉枕穴。從玉枕穴挾項後大筋外廉,下行至項後髮際陷中天柱穴。由此穴而下,沿中間督脈二寸外緣下行,至第一、二椎間即大杼穴(骨會穴),至此一分爲二,別脈走附分穴,本脈由風門穴而下。第二椎下凹處爲風門穴(療穴),下行至第三椎下凹處爲肺俞穴,第五椎中線二寸爲心俞,以下第七、九、十椎,分別爲膈俞血會穴)、肝俞膽俞,第十一、十二、十三椎,分別爲脾俞胃俞三焦俞,第十四、十六、十七椎,分別爲腎俞大腸俞關元俞,第十八、十九椎分別爲小腸俞膀胱俞,以上全爲療穴,第廿椎爲中膂俞穴。本經行至臀部有四孔分別爲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等穴。從下穴行陰尾尻骨兩旁五分許爲會陽穴。

大杼穴另一別脈,自肩膊內循行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相去各三寸半爲附分穴,第三椎魄戶穴,第四椎膏肓穴(療穴),下經神堂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等穴,至第十四椎去中線三寸半爲志室穴(療穴),經胞肓穴至第廿椎爲秩邊穴(療穴),在此本經與別脈交會於會陽穴。

秩邊穴、會陽穴下行尻臀下,陰股約紋中爲承扶穴(療穴),至腿後正中爲殷門穴,至腿後部膕窩外側有浮郄委陽穴,至膕窩正中爲委中穴(合穴),再下二寸爲合陽穴,小腿中段爲承山穴(療穴),從承山斜行足外踝後上七寸陷中飛陽穴(療穴),下行足外踝上三寸筋骨之間爲附陽穴,下行經外踝後五分跟骨上凹陷之崑崙穴(療穴),經足跟骨下陷中拱足處爲僕參穴,足外踝下五分陷中申脈穴(療穴),從申脈穴下一寸爲金門穴,前行至第五蹠骨中間之京骨穴(原穴),再前行經束骨輸穴)、通谷穴,止至蹠骨末端之至陰穴(井穴)。

[5]

足太陽膀胱經經穴,據《鍼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鑑》等書載,計有:睛明攢竹眉衝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附分魄戶膏肓神堂譩𫍻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合陽承筋承山飛揚跗陽崑崙僕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通谷至陰

足太陽膀胱經經穴總圖

足太陽膀胱經經穴總圖

9.2 特定穴

9.2.1 原穴

京骨

9.2.2 絡穴

飛揚

9.2.3 郄穴

金門(注:跗陽陽蹻脈郄穴

9.2.4 募穴

9.2.5 五輸穴

井穴(金):至陰

滎穴(水):足通谷

輸穴(木):束骨

經穴(火):崑崙

合穴(土):委中

9.2.6 下合穴

三焦下合穴委陽

膀胱下合穴委中

9.2.7 交會穴

交會穴表:●所屬經 √交會經

9.2.8 八會穴

骨會大杼

血會膈俞

9.2.9 八脈交會穴

申脈通陽蹻脈

9.2.10 背俞穴

肺:肺俞

心包厥陰俞

心:心俞

肝:肝俞

膽:膽俞

脾:脾俞

胃:胃俞

三焦三焦俞

腎:腎俞

大腸大腸俞

小腸小腸俞

膀胱膀胱俞

9.3

部位:跟以上5寸中

腧穴跗陽

9.4

部位:兩絡命門(目)

腧穴睛明

9.5

至陰

9.6

命門(目)

10 經脈

足太陽膀胱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眼、鼻、頭頸、腰背、腦病、發熱症,有下列病候:癲癇頭痛、項僵、腰背疼痛、眼病、股關節屈曲不利、彎膝時腿肚疼痛痔瘡瘧疾神經衰弱月經不調目黃、鼻中流涕或血。

10.1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是動則病:衝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腨如裂,是爲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指不用

語譯:

本經異常就表現爲下列病症:頭重痛,眼睛要脫出,後項像被牽引,脊背痛,腰好像折斷,股關節不能彎曲,膕窩好像凝結,腓腸肌像要裂於;還可發生外踝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10.2 脈書·十一脈

[足臂本] 其病:病足小指廢,(腨)痛,(郄)攣,(臀)痛,產(生)痔,腰痛夾脊痛,□痛,項痛,手痛,顏寒,產(生)聾,目痛鼽衄,數癲疾。諸病此物者,皆灸泰陽脈

[陰陽本] 是動則病:衝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運,(郄)如結,腨如裂,此爲踝蹶(厥)。

巨陽脈主治其產病:頭痛耳聾項痛,耳彊,瘧,背痛腰痛,尻痛,痔,(郄)痛,腨痛,足小指痹,爲十二病。

10.3 中醫大辭典》

足太陽膀胱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爲頂頭痛目痛目黃,淚出,鼻衄,痔疾,瘧疾癲狂,項、背、腰、骶、大腿後側、胭窩、腓腸肌、腳部疼痛,足小趾不用等。[5]

10.4 中國鍼灸學詞典》

足太陽膀胱經發病,主要表現爲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神志病、經脈所過部位的疾病等。如:小腹偏腫而痛、癃閉遺尿癲狂寒熱頭痛目痛鼻塞、鼻血、項強腰脊疼痛、髖部不能屈、膕部掣強、小腿肚及腳痛、痔、經脈所過處疼痛麻木、厥冷。[6]

11 足太陽膀胱經腧穴治病

足太陽膀胱經腧穴主治頭、項、目,背、腰、下肢部病證,以及臟腑、神志病。

足太陽膀胱經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查看

部位

主治

睛明*

內眥

目疾

攢竹*

眉頭

頭痛目赤腫痛

眉衝

前頭

頭痛眩暈鼻塞癲癇

曲差

前頭

頭痛鼻塞鼻衄

五處

前頭

頭痛眩暈癲癇

承光*

前頭

頭痛鼻塞

通天

前頭

頭痛眩暈鼻塞鼻衄

絡卻

後頭

頭暈耳鳴癲狂

玉枕

眉頭

項痛目痛鼻塞

天柱*

頭痛項強鼻塞

頭項部:頭、項、目、鼻疾患,神志病

大杼*

咳嗽發熱項強肩背痛

風門*

傷風咳嗽項強、胸背痛

肺俞*

咳嗽氣喘止血骨蒸鼻塞

厥陰俞

咳嗽心痛

心俞*

咳嗽吐血心痛驚悸健忘癲癇

督俞

心痛

膈俞*

咳嗽吐血嘔吐

1~7椎側第1行:心、肺疾患爲主

肝俞*

脅痛吐血目眩水腫背痛

膽俞*

脅痛黃疸、囊狂癇

脾俞*

腹脹泄瀉痢疾黃疸

胃俞*

胃宛痛、嘔吐腸鳴

三焦俞*

腸鳴腹脹嘔吐、腰背強痛

9~13椎側第1行:胃腸疾患爲主,胸肺疾患次之

腎俞*

遺尿遺精陽痿月經不調腰痛水腫耳鳴、耳聾

氣海俞

腸鳴腹脹痛經腰痛

大腸俞*

腹脹泄瀉便祕腰痛

關元俞

泄瀉腰痛

小腸俞*

腹痛泄瀉遺尿

膀胱俞*

遺尿腰脊強

中膂俞

泄瀉腰脊強

白環俞

遺精月經不調白帶、腰骶疼痛

上髎

小便不利帶下陰挺腰痛

次髎

月經不調帶下小便不利遺精腰痛

中髎

月經不調帶下小便不利腰痛

下髎

小便不利帶下便祕

會陽

泄瀉痔瘡帶下

14椎~臀側第1行:腸及婦科、前陰

承扶*

大腿

腰骶臀股部疼痛

段門

大腿

腰痛、下肢痿痹

浮郄

大腿

股腰部疼痛麻木

委陽

腹滿小便不利、腿足攣痛

委中*

小便不利遺尿腰痛、下肢瘙癢、腹痛,吐瀉

膕以上:局部疾患及腸疾患

穴名

部 位

主治

附分

項強肩背拘急

魄戶

咳嗽肺結核項強肩背痛

膏肓*

咳嗽氣喘肺結核健忘遺精

神堂

咳嗽氣喘胸悶

譩譆

咳嗽肩背痛瘧疾熱病

膈關

胸悶噯氣嘔吐

1~7榷側第2行:胸、肺疾患

魂門

胸脅痛嘔吐背痛黃疸

陽綱

腸鳴腹痛泄瀉

意舍

腹脹嘔吐泄瀉

胃倉

胃脘痛腹脹

肓門

腹痛便祕

9~13椎側第2行:胃、腸疾患

志室*

遺精小便不利腰脊強

胞肓

便祕癃閉腰脊強

秩邊*

小便不利,痔疾、腰骶痛

14~21椎側第2行:腸及婦科、前陰

合陽

小腿

腰脊強

承筋

小腿

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承山*

小腿

便祕、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飛揚

小腿

頭痛目眩、腰腿疼痛

跗陽

小腿

頭痛、腰骶疼痛,下肢瘻痹

崑崙*

頭痛項強目眩腰痛難產癲癇

僕參

足跟痛癲狂

申脈*

目赤失眠頭痛眩暈,腰腿痠痛癲狂

金門

頭痛癲癇

京骨

頭痛項強腰腿痛癲癇

束骨

頭痛項強目眩腰腿痛癲狂

足通谷

頭痛項強目眩鼻衄、囊狂

至陰*

趾端

頭痛目痛鼻塞鼻衄、準產,胎位不正

項、目、鼻、背、腰疾患,痔疾,神志病,以及下肢後側疾患

11.1 主治對比

頭部穴

軀幹部穴

下肢穴

12 經文互參

黃帝內經靈樞·脹論》:膀胱脹者,少腹滿氣癃。(按:此篇論五臟六腑脹證。)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脛踝後皆熱,若脈陷,取委中央。(按:此篇論六腑病及取下合穴。)

黃帝內經素問·熱論》:傷寒一日,太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按:此篇論六經熱證。)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喝喝然,熱止汗出,難已。(按:此篇論足六經五臟瘧。)

黃帝內經素問·厥論》: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爲僕。……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衄,治主病者。(按:此篇論手足六經厥及厥逆。)

黃帝內經靈樞·終始》: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絕皮絕汗則終矣。(按:此篇論六經終。)

13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64.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5.
  5.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