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筋

經絡系統 十二經筋 鍼灸學 中醫學 經絡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í èr jīng jīn

2 英文參考

muscle along twelve regular channels[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twelve sinew channels[中國鍼灸學辭典]

musculature of twelve meridian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tendons of the twelve channel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十二經筋經絡分類[1]。簡稱經筋[1]。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指全身筋肉組織附屬於十二經脈而分成十二個部分,也是十二經脈在軀體和四肢部與筋肉組織的相互聯繫[1]。以其分佈部位及病候多在“筋肉”,故稱“經筋[2]

十二經筋都起於四肢,終於頭身,且都走在較體表的層次,而不連結屬接至內臟;故有些經筋氣所到之處,並非經脈經別所能到達的。如行者皮膚表面經筋走到之處,癢癢難耐,此是經筋行走到之功能

4 十二經筋分佈

十二經筋分佈十二經脈循行大致相同[2]。起於四肢末端爪甲,結於關節骨骼,走向軀幹,上起於頸項,終止於頭面[2]。每遇骨節部位則結於或聚於此,遇胸腹壁或入胸腹腔則散於或佈於該部而成片,但與臟腑無屬絡關係。

陽之筋分佈在肢體外側,陰之筋分佈在肢體內側,但都從四肢末端起始走向軀幹,結聚於關節骨骼附近,陽之筋上走頭面,陰之筋進入腹腔,但都不入內臟[2]。其中,手三陽經筋都結於額角(角),足三陽經筋都經缺盆上結於顴骨部(頄)和目周圍,手三陰經筋併入胸中再結於胸膈部(賁),足三陰經筋都結於陰器[2]

4.1 手太陽經筋

手太陽經筋起於手小指上,結於腕背的腕骨部,上行前臂內側,結於肘內銳骨(肱骨內上髁)後,以手指彈該處(尺神經所在),有痠麻感傳至小指上,再上行結於腋下;其分支向後行於腋後緣,上繞肩胛,沿頸旁出走足太陽經筋之前,結於耳後乳突;由此分出一支進入耳中;直行的從耳後向上至耳上部,再下行結於下頷處,又上行連屬目外眥[3]。另一分支從頸部分出,向上經過下頜關節,沿耳廓前向上連屬目外眥,上行於前額,結於額角[3]

手太陽經筋

手太陽經筋(圖出《中國鍼灸學辭典》)

4.2 手太陰經筋

手太陰經筋起於手大指之端,沿指上行,結於魚際之後,行寸口脈外側,沿臂上行結於肘中,向上經上臂內側,入腋下,出缺盆鎖骨上窩),結於肩髃前,其上方結於缺盆,自腋下行的結於胸裏,散佈於膈,與手厥陰經之筋合於膈下,抵於季脅[4]

手太陰經筋

手太陰經筋(圖出《中國鍼灸學辭典》)

4.3 手少陽經筋

手少陽經筋起於無名指尺側端,結於腕背,沿前臂外側上行結於肘尖,向上繞行上臂外側,經肩部走至頸,與手太陽經筋結合。其分支從頸部分出,在曲頰處深入,聯繫於舌根;另一分支上走下頜沿耳前,連屬目外眥,上達顳部,結於額角[5]

手少陽經筋

手少陽經筋(圖出《中國鍼灸學辭典》)

4.4 手少陰經筋

手少陰經筋起於手小指內側,上行結於掌後小指豌豆骨,再上行結於肘的內側,上入腋內,與手太陰經筋交會,伏行於乳裏,結於胸中,沿膈下行聯繫臍部[6]

手少陰經筋

手少陰經筋(圖出《中國鍼灸學辭典》)

4.5 手陽明經筋

手陽明經筋起於食指的橈側端,結於腕背橈側,沿前臂上行結於肘的外側,上行臑部(上臂外側)結於肩髃(肩峯端);分支繞過肩胛挾脊柱兩側;直行的經筋,從肩髃上行至頸;再分支走向面頰,結於鼻旁顴部;其直行一支向上出於手太陽經筋前方,上至左額角,絡於頭部而下行至右側下頷[7]

手陽明經筋(圖出《中國鍼灸學辭典》)

4.6 手厥陰經筋

手厥陰經筋起始於中指,與手太陰經筋並行,結於肘內側,上經上臂的內側,結於腋下,從腋下前後挾持兩脅[8]。分支進入胸腔,散佈胸中,結於膈部[8]

手厥陰經筋

4.7 足太陽經筋

足太陽經筋起於足小趾爪甲的外側,向上結於外踝,再斜向上結聚於膝部,在足背外側循行的一支結於足跟,上沿跟腱結於膕部;從外踝分出的一支,結於腨外(腓腸肌部),上行至膕窩內側緣,與胭部的一支並行上結於臀部;向上經軀幹挾於脊柱兩旁到項部;由此分出一支別入於內,結於舌根;直行的一支從項上結於枕骨,經頭頂行到顏面,結於鼻;再由鼻部分出維絡上眼瞼,形成目上綱然後向下結於鼻旁;背部的分支,從腋後外側結於肩髃部;另一支從腋後進入腋下,向上繞行出於缺盆,上結於耳後顳骨乳突;還有一支從缺盆分出,斜向上結於鼻旁顴骨部,與從頭巔下行至顴部的分支相會合[9]

足太陽經筋(圖出《中國鍼灸學辭典》)

4.8 足太陰經筋

足太陰經筋起於足大趾內側端,上行結於內踝,直行向上結於膝內輔骨股骨內側髁與脛骨內側髁構成的骨突),沿股內側上行結於髀部,會聚於陰器;再上行至腹部,結聚於臍,沿腹內上行結於肋骨,散佈到胸中,其行於內的經筋則附於脊旁[10]

足太陰經筋(圖出《中國鍼灸學辭典》)

4.9 足少陽經筋

足少陽經筋起於第四足趾端,上結於外踝,沿脛骨外側面,向上結於膝外側;其分支自外輔骨(腓骨),上走髀外側,再分兩支,前支結於伏兔(股四頭肌),後支向上結於尻部(骶骨部);直行者經季脅下空軟處與脅肋部,上走至腋前方,橫穿膺乳(側胸部),結聚於缺盆;直行的上出於腋前,穿過缺盆,出行於足太陽經筋之前,繞行耳後,上抵額角,交於巔頂上,再從頭頂側面向下走向下頷,又還向上結聚於顴部,分支結於目外眥成“外維[11]

4.10 足少陰經筋

足少陰經筋起於足小趾之下,入足心,與足太陰經筋並,斜走內踝下方,結於足跟,與足太陽經筋會合,向上結於脛骨內側髁下,再同足太陰經筋並行向上,沿股內側結於陰器,沿脊旁肌肉(膂)挾脊柱,上行到項部,結於枕骨粗隆,與足太陽經筋相會合[12]

足少陰經筋(圖出《中國鍼灸學辭典》)

4.11 足陽明經筋

足陽明經筋起於足次趾、中趾及無名趾,結於足背,斜向外行至腓骨,上結於膝外側,直上結於髀樞髖關節部),再上沿脅部聯屬於脊;其直行的一支,從足背向上沿脛骨,結於膝部;由此分出的經筋結於外輔骨部,與足少陽經筋合併;直行的沿伏兔(股四頭肌)上行,結於髀部而聚會陰器。再向上佈於腹部,上行結聚於缺盆,再上頸,挾口,合於鼻旁顴部(頄)[13]。繼而下結於鼻,復從鼻旁合於足太陽經筋太陽經筋絡上眼瞼目上綱),陽明經筋維絡下眼瞼目下綱[13]。另一支從顴部分出,通過頰部,結聚於耳前[13]

足陽明經筋(圖出《中國鍼灸學辭典》)

4.12 足厥陰經筋

足厥陰經筋起於足大趾的上邊,上行結聚於內踝前方,再向上沿脛骨內側面,結於脛骨內髁之下,又沿股內側上行結於陰器,與到達此處的諸筋相聯絡[14]

足厥陰經筋(圖出《中國鍼灸學辭典》)

5 十二經筋作用

十二經筋具有約束骨骼,完成運動關節和保護關節功能

6 手、足三陰陽經筋相結合處

手三陰經筋(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由裏側循行至胸部相互結合;手三陽經筋(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由表側循行至頭角部相互結合;足三陰經筋(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由內側循行至少腹部相互結合;足三陽經筋(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由外側循行至面部相互結合。

7 經筋的病變

經筋發病的特點爲“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14]。主要表現爲掣引、痹痛、弛緩、攣急等。治療上,寒證可採用“燔針劫刺”局部俞穴熱證泄陽邪爲主。[14]

經筋的病變在臨牀上多表現爲筋脈的牽引、拘攣、弛緩、轉筋強直抽搐等。

手太陽經筋發病可見經筋循行、結聚部位掣引疼痛耳鳴且痛,目閉良久才能視物,頸筋拘急,可發生筋瘻頸腫等症[14]。治以“燔針劫刺”,以痛爲腧[14]

手太陰經筋發病,可見循行和結聚的部位產生掣引、轉筋疼痛,重者可成息賁病,脅肋拘急吐血[14]。治療可用火針疾刺疾出,以局部取穴爲主[14]

手少陽經筋發病可見本經筋循行部位掣引、轉筋,以及舌卷[14]。治以“燔針劫刺”,以局部取穴爲主[14]

手少陰經筋發病,可見胸內拘急心下積塊堅伏名日伏梁;上肢筋有病,肘部牽急屈伸不利;本經筋循行部位掣引、轉筋疼痛[14]。治以“燔針劫刺”,以痛爲腧[14]

手陽明經筋發病可見經筋循行、結聚部位掣引疼痛轉筋,肩抬舉不得,頸部不能左右轉[14]。治以“燔針劫刺”,以局部取穴爲主[14]

手厥陰經筋發病,可見經筋循行所過處掣引疼痛轉筋,以及胸痛,或成息賁[14]。治以“燔針劫刺”(即火針快速針刺),以局部取穴爲主[14]

足太陽經筋發病可見足小趾或足跟掣引疼痛、膕窩部攣急、脊背反張、肩不能抬舉、腋部和缺盆牽掣疼痛不能左右活動[14]。治以“燔針劫刺”,以局部取穴爲主[14]

足太陰經筋發病,可見足大趾牽引內踝作痛,轉筋膝內輔骨疼痛,股內側牽引髀部作痛,陰器扭轉疼痛並向上牽引臍及兩脅作痛,且能牽引胸膺和脊內疼痛[14]。治以“燔針劫刺”,以局部取穴爲主[14]

足少陽經筋發病主要是本經筋循行、結聚之處掣引、疼痛轉筋[14]。治以火針劫刺以痛爲腧[14]

足少陰經筋發病,可見足下轉筋,所經過和結聚的部位,都有疼痛轉筋的症候,並有癇證抽搐角弓反張[14]。背部經筋拘急,身體產生反折不能前俯;腹側經筋拘急,則身體不能後仰[14]。治以“燔針劫刺”,以痛爲腧,病在內的,可局部藥物熨貼、按摩導引以舒筋脈,或飲湯藥以養血[14]

足陽明經筋發病可見本經筋循行、結聚部位掣引、轉筋疼痛,以及疝氣、猝發性口角斜。若爲寒邪筋脈拘急目不能合;熱則筋肉弛緩目不能開[14]面頰部筋肉若受寒侵襲,拘急不收,引起口角肌肉偏癱、歪斜[14]。治以“燔針劫刺”,以痛爲腧[14]

足厥陰經筋發病可見足大趾牽引內踝前部疼痛,內輔骨疼痛大腿內側疼痛轉筋陽痿性功能亢進[14]。治宜“燔針劫刺”,以痛爲腧[14]

8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7.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9.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0.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4.
  7.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6.
  8. ^ [8]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0.
  9. ^ [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4.
  10. ^ [10]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6.
  11. ^ [1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9.
  12. ^ [1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32.
  13. ^ [1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34.
  14. ^ [1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4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