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氣

鍼灸學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ēn qì

2 英文參考

vital QI[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genuine QI[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genuine qi[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真氣先天元氣與後天水谷之精氣結合而化生,爲維持全身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質與原動力[1] 。

4 正氣·真氣

真氣正氣[2],簡稱正[3]。指人體正常的物質結構和機能活動[3]。可簡單地概括爲陰精陽氣[3]

5 元氣·真氣

真氣元氣[3]元氣原氣[4]。包括元陰元陽之氣[5]原氣稟受於先天,賴後天榮養而滋生,因由先天之精所化,故名[5]原氣發源於腎(包括命門),藏之於丹田,借三焦之道,通達全身,推動五臟六腑等一切器官組織功能活動,爲生化動力的泉源[5]。《難經·三十六難》:“命門者,諸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繫也。”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素問·上古天真論》:“以耗散其真。”《素問·離合真邪論》:“反亂大經,真不可復。”

6 心氣·真氣

真氣心氣[5]心氣泛指心的功能活動,包括心藏的精氣及推動血液循環功能[6] 。《靈樞·脈度》:“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素問·評熱病論》:“真氣上逆,故舌苦幹,臥不得正偃,正偃則喉出清水也。”

7 經脈之氣·真氣

真氣經脈之氣。《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真氣者,經氣也。”又:“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

真氣就是經氣真氣是極度微小的物質,是不能被看得見或摸得到的,這就是《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所言的“真氣者,經氣也。經氣太虛,故曰其來不可逢”。

人身真氣無處不在。《黃帝內經靈樞·邪客》認爲,兩肘、兩腋、兩髀、兩膕合稱八虛,都是真氣所過之處。《黃帝內經靈樞·周痹》“真氣不能周,故名曰周痹”,由此可知,真氣本來就是分佈全身的,不僅僅是在“八虛”之處。

根據以上《黃帝內經》的論述,我們可以認爲,真氣就是客觀存在的基本生命信息,就是不同的信息通路(經絡)中存在的共同信息,由於能量代謝信息產生和傳播的基礎,所以李少波教授認爲真氣的實質就是生命能量,它在不同的信息通路(經絡)中有規律地運動變化。

7.1 真氣異常

真氣作用是防禦外邪,故《黃帝內經素問·瘧論篇》“真氣得安,邪氣乃亡”。

真氣異常就會導致疾病。《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蓄”。表明真氣虛脫邪氣重,疾病加重。《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真氣已失,邪獨內着,絕人長命”。說明如果真氣消失則死亡。《黃帝內經素問·評熱病論篇》“真氣上逆,故口苦舌幹,臥不得正偃,正偃則咳出清水也”,表明真氣上逆臨牀可見口苦舌幹、不能仰臥、咳清水。《黃帝內經靈樞·根結》認爲“痿疾”是“真氣稽留,邪氣居之”所致。

7.2 真氣養護

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說“疾出以去盛血,而復其真氣”,告訴我們祛瘀可以恢復真氣;《黃帝內經靈樞·邪客》說“邪氣得去,真氣堅固”,“輔針導氣,邪得淫泆(泆本義通“溢”),真氣得居”。不但告訴我們驅邪可以扶正,而且告訴我們可用針刺方法驅邪以保持真氣的正常。

更爲重要的是《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強調“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告訴我們只有清心寡慾真氣才能正常運行。李少波教授的真氣運行法就是根據這一原理創立的防病治病方法

8 腎氣·真氣

真氣腎氣。《黃帝內經素問·評熱病論》:“真氣上逆,故口苦舌幹,臥不得正偃,正偃則咳出清水也。”

9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62.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71.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80.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66.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8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