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少陽三焦經

腧穴學 十二經脈 手三陽經 中醫基礎理論 鍼灸學 中醫學 經絡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ǒu shào yáng sān jiāo jīng

2 英文參考

triple-warmer channel of hand shaoyang[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haoyang Sanjiao Channel of Han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haoyang Sanjiao Meridian of Han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手少陽三焦經十二經脈之一[1][2]。代號SJ[2]。與手厥陰心包經相爲表裏[2]五行屬(相)火[2]。《黃帝內經靈樞·經脈》:“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錶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上直,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手少陽三焦經起於無名指尺側關衝穴,向上沿無名指尺側至手腕背面,上行尺骨、橈骨之間,通過肘尖,沿上臂外側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佈於膻中,散絡心包,穿過膈肌,屬上、中、下三焦。其分支從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會並與督脈相會於大椎,上行到項,沿耳後直上出耳上角,然後屈曲向下經面頰部至目眶[3]。其另一分支從耳後分出,進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眥經氣瞳子髎穴與足少陽膽經相接[3]

三焦經一側有23穴。其中有13個穴分佈在上肢背面,10個穴在頸部,耳翼後緣,眉毛外端。首穴關衝,末穴絲竹空原穴陽池穴,絡穴手厥陰心包經內關穴。據《鍼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鑑》等書載,計有:關衝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瘈脈顱息角孫耳門和髎絲竹空[3]

手少陽三焦經發病,主要表現爲頭面五官疾病、經脈所過部位的疾病及其他疾病。如:小腹硬滿、氣脹小便不利遺尿水腫耳聾耳鳴咽喉腫痛目赤痛,頰痛,經脈所過處疼痛麻木、厥冷。本經腧穴主治熱病頭面五官病證和本經經脈所過部位的病證。例如頭痛耳聾耳鳴目赤腫痛、頰腫、水腫小便不利遺尿以及肩臂外側疼痛等證。少陽陽氣初生的經絡,所以它能治療發熱病,它的性質介於太陽陽明之間,與心包經表裏

7 手少陽三焦經聯絡的器官

系耳後,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銳眥[4]

8 手少陽三焦經循行路徑

8.1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錶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遍屬三焦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三焦合入於委陽

[本經穴] 關衝(井),液門(滎),中渚(輸),陽池(原),外關(絡),支溝(經),會宗(郄),三陽絡四瀆天井(合),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瘈脈顱息角孫耳門和髎絲竹空

[交會穴] 瞳子髎上關頷厭懸釐肩井足少陽);秉風顴髎聽宮手太陽),大椎(督)。

【語譯】

手少陽三焦經:起始於無名指末端(關衝),上行小指無名指之間(液門),沿着手背中渚陽池),出於前臂伸側兩骨(尺骨、橈骨)之間(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向上通過肘尖天井),沿上臂外側(清冷淵消濼),向上通過肩部(臑會肩髎),交出足少陽經的後面(天髎,會秉風肩井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分佈膻中(縱隔中),散絡於心包,通過膈肌,廣泛遍屬於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脈:從膻中上行,出鎖骨上窩,上向頸旁,聯繫耳後(天牖翳風瘈脈顱息),直上出耳上方(角孫;會頷厭懸釐上關),彎下向面頰,至眼下(顴髎)。

耳後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和髎耳門;會聽會),經過上關前,交面頰,到外眼角絲竹空;會瞳子髎),接足少陽膽經

此外,三焦下合於足太陽膀胱經委陽穴。

(2)足陽明胃經部分:從手少陽三焦經肩後天髎穴交出足少陽膽經後,入足陽明胃經缺盆穴,散佈入任脈膻中穴(氣會穴),再散絡心包下膈內而循行之,此皆屬三焦經。(1)手少陽三焦經部分:起自小指次指外側端處關衝穴,從關衝上第四、五指之間液門穴、中渚穴,循手腕錶上行至陽池穴,出臂外兩骨之間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等穴,上貫肘入清冷淵穴,從清冷淵臂臑外,上肩循消濼、豸臑會肩髎天髎穴,從天髎穴交出足少陽膽經

(3)手少陽三焦經部分:其支者,從任脈膻中穴上,偏外斜出足陽明胃經缺盆穴,上頸項本經天牖穴。從天牖循系耳後翳風穴,瘈脈穴、顱息穴,從顱息直上耳角之角孫穴,經絲竹空穴繞耳以屈下至眼眶骨旁之和髎穴及耳門穴。

(4)足少陽膽經部分:其本支之別支者,從耳後出走耳前,過足少陽膽經客主人穴(上關穴)之前,交面臉頰至目銳眥之外,以交於足少陽膽經

循行路線:
  1. 起於無名指之端

  2. 手錶

  3. 貫肘

  4. 缺盆

  5. 膻中心包絡

  6. 下膈三焦

  7. 其支出耳上

手少陽三焦經經別循行路徑圖

8.2 脈書·十一脈

[足臂本] 臂少陰脈: 出中指,循臂上骨下廉,奏耳。

[陰陽本] 耳脈: 起於手背,出臂外兩骨之間,上骨下廉,出肘中,入耳中

8.3 中醫大辭典》

手少陽三焦經無名指尺側端(關衝)起始,上出於四、五兩指之間,沿手背行至腕部(陽池),向上行經尺、橈兩骨之間,通過肘尖部,沿着上臂後邊,到肩部,在大椎穴處與督脈相會,從足少陽膽經後面,前行進入缺盆鎖骨上窩),分佈膻中(兩乳之間),脈氣散佈聯絡心包,向下貫穿膈肌,統屬於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從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淺出於鎖骨上窩,經頸至耳後,上行出耳上角,然後屈曲向下到達面頰,直至眼眶下部。它的另一條支脈,從耳後(翳風)進入耳中。出行至耳前,經過客主人前邊,在面頰部與前條支脈相交,到達外眼角絲竹空瞳子髎)。脈氣由此與足少陽膽經相接。[4]

8.4 中國鍼灸學詞典》

手少陽三焦經無名指尺側關衝開始,向上出於小指無名指之間,沿着手背出於前臂外側尺、橈兩骨之間,向上通貫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側上肩部,走至足少陽膽經之後,前行進入鎖骨上窩,分佈膻中(兩乳之間的部位),聯絡心包,通過橫膈,繞屬於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從膻中分出,上出缺盆,經項旁,連繫耳後,上行出於耳尖上方的角孫,再彎曲向下,經面頰目下;它的另一條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行耳前,經過顴弓上緣,交面頰,當外眼角絲竹空後交於足少陽膽經[4]

8.5 中醫藥學名詞(2004)》

手少陽三焦經起於無名指尺側關衝穴,向上沿無名指尺側至手腕背面,上行尺骨、橈骨之間,通過肘尖,沿上臂外側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佈於膻中,散絡心包,穿過膈肌,屬上、中、下三焦。其分支從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會並與督脈相會於大椎,上行到項,沿耳後直上出耳上角,然後屈曲向下經面頰部至目眶下。其另一分支從耳後分出,進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眥經氣瞳子髎穴與足少陽膽經相接。[4]

9 手少陽三焦經經穴

9.1 本經腧穴

三焦經一側有23穴。其中有13個穴分佈在上肢背面,10個穴在頸部,耳翼後緣,眉毛外端。首穴關衝,末穴絲竹空原穴陽池穴,絡穴手厥陰心包經內關穴。據《鍼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鑑》等書載,計有:關衝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瘈脈顱息角孫耳門和髎絲竹空[4]

手少陽三焦經腧穴總圖

手少陽三焦經腧穴總圖

本經無名指尺側關衝開始,向上出於小指無名指之間,沿着手背出於前臂外側尺、橈兩骨之間,向上通貫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側上肩部,走至足少陽膽經之後,前行進入鎖骨上窩,分佈膻中(兩乳之間的部位),聯絡心包,通過橫膈,繞屬於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從膻中分出,上出缺盆,經項旁,連繫耳後,上行出於耳尖上方的角孫,再彎曲向下,經面頰目下;它的另一條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行耳前,經過顴弓上緣,交面頰,當外眼角絲竹空後交於足少陽膽經[4]

手少陽三焦經(圖出自《中國鍼灸學詞典》)

本經無名指尺側端(關衝)起始,上出於四、五兩指之間,沿手背行至腕部(陽池),向上行經尺、橈兩骨之間,通過肘尖部,沿着上臂後邊,到肩部,在大椎穴處與督脈相會,從足少陽膽經後面,前行進入缺盆鎖骨上窩),分佈膻中(兩乳之間),脈氣散佈聯絡心包,向下貫穿膈肌,統屬於上、中、下三焦[4]。它的分支,從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淺出於鎖骨上窩,經頸至耳後,上行出耳上角,然後屈曲向下到達面頰,直至眼眶下部[4]。它的另一條支脈,從耳後(翳風)進入耳中[4]。出行至耳前,經過客主人前邊,在面頰部與前條支脈相交,到達外眼角絲竹空瞳子髎[4]脈氣由此與足少陽膽經相接[4]本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爲耳聾耳鳴咽喉腫痛,外眼角痛,汗出,頰痛,耳後、肩、臑、肘、臂部本經脈過處疼痛等(圖33)[4]

圖33(圖出自《中醫大辭典》)

起自手無名指(第四指)外側末端指甲旁之關衝穴(井穴),經第四、五指縫間之液門穴(療穴),再上行一寸第四、五掌骨間之中渚穴(輸穴),經手腕前表陷中陽池穴(原穴),再沿腕後尺、橈骨間之外關(療穴),腕背上尺、橈骨間三寸支溝穴(經穴),上行經會宗三陽絡四瀆等穴,行至肘尖(尺骨鷹嘴)後方凹陷中天井穴(合穴),肘上骨罅中,井上一寸清冷淵穴,再上爲消濼穴,再上爲三角肌下方之臑會穴,行肘中即手臂外側上行,至肩峯後下臑上陷之肩髎穴(療穴),再上肩胛骨上角處之天髎穴,行至下頷角後方,耳下一寸之天牖穴,經頸動脈後方耳後尖角陷之翳風穴(療穴),上頭顱耳後方之瘈脈穴,繞耳後上至顱息穴,至耳尖上方髮際角孫穴,並環行至耳前,開口時呈凹陷處之耳門穴(療穴),從耳廓根上緣平行至顳淺動脈旁之和髎穴,前平行至眉尾之絲竹空穴(療穴)。

9.2 特定穴

9.2.1 原穴

陽池

9.2.2 絡穴

外關

9.2.3 郄穴

會宗

9.2.4 五輸穴

井穴(金):關衝

滎穴(水):液門

輸穴(木):中渚

經穴(火):支溝

合穴(土):天井

9.2.5 交會穴

交會穴表(●所屬經 √交會經)

9.2.6 八脈交會穴

外關通陽維脈)

9.3

部位:小指次指之間上2寸[5]

腧穴中渚[5]

9.4

部位:目後上角目外眥[5]

腧穴絲竹空[5]

10 手少陽三焦經經脈

手少陽三焦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頭部、耳、喉、胸脅發熱病,有下列病候:耳鳴聽覺減退、咽喉腫痛閉塞、頭痛、自盜汗、眼外角痛、頰痛、耳後痛、肩臑痛、肘臂外緣痛、無名指不能運轉。

該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爲耳聾耳鳴咽喉腫痛,外眼角痛,汗出,頰痛,耳後、肩、臑、肘、臂部本經脈過處疼痛等。

10.1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

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腫,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語譯】

本經異常就表現爲下列病症:耳聾耳鳴,咽頰腫,喉嚨痛。

本經穴主治“氣”方面所發生病症:自汗出,眼睛外眥痛,面頰腫,耳後,肩部、上臂、肘彎、前臂外側均可發生病痛,小指側的次指無名指)不好使用。

10.2 脈書·十一脈

[足臂本] 其病: 病產(生)聾,囗痛。諸病此物者,皆灸臂少陽之脈。

[陰陽本]是動則病:耳聾渾渾朜朜,嗌腫

耳脈主治其所產病:目外眥痛,頰痛,耳聾,爲三病。

10.3 中醫大辭典》

手少陽三焦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爲耳聾耳鳴咽喉腫痛,外眼角痛,汗出,頰痛,耳後、肩、臑、肘、臂部本經脈過處疼痛等。[5]

10.4 中國鍼灸學詞典》

手少陽三焦經發病,主要表現爲頭面五官疾病、經脈所過部位的疾病及其他疾病。如:小腹硬滿、氣脹小便不利遺尿水腫耳聾耳鳴咽喉腫痛目赤痛,頰痛,經脈所過處疼痛麻木、厥冷。[5]

11 手少陽三焦經經穴治病

手少陽三焦經腧穴主治側頭、耳、胸脅咽喉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6]

手少陽三焦經腧穴主治熱病頭面五官病證和本經經脈所過部位的病證。例如頭痛耳聾耳鳴目赤腫痛、頰腫、水腫小便不利遺尿以及肩臂外側疼痛等證。少陽陽氣初生的經絡,所以它能治療發熱病,它的性質介於太陽陽明之間,與心包經表裏

手少陽三焦經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7]

穴名

部位

主治

關衝*

指端

頭痛目赤耳聾咽喉腫痛熱病

液門

指間

頭痛目赤耳聾咽喉腫痛瘧疾

中渚*

手背

頭痛目赤耳鳴、耳聾咽喉腫痛熱病

陽池*

腕痛、目赤耳聾咽喉腫痛瘧疾消渴

外關*

前臂

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脅肋痛熱病、上肢痹痛

支溝*

前臂

暴喑脅肋痛便祕熱病

會宗

前臂

耳聾癲癇

三陽絡

前臂

耳聾暴喑、上肢痹痛

四瀆

前臂

耳聾齒痛暴喑、上肢痹痛

天井*

偏頭痛瘰癧癲癇

手肘部:側頭、耳、目、胸脅咽喉病熱病

清冷淵

上臂

上肢痹痛、目黃

清濼

上臂

頸項強急

臑會

上臂

上肢痹痛

肩髎*

肩臂攣痛不遂

天髎

肩背痛頸項強急

肩臂部:局部疾患爲主

天牖

頭痛耳聾瘰癧項強

翳風*

耳鳴、耳聾口眼歪斜、頰腫

瘈脈

頭痛耳鳴、耳聾小兒驚風

顱息

頭痛耳鳴、耳聾

角孫

頰腫、齒痛目翳

耳門*

耳前

耳聾耳鳴齒痛

耳和髎

耳前

頭痛耳鳴牙關緊閉

絲竹空*

眉梢

頭痛,目疾

頸、側頭部:側頭、耳、目疾患

11.1 主治對比

本表據《鍼灸甲乙經》而列。

從表中可以看出,本經腧穴主治以“耳聾”症最爲多見,其次則是肩、肘、臂等處的外經病症。

本經穴主治耳聾,可以上溯“陰陽十一脈”的關於“耳脈”的命名。表明此脈與耳具有主治上的聯繫,其主治即以“目外眥痛、頰痛、耳聾”三病爲主。

“頰痛”在腧穴主治中只有“頷痛”,這是指顳側的頭面痛,證屬少陽頭痛,不能只看成下頷痛,頷厭穴所在是“頷”的上界。

“目外(銳)眥痛”在腧穴主治中只稱“目痛”,未加細分。“嗌腫”作爲“嗌外腫”,其範圍也有所擴大。經脈病證與腧穴主治兩者是相符合的。

12 經文互參

黃帝內經靈樞·決氣》: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燻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按:此篇分析精、氣、津、液、血、脈。)

黃帝內經靈樞·脹論》:三焦脹者,氣滿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按:此篇論五臟六腑脹證。)

黃帝內經素問·厥論》: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痙。治主病者。(按:此篇分手足六經厥或厥逆。)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爲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大絡太陽少陽之間,亦見於脈,取委陽。(按:此篇論六腑病取下合穴。)

13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0.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08.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4.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
  5.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
  6. ^ [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1.
  7. ^ [7]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6-10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