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急後重

問診 中醫症狀名 中醫診斷學 問二便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lǐ jí hòu zhòng

2 英文參考

tenesmu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rectal tenesmus[朗道漢英字典]

tenesmus ani[朗道漢英字典]

3 註解

裏急後重症狀[1]。出《難經·五十七難》。指自覺腹內拘急疼痛不舒,便意急迫,但肛門重墜,便出不爽的表現[2]。其狀腹痛窘迫,時時欲瀉,肛門重墜,便出不爽[2]裏急後重痢疾主症之一[2]。《景嶽全書·雜證謨》:“凡裏急後重者,病在廣腸最下之處,而其病本,則不在廣腸,而在脾腎。凡熱痢寒痢虛痢,皆有之,不得盡以爲熱也。蓋中焦有熱,則熱邪下迫中焦;有寒,則寒邪下迫脾腎;氣虛氣陷下追。欲治此者,但當察其所因,以治脾腎之本。”

參見痢疾

痢疾內經》作“腸澼”,《傷寒論》稱“下利”、“熱利”,《肘後備急方》稱“下痢”,《諸病源候論》稱爲痢病,《備急千金要方》稱作“滯下”,後世多稱痢疾[3]。本病以腹部疼痛大便次數增多而量少,裏急後重,下黏液及膿血樣大便爲特徵[3]。常因外受六淫疫毒之氣,內傷七情勞役,或飲食不慎,積滯腸中,傳導失常所致[3]。治宜分辨虛實[3]實證清熱化溼涼血解毒,消積導滯等法。虛證補中益氣溫陽固澀等法[3]。邪盛正虛者,宜扶正與祛邪法[3]。亦可兼用行血調氣,前人有“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後重自除”之說[3]痢疾病因分,有風痢痧痢暑痢溼熱痢寒痢熱痢疫痢毒痢氣痢[3]。從大便性狀分,有赤痢白痢血痢赤白痢膿血痢五色痢[3]。從病情輕重和病程分,有噤口痢休息痢奇恆痢久痢虛痢[3]。本病常見於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食物中毒及腸吸收功能障礙性疾病[3]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46.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63.

治療裏急後重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