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翁湯

清熱劑 中醫學 方劑學 熱毒血痢 清熱解毒 清臟腑熱劑 涼血止痢 中藥學 方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ái tóu wēng tāng

2 英文參考

Baitouweng Tang[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Pulsatillae Decoctio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baitouweng decoc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白頭翁湯同名方劑約有九首,其中《傷寒論》所記載的白頭翁湯爲常用方。其組成爲白頭翁15g、黃連6g、黃柏12g、秦皮12g。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功效,主治熱毒血痢,症見腹痛裏急後重肛門灼熱,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本方是治療熱毒血痢的代表方劑。現常用於治療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屬熱毒血痢者。

4 傷寒論》方之白頭翁湯

實驗研究對志賀氏、宋氏、弗氏等痢疾桿菌抑菌作用[1]白頭翁湯芍藥湯相比,從中醫學來講,一個是治療熱毒痢;一個是治療溼熱痢[2]。從現代醫學分析,該方劑病原微生物有強大的針對性的抑殺作用,又有抗炎、抗氧化損傷作用黃連黃柏白頭翁均有增強、調節免疫功能作用,同時對胃腸功能有保護和調節作用,故而對菌痢及阿米巴痢疾有治療作用[2]。本方劑痢疾桿菌和阿米巴原蟲作用更集中、更強大,對“口渴欲飲”起效可能由於黃柏黃連所含小檗鹼秦皮乙醇腎上腺皮質興奮作用而發揮對水、電解質的調節作用[2]。由於該方劑可以改善心功能,降血壓,改善血液流變學,故“脈弦數”可得到解決[2]。對暴發型痢疾尚需配合西醫的液體療法,同時予以抗休克、抗腦水腫治療爲宜[2]

4.1 處方

白頭翁二兩,黃柏黃連秦皮各三兩[2]

白頭翁15g 黃柏12g 黃連6g 秦皮12g[3]

白頭翁二兩,黃柏三兩,黃連三兩,秦皮三兩[4]

4.2 功能主治

功能清熱解毒涼血止痢[4]。主治熱利下重腹痛裏急,便下膿血,赤多白少,或純下血[4]。近代常用治急、慢性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屬熱毒血痢[4]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4]。主治因熱毒深陷厥陰血分氣血熱毒搏擊所致的熱毒血痢[4]腹痛裏急後重肛門灼熱,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4]。本方常用於阿米巴痢疾細菌性痢疾熱毒偏盛者。

4.3 用法用量

水煎,分二次服[4]

上藥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現代用法:水煎服)。若外有表邪惡寒發熱者,加葛根連翹、銀花以透表解熱;裏急後重較甚,加木香檳榔枳殼調氣;膿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涼血和血;夾有食滯者,加焦山楂枳實消食導滯;用於阿米巴痢疾,配合吞服鴉膽子桂圓肉包裹),療效更佳。

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4]

4.4 方解

方中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治痢;黃連黃柏秦皮清熱解毒燥溼治痢[4]

本方治證爲熱毒痢[5]。《傷寒論》用以治厥陰熱利,緣由熱毒深陷厥陰血分氣血熱毒相搏,下迫大腸,而見便膿血,赤多白少等症[5]。病雖發於大腸,實乃熱在厥陰血分[5]。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俾熱毒除,則血痢自已[5]。方中白頭翁爲君,以其歸大腸與肝,味苦性寒,能人血分清熱解毒涼血止痢[5]。臣以黃連之苦寒,清熱解毒燥溼厚腸;黃柏下焦溼熱,兩藥共助君藥清熱解毒,尤能燥溼止痢[5]秦皮大腸經,苦寒性澀,主熱痢下重[5]。4藥相合,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作用較強,爲熱毒血痢之良方[5]

本方與芍藥同爲治痢之方,本方主治熱毒深陷血分,治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痢;芍藥湯治痢下赤白,屬溼熱痢,而兼氣血瘀滯證,故調和氣血與清熱燥溼並進,且取“通因通用”之法,以使“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後重自除”[5]。兩方主要區別在於:白頭翁湯清熱解毒涼血燥溼止痢,芍藥湯是清熱燥溼行氣調血並用[5]

江昂《醫方集解·瀉火之劑》:“此足陽明少陰厥陰藥也。白頭翁苦寒能入陽明血分,而涼血止痢;秦皮苦寒性澀,能涼肝益腎而固下焦黃連涼心清肝,黃柏瀉火補水,並能燥溼止痢而厚腸,取寒能勝熱,苦能堅腎,澀能斷下也。”《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4.5 運用

白頭翁湯是治療熱毒血痢的代表方劑[5]。凡臨牀上以下痢赤多白少、腹痛裏急後重舌紅苔黃、脈弦數等爲主要表現者,即可使用本方加減治療[5]

加減法:若裏急後重明顯者,加木香檳榔調氣而除後重便膿血甚者,加丹皮槐花地榆等以涼血止血[5]

使用注意久痢虛寒性下痢便膿血者禁用本方[5]

4.6 現代適應

[5]

白頭翁湯適用於阿米巴痢疾細菌性痢疾熱毒偏盛者,可加減用之。從該方劑主治方向看爲熱毒痢,除痢疾一般常見症狀外,還有“渴欲飲水,脈弦數”,此乃現代醫學所述的高滲性脫水、有效循環不良不足之徵象。

4.6.1 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痢疾即人攝入被溶組織內阿米巴包囊污染的食品和飲水,經胃未被殺死的包囊進入小腸下段,經胰蛋白酶作用脫囊而逸出小滋養體,寄生結腸腸腔內,如感染株爲侵襲性,小滋養體在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即侵入腸組織轉變爲大滋養體,吞噬紅細胞損傷腸壁,形成病竈。其侵襲力包括黏附、酶溶解細胞毒、細胞吞噬等連續過程。黏附使靶細胞Ca2+濃度持續升高造成其死亡;蛋白酶溶解細胞外基質,固定細胞組織結構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人體IgA分子起降解效應;阿米巴滋養體還具有腸毒素樣活性。主要病變部位在結腸或回盲末端及闌尾,初期爲淺表糜爛,繼而形成小膿腫,潰破後形成燒瓶樣潰瘍,可誘發腸出血穿孔,主要症狀腹痛及果醬樣大便

4.6.2 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志賀菌屬引起的經糞口傳播的一種腸道傳染病。當人體抵抗力低下時,志賀菌進入消化道後侵入結腸上皮細胞,經基底膜進入固有層,並在其中繁殖,釋放毒素引起腸黏膜炎症反應和固有層小血管循環障礙,黏膜表面大量黏液膿性滲出物覆蓋,嚴重者腸黏膜上皮細胞大片壞死,脫落後形成潰瘍;輕者腸黏膜僅瀰漫性充血水腫;慢性者黏膜水腫和腸壁增厚、瘢痕息肉形成;中毒痢疾腸黏膜僅見充血水腫,少有潰瘍形成,突出病變爲全身多臟器微血管痙攣或通透性增加,大腦腦幹水腫,部分腎上腺充血腎上腺皮質充血萎縮。普通型菌痢主要表現爲發熱、膿血便裏急後重,急性者病程1~2周;慢型者病程大於2個月;中毒痢疾起病急驟高熱驚厥休克型常表現爲循環衰竭如四肢冰涼,皮膚紫花,血壓下降,無尿或少尿;腦型者表現爲意識障礙呼吸衰竭腦水腫表現;普通型者具有休克和腦型兩種表現。

4.7 藥理作用

[6]

4.7.1 病原微生物作用

君藥白頭翁具有明顯的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桿菌最爲敏感,對痢疾桿菌枯草桿菌傷寒桿菌、沙門菌也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以白頭翁組成的白頭翁湯對各型痢疾桿菌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同時白頭翁煎劑體外試驗有抗阿米巴原蟲作用白頭翁陰道滴蟲也有殺滅作用,對其他病原體皮膚真菌、錐形蟲等也有抑制作用,對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臣藥黃連有顯著的廣譜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不僅對上述細菌抑制作用,而且對大腸桿菌霍亂弧菌、布氏桿菌鼠疫桿菌白喉桿菌百日咳桿菌肺炎桿菌炭疽桿菌溶血鏈球菌肺炎球菌也有抑制作用,特別是對幽門螺旋桿菌有高度的抑制作用黃連複方抗菌作用一般有所增強,並延緩耐藥的產生,其有效成分小檗鹼,低濃度抑菌,高濃度殺菌,小檗鹼痢疾桿菌作用強度與磺胺相近,同時小檗鹼細菌內、外毒素有拈抗作用,減輕其對細胞膜的損害,同時能消除耐藥質粒防止耐藥菌產生。小檗鹼對柯薩奇B3病毒、流感等病毒也有抑制作用;對白色念珠菌等多數皮膚真菌抑制作用黃連小檗鹼對阿米巴原蟲沙眼衣原體、滴蟲、熱帶利什曼原蟲錐蟲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黃柏病原微生物的範圍與黃連十分接近,特別是對各型痢疾桿菌抑制作用最強,其對乙肝病毒也有抑制作用秦皮煎劑對多種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對各型痢疾桿菌作用最強;同時具有抑制病毒作用,不僅對流感病毒,而且對皰疹病毒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綜上所述,該方劑對各型痢疾桿菌的抑殺作用更集中;對阿米巴原蟲抑殺作用的力度比芍藥湯更強。同時各味藥除具廣譜抗菌作用外,突出的是對流感病毒真菌,該方劑中各味藥幾乎無一不具影響力。

4.7.2 對胃腸道功能的影響

臣藥黃連所含小檗鹼對乙酰膽鹼具有劑量依賴性雙相調節作用,對胃腸道平滑肌低濃度興奮之,高濃度抑制之,同時對實驗性胃潰瘍應激性潰瘍均有抑制作用;對霍亂弧菌大腸桿菌所致腸道分泌亢進、腹瀉及死亡均有顯著的對抗作用黃柏也含有小檗鹼,其藥理作用黃連中的小檗鹼無異,同時黃柏小檗鹼以外的提取成分十二指腸藥對多種實驗性潰瘍可明顯抑制胃酸分泌和蛋白酶活性,對潰瘍發生有顯著的抑制作用秦皮所含秦皮乙素對腸平滑肌抑制作用

4.7.3 抗炎、抗氧化作用

君藥白頭翁抑制巨噬細胞對炎性介質LTB4及5-氫過氧化二十碳烯酸的合成,白頭翁素可抑制LPS誘導的巨噬細胞IL-6的釋放。臣藥黃連甲醇提取物對多種致炎物所致的水腫和肉芽腫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小檗鹼、藥根鹼及黃連鹼等生物鹼黃連所含的小檗鹼刺激ACTH釋放,明顯降低炎性組織中PGE2含量,降低中性粒細胞PLA2活性,抑制中性粒細胞趨化運動,對抗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黃柏也含有小檗鹼,其抗炎、抗氧化作用黃連相似秦皮所含秦皮甲素秦皮乙素都具有明顯的抗炎作用秦皮甲素炎症的早、中、晚期均有顯著的抑制效果;秦皮乙醇興奮腎上腺皮質功能,因而同樣具有抗炎作用

4.7.4 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影響

君藥白頭翁具有一定的鎮靜、鎮痛及抗驚厥作用黃連所含小檗鹼及藥根鹼具有中樞性鎮靜作用和解作用,其所含季胺鹼還原爲叔胺鹼則具有較強的中樞抑制作用黃柏具有解熱和鎮靜作用秦皮所含秦皮乙素具有鎮靜、鎮痛及抗驚厥作用。值得重視的是該方劑黃連黃柏均含有小檗鹼,對缺血再灌注損傷有保護作用小檗鹼秦皮乙醇均能興奮腎上腺皮質功能,這就增強了該方抗炎、解熱等作用

4.7.5 心臟血管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君藥白頭翁去根全草中提得的成分有類似洋地黃的強心作用臣藥黃連所含小檗鹼低濃度時對心臟興奮作用,可促進心肌細胞Ca2+內流,導致心肌細胞Ca2+濃度增加,增加心肌收縮力,高濃度時則抑制之。小檗鹼能增加冠脈血流,對缺血性心肌有保護作用抑制心肌快Na+內流及可能的Ca2+內通道阻滯,能降低心肌自律性,延長動作電位時程及有效不應期,消除折返衝動,因而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同時小檗鹼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作用,且隨劑量增大而增加;小檗鹼還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脂的作用黃柏所含藥根鹼對心肌正性肌力作用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同時具有顯著而持久的降壓作用,其所含小檗鹼心血功能的影響與黃連一致。秦皮所含秦皮乙素體外具有顯著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秦皮甲素則具有顯著的抗凝作用。綜上所述,該方劑各味藥對心臟血壓血液流變學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4.8 歌訣

白頭翁湯熱痢黃連黃柏秦皮;如加甘草阿膠,產後虛痢稱良劑[6]

4.9 出處

傷寒論

5 李文亮方之白頭翁湯

5.1 處方

白頭翁30克,黃連9克,黃柏9克,秦皮9克。

5.2 功能主治

李文亮方之白頭翁湯具有清熱祛溼解毒止痢之功效。主腸胃溼熱,兼血分熱毒溼熱毒邪結聚。

5.3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5.4 出處

李文亮方

6 外臺祕要》卷二十五引《古今錄驗》方之白頭翁湯

6.1 處方

白頭翁2兩,乾薑2兩,甘草(炙)1兩,當歸1兩,黃連1兩半,秦皮1兩半,石榴皮1兩(生者2兩)。

6.2 製法

上切。

6.3 功能主治

外臺祕要》卷二十五引《古今錄驗》方之白頭翁湯主治寒痢急下及滯下

6.4 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3升,分爲4服。

6.5 出處

外臺祕要》卷二十五引《古今錄驗》

7 普濟方》卷二一二方之白頭翁湯

7.1 組成

白頭翁2兩,黃連3兩,柏皮3兩,椿皮3兩。

7.2 主治

普濟方》卷二一二方之白頭翁湯主治熱痢滯下下血連月不愈。

7.3 用法用量

每服4大錢,水1盞,煎7分,去滓服。

7.4 製備方法

上銼爲散。

7.5 出處

普濟方》卷二一二

8 普濟方》卷三五五方白頭翁湯

8.1 組成

白頭翁劉寄奴花亦可)2兩,甘草2兩,阿膠2兩,黃連3兩,柏皮3兩,陳皮3兩。

8.2 功效主治

普濟方》卷三五五方白頭翁湯具有清風火,平肝之功效。主治產後下痢虛極。

8.3 用法用量

(口父)咀。每服4錢,水碗半,煎至7分,去滓,空心服,日3次。

8.4 出處

普濟方》卷三五五

9 普濟方》卷三九七方白頭翁湯

9.1 處方

黃連(去須)1兩,白頭翁半兩,酸石榴皮(炙)半兩,犀角(鎊屑)半兩(一方無犀角)。

9.2 製法

上藥治下篩。

9.3 功能主治

普濟方》卷三九七方白頭翁湯主治小兒熱毒下痢如魚腦,手足壯熱

9.4 用法用量

1-2歲兒,每服半錢,水7分,煎至4分,去滓,分溫2服,空心、午間、晚各1次。

9.5 出處

普濟方》卷三九七

10 明醫指掌》卷四方之白頭翁湯

10.1 處方

白頭翁秦皮黃連等分

10.2 功能主治

明醫指掌》卷四方之白頭翁湯主治協熱自利小便赤澀,熱痢下重

10.3 出處

明醫指掌》卷四

11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方白頭翁湯

11.1 組成

白頭翁2兩,厚朴2兩,阿膠2兩,黃連2兩,秦皮2兩,附子2兩,黃柏2兩,茯苓2兩,芍藥2兩,乾薑3兩,當歸3兩,赤石脂3兩,甘草3兩,龍骨3兩,大棗30個,粳米1升。

11.2 主治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方白頭翁湯主治赤滯下血,連月不愈。

11.3 用法用量

(口父)咀。以水1鬥2升,先煮米令熟,出米,納藥煮取3升,分4服。

11.4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註解傷寒論厥陰例中白頭翁湯熱痢下重,《金貴要略方論》加甘草阿膠治下痢虛極,更合駐車丸治洞痢無度,並取附子龍骨、石脂佐乾薑以固內崩。因白頭翁秦皮黃柏苦寒萃聚,故黃連爲之量減,詳白頭翁湯本治熱痢後重,此方條下雖不言後重,然不用白朮而用厚朴,其意可知。茯苓芍藥大棗粳米稼穡之類,則與白朮功用不殊。

12 《杏苑》卷四方之白頭翁湯

12.1 組成

白頭翁2兩,黃連3兩,黃柏2兩,陳皮2兩。

12.2 功能主治

《杏苑》卷四方之白頭翁湯主治溼熱痢疾。

12.3 用法用量

(口父)咀。水1鬥,煮5升,去滓,每服1升。

12.4 各家論述

治一切溼熱痢疾,法當清理溼熱也。經雲,苦可以勝熱。是以用白頭翁黃連黃柏陳皮等諸苦寒之劑,以勝溼清熱。

12.5 出處

《杏苑》卷四

1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04.
  2. ^ [2]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59.
  3. ^ [3] 魏睦新,王剛.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5. ^ [5]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58.
  6. ^ [6]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58-15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