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俞

腧穴學 特定穴 背俞穴 鍼灸學 中醫學 穴位特效按摩 足太陽膀胱經經穴 經穴 臀部腧穴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ǎo cháng shù

2 英文參考

Xiǎochángshū BL27[中國鍼灸學詞典]

Small Intestine Shu[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Xiaochangshu[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xiǎochángshù[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27[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L27[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小腸俞
漢語拼音Xiaochangshu
羅馬拼音Hsiaochangshu
美國英譯名Small Intestine Locus
各國代號中國BL27
日本27
法國莫蘭特氏V27
富耶氏V27
德國B27
英國B27
美國BI27

小腸俞經穴[1](Xiǎochángshù[2]BL27)。出《脈經》。屬足太陽膀胱經[2]小腸俞小腸背俞穴[2][2]小腸六腑之一,俞即輸注,本穴是小腸之氣轉輸於後背的部位,故名小腸俞[2]小腸俞主治二便、腰骶等疾患:如腹痛腸鳴泄瀉痢疾便祕便血遺精遺尿淋瀝尿血疝氣,婦人帶下消渴頭痛,腰骶痛,白帶小腹脹痛腰腿痛腹痛泄瀉痢疾月經不調帶下腰痛赤白痢疾,赤白帶下,腰骶疼痛盆腔炎,現代又多用小腸俞治療急慢性腸炎,骶髂關節炎腸炎子宮內膜炎,痔瘡等。

4 小腸俞的別名

三焦窬八遼窬(《醫心方》)。

5 出處

脈經》:小腸俞在背第十八椎。

6 穴名

小腸六腑之一,俞即輸注,本穴是小腸之氣轉輸於後背的部位,故名小腸俞[2]

小,與大對言。腸,指人體消化器官的後半部分。蓋“小腸”即從幽門盲腸的一段,爲六腑之一。《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載:“小腸者,受盛之府。”此處小腸,指小腸本腑。內通小腸,功在化物。小腸司受盛,主化物。張隱庵曰:“小腸居胃之下,胃之運化者,賴以受盛。”受盛失職,化物無能,自可於此處求之。本穴系小腸在背之俞穴,內應小腸。是小腸之氣轉輸、輸注之處,主治小腸之疾,故名之。[3]

8 所屬部位

臀部[4]

9 小腸俞的定位

標準定位:小腸俞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後孔[4][5]

小腸俞位於骶區,橫平第一骶後孔,骶正中嵴旁開1.5寸,俯臥取穴[5]

一說“除脊各寸半”(《鍼灸資生經》)

小腸俞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小腸俞穴在臀部的位置

小腸俞的位置

小腸俞穴在臀部的位置

小腸俞的位置

小腸俞穴在臀部的位置(肌肉

小腸俞的位置

小腸俞穴在臀部的位置(骨骼

10 小腸俞的取法

俯臥位,平第一骶後孔,督脈旁1.5寸處,當髂後上棘內緣與骶骨間的凹陷處取穴

小腸俞位於骶區,橫平第一骶後孔,骶正中嵴旁開1.5寸。俯臥取穴[5]

俯臥位,於第1骶椎下正中,旁開1.5寸處取穴[6]

快速取穴:兩側髂嵴連線與脊柱交點,往下推2個椎體,旁開量2橫指處即是小腸俞[7]

11 小腸俞穴位解剖

小腸俞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骶棘肌。有骶外側動、靜脈後支。分佈着第一骶神經後支的外側支。皮膚由第五腰神經和第一、二骶神經後支的外側支分佈。骶神經後支共5對,第一至第四對分別由骶後孔穿出,佈於髂後上棘至尾骨尖,臀部內側的皮膚。第一至第三對骶神經後支稱臀中神經。第5對骶神經和尾神經不分支,從骶骨裂孔穿出,分佈於覆蓋尾骨皮膚

11.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臀大肌內側緣→豎脊肌[7]

11.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臀中神經分佈;深層有臀上動脈分支、臀下神經分支和第1骶神經後支肌支分佈[8]

布有第一骶神經後支的外側支和骶外側動、靜脈後支[8]

12 小腸俞的功效與作用

小腸俞具有通調二便,清熱利溼的功效。

小腸俞有通調小腸,清利溼熱的作用[8]

小腸俞所在部位與小腸相應,故取本穴爲治療小腸腑病的重要腧穴[9]

小腸俞小腸相應,而爲之俞,有清熱利溼作用。治膀胱淋漓遺尿小腹脹滿,心煩血痢五痔淋濁帶下,凡病有關小腸者,皆可取此。按小腸外圍爲水,與三焦膀胱均有連繫。故本穴所應之症,常有選三焦膀胱兩經之穴,協助取效者。[9]

13 小腸俞治病

小腸俞主治二便、腰骶等疾患:如腹痛腸鳴泄瀉痢疾便祕便血遺精遺尿淋瀝尿血疝氣,婦人帶下消渴頭痛,腰骶痛,白帶小腹脹痛腰腿痛腹痛泄瀉痢疾月經不調帶下腰痛赤白痢疾,赤白帶下,腰骶疼痛盆腔炎,現代又多用小腸俞治療急慢性腸炎,骶髂關節炎腸炎子宮內膜炎,痔瘡等。

小腸俞主治二便、腰骶等疾患:如腹痛腸鳴泄瀉痢疾便祕便血遺精遺尿淋瀝尿血疝氣、婦人帶下消渴頭痛、腰骶痛等[9]

小腸俞穴主治遺精遺尿白帶小腹脹痛泄瀉痢疾腰腿痛[9]

小腸俞穴主治  腹痛泄瀉痢疾疝氣尿血遺尿月經不調帶下遺精腰痛[9]

小腸俞主治小腹脹痛赤白痢疾,遺精遺尿尿血疝氣赤白帶下,腰骶疼痛,以及盆腔炎[9]

現代又多用小腸俞治療急慢性腸炎盆腔炎、骶髂關節炎[9]

1. 消化系統疾病:腸炎痢疾便祕

2.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遺尿遺精

3. 婦產科系統疾病:盆腔炎子宮內膜炎;

4. 其它:骶髂關節炎痔瘡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8~1寸,局部有酸脹感[9]

直刺0.8~1.2寸[9][9]

直刺1~1.5寸[9]

若向下斜刺2~2.5寸[9],可使酸脹感擴散至骶髂關節[9],用以治療骶髂關節疾患。

注意:本穴深部近於膀胱,故不能深刺[9]

14.2 灸法

可灸[9][9][9]

艾炷灸5~7壯,或艾條灸10~15分鐘[9]

艾炷灸溫鍼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艾條灸小腸俞10~15分鐘,可治遺尿遺精生殖系統疾病[9]

16 特效按摩

小腸俞附近刮痧,每次5分鐘,可治遺尿遺精生殖系統疾病[9]

17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小腹痛控睾腰脊,疝痛、上衝心,腰脊強,溺黃赤,口乾小腸俞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泄痢膿血。

備急千金要方》:寒熱赤白痢疾及腰脊痛小便不利,婦人帶下小便不利小腹脹滿、虛乏,灸小腸俞隨年壯

鍼灸大成》:主婦人帶下

鍼灸逢源》:治淋瀝遺尿五痔便血

18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5.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4.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9.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4.
  6.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2.
  7.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8.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0.
  9.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