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惡寒

中醫症狀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ā rè è hán

2 英文參考

fever with chillines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fever with cold aversio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發熱惡寒症狀[1]。即發熱怕冷[1]。出《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系感冒傷寒溫病等多種外感熱病的常見症狀[1]。一般先見惡寒,繼而發熱發熱惡寒即減輕[1]。亦有已發熱而仍惡寒[1]。《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爲太陽表證的主要徵象,治以解表爲主[1]。亦爲勞倦內傷的常見症狀之一[1]。《張氏醫通·諸傷門》:“勞倦所傷,寒溫不適,身熱頭痛自汗惡寒,脈微而弱,黃芪建中湯。”

參見發熱

發熱症狀[2]。出《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指體溫高出正常標準,或自有身熱不適的感覺[2]發熱原因,一般可分爲外感內傷兩類[2]外感發熱,常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癘之氣所致;內傷發熱,多由飲食勞倦,或七情變化,導致陰陽失調氣血虛衰所致。外感發熱多屬於實,可見於感冒傷寒溫病瘟疫等病症;內傷多虛,可見陰虛發熱陽虛發熱血虛發熱氣虛發熱虛勞發熱陽浮發熱失血發熱[2]。由於發熱的類型不同,又有壯熱微熱惡熱發熱惡寒往來寒熱潮熱五心煩熱暴熱等;因發熱時間不同,有平旦熱晝熱日晡發熱夜熱等;因發熱部位不同,有肌熱腠理熱肩上熱背熱肘熱尺膚熱手心熱手背熱、足熱、四肢熱等;又有痰積發熱食積發熱飲酒發熱瘀血發熱、病後遺熱[2]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53.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52.

治療發熱惡寒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