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口痢

中醫內科學 痢疾 中醫學 中醫病證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ìn kǒu lì

2 英文參考

anorectic dysentery[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噤口痢(anorectic dysentery[1])爲病證名[2]。是指以下痢不能進食,或下痢嘔惡不能食等爲常見症的痢疾[2]。見《丹溪心法》卷三。又名禁口痢[2]。多由溼熱痢疫毒痢演變而來,下痢赤白而嘔惡不能食,症情較重[3]。常見於疫痢溼熱痢重症等病程中[3]。本病可見於中毒性菌痢,部分細菌性食物中毒等疾患[3]

4 噤口痢症狀

痢疾而見飲食不進,食即吐出,或嘔不能食[3]。常見於疫痢溼熱痢重症等病程中[3]。症見不思飲食,嘔惡不納,下痢頻繁,肌肉瘦削,胸脘痞悶等[3]

5 噤口痢病因病機

多因溼濁熱毒結腸中,邪毒亢盛,胃陰受劫,升降失常所致[3]。亦有見於久痢,脾腎虛寒,中氣敗壞者[3]

6 噤口痢的治療

治療可選用清熱、解毒、闢穢、降逆和補益髒氣等法[3]

6.1 實證

噤口痢有虛有實。實證多由溼熱疫毒結腸中,上攻於胃,胃失和降所致,證見下痢、胸悶嘔逆不食口氣穢臭,舌苔黃膩,脈滑數。

6.1.1 證候分析

溼熱蘊結中焦穢濁阻於腸腑,脈絡受損,脾胃失其升降功能,以致嘔惡不能食

6.1.2 噤口痢實證的方藥治療

疫毒而致者,宜清熱解毒,用黃連溫膽湯久痢胃損傷者,宜補脾健胃,用參苓白朮散加菖蒲、粳米[3]

丹溪心法》創用人蔘石蓮黃連一法,徐徐呷下[3]。《醫學心悟》用開噤散[3]。亦有用荷葉陳倉米二味同炒煎服[3]。《時病論》卷三:“大抵初痢噤口,爲熱瘀在胃口,故宜苦燥。若久痢口噤不食,此胃氣告匱……惟大劑參、術,佐以茯苓甘草藿香木香、煨葛之屬,大補胃氣,兼行津液,乃可耳。”

治宜泄熱和胃,苦辛通降,方用開噤散[備註]開噤散(《醫學心悟》):人蔘黃連石菖蒲丹蔘石蓮子茯苓陳皮冬瓜子、陳米、荷葉蒂加減。方中黃連石菖蒲茯苓石蓮子陳皮半夏陳倉米荷葉蒂等具有升清降濁、清熱化溼、降逆和中之功,宜煎成少量藥汁,多次徐徐嚥下。倘湯劑不受,可先用玉樞丹[備註]玉樞丹(《是齋百一選方》):山慈姑續隨子大戟麝香、腰黃、硃砂五倍子磨衝少量與服,再予前方。若嘔吐頻繁,舌紅絳而幹,脈細數,乃胃之氣陰耗傷較甚所致。宜重用人蔘,並加麥冬石斛沙蔘以扶養氣陰。並可用人蔘薑汁黃連同煎,頻頻呷之,再吐再呷,以開噤爲止,或外用田螺搗爛,入麝香少許,納入臍中,以引熱下行。

6.2 虛證

虛證多由脾胃素虛或久痢以致胃虛氣逆,證見嘔惡不食,或食入即吐,口淡不渴,舌淡,脈弱。

6.2.1 噤口痢虛證的方藥治療

治宜健脾和胃爲主,方用六君子湯[備註]六君子湯(《醫學正傳》):人蔘炙甘草茯苓白朮陳皮、制半夏石菖蒲薑汁醒脾開胃。如下痢無度,飲食不進,肢冷脈微,爲病勢危重,急用獨蔘湯[備註]獨蔘湯(《景嶽全書》):人蔘參附湯[備註]參附湯(《婦人良方》):人蔘、熟附子、姜、棗,以益氣回陽救逆[4]

6.3 噤口痢鍼灸治療

6.3.1 方一

天樞上巨虛等穴爲主[4]噤口痢中脘內關[4]。嘔惡加內關裏急後重中膂俞長強發熱曲池脫肛百會長強[4]。嘔惡加內關裏急後重中膂俞長強發熱曲池脫肛百會長強[4]

6.3.2 方二

治則清熱利溼,通腸導滯,久痢則兼補益脾腎

處方天樞 上巨虛 三陰交

方義:天樞大腸募穴,是大腸腑氣匯聚之處,調理胃腸氣機上巨虛大腸下合穴,可運化溼滯,取“合治內腑”之意;三陰交乃是足三陰經脈交會,可健脾化溼。諸穴相合,可以調腸胃氣血,氣調則溼化滯行,血調則血行痢除。

隨證配穴噤口痢內關中脘久痢脫肛百會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對寒溼痢休息痢可配合艾灸

7 關於痢疾

痢疾(dysentery[4][5])爲病名[6]。見《嚴氏濟生方》。《內經》作“腸澼”,《傷寒論》稱“下利”、“熱利”,《肘後備急方》稱“下痢”,《諸病源候論》稱爲痢病,《備急千金要方》稱作“滯下”,後世多稱痢疾[6]痢疾腹痛裏急後重,下痢赤白膿血爲主證[6]。發病驟急,可伴有惡寒發熱;慢性痢疾則反覆發作,遷延不愈[7]。多發於夏秋季節[7]痢疾的治療宜分辨虛實[7]實證清熱化溼涼血解毒,消積導滯等法[7]虛證補中益氣溫陽固澀等法[7]。邪盛正虛者,宜扶正與祛邪法[7]。亦可兼用行血調氣,前人有“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後重自除”之說[7]

鍼灸治療痢疾效果較好,不但能迅速控制症狀,而且能消滅痢疾病原體[7]。但中毒性痢疾,病情險惡,需採取綜合治療措施[7]

痢疾發病期間,應控制飲食或禁食,並實行牀邊隔離。平素應注意飲食衛生,以防傳染[7]

本病常見於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食物中毒及腸吸收功能障礙性疾病[7]

詳見痢疾條。

8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52.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3.
  4. ^ [4]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56-161.
  5.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63.
  7. ^ [7]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7-69.

治療噤口痢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