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

根及根莖類 破血消癥藥 行氣止痛 中藥學 活血化瘀藥 行氣破瘀 中藥材 散瘀止痛 消積化滯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ān léng

2 英文參考

rhizoma sparganii[朗道漢英字典]

common burreed tuber[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hizoma Sparganii(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ommon buried rubbe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三棱中藥名,出自《本草拾遺[1]。爲黑三棱科植物三棱Spaganium stoloniferum Buch. -Ham. 的乾燥塊莖[2]

4 拉丁名

Rhizoma Sparganii(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common buried rubber(《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來源及產地

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 Sparganium stoloniferumBuch -Ham. 的塊莖。主產江蘇、河南、山東、江西[2]

7 性味歸經

苦、辛,平。入肝、脾經[2]

8 功能主治

破瘀,行氣,消積,止痛[2]

1.治癥瘕積聚血滯經閉痛經,產後瘀血腹痛,乳汁不下,子宮外孕,癭瘤瘰癧[2]

2.治飲食積滯,脘腹脹[2]

9 用法用量

煎服:4.5~9g。醋炒用可緩和其烈性,增強療效。孕婦忌服[2]

10 化學成分

本品含揮發油揮發油主要成分爲苯乙醇、對苯二酚等,又含琥珀酸、三棱酸、刺芒柄花素、豆甾醇等[2]

11 藥理作用

三棱內外有抗凝血、抗血栓形成作用,對心臟缺血缺氧損傷有一定保護作用[2]

12 三棱藥典標準

12.1 品名

三棱

Sanleng

SPARGANII RHIZOMA

12.2 來源

本品爲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 erum,Buch. -Ham.的乾燥塊莖。冬季至次年春採挖,洗淨,削去外皮,曬乾

12.3 性狀

本品呈圓錐形,略扁,長2~6cm,直徑2~4cm。表面黃白色或灰黃色,有刀削痕,鬚根痕小點狀,略呈橫向環狀排列。體重,質堅實。氣微,味淡,嚼之微有麻辣感。

12.4 鑑別

(1)本品橫切面:皮層爲通氣組織薄壁細胞不規則形細胞間有大的腔隙;內皮細胞排列緊密。中柱薄壁細胞類圓形,壁略厚,內含澱粉粒;維管束外韌型及周木型,散在,導管非木化。皮層及中柱均散有分泌細胞,內含棕紅色分泌物。

粉末黃白色。澱粉粒甚多,單粒類圓形、類多角形或橢圓形,直徑2~l0μm,較大粒隱約可見點狀或裂縫狀臍點,分泌細胞內含紅棕色分泌物。纖維多成束,壁較厚,微木化或木化,有稀疏單斜紋孔。木化薄壁細胞呈類長方形、長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壁呈連珠狀,微木化。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30ml,加熱迴流1小時,濾過,濾液蒸乾,殘渣乙醇2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三棱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一乙酸乙酯(4:1)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12.5 檢查

12.5.1 水分

不得過15.0%(附錄ⅨH第一法)。

12.5.2 灰分

不得過6.0%(附錄ⅨK)。

12.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稀乙醇溶劑,不得少於7.5%。

12.7 三棱飲

12.7.1 炮製

12.7.1.1 三棱

除去雜質,浸泡,潤透,切薄片乾燥

本品呈類圓形的薄片。外表皮灰棕色。切面灰白色或黃白色,粗糙,有多數明顯的細筋脈點。氣微,味淡,嚼之微有麻辣感。

12.7.1.1.1 檢查

藥材

12.7.1.1.2 浸出物

藥材

12.7.1.2 三棱

取淨三棱片,照醋炙法(附錄ⅡD)炒至色變深。每l00kg三棱,用醋15kg。

本品形如三棱片,切面黃色至黃棕色,偶見焦黃斑,微有醋香氣。

灰分藥材,不得道5.0%。

12.7.1.2.1 鑑別(2)

藥材

12.7.1.2.2 浸出物

藥材

12.7.2 性味歸經

辛、苦,平。歸肝、脾經

12.7.3 功能與主治

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用於瘕瘕痞塊痛經瘀血經閉胸痹心痛食積脹痛

12.7.4 用法與用量

5~l0g。

12.7.5 注意

孕婦禁用;不宜與芒硝玄明粉同用。

12.7.6 貯藏

通風乾燥處,防蛀。

12.8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5.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