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毒痢

中醫內科學 痢疾 中醫學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ì dú lì

2 英文參考

fulminant dysentery[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fulminant dysentery[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fulminant dysentery[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3 概述

疫毒痢(fulminant dysentery[1][2])爲病名[3]。是指以發病急驟,高熱煩躁口渴腹痛劇烈,大便膿血,甚或神昏抽搐肢厥爲主要表現的重度痢疾[3][3]。多由疫毒流行,互相染易,壅滯腸道,燔灼氣血所致[3]疫毒痢痢疾中病情急重且具較強傳染性的一類[3][4]。見宋《史載之指南方》。疫毒痢亦稱“疫痢”、“時疫痢”[4]。本病類似中毒性痢疾,及痢疾伴有嚴重脫水電解質紊亂的重症患者,宜中西醫結合進行搶救[4]

4 疫毒痢病因

疫毒痢多由疫毒流行,互相染易,壅滯腸道,燔灼氣血所致[4]

5 疫毒痢症狀

疫毒痢主要症候爲發病急驟,高熱嘔吐煩躁口渴腹痛劇烈,後重特甚,痢下膿血,多爲紫紅色或血水狀,便次頻多,甚至昏迷痙厥[4]兒童每於未痢之前,即呈昏迷抽搐,甚或肢冷、喘促,脈微欲絕等危象[4]

疫毒痢發病急驟,痢下鮮紫膿血,腹痛劇烈,裏急後重溼熱痢爲甚,或壯熱口渴頭痛煩躁,甚則神昏痙厥舌質紅絳,苔黃燥,脈滑數。[5]

6 證候分析

疫毒之邪,傷人最速,所以發病驟急。疫毒燻灼腸道,耗傷氣血,故下痢鮮紫膿血。疫毒之氣,甚於溼熱之邪,所以腹痛裏急後重溼熱痢爲甚。毒盛於裏,助熱傷津,所以壯熱口渴。毒邪上攻清竅則頭痛,毒邪內擾心營則煩躁熱毒矇蔽清竅則神昏,熱盛動風,則痙厥舌質紅絳,苔黃燥,脈滑數等,皆爲疫毒內淫熾盛之徵。本證以發病驟急,腹痛裏急後重較劇,或壯熱煩躁作爲辨證特點。[5]

8 疫毒痢的方藥治療

肘後備急方·治傷寒時氣溫病方》已有“天行毒病,夾熱腹痛,下痢,升麻甘草黃連當歸芍藥、桂心、黃柏各半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服之當良”的記載[5]

疫毒痢治法以清除腸積,涼血解毒開竅解痙爲主[5]。可用白頭翁湯檳榔順氣丸當歸銀花湯犀角地黃湯紫雪丹等方[5]

白頭翁湯[備註]白頭翁湯(《傷寒論》):白頭翁秦皮黃連黃柏加味。方中白頭翁涼血解毒爲主,配合黃連黃柏秦皮清熱化溼。並可加黃芩、銀花、赤芍丹皮地榆貫衆等以加強清熱涼血解毒之功。如見神昏譫語,甚則痙厥脈象弦細,舌質紅絳而苔黃糙者,爲熱毒深入心營,病勢危急,上方加羚羊角、鮮生地等,再合用神犀丹[備註]神犀丹(《溫熱經緯》):犀角石菖蒲黃芩生地黃、銀花、金汁、連翹板藍根豆豉玄蔘天花粉紫草紫雪丹[備註]紫雪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滑石石膏寒水石磁石羚羊角青木香犀角沉香丁香升麻玄蔘甘草朴硝硃砂麝香、黃金、硝石清熱解毒開竅鎮痙。[5]

9 疫毒痢鍼灸治療

9.1 方一

天樞上巨虛等穴爲主[6]疫毒痢大椎十宣[6]。嘔惡加內關裏急後重中膂俞長強發熱曲池脫肛百會長強[6]

9.2 方二

治則清熱利溼,通腸導滯,久痢則兼補益脾腎

處方天樞 上巨虛 三陰交

方義:天樞大腸募穴,是大腸腑氣匯聚之處,調理胃腸氣機上巨虛大腸下合穴,可運化溼滯,取“合治內腑”之意;三陰交乃是足三陰經脈交會,可健脾化溼。諸穴相合,可以調腸胃氣血,氣調則溼化滯行,血調則血行痢除。

隨證配穴疫毒痢大椎合谷太沖久痢脫肛百會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對寒溼痢休息痢可配合艾灸

10 關於痢疾

痢疾(dysentery[6][6])爲病名[7]。見《嚴氏濟生方》。《內經》作“腸澼”,《傷寒論》稱“下利”、“熱利”,《肘後備急方》稱“下痢”,《諸病源候論》稱爲痢病,《備急千金要方》稱作“滯下”,後世多稱痢疾[7]痢疾腹痛裏急後重,下痢赤白膿血爲主證[7]。發病驟急,可伴有惡寒發熱;慢性痢疾則反覆發作,遷延不愈[8]。多發於夏秋季節[8]痢疾的治療宜分辨虛實[8]實證清熱化溼涼血解毒,消積導滯等法[8]虛證補中益氣溫陽固澀等法[8]。邪盛正虛者,宜扶正與祛邪法[8]。亦可兼用行血調氣,前人有“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後重自除”之說[8]

鍼灸治療痢疾效果較好,不但能迅速控制症狀,而且能消滅痢疾病原體[8]。但中毒性痢疾,病情險惡,需採取綜合治療措施[8]

痢疾發病期間,應控制飲食或禁食,並實行牀邊隔離。平素應注意飲食衛生,以防傳染[8]

本病常見於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食物中毒及腸吸收功能障礙性疾病[8]

詳見痢疾條。

11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04.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37.
  5. ^ [5]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56-161.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3.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63.
  8. ^ [8]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7-69.

治療疫毒痢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