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溼痢

中醫內科學 痢疾 中醫學 中醫病證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án shī lì

2 英文參考

cold-damp dysentery[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寒溼痢(cold-damp dysentery[1])爲病證名[2]。是指感受寒溼,以腹痛拘急裏急後重,痢下赤白黏凍,白多赤少,或純爲白凍,口淡乏味,中脘痞悶不渴,頭重身困,小便清白,舌淡,苔白膩,脈濡緩等爲常見症的痢疾[2]

4 寒溼痢病因病機

痢疾之由感受寒溼而致者[2]。因脾胃素虛,臟腑氣弱,貪涼受寒,外邪暑溼乘虛而入,以致寒溼不化而成。

5 寒溼痢症狀

痢下赤白粘凍,白多赤少,或純爲白凍,伴有腹痛裏急後重,飲食乏味,胃脘飽悶,頭身重困,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緩[3]

寒溼痢者,下痢黏滯白凍、喜暖畏寒口淡不渴[4]。下痢赤白,白多赤少,粘凍,腹痛裏急後重胃脘痞悶,神疲納差,喜暖畏寒,舌淡苔白膩,脈濡緩。

症因脈治》卷四:“寒溼痢之症,初起惡寒發熱身痛頭疼嘔吐不食,不作渴,痢下膿血,或下黑水,腹反不痛。”

6 證候分析

寒溼者皆爲陰邪陰邪留着腸中,則氣機阻滯,傳導失常,故見下痢腹痛裏急後重寒溼傷於氣分,故下痢白多赤少或純爲白凍。寒溼中阻,運化失常,故飲食乏味,胃脘飽悶。脾主肌肉而健運四旁,寒溼困脾,則健運失司,故頭身困重。舌淡苔白膩,脈濡緩,皆爲寒溼內盛之徵。本證以赤少白多或純爲白凍,脘悶,頭身重困爲辨證特點。[4]

7 寒溼痢的治療

7.1 治法

溫化寒溼[4]

7.2 寒溼痢的方藥治療

治療如身痛發熱,脈浮緊者,宜用敗毒散辛溫散表;嘔吐飽悶,脈長者,幹葛平胃散和胃寬胸小水不利者,散表利溼五苓散[4]

時病論》卷三:“夫寒溼之爲痢也,腹綿痛而後墜,胸痞悶而不渴;不思穀食,小便清白或微黃,痢下色白,或如豆汁,脈緩近遲之象,宜用溫化溼邪法加木香治之。”

胃苓湯[備註]胃苓湯(《丹溪心法》):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生薑大棗桂枝白朮澤瀉茯苓豬苓加味。方中蒼朮白朮厚朴燥溼運脾桂枝茯苓、溫化寒溼陳皮理氣散滿。因痢疾最忌利小便,故澤瀉豬苓可以減去。並可加芍藥當歸以活血和營,檳榔木香炮姜以散寒調氣[4]

7.3 寒溼痢鍼灸治療

7.3.1 方一

天樞上巨虛等穴爲主[4]寒溼痢中脘氣海[4]。嘔惡加內關裏急後重中膂俞長強發熱曲池脫肛百會長強[4]

7.3.2 方二

治則清熱利溼,通腸導滯,久痢則兼補益脾腎

處方天樞 上巨虛 三陰交

方義:天樞大腸募穴,是大腸腑氣匯聚之處,調理胃腸氣機上巨虛大腸下合穴,可運化溼滯,取“合治內腑”之意;三陰交乃是足三陰經脈交會,可健脾化溼。諸穴相合,可以調腸胃氣血,氣調則溼化滯行,血調則血行痢除。

隨證配穴寒溼痢中脘氣海久痢脫肛百會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對寒溼痢休息痢可配合艾灸

7.3.3 方三

[5]

治法:溫化寒溼,疏調腸胃。

選穴:以手陽明大腸經任脈穴爲主。取合谷天樞上巨虛中脘氣海陰陵泉穴。

隨證配穴:伴噁心者,加內關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加灸。

方義:合谷天樞上巨虛爲治痢的基本方,可化溼行滯,調理腸胃而止下痢。中脘和胃氣,降溼濁氣海調氣益氣,以行滯。陰陵泉健脾化溼。諸穴針後加灸,則增加溫經散寒作用

8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99.
  3. ^ [3]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56-161.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3.
  5. ^ [5]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7-69.

治療寒溼痢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