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明 李橚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歷代醫學姓氏

秦漢以後,有通經博史,修身慎行,聞人巨儒,兼通乎醫。

張機

字仲景,東漢南陽人。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作《傷寒論》,醫方大備,扁鵲倉公無以加焉。後世稱爲醫聖。其門人衛沈撰《四逆三部厥經》及《婦人胎髒經》、《小兒顱囟經方》。

皇甫謐

幼名靜,字士安,西晉安定朝那人,漢太尉嵩之曾孫也。居貧,年二十始感激讀書,帶經而鋤,博通典籍百家,以着述爲務。沉靜寡慾,高尚其志,徵辟不就,號玄晏先生。後得風痹羸疾知醫,着《甲乙經》及《針經》。

字逸民,西晉河東人也。多學術,善醫經,官至尚書左僕射,校正《太醫權衡》及上古藥物輕重分兩。

範汪

字玄平,東晉穎陽人,雍州刺史略之孫也。博學,善談性理,以拯恤爲心,着方書百餘卷。

殷仲堪

東晉陳郡人,性至孝,善屬文談理。祖融吏部尚書,父師驃騎諮議參軍。因父病精醫,執藥揮淚,遂眇一目。孝武帝召爲太子中庶子。

殷浩

字深源,陳郡長平人,好古《易》,精醫術,妙解經脈,着方書。

徐熙

南宋東海人。早好黃老,隱泰望山,遇道士授以《扁鵲鏡經》。晚精心學,名振海內,官至濮陽太守。世醫徐秋夫、道度、文伯、徐雄、之纔等,皆其子孫也。

褚澄

字彥通,齊河南陽翟人。宋武帝之甥,尚書左僕射湛之子。博學善醫,官尚書。論僧道尼姑異乎妻外家,求嗣有子,婦人如未笄之女則不宜也。着《醫論》一帙,發身中造化之祕。治一人服雞子多而得奇疾,煮蘇汁一升飲之,吐涎升許,其中有一雞雛,翅距已全而能走,後吐三十餘枚而瘳。

王顯

字世榮,後魏陽平樂平人。好學精醫,少曆本州從事,明敏有斷才,領軍有功,遷廷尉御史,官至太子詹事,兼吏部行事,仍在侍御營進御藥。着《醫方》三十五卷,頒行天下。

徐之才

字士茂,後周雄之子。幼雋發,年十三召爲太學生,通《禮》、《易》,善醫術,兼有機辨,藥石多效。官尚書,贈司徒公,錄尚書事,諡曰衣冠文物。撰《藥對》。治一人患足跟腫痛,諸醫莫識,公曰∶蛤精疾也,由乘舡入海,垂腳水中而得。爲剖出二蛤子而愈。治一人酒色過度,眼見空中有五色物,稍近變成一美婦人,去地數尺,亭亭而立。公曰∶此色慾多,大虛所致。乃處補藥飲之,數劑而愈。

孫思邈

唐京兆華原人。幼稱聖童。隋文帝召不拜。太宗即位,召見拜諫議大夫,固辭,隱太白山,學道養氣,求度世之術,洞曉天文,精究醫業,着《千金言》三十卷,《脈經》一卷,獨於傷寒不及。朱子《小學箋註》謂思邈爲唐名進士,因知醫貶爲技流,惜哉!孟詵、盧照鄰師事之,與論心欲小,膽欲大,智欲圓,行欲方之語。

狄梁公

知針術。有富兒鼻端生贅,爲腦下針,贅應手而落。

王績

字無功,絳州人,王通之弟。唐太宗祕書正字,不樂在朝,還裏蒔藥自供,或以濟人。以《周易》置牀頭,他書罕讀,遊北山東皋着書,自號東皋子。

孟詵

唐汝州梁人。舉進士,累遷鳳閣舍人。睿宗即位,加銀青光祿大夫,後致仕,以藥餌爲事。常曰∶保身養性者,善言莫離口,良藥莫離手。年九十三卒。着《補養方》、《必效方》各三卷,《食療本草》。

陳藏器

唐開元中,京兆府三原縣縣尉。撰《神農本經》,總曰《本草拾遺》,共一十卷。

許胤宗

唐義興人,仕陳爲新蔡王外兵參軍,後爲散騎侍郎。王太後病風不能言,脈沉難對,醫家告術窮,公以黃、防風煮湯數十鬥置牀下,氣如霧燻薄之,是夕語。關中多骨蒸病,遞相傳染,得者皆死,公療必愈。或勸其着書貽後世者,答曰∶醫者意也,思慮精則得之,脈之候幽而難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古之工醫,要在視脈,病乃可識,病與藥值,唯用一物攻之,氣純而愈速;今人不善爲脈,以情度病,多其物以幸有功,譬獵不知兔,廣絡原野,冀一人獲之,術亦疏矣。一藥偶得,他藥相制,弗能專力,此難愈之驗也。脈之妙處,不可言傳,虛着方論,終無人能悟,此吾所以不着書也。卒年九十餘。

許叔微

字知可,宋白沙人。嘗獲鄉薦,省闈不利而歸,舟次吳江平望,夜夢白衣人,曰∶汝無陰德,所以不第,何不學醫?吾助汝智能。歸踐其言,果得扁鵲之妙。人無高下,皆急赴之,後紹興登科第五。着《本事方》,撰《傷寒辨疑》。

鄭樵

莆田人。博學強記,搜奇訪古,好着方書。紹興中,以薦召對,授樞密院編修,嘗居夾山,學人稱夾先生。

紀天錫

字齊卿,宋泰安人。棄進士業,精醫,注《難經》五卷。太定十五年上其書。授醫博士

楊文修

字中理,浙人。性純孝,因母病遂去舉業,讀軒岐氏書,藥不效,割股和粥以進,母疾即起。母死,廬墓有羣鳥隨文修起止,府縣旌表其宅。修曰∶某之事親,不足以起名哉!朱文公就見,與談性理及天文、地理、醫學之書,竟夕乃去。晚年着《醫衍》二十卷,編《地理撥沙經圖》,卒年九十九。

李惟熙

舒州人。博學通醫,善論物理。雲∶菱、芡皆水物,菱寒而芡暖者,菱花開背日,芡花開向日故也。又曰∶桃、杏雙仁輒殺人者,其花本五出,六出必雙仁。草木花皆五出,惟山梔、雪花六出,此殆陰陽之理。今桃、杏六出雙仁殺人者,失其常也。

麻九疇

字知幾,金莫州人。三歲識字,七歲能草書,作大字,有神童之目。章宗召見,問∶汝入宮殿懼否?對曰∶君臣,父子也,子寧懼父耶?上大奇子。弱冠往太學,有聲場屋間。南渡後,讀書北陽山中,始以古學自力,博通五經,於《易》、《春秋》爲尤長。少時有惡疾,就道士學服氣數年,疾遂平復。又從張子和學醫,子和以爲能得其不傳之妙。大率九疇於學也專,故所得者深,飢寒勞苦,人所不能堪者,處之怡然,不以略其業也。

劉完素

字守真,金河間人。少聰明博學,忽遇異人,以酒飲之,大醉,及寤,洞達醫術。撰《運氣要旨論》、《精要宣明論》、《素問玄機原病式》。然好用涼劑,以降心火、益腎水爲主,自號通元處士。

張元素

字潔古,金易州人。八歲試童子舉,二十七歲試經義進士,犯廟諱下第。乃學醫,洞徹其術,治病不用古方。其說曰∶運氣不齊,古今異軌,古方新病,不相能也,自爲家法雲。故其書不傳,其學則李東垣深得之。

李慶嗣

洛人。少舉進士不第,棄而讀《素問》,洞曉其義,着《傷寒纂類》四卷,《改正活人書》二卷,《傷寒論》三卷,《針經》一卷。年八十,無疾而逝。

李杲

字明之,號東垣,元之鎮人也。幼好學,博經史,尤樂醫藥,捐千金從張元素,盡傳其業。家富自重,人不敢以醫名之。大夫士或病,其資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不敢謁也。其學於傷寒、癰疽、眼目病爲尤長,當時稱爲神醫。《東垣十書》多其着述。治傷寒發熱,誤服白虎湯面黑脈細,小便不禁,公曰∶白虎湯大寒,非行經之藥,止寒臟腑,不善用之,則傷寒本病隱曲經絡之間,或更以大熱之藥救之,則他證必起,但宜溫藥昇陽行經。蓋病隱於經絡,陽不升則陰不行,經行而本症見矣,治之何難?又治十五歲人病傷寒,煩渴目赤,脈七八至,按之不鼓,用古姜附湯冷凍飲料而愈。

王好古

字進之,號海藏,元古趙人。任趙州教授,兼提舉管內醫學。性識明敏,博通經史,篤好醫方,師事李東垣,盡得所學,遂爲明醫。着有《醫壘元戎》、《醫家大法》、《仲景詳辨》、《活人節要歌括》、《湯液本草》、《此事難知》、《斑疹論》、《光明論》、《標本論》、《小兒弔書》、《傷寒辨惑論》、《守真論》、《十二經絡藥圖》。

滑壽

字伯仁,世爲許襄城大家,元初祖父官江南,自許徙儀真而公生焉。性警敏,習儒,日記千言,操筆爲文,尤長於樂府。受王居中習醫,而理識契悟過之。着《素問鈔》。治婦人病小便澀,中滿喘渴,脈三部皆弦而澀,醫投以瞿麥、梔、苓諸滑利藥而祕益甚。公曰∶水出高源,膻中之氣不化,則水液不行,病因於氣,徒行水無益,法當治上焦,乃與朱雀湯,倍枳、梗,長流水煎,一服而溲,再服氣平而愈。治一婦人,年六十餘,亦病小便祕若淋狀,小腹脹,口吻渴,脈沉且澀。公曰∶此病在下焦血分陰火盛而水不足,法當治血。血與水同,血有形而氣無形,有形之疾,當以有形之法治之。乃與滋腎丸,服之而愈。治一婦人有孕,九月病滯下,日五七十起,後重下迫。公以消滯導氣丸藥下之,病癒而孕不動。《素問》曰∶有故無殞是也。殞者,損也。治一婦經水將來,三五日前臍下痛如刀刺狀,寒熱交作下如黑豆汁,既而水行,因之無孕,兩尺沉澀欲絕,餘部皆弦急。公曰∶此下焦寒溼邪氣搏於衝任。衝主血海任主胞胎,爲婦人血室。故經事將來,邪與血爭作痛,寒熱生濁,下如豆汁,宜治下焦。遂以辛散苦溫理血之藥,令先經期日日服之,凡三次而邪去,經調有孕。治一人因心高志大,所謀不遂,怔忡善忘口淡舌燥,多汗四肢疲軟,發熱小便白濁。諸醫以內傷不足,擬進茸、附。公視其脈,虛大而數,曰∶此思慮過度,少陰君火行患耳。夫君火以名,相火以位,相火君火行事也。相火一擾,能爲百病,況少陰乎!用補中益氣湯硃砂安神丸,空心則進坎離丸,月餘而愈。治一孕婦,五月病咳痰氣逆惡寒,咽膈不利,不嗜食者浹旬,脈浮緊,形體瘦,公曰∶此上受風寒也。投以辛溫與之,致津液,開腠理,散風寒,而嗽自止矣。治一婦暑月身冷自汗口乾煩躁,欲臥泥水中,脈浮而數,沉之豁然虛散,公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爲陰盛格陽,得之飲食生冷,坐臥風露。乃與玄武湯,冷凍飲料,三服而愈。治一婦病寒疝,自臍下上至心皆脹滿攻痛,而脅疼尤甚,嘔吐煩滿,不進飲食,兩手脈沉結不調。公曰∶此由寒在下焦,宜亟攻其下,無攻其上。爲灸章門氣海中脘,內服玄胡索、官桂、胡椒,佐以茴、木諸香,茯苓青皮等而愈。

葛幹孫

字可久,平江吳人,膂力絕倫,擊刺戰陣,百家衆技,靡不精究。及長,折節讀書,應進士亞選,遂不復應試。傳藥書坊論,有《醫學啓蒙》,又《經絡十二論》、《十藥神書》。勇力之士,爭言其長於武;逢掖之士,爭言其長於文;方論之士,爭言其長於醫。然皆未睹其學之所至也。君於血氣既定,資質既變之時,方將舉聖人之道而修之,凡所稱譽,皆君所厭棄而羞道者,使當世知君而用之,功業豈少哉!治傷寒疾不得汗,發狂循河而走,公就控置水中,使禁不得出,良久出之,裹以濃被,得汗而解。

呂復

字符膺,號滄州,呂東萊之後。其先河東人,後徙婺、徙鄞。習《尚書》,《周易》,後以母病攻岐扁術,師事鄭禮,受讀一年,延醫效無不神。治一病,睡則心悸神攝,如處孤壘,而四面受敵兵,達旦目眵眵無所見,耳聵聵無所聞,雖堅臥密室,睫未嘗交也。診其脈,左關陽浮而虛,察其色,少陽之支外溢於目。公曰∶此得之膽虛而風,諸醫獨治其心,而不能祛膽之風,非法也。因投烏梅湯抱膽丸,熟睡而愈。治一女孩病嗜臥,面頗赤而身不熱,醫以慢驚治之,兼旬不愈。公診其脈,左關獨滑而數,他部大小等而和,曰∶此女無病,關滑爲有積食,意乳母嗜酒,酒後輒乳,故令女醉,非風也。及詰其內,果然。遂以枳殼葛花,日二三服而愈。治病傷寒身熱人靜,脈伏而無,舌苔滑而兩顴赤如火,語言不亂。公曰∶此子血爲熱搏,氣無可根據,必大發斑而後脈出。及揭其衾,赤斑爛然,即用化斑湯,繼投承氣湯下之。發斑無脈,長沙未論,公以意消息耳。治一婦病喘不得臥氣口人迎一倍,厥陰絃動而疾,兩尺俱短而離經,公曰∶得之毒藥動血,以致胎死不下,奔迫而上衝,非風寒作喘也。乃用催生湯倍芎、歸,煮二三盞服之,夜半果下一死胎,喘止。治一人下利完谷,脈兩尺俱弦長,右關浮於左關一倍,目外如草滋。蓋肝風傳脾,因成飧泄,非髒寒所致。以小續命湯麻黃加術,三五服而愈。治一室女經閉五月,腹大如有孕,公診之,面色乍白乍赤者,鬼也,非有異夢,則鬼靈所憑耳。乃以桃花煎,下血豬肝五七枚而愈。治一人偶搔中疥,出血如泉不止,公視時已困極無氣可言,脈唯尺部如絲,他部皆無。乃以四逆湯荊芥防風,其脈漸出,更服十全大補湯,一劑遂痊。治因見殺人,驚風入心,疾作奔走,不避水火,或哭或笑,脈上部皆弦滑,左部徑於右。公曰∶乃痰溢膻中,灌於心胞,因驚而風纏五臟耳。即爲湧痰一斗許,徐以驚氣丸服之而愈。治一人嗜酒善食,忽瘦,前溲如脂,脈兩手三部皆洪數,而左寸尤躁。公曰∶此三陽病,由一水不勝五火,乃移熱於小腸,不癃則淋。乃以琥珀滑石石膏黃柏之劑清之,繼以龍腦、辰砂末,稗柿蘸食方寸匕即愈。治因驚恐飧泄彌年,衆皆謂休息痢,治以苦堅辛燥弗效。公診其脈,雙弦而浮,非飲食勞倦所致,乃驚風也。以肝主驚,故虛風自甚,困脾而成泄,當平木太過,扶土之不及,其泄自止。乃用黃牛肝,和以攻風健脾之劑,服之逾月而愈。治一婦癃病,小腹痛,衆皆以爲瘕聚。公循其少陰脈,如刀刃之切手,胞門芤而數,知其陰中痛,痛結小腸,膿已成,腫迫於玉泉,當不得前後溲,溲則痛甚。遂用國老膏,加將軍血竭琥珀之類以攻之,膿自小便出而愈。治一貴客患三陽合病,脈皆長弦,以方涉海爲風濤所驚,遂吐血一升許,且脅痛、煩渴、譫語,適是年歲運,左尺當不應,諸醫以爲腎絕。公曰∶此天和脈,無憂也。遂投小柴胡湯,減參加生地,半劑。後俟其胃實,以承氣湯下之,得利而愈。治一人傷寒逾月,既下而熱不已,脅及小腹偏左滿,肌肉色不變。俚醫以爲風。浹四旬其毒循宗筋流入睾丸,赤腫若瓠子瘍醫刺潰之,而脅腫痛如故。公診尺中皆數清而芤,脈數不時則生惡瘡,關內逢芤則內癰作,季脅之腫,癰作腫。經曰∶癰疽不得違時,急下之,慎勿晚。乃與雲母膏作丸,衣以乳香,而用硝黃煎湯送下,下膿五升,明日再下餘膿而愈。治一婦人病,公切其脈,左寸口弦而芤,餘部皆和,病作陰中痛出血,且少陰對化玉泉,心或失寧,則玉泉心痛,痛則動血,而與經水不相干,蓋得之因大驚神攝而血菀。乃制益榮之劑,再納藥幽隱中,再劑而愈。

周真

字子固,號玉田隱者,儀真人,性敏好學。元貞間,被薦不仕,乃取醫書習之。每遇奇疾,以意與藥輒效。治一婦因產子舌出不能收,公以硃砂敷其舌,令作產子狀,以兩女扶掖之,乃於壁外置瓦盆,墮地作聲,聲聞而舌收矣。治一女子,或嗜食泥,日食河中淤泥三碗許。公取壁間敗土調飲之,遂不食

黃子濃

江西人,與滑壽同時。至治天曆間,其術甚行,與虞文靖公相善。治富家子,年十八,病遍身肌肉折裂,公乃屏人詰病者,曰∶幼童時曾近女色否?曰∶當十二三歲曾近之矣。公曰∶古云∶精未通而御女,則四體有不滿之處,後日有難狀之疾,在法爲不可治。後果惡汁淋瀝,痛絕而死。治一富翁病泄瀉彌年,公延醫浹旬不效。忽一日讀《易》至乾卦天行健,朱子有曰∶天之氣運轉不息,故闔得地在中間,如人弄碗珠,只運動不住,故在空中墜,少有息則墜矣。因悟曏者富翁之瀉,乃氣不能舉,所以脫下。即爲灸百會穴,未三四十壯而泄止矣。

朱震亨

字彥修,學人尊之曰丹溪先生,元末婺之義烏人也。自幼好學,日記千言,稍長從鄉先生治舉業,後聞許文懿公得朱子四傳之學,講道入華山,復往拜焉。益聞道德性命之說,宏深密粹,遂爲專門。一日,文懿公謂曰∶吾臥病久,非精於醫者不能起,子聰明異常,肯遊於醫乎?公以母病脾,於醫亦粗習,及聞懿公之言,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藝,以推及物之仁,雖不仕於時,猶仕也。乃棄舉業,一於醫致力焉。有《丹溪心法》、《日用纂要》、《格致餘論》、《局方發揮》、《傷寒辨疑》、《本草衍義補遺》《外科精要論》等書傳世。其論臟腑氣化有六,而於溼、熱、相火三氣致病最多。有陰虛火動,有陰陽兩虛溼熱自甚者,又當消息而用。謂李東垣論飲食勞倦內傷脾胃,則胃中之陽不能升舉,並及心肺之氣陷中焦,而用補中益氣湯之劑治之,此亦前人之所無也。然天不足於西北,地不滿於東南。天,陽也;地,陰也。西北之人陽氣易於降,東南之人陰火易於升,苟不知此,而徒守其法,則氣之降者固可愈,而於其升者亦從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乃以張、劉、李三家之論去其短,又參之以《內經》而作《相火論》。治病痢忽昏僕,目上視,溲注而汗瀉,脈無倫次。公曰∶此陰虛陽暴絕也,得之病後犯酒色。與灸氣海,頃之手動,又頃脣動;更以人蔘膏三服而蘇,後服盡數斤而愈。治婦人病不知人,稍蘇即號叫數欠而復昏,肝脈弦數且滑。公曰∶此得之怒後強酒也。乃以流痰降火之劑而加香附,散肝分之鬱立愈。治一女子病不食,面北臥者半載,肝脈弦出寸口。公曰∶此思夫不歸,氣結於脾也,必激其怒,怒之氣屬木,故能衝上之結。怒已進食,公曰∶思氣雖解,必得喜,庶不再結。乃詐言夫旦夕且歸,遂愈矣。先生道學淵源,醫其一藝也。其詳見於宋太史濂墓誌。

盛寅

字起東,國朝姑蘇吳縣人也。少習舉子業,五試弗售,遂攻軒歧諸經,受業戴元禮,得丹溪先生正傳,治奇疾輒效。始爲醫學正科,升太醫院御醫,賜爲醫中狀元,祀南京太醫院名宦祀。

周敷

字時榮,號煦庵,無錫人。初習進士業,經史皆涉大義。既而業醫,患近世醫家止於《局方》,遂究炎黃岐雷越人諸書,治人之疾病,十愈八九,又不責報。

劉溥

字符博,吳郡人。幼不好弄,舉止異於常兒,稍長博學善吟。常慕濂溪窗前草不除,故以草窗自號。用藥惟主東垣,守而不攻,薦爲御醫

汪機

字省之,號石山居士,渭之子。邑庠生,屢科舉,父命舉業,嘗言士不至於相,則其澤之所顧,不若醫之博耳。乃肆力醫書,《周易》性理。所着有《重集脈訣刊誤》二卷,《內經補註》、《本草會編》。治一人中滿,用參、術初服閣脹,久則寬矣。或問參術之性,曰∶藥無定性,以血藥引之則從血,以氣藥引之則從氣,佐之以熱則熱,佐之以寒則寒,在人善用之耳。治一人體瘦,左腹痞滿谷氣偏行於右,不能左達。飲食減,大便滯。用補脾瀉肝、和血潤燥寬脹散鬱之劑而安。治癇發晨時,見黃狗走前,則昏瞀仆地,良久乃蘇,諸醫無效。公曰∶早晨,陽分;狗,陽物;黃,土色;胃屬陽土,土虛爲木火所乘矣。經雲∶諸脈皆屬於目。故目系異物,宜實胃瀉肝而火自息。遂以參、術、歸、、陳皮神曲茯苓黃芩麥門冬荊芥,服月餘而安。治一婦忍飢過勞發狂,公曰∶二陽之病發心脾。二陽者,胃與大腸也。忍飢過勞,胃傷而火動矣,延及心神,脾意擾亂,安得不狂?用獨蔘湯竹瀝飲之愈。

程明佑

字良吉,號宕泉,歙人,梁忠公莊公之後。幼好讀玩理,後攻醫。嘗曰∶人皆知補之爲補,而不知瀉之爲補;知瀉之爲瀉,而不知補之爲瀉。陰陽迭用,剛柔互體,故補血以益榮,非順氣則血凝,補氣以助衛,非活血則氣滯。蓋脾爲中州水火交濟,而後能生萬物,真妙論也。

陳景魁

字叔旦,號鬥巖,句曲人,陳太丘之後。幼習舉業,授《易》於陸秋崖,拜湛甘泉講學。因父病習醫,善鍼灸,着《五診集》。授王府良醫,竟不赴任,每成詩文,以樂其志。治素無病,忽吐血半升,脈弦急,薄厥證也,得於大怒氣逆陰陽奔並,服六鬱湯而愈。治遍體生傀儡,歲久罔效,乃太陰風邪化爲蟲也。以百部蛇牀子草烏、楝樹葉煎湯浴洗,越月遍身如白癜風狀而愈。治孕婦墮下,逾旬腹腫發熱氣喘脈決,面赤舌青口臭。公曰∶胎未墮也。面赤心火盛而血幹也;舌青臭,肝氣竭而胎死矣。遂用蛇蛻煎湯,調平胃散芒硝、歸尾一倍服之,須臾胎下痛亦獲安矣。

劉純

字宗濃,關中人。博學羣書,尤精醫道。父叔淵,得丹溪之業,公繼之,纂《傷寒治例》、《醫經國小》、《玉機微義》等書。

王綸

字汝言,號節齋,浙江慈溪人。弘治時,官致廣東佈政。因父病精醫,着《明醫雜着》,發丹溪所未發,後世甚尊信之。方古庵重刻於《心法》之後,名曰《丹溪附餘》。又着《本草集要》,盡皆大行於世。兄經舉進士第,亦知醫。

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