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癰

內癰 中醫學 中醫外科學 中醫病證名 瘡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nèi yōng

2 英文參考

internal carbuncle[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abscess of internal organs

vusceral carbuncl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內癰(internal abscess)爲病名[1]。出《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是指生於臟腑的癰[2]

諸病源候論·內癰候》卷三十三:“內癰者,由飲食不節、冷熱不調,寒熱客於內,或在胸膈,或在腸胃。寒折於血,血氣留止,與寒相搏,壅結不散,熱氣乘之,則化爲膿,故日內癰也。”

歷代醫家認爲臟腑生癰,在本經募穴處先隱痛微腫,形寒身熱,日漸釀膿,脈洪數者爲膿已成,脈遲緊者爲膿未成或有瘀血,以此作爲診斷內癰的一個依據[2]

內癰的病名因病位不同而名稱各異,如胃脘癰三焦癰腸癰小腸癰心癰肝癰脾癰肺癰腎癰[2]

4 胃脘癰

胃脘癰爲病名[3]。出《黃帝內經素問·病能論》。又名胃脘內癰胃癰[3]。指癰生於胃脘[3]。《醫學入門》卷六:“胃脘癰因飲食七情火鬱,覆被外感寒氣所隔,使熱濁之氣填塞胃脘。”初起腹部中脘穴處隱痛微腫,疼痛連心,身發寒熱,脈遲緊者,爲瘀血凝聚膿未成,宜急服清胃射干湯,若身熱不退,咯吐膿血,脈洪數,爲膿已成,宜服赤豆薏苡仁湯,或三仁湯[3]

5 三焦癰

三焦癰爲病名[4]。指位於丹田處的癰[4]。《聖濟總錄》卷一百二十八:“丹田隱隱而痛者,三瞧疽也。上肉微起者,三膲癰也。”由溼熱遇寒凝結而成[4]。證爲寒熱往來,二便祕[4]

6 腸癰

腸癰(intestinal abscess)爲病名[5][6]。出《黃帝內經素問·厥論》。又稱縮腳腸癰絞腸痧[6]。是指發於腸腑的癰[6]。以發熱,右少腹疼痛拘急,或觸及包塊爲主要表現[7]。其發生部位不一,有大腸癰小腸癰直腸癰的不同[7]腸癰外科常見急腹症,以持續伴有陣發性加劇的右下腹痛、肌緊張、反跳痛爲特徵。可發於任何年齡,多見於青壯年。

腸癰包括西醫的急性闌尾炎闌尾周圍膿腫等病[7]急性闌尾炎慢性闌尾炎可參考本證治療。

詳見腸癰條。

7 小腸癰

小腸癰爲病名[8]。《瘍科心得集》卷中:“小腸癰者,少腹腫而硬,按之則痛,左足屈而不伸,溲數似淋,時時汗出復惡寒,身皮甲錯,腹皮急腹脹大。”治法:脈遲緊者膿未成,宜牡丹皮湯下之;脈洪數者膿已成,宜薏苡仁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五:薏苡仁五兩、牡丹皮桃仁各三兩、瓜瓣仁四兩)[8]氣血虛者,可用八珍湯加減化裁[8]

8 心癰

心癰爲病名[9]。指位於巨闕穴處的癰[9]巨闕穴爲心之募穴,故名[9]。《聖濟總錄》卷一百二十八:“巨闕隱隱而痛者,心疽也。心上肉微起者,心癰也。”由心火熾盛,兼平素過度飲酒或貪食辛熱,積熱化火而成[9]。症見寒熱身疼,頭面色赤,口渴引飲[9]。宜服涼血飲,酒毒爲病者,可服升麻葛根湯[9]

9 肝癰

肝癰(liver abscess[10][10])爲病證名[11]。出《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是指發生肝臟,以急起發熱,右脅腹部疼痛拒按,右脅下腫塊爲主要表現的癰[11]

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肝雍,兩肱滿,臥則驚,不得小便。”

肝癰包括西醫之肝膿瘍、肝包蟲、化膿性膽囊炎及膽管炎[11]

9.1 肝癰病因

肝癰多因憤鬱氣逆積溼生痰蘊蒸而成[11]

9.2 肝癰症狀

肝癰初起期門穴處微腫隱痛,牽引脅肋拒按,或便溺則疼痛加重,或側臥咳嗽,脈弦數,常見惡寒發熱[11]

繼則局部脹痛加劇,脅肋脹滿,身熱不退[11]

如遷延失治則膿腫破潰,可咳吐或下利膿血,呈褐色且帶臭穢[11]

9.3 肝癰的治療

肝癰的治療宜清肝宣肺解毒滌痰,可選用柴胡清肝湯、化肝清毒湯宣鬱化毒湯疏肝滌痰湯[11]

膿成則宜於清肝瀉火方中佐以排膿之品[11]

膿潰之後宜清肺清腸,補益脾腎[11]

外治參見腸癰,必要時應行手術治療[11]

愈後宜用四物湯等調理[11]

10 脾癰

脾癰爲病名[12]。指位於章門穴處的癰[12]章門穴爲脾經募穴,故名[12]。《聖濟總錄》卷一百二十八:“章門隱隱而痛者,脾疽也。上肉微起者,脾癰也。”此證由過食生冷兼內蘊溼熱,或瘀血滯於脾經而成[12]。症見腹脹咽乾小便短澀[12]。治宜利下攻瘀,用大黃湯赤豆苡仁湯二方合用,腹脹全消宜六君子湯補脾調理[12]

11 肺癰

肺癰爲病名[13]。指肺部發生的癰瘍[13]。《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爲肺癰。”一名肺雍[13]。多由外感風熱邪毒,或風寒化熱蘊肺,肺受熱灼,熱壅血瘀,鬱久腐敗化膿所致[13]。《醫門法律》卷六:“肺癰五臟蘊祟之火,與胃中停蓄之熱,上乘乎肺,肺受火熱燻灼,即血爲之凝,血凝即痰爲之裹,遂成小癰。”症見發熱振寒咳嗽胸痛,氣急,甚則咳喘不得平臥,吐出腥臭膿性粘痰,或咳吐膿血等。治宜清肺化痰解毒排膿等法[13]。選用《備急千金要方葦莖湯清金飲麥冬平肺飲葶藶大棗瀉肺湯元參清肺飲等方[13]。咳吐膿血者,用排膿散、《金匱要略方論桔梗湯,酌加魚腥草、野喬麥根等藥[13]。如日久傷及氣陰,治宜養陰益氣清熱化痰,可用桔梗杏仁煎、《嚴氏濟生方》桔梗湯[13]。本病與肺膿瘍、肺壞疽等相似[13]

12 腎癰

腎癰爲病名[14]。指生於京門穴處的癰[14]京門穴爲腎經募穴,故名[14]。《聖濟總錄》卷一百二十八:“京門隱隱而痛者,腎疽也。上肉微起者,腎癰也。”由腎虛不足,房勞太過,外夾寒邪所致[14]。初起面白不渴,少腹及肋下膜脹塞滿,漸至令人寒熱往來[14]。治宜溫腎散寒,初服五積散細辛;寒盡痛止,繼用桂附地黃丸調理[14]

1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1.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2.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00.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82.
  7. ^ [7]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8.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5.
  9.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85.
  10. ^ [10]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11. ^ [1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9.
  12. ^ [1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46.
  13. ^ [1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80.
  14. ^ [1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2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