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風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兒科學 中醫學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īng fēng

2 英文參考

infantile convuls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infantile convulsion[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3 概述

驚風(infantile convulsion[1])爲病名[2][3]。是指以神昏、抽風、驚厥爲主要表現,以搐、搦、掣、顫、反、引、竄、視八候爲特徵的兒科疾病[3][3]。兒科常見疾病之一[3]。即驚厥[3]

唐以前將本病歸入癇證中,《太平聖惠方》才定驚風之名[3]

4 病因病機

一般分爲急驚風慢驚風兩類[3]

古人將發病暴急,出現壯熱、煩渴等熱證者,稱爲急驚風[3]急驚風多由外感熱病內熱熾盛;或痰火積滯化熱生風;或暴受驚恐,氣血逆亂等造成[3]慢驚風則多因虛而致。吐瀉過多、久病傷陰、脾胃素弱及急驚風日久失治等,均可致陰血虧損而虛風內動[3]

現代醫學認爲由於小兒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多未健全,故而易受多種因素影響而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暫時紊亂所致[3]

5 症狀

驚乃強直和痙攣的表現,故古代有的醫家把驚風與痙作爲通用名詞[3]。如《寓意草》、吳鞠通《解兒難》、《幼幼集成》都認爲驚風即是痙病[3]。風乃言其病因,《內經》所謂“諸暴強直,皆屬於風”[3]。凡因風而引起的各種抽搐症狀,皆可名之爲驚風[3]。近代習慣上將痙厥出現於成人的稱痙病,出現於幼兒的稱驚風[3]

一種以四肢抽搐意識不清爲主證的兒科常見證[3]。以搐、搦、掣、顫、反、引、竄、視等八個主要症狀爲其特徵[3]。多見於5歲以下的幼兒,7歲以上的則逐漸減少,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3]。病情變化極快,多危及生命[3]

臨牀上,急驚風症見發病迅速,突然神昏抽搐,甚至角弓反張[3]外感熱病者多伴壯熱面赤口渴煩躁;痰熱者則見喉間痰鳴,痰壅氣促發熱腹脹;驚恐而發者則四肢欠溫,夜臥不寧,易驚易啼[3]慢驚風症見抽搐時發時止,緩慢無力,病程較長[3]。常伴神倦嗜臥,形瘦面白便溏等症[3]

6 治療

治療原則,急驚以疏風解毒開竅豁痰,平肝鎮痙爲主;慢驚以回陽救急,逐寒蕩驚,溫中健脾爲主[3]

6.1 鍼灸治療

6.1.1 體針

急驚風水溝印堂十宣合谷太沖等穴爲主[3]。症急者可指掐人中[3]高熱大椎曲池;痰熱者加豐隆中脘;驚恐者加神門湧泉[3]慢驚風可輪取脾俞胃俞肝俞腎俞神闕關元足三裏三陰交筋縮等穴[3]。酌用灸法[3]

6.1.2 耳針

下腳端神門、腦、緣中、心等穴[3]高熱者加耳尖點刺出血慢驚風酌加肝、脾、腎、屏間等穴[3]。中強刺激[3]

7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28.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