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述鉤元》

清 楊時泰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本草述初刻高序

太極之理。一陰一陽盡之矣。其一動一靜。互爲其根。則陽中之陰陰中之陽盡之矣。天地之陰陽。不得不散而爲五行者。所謂質具於地。氣行於天。不遺於一物。乃其不窮於六合者也。然則人之陰陽。其得之以爲臟腑氣血營衛者。不由是乎。然則草木蟲魚鳥獸金石水土。其得之以爲溫涼寒熱燥溼升降者。不由是乎。雖然。陽陰易辨。所謂陽中之陰陰中之陽。則微妙難言。以神農黃帝之神聖。口咀內視。針引石砭。求其分際。察其脈絡。而後能得焉。乃庸工妄人。鹵莽從事。何其謬也。誠欲詳審乎陽中之陰陰中之陽者。亦惟察端於萬物。共此一太極。與一物各有一太極之理。而知人性之與四時通。及藥性之與五臟六腑通。其理一也。夫人性之通於四時。與藥性之通於五臟六腑者。自其稟天地之氣以成形。而性即具之。故動靜相反也。而互爲其根。陰陽相判也。而互爲其宅。所謂五行一陰陽也。陰陽太極也。太極一無極也。此萬殊而一本也。大造有氣化之本。然而生人生物。胥不外此。其於人也備陰陽太極。而五臟六腑具焉。於物也又各分太極陰陽。而若氣若味分焉。此一本而萬殊也。溯而爲一。體之立也。而萬之用無乎不具。散而爲萬。用之行也。而一之體未嘗不存。軒岐之聖。生而知之。張潔古李東垣王海藏朱丹溪諸賢。闡而明之。彼其於先天後天妙合化醇之故。所謂微妙而難言者。有以神而明之矣。庸工不察。而立言之家。又往往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求其參互於陽陰交錯之故。以消息乎盈虛之間。蓋戛戛乎其難之。此大司寇潛江劉雲密先生本草述之所爲作也。先生在前朝。舉天啓乙丑進士。起家縣令。歷監司。忤時拂衣。以正氣名聞天下。崇禎末。一再膺薦。後驅馳閩海間。見柄政下移。知事不可爲。即於學易之年。堅乞骸骨歸。自號蠡園逸叟。隱居着書三十載。而於是編尤加意焉。蓋其存心濟物。不獲見諸行事。而寓意於此也。其學博。其識精。故能辨別本草稟受之性。以窺陰陽之奧。而得其協議而化之原乃。編採諸家方論權衡而上下之。即世所奉爲金科玉律如李東璧本草綱目。亦時有去取焉。觀止矣。蔑以加矣。令嗣漣水明府。令淳安之三年。政通人和。無夭札疵癘之患。其有得於家學淵源者不淺。而欲俾斯民共躋於仁壽之域。屬餘較而梓之。家弟言揚適司鐸是邦。相助訂正。以迄有成。是仁術也。夫先生有范文正公良相良醫之願。乃不克如文正之以功業見。而徒寄情於方書。則其時爲之歟。後之讀是書者。可以論其世矣。

康熙己卯夏六月天貺節嘉興後學高佑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