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

中醫常見病 常見病頭針療法 常見病耳針療法 疾病 常見病穴位注射療法 耳鼻喉科疾病 兒科 常見病艾灸療法 鍼灸學 中醫學 中耳炎 常見病鍼灸治療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í xìng zhōng ěr yán

2 英文參考

acute ear[朗道漢英字典]

acute otitis media[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

AOM[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西醫·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acute otitis media)是中耳細菌性或病毒性的感染,通常繼發於上呼吸道感染[1]。與上呼吸道感染的季節性發病規律類似,多發於冬季,春秋季頻發,夏季少發。可在任何年齡發病,但在幼兒中最爲常見,尤其是3個月至3歲者[1]

急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的急性炎症。75%以上的兒童在3歲前至少患過一次急性中耳炎,50%的兒童一生中至少3次急性中耳炎發作,93%的兒童7歲的時候至少已患過一次中耳炎。30%的人會反覆發作,發病高峯年齡主要在2歲以內、及學齡前期

3.1 急性中耳炎病因

3.1.1 咽鼓管途徑感染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時,細菌可通過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感染

2.急性傳染病,如猩紅熱麻疹百日咳等也可通過咽鼓管入侵中耳引起急性中耳炎

3.不正確的捏鼻鼓氣或擤鼻涕,游泳、跳水,不恰當的咽鼓管吹張或鼻腔治療等,可將致病菌鼻腔分泌物等逆行進入中耳腔引起感染

4.嬰幼兒咽鼓管短而寬,並且開口處位置低,如果平臥哺乳,乳汁及胃內容物易經咽鼓管逆流入中耳引起感染

3.1.2 鼓膜途徑感染

鼓膜穿刺鼓膜置管,鼓膜外傷時,外耳道的致病菌可通過穿孔處直接進入中耳腔引起感染

3.2 急性中耳炎的臨牀表現

3.2.1 一般表現

突然發生的耳部疼痛,常伴有感冒咳嗽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多數患兒耳痛較劇烈,表現爲撕扯自己的耳朵,搖頭,哭鬧。1歲內表現爲耳漏,可伴發熱、易激惹等全身症狀

3.3 急性中耳炎的診斷

主要包括以下幾點:48小時之內突然發生耳痛鼓膜完整伴急性充血鼓膜穿孔伴有耳漏;可存在中耳積液;發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3.3.1 典型臨牀表現

耳痛:開始時耳痛輕,逐漸加重[1]。多數患者鼓膜穿孔疼痛劇烈、夜不成眠;如爲波動性跳痛或刺痛,可向同側頭部、耳後或牙齒放射,在嬰幼兒常哭鬧不安、拒食,鼓膜穿孔流膿後耳痛減輕[1]

聽力減退及耳鳴[1]

流膿:鼓膜穿孔後耳內可有液體流出,初爲血水膿樣,以後變爲膿性分泌物[1]

全身症狀輕重不一[1]。可有全身發熱惡寒乏力、納差、畏寒倦怠等症狀。小兒全身症狀較重,常伴嘔吐腹瀉消化症狀[1]。一旦鼓膜穿孔體溫即逐漸下降,全身症狀明顯減輕[1]

3.3.2 臨牀檢查

鼓膜飽滿或隆起,鼓膜活動度降低且充血發紅。

3.3.3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白細胞計數增高,中性粒細胞增加。

3.3.4 影像學及聽力檢查

1.純音測聽及聲導抗。表現爲傳導聽力下降或導抗圖爲B型曲線。

2. 顳骨CT。必要時可行顳骨CT,瞭解鼓室內情況。

3.4 需要急性中耳炎鑑別的疾病

3.4.1.1 外耳道炎

主要外耳疼痛充血腫脹,鼓膜表面炎症輕微或正常,聽力無改變。

3.4.1.2 急性鼓膜

耳部疼痛劇烈,大都伴有流感症狀聽力改變不明顯,檢查可見鼓膜充血大皰

3.5 急性中耳炎的治療

3.5.1 全身治療

對於嚴重的耳痛,可給予止痛藥物治療,常見爲解熱鎮痛藥。根據病情選用抗菌藥物控制感染(輕度耳痛體溫在過去的24小時內低於38.5℃的患兒可觀察2-3天,症狀無改善時加用,中到重度耳痛伴有發熱的、且伴有血象升高的患兒可儘早使用足量抗菌藥物),一般可選擇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頭孢菌素類等,如鼓膜穿孔可取膿液細菌培養藥敏試驗,參照其結果改用敏感抗菌藥物

小兒以半合成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或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爲首選[1]。成人以青黴素或半合成青黴素抗菌藥物爲首選,也可以選用頭孢菌素類、大環內酯類和喹諾酮類抗菌藥物[1]

(1)阿莫西林:成人口服阿莫西林0.5g,每6~8小時1次,一日劑量不超過4g[1]。小兒一日劑量體重20~40mg/kg,每8小時1次;3個月以下嬰兒一日劑量體重30mg/kg,每12小時1次[1]

(2)頭孢呋辛(酯):成人口服0.25~0.5g,一日2~3次[1]兒童應用一日30mg/kg,分2次服用[1]靜脈劑型,成人一次1.5g,一日2次,感染較重時可一次2.25g,一日2次。嬰兒:每天30~100mg/kg,分3~4次給藥[1]。每天60mg/kg的劑量適用於大部分感染[1]新生兒:每天30~500mg/kg,分2~3次給藥[1]。對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過敏者禁用[1]

(3)頭孢拉定:口服,成人一次0.25~0.5g,一日4次,一日最高4g[1]。小兒按體重一次6.25~12.5mg/kg,一日4次[1]

3.5.2 局部用藥

穿孔前可運用1%酚甘油滴耳,同時給予鼻用減充血劑滴鼻,用於減輕咽鼓管水腫炎症

穿孔後用3%雙氧水清潔外耳膿液後給予抗菌藥物滴耳液滴耳。禁止應用粉劑,以免與膿液結塊,影響引流。

滴耳劑氧氟沙星滴耳劑成人一次6~10滴,一日1~2次[1]氧氟沙星滴耳液對小兒滴數酌減,孕婦不宜應用,一般不用於嬰幼兒及對本品過敏的患者[1]。使用本品時若藥溫過低,可能會引起眩暈,因此,使用溫度應接近體溫[1]。出現過敏症狀時應立即停藥[1]。使用本品的療程以四周爲限。哺乳期婦女使用時應停止授乳[1]

麻黃鹼滴鼻劑:滴鼻,一次1~2滴,一日3~4次[1]麻黃鹼滴鼻劑連續使用不得超過3日[1]。小兒、孕婦慎用[1]。連續長時間使用,可產生“反跳”現象,出現更爲嚴重的鼻塞[1]冠心病高血壓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閉角型青光眼患者慎用[1]。不能與單胺氧化酶抑制劑、三環類抗抑鬱劑同用[1]

3.6 急性中耳炎的預防

(一)注意哺乳姿勢。6個月內懷抱式餵養;避免仰臥式奶瓶哺乳。

(二)避免接觸二手菸。

(三)平時注意鼻腔衛生。

(四)增強體質注意加強鍛鍊以增強體質,預防感冒

4 中醫·急性中耳炎

4.1 急性卡他性中耳炎

急性卡他性中耳炎屬於中醫耳脹耳閉範疇。

耳脹耳閉爲臨牀常見病證,是因邪犯耳竅氣血失暢所致,以耳內脹悶、閉塞感爲特徵[2]耳脹發病較急,病程較短,是以耳內脹痛爲主,又稱耳脹痛[2]耳閉系由耳脹遺患而來,或起病緩慢者,病程較長,以耳內阻塞、聽力下降爲主,又稱氣閉耳聾[2]。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急、慢性卡他性中耳炎[2]耳脹及時發現,施以鍼灸治療,可以治癒[2]。如延至耳閉,且聽力損失較重,恢復較慢[2]耳脹耳閉若治療不及時,有的可能轉爲膿耳等疾病[2]

4.1.1 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病因病機

耳脹耳閉多因風邪外襲痰濁積聚肝腎陰虛而引起[2]

4.1.1.1 風邪犯耳

肺衛失密,風邪乘之,循經襲耳而致。小兒體嫩,故罹病者居多[2]

4.1.1.2 痰濁積聚

形體肥胖,多痰多溼,或嗜食肥甘,痰濁上擾,耳竅失聰[2]

4.1.1.3 肝腎陰虛

年老體衰或房勞太過,精血不足,不能上充於耳竅[2]

4.1.2 急性卡他性中耳炎中醫辨證治療

4.1.2.1 風邪犯耳
4.1.2.1.1 症狀和體徵

突然發病,耳中脹悶不適,或脹痛耳鳴如風聲,聽力下降。本證初起常有發熱惡寒鼻塞流涕,或有咳嗽咯痰頭痛等,小兒則哭鬧不寧,苔薄白,脈浮。

4.1.2.1.2 證候分析

風邪乘耳,少陽經氣閉阻,氣血失暢,故耳悶脹痛聽力下降。肺氣不宣正邪抗爭,則出現發熱惡寒鼻塞流涕等表證。苔薄白、脈浮,均是風邪襲表之象。

4.1.2.1.3 鍼灸治療

[2]

治法疏風解表調和氣血

選穴:以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穴爲主。取耳門風池聽會翳風外關

隨證配穴風熱耳脹耳癢者,加上星合谷發熱者,加曲池大椎頭痛者,加頭竅陰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上星大椎可刺絡出血

方義:耳門聽會翳風調和耳竅氣血,有聰耳啓閉作用風池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外關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維脈,兩穴共奏疏風解表之功。

4.1.2.2 痰濁積聚
4.1.2.2.1 症狀和體徵

耳脹不適,聽力不聰,頭暈頭重,或有咳嗽咯痰,胸脘痞悶,苔白膩,脈濡或滑。檢查見鼓室積液,量多難消[2]

4.1.2.2.2 證候分析

痰濁爲病,無處不到,上擾於耳,耳竅不通,則耳脹不適。聽神失守,則聽力不聰。痰濁溼邪爲患,故頭暈頭重、鼓室積液。痰濁停於肺胸,則咳嗽咯痰、胸脘痞悶。苔膩、脈濡或滑,皆水溼痰濁之象。[2]

4.1.2.2.3 鍼灸治療

[2]

治法:蠲痰降濁,利溼聰耳。

選穴:以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穴爲主。取耳門翳風頷厭豐隆中渚

隨證配穴心悸者,加內關膻中咳嗽咯痰多者,加肺俞天突

刺灸方法: 針用瀉法。

方義:耳門翳風疏利耳竅,是治療耳病要穴頷厭疏通少陽經脈之氣。配豐隆和胃理脾,化濁祛痰中渚調三焦經氣,以助氣化

4.1.2.3 肝腎陰虛
4.1.2.3.1 症狀和體徵

耳閉聽力下降,咽乾舌燥,頭暈眼花腰膝痠軟手足心熱,或有遺精陽痿早泄月經不調等,舌紅,苔少而幹,脈細數。

4.1.2.3.2 證候分析

耳脹失治或反覆發作,邪氣滯留,氣血循行失暢,經氣閉阻,故耳閉耳聾髓海不足,故頭暈眼花陰虛易生內熱,故手足心熱腎陰虧虛,相火妄動干擾精室,則腰痠遺精,重者則陽痿早泄、經帶爲病等。舌紅、苔少、脈細數,皆爲肝腎陰虛之象。

4.1.2.3.3 鍼灸治療

[2]

治法滋補肝腎,填精聰耳。

選穴:以足少陰腎經穴背俞穴爲主。取太溪三陰交聽宮完骨肝俞腎俞

隨證配穴:伴有咽乾聲嘶者,加照海廉泉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

方義:太溪足少陰原穴,配三陰交以調補三陰之不足。聽富爲手足少陽手太陽交會穴,配完骨以開通耳竅。肝俞腎俞補益肝腎。

4.1.3 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的其他療法

4.1.3.1.1 頭針療法

顳後線,自率谷穴向前下方沿皮刺曲鬢留針20min,其間行鍼2次,每日或隔日1次。[2]

4.1.3.1.2 耳針療法

內耳神門、肺、肝、腎等穴或耳郭上的壓痛點。每次取1~3穴,用中強刺激。或用埋針,埋針期間每日可按壓埋針處3~5次。[2]

4.1.3.1.3 鼓氣吹張法

即捏鼻、閉脣、鼓氣,使氣進入耳竅內,此時耳膜可有向外膨脹的感覺。本法適用於鼓膜內陷者,鼻塞涕多者不宜使用。[2]

4.1.4 醫案

李××,男,41歲。耳鳴耳脹1周餘。1周前症發頭痛目脹,口燥咽乾失眠煩怒,耳麻,擤鼻時耳部刺激感,自聽數倍增強,走路時雙耳震響。檢查:語言流利,面赤脣乾,憂慮煩躁舌紅少津,脈細數。耳鼻喉科檢查鼓膜正常,耳咽管隆突輕度萎縮。診斷:耳鳴耳咽管開放異常)的肝腎陰虛型。治法:滋腎養陰平肝潛陽取穴太溪腎俞命門合谷聽宮完骨。操作:命門加灸,餘穴毫針刺,留針30min。結果:共針4次,諸症消失而愈。(中國當代鍼灸名家醫案

4.2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屬於中醫膿耳範疇。

膿耳是因邪熱上犯耳竅,血腐化膿所致,以鼓膜穿孔耳內流膿爲特徵的疾病,又名聤耳耳疳,泛指耳竅化膿性疾病[3]。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急性或慢性化膿性中耳炎[3]

4.2.1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病因病機

腎開竅於耳少陽經脈繞耳循行。急者多爲肝膽火盛所致,病程較久則以脾虛溼困腎陰虧虛爲多[3]。小兒臟腑嬌嫩每易罹病[3]

4.2.1.1 膽火

風熱溼邪侵襲,引動肝膽之火,內外邪熱搏結於耳竅,燻灼鼓膜,耳內化腐生膿[3]

4.2.1.2 脾虛溼困

素體虛弱或病後未復,脾虛失運,溼邪內生,泛溢耳竅成膿;或因沐浴,水入耳中溼濁滯留,腐蝕鼓膜而致[3]

4.2.1.3 腎陰虧虛

稟賦不足房勞傷腎,耳竅空虛,痰溼滯留,腐敗化膿[3]

4.2.2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中醫辨證治療

4.2.2.1 膽火
4.2.2.1.1 症狀和體徵

急性發作,耳深部劇烈脹痛,伴頭痛耳鳴聽力下降、發熱、面紅耳赤、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檢查鼓膜充血穿孔,流膿較多[3]

4.2.2.1.2 證候分析

內外合邪邪熱亢盛,灼爍鼓膜,則耳底疼痛劇烈。鼓膜穿孔氣機失調,則頭痛耳鳴、耳聾[3]

血肉化腐,則流膿較多[3]

發熱舌紅、苔黃、脈弦數等,皆爲肝膽火熱之象[3]

4.2.2.1.3 鍼灸治療

[3]

治法清瀉肝膽,降火開竅

選穴:以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穴爲主。取行間俠溪翳風風池外關

隨證配穴高熱者,加大椎合谷頭痛甚者,加太陽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

方義:行間俠溪分別爲肝膽兩經滎穴清瀉肝膽,導熱下行。翳風風池外關疏風通絡,清利耳竅

4.2.2.2 脾虛溼困
4.2.2.2.1 症狀和體徵

耳內流膿,量較多,清稀不斷,日久不愈,鼓膜穿孔,伴面色萎黃、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淡紅,苔白膩,脈細無力[3]

4.2.2.2.2 證候分析

脾虛清陽不升耳竅失養,加之不化水溼,故日久不愈,流膿清稀,甚者如水樣[3]

面色萎黃、食少乏力便溏、苔白膩、脈細弱,皆爲脾虛溼困之象[3]

4.2.2.2.3 鍼灸治療

[3]

治法  健脾利溼,通絡開竅。以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穴爲主。

處方  陰陵泉足三裏翳風聽宮

隨證配穴  食少無味者,加下脘脾俞眩暈者,加風池太白

刺灸方法  針用補法,加灸。翳風艾卷灸,灸前先用消毒棉籤擦拭其外耳膿液然後再施以艾卷溫和灸10~20min。灸畢置放引流條,以利排膿。

方義  鍼灸足三裏陰陵泉健脾利溼托里排膿。取手少陽翳風手太陽之聽富以通絡開竅調和氣血

4.2.2.3 腎陰虧虛
4.2.2.3.1 症狀和體徵

耳內流膿,纏綿不愈,混有豆渣樣物,帶穢臭味,伴神疲頭暈頭痛腰痠乏力舌紅,苔薄,脈細數。檢查聽力減退明顯,呈混合性耳聾傳導性耳聾X線乳突攝片骨質破壞[3]

4.2.2.3.2 證候分析

耳內餘毒滯留日久,故纏綿不愈[3]

腎陰虧虛,浮火內生,與耳內餘邪爲伍,侵犯耳竅,腐灼脈絡,故腐敗成膿,膿液污濁或成塊狀,如豆腐渣樣,有臭味[3]

腎虛髓海不足,故神疲頭暈頭痛[3]

舌紅、脈細數,爲陰虛內熱之象[3]

4.2.2.3.3 鍼灸治療

[3]

治法滋陰補腎,清熱化濁。

選穴:以足少陰腎經穴爲主。取太溪頭竅陰翳風腎俞

隨證配穴遺精早泄者,加志室痰溼痞滿者,加中脘豐隆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並灸

方義:太溪足少陰原穴,配腎俞滋陰補腎。近取頭竅陰翳風以通絡開竅,調和耳竅氣血

4.2.3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的其他療法

4.2.3.1 耳針療法

肝、膽、脾、腎、內耳內分泌。每次取2~3穴。中等刺激。每日1次,留針20~30min;耳背小靜脈可刺出血[3]

4.2.3.2 穴位注射療法

用0.5%鹽酸普魯卡因注射液,按穴位封閉要求取耳區1~2穴,配患側或健側合谷穴,交替使用,每穴0.5~1ml,每日1次。[3]

4.2.3.3 艾灸療法
4.2.3.3.1 方一

[4]

取穴翳風穴。

灸法:採用艾條溫和灸法。先用消毒棉籤擦淨外耳道的膿液,滴入雙氧水灌洗,再用消毒棉籤將外耳道擦淨。然後點燃艾條,在距患側翳風穴3cm左右處燻灸,灸至局部皮膚灼熱有紅暈爲度。每次灸15分鐘,每日1次,5次爲1個療程。本法適用於化膿性中耳炎

4.2.3.3.2 方二

[4]

取穴翳風外關合谷太溪穴。

配穴耳門聽宮足臨泣三焦俞腎俞穴。

灸法:每次選1~3個穴位,採用艾卷溫和灸法,

先清除外耳膿液,滴入雙氧水清洗,再以消毒棉籤將外耳道擦淨後施灸,每穴灸3~5分鐘,灸至皮膚紅潤、有灼熱感即停止,耳周圍穴位施灸時間適當縮短。每日或隔日1次,5次爲1個療程。本法適用於化膿性中耳炎

4.2.4 醫案

張××,男,23歲。因兩耳疼痛流膿3日就診。患者6日前發熱,兩耳劇烈疼痛檢查:雙耳道有大量膿性分泌物流出,外耳道及鼓膜充血鼓膜緊張部穿孔舌紅,苔黃,脈數。診斷: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肝膽溼熱)。治法:清膽化溼,通利耳竅取穴風池聽會耳門翳風足臨泣方法:用瀉法,留針30min,每日1次。結果:針1次後耳痛減輕,膿液減少。針治3次,耳痛、膿性分泌物消失。又針2次症狀消失,治癒。(鍼灸集錦

4.2.5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的預防

預防本病,應避免水、淚進入耳內。擤鼻時兩鼻翼用手指交替壓緊,分別擤出[4]

4.2.6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的預後

早期治療,鼓膜可癒合,聽力能恢復,多可治癒。如治療不當,可轉爲慢性或變爲他證[4]

經久不愈者常需手術根治[4]

5 參考資料

  1. ^ [1]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98-299.
  2. ^ [2]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40.
  3. ^ [3]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41.
  4. ^ [4] 林琳,戰雅蓮,李紅珠編.灸療治百病[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

治療急性中耳炎的穴位

查看更多

急性中耳炎相關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