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溼困

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 中醫學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病機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pí xū shī kùn

2 英文參考

dampness stagnancy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

脾虛溼困病機[1] 。指脾虛運化無力而致溼濁內停,虛實夾雜的病理變化[2] 。脾主運化水溼,爲胃行其津液脾虛則運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溼停滯;水溼的停滯,又反過來影響脾的運化[2]。症見飲食減少,胃脘滿悶,大便溏瀉,甚或噁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熱飲,肢體睏倦,甚或浮腫舌苔厚膩,脈緩等[2]。治宜健脾利溼[2]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52.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治療脾虛溼困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