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疳

膿耳 中醫耳科 中醫耳鼻喉科學 中醫學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ěr gān

2 英文參考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purulent ea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耳疳爲病名[1]。又名沍耳(見《馮氏錦囊祕錄》卷六)[1]。爲膿耳之耳內流出膿水臭穢者。

證治準繩·瘍醫》:“耳疳生瘡臭穢,乃足少陰手少陽經風熱上壅而成。”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耳疳時出黑臭膿,青震白纏黃色聤,胃溼相兼肝經熱,紅風偏肝血熱成。”

馮氏錦囊祕錄》卷六:“聤耳之名,更有五般,常出黃膿者,謂之停耳;常出紅膿者,謂之膿耳;耳內疳臭者,謂之冱耳;白膿出者,謂之纏耳;耳內虛鳴,時出青膿者,謂之囊耳。”

參見膿耳聤耳條。

4 耳疳病因病機

耳疳胃經溼熱肝經火毒相兼而成,或由腎陰虧損虛火上炎所致[1]

5 耳疳的治療

5.1 辨證治療

5.1.1 胃經溼熱肝經火毒相兼

5.1.1.1 症狀

耳中流膿色黑而腐臭[1]

5.1.1.2 治法

清火利溼[1]

5.1.1.3 方藥

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1]

5.1.2 腎陰虧損虛火上炎

5.1.2.1 症狀

耳中出黑膿而臭,經年不愈,頭暈耳鳴,脈細數[1]

5.1.2.2 治法

滋陰降火[1]

5.1.2.3 方藥

可用知柏地黃湯加減治療[1]

5.2 外治法

瘍醫大全》卷十三:“耳生疳瘡黃連兒茶輕粉冰片麝香共乳細搽。”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7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