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骨髓炎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uà nóng xìng gǔ suǐ yán

2 註解

3 概述

化膿性骨髓炎是由化膿性細菌引起的骨骼感染,常見致病菌爲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鏈球菌,多系血源感染。其他尚有外傷或鄰近軟組織感染而蔓延所致。西醫主要使用抗菌素手術療法,但久病患者致病菌抗菌素已不敏感骨質破壞形成死骨死腔、瘻道流膿反覆不愈,實爲骨科難治病之一。

中醫學中雖無骨髓炎之病名,但對本病早已有認識。如在《靈樞·癰疽》篇,將涉及股脛(本病好發部位)的癰疽,命名爲股脛疽,指出“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表明膿液涉及骨髓。隋《諸病源候論》中把本病分爲“附骨癰”和“附骨疽”兩類,從本病以血虛寒凝多見而論,一般可歸屬於“附骨疽”或“流注”之中。在《千金要方》、《外科正宗》等著作中均載有“附骨疽論”,《瘍科心得集》描述本病的病因症候更爲詳細。在歷代中醫文獻中,隨患病部位而異,尚有不同的名稱,如生於大腿外側稱“附骨疽”;生於大腿內側稱“咬骨疽”;破潰出朽骨的稱“多骨疽”或“骨脹”;發於足踝的稱“穿踝疽”;竇道多支經久流膿的稱“蜣螂蛀”等。在治療上,歷代醫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瘍科會粹》中即總結了一套包括洗藥、拔毒、去死肉、去腐骨、開口除膿、貼膏、收口、生肌等在內的外治之法,對今天臨牀仍有重要參考價值。

現代報道,在50年代初期就已開始探討用中醫藥治療本病,1960年出現了用中醫藥治療骨髓炎數十例的臨牀小結資料。在70年代,太量發掘民間單方驗方時,各地有不少有關中草藥治療骨髓炎的介紹,80年代後,在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中更進一步發揮了中醫藥“消、託、補”的優越性和西醫手術清創的效應,進一步鞏固和肯定了療效。特別是在山西、新疆等地還開設了專治骨髓炎的專科醫院。近年來分別發表了6200例及300例的臨牀報道,治癒率、分別爲88.6%、95%。對本病的治療既有辨證論治的內服湯劑,又有獨特的外治及處理瘻管死骨的方法,療效顯著,有的資料報道治癒率高達95.3%。然而,各地治療用藥,大都是採用自擬或自制的成藥,涉及方藥過於繁多,且臨牀資料大都無對照組,也少見開展現代藥理藥化等實驗研究的報告。今後當在此臨牀基礎上,深人開展實驗研究,尋找出高效、速效的內服方劑及外用藥劑,以利於推廣運用。

4 病因病理病機

(一)血源性:化膿性細菌通過循環在局部骨質發生病變,即爲血源骨髓炎感染病竈常爲扁桃腺炎、中耳炎、癤、癰等。

(二)外傷性:系直接感染,由火器傷或其它外傷引起的開放性骨折,傷口污染,未經及時徹底清創而發生感染,即爲外傷骨髓炎。骨與關節手主時,無菌操作不嚴,也可引起化膿性感染

(叄)骨骼附近軟組織感染擴散引起,如膿性指頭炎,若不及時治療,可以引起指骨骨髓炎

中醫認爲本病多由於正氣內虛,毒邪侵襲,正不勝邪,邪毒深竄,氣滯血瘀,腐筋蝕骨所致,導致本病的病因衆多,六淫七情五勞六極等都對此有關,其主要病機大體有下列幾個方面。

熱毒內蘊 熱毒是本病常見的致病因素,故本病可見於患疔毒瘡癤、麻疹傷寒等病之後,其餘毒未盡,久而不解,深蘊於內,流注人骨;或因跌打閃挫,氣滯血凝,壅塞絡脈,積瘀成癰,蘊膿腐骨,而成死骨,遂成此疽。有人認爲“火毒”始終是本病的主要矛盾。

寒溼內襲 外感寒溼,深襲於骨,久而化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爲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而致成疾。久病不愈,陽氣益耗,形寒肢冷,經脈痹阻,更形成血虛寒凝之證,病由外寒而向內寒轉化。

正氣虧虛 這是本病的內在病機陳實功曰:“夫附骨疽者,乃陰寒入骨之病也,但人之氣血生平壯實,雖遇寒冷,邪不人骨,凡易入者,皆由體虛之人。”體虛釀致本病者,主要是在於腎虛,蓋腎主骨,臨牀血源骨髓炎發生皆在機體及局部抵抗力降低的情況下發生

5 辨證分型

本病隨其病情演變,臨牀證候有異,故治療一般均按其症情予以不同處理,大體有分期、分型兩類,但內涵各有不同。綜合各家見識,可劃分爲四型。

1.熱毒內蘊 惡寒發熱頭痛汗出,煩渴引飲,食慾不振;小溲黃赤,大便乾燥,局部漫腫,舨紅灼痛皮膚灼熱膿液稠粘量多色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洪數或弦數。此證多見於骨髓炎急性發作期,有部分病人久病反覆發作,在急性發作時,可同時兼有正虛、表現,呈正虛邪實之證,此時仍以邪熱毒盛爲主。

2.血虛寒凝 面色蒼白形寒肢冷,體倦力乏,腰痠膝軟,小便清長,患處色白漫腫無頭;或堅硬不消,酸楚疼痛,成膿難潰;或潰後難愈,膿稀色白,內芽淡白不長,或有竇道,經久不愈。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而遲。

3.氣血兩虛 面色無華,神疲無力,自汗納減,心悸氣短竇道流膿清稀,肉芽浮生,其色灰白,癒合不良,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細或虛大。本證多見於晚期,x線攝片多見死骨存在,竇道經久不愈,氣血日益消耗,正虛無力託毒外出。

4.肝腎虧虛 形體消瘦頭暈耳鳴腰痠膝軟,肢倦氣短心悸盜汗,膚幹色悴骨蒸潮熱,局部肉削形羸,創口久潰不愈,竇道流膿清稀量少,或可見死骨。舌色紅或紅絳,苔少,脈細無力或細數。此證多見於晚期,可有肢體畸形關節強直病理性骨折併發。

6 臨牀表現

外傷後引起的急性骨髓炎,除非有嚴重併發症或大量軟組織損傷感染等,一般全身症狀較輕,感染多較侷限而少發生敗血症,但應注意併發厭氣菌感染的危險。

局部症狀血源骨髓炎早期有局部劇烈疼痛和跳痛,肌肉有保護性痙攣,肢體不敢活動。患部腫脹及壓痛明顯。如病竈接近關節,則關節亦可腫脹,但壓痛不顯着。當膿腫穿破骨質骨膜至皮下時,即有波動,穿破皮膚後,形成竇道,經久不愈。

外傷骨髓炎,有開放骨折軟組織損傷等,根據局部損傷程度,感染範圍而有不同表現。

7 檢查

X線檢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無明顯變化,發病後3周左右可有骨質脫鈣、破壞,少量骨膜增生,以及軟組織腫脹陰影等。

化驗檢查: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血培養陽性率較高,局部膿液培養有化膿性細菌,應作細菌培養藥物敏感試驗,以便及時選用有效藥物。血化驗中白血球及中性多核白血球均增高,一般有貧血

應儘早診斷血源骨髓炎,以便及時治療。早期診斷主要根據臨牀表現和血培養。必要時,局部穿刺抽取膿液細菌培養外傷所引起骨髓炎,根據外傷病史及局部症狀即可診斷。

8 治療

(一)急性血源化膿性骨髓炎的治療。

1.全身支持療法:包括充分休息與良好護理,注意水、電解質平衡,少量多次輸血,預防發生褥瘡口腔感染等,給予易消化的富於蛋白質維生素的飲食,使用鎮痛劑,使患者得到較好的休息。

2.藥物治療:及時採用足量而有效的抗菌藥物,開始可選用廣譜抗菌素,常二種以上聯合應用,以後再依據細菌培養藥物敏感試驗的結果及治療效果進行調整。如經治療後體溫不退,或已形成膿腫,則藥物應用需與手術治療配合進行。

3.局部治療:用適當夾板石膏託限制活動,抬高患肢,以防止畸形,減少疼痛和避免病理骨折。如膿腫不明顯,症狀嚴重,藥物在24~48小時內不能控制,患骨局部明顯壓痛,應及早切開引流,以免膿液自行擴散,造成廣泛骨質破壞。

(二)火器傷化膿性骨髓炎的防治。

火器傷使軟組織骨質受到損傷污染感染可能性很大。因此,外傷後,要及時進行清創預防感染,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使開放性骨折變爲閉合性骨折。傷口換藥保持引流,增強機體抵抗力和使用抗菌藥預防感染。對炸傷引起的開放性骨折,必須徹底清創,不縫合傷口,以利引流。

對非火器傷骨折,如能及時進行清創,應縫合傷口,放置引流條48小時,爭取傷口一期癒合,使骨折轉爲閉合性。若感染發生,應儘早擴大傷口,以利引流,並加強全身支持療法及抗感染治療。

8.1 療效標準

迄今全國尚未擬定統一療效標準,茲根據各地經驗歸納定爲四級:

臨牀痊癒:全身和局部症狀消失,竇道口癒合,關節功能恢復良好,患部經X線檢查骨質修復,能參加一般體力勞動,6個月內未復發。

顯效:全身和局部症狀基本消失,竇道癒合,關節功能稍受限,能參加輕微的體力勞動。

有效:體質有所恢復,竇道癒合,但局部偶有輕度炎症反應,經治療炎症消退而無潰破。

無效:經治療後沒有明顯效果,或骨質破壞加重,竇道反覆潰破流膿。

8.2 分型治療

(1)熱毒內盛

治法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處方金銀花30克,蒲公英30克,苦地丁30克,連翹20克,野菊花30克,赤芍15克,丹蔘15克,丹皮10克,甘草6克。

加減:高熱石膏知母黃芩;化膿加穿山甲、皁刺;口渴天花粉、生地;痛甚加乳香沒藥便祕生軍玄明粉小便短赤力田澤瀉車前子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五味消毒飲四妙勇安湯仙方活命飲黃連解毒湯

(2)血虛寒凝

治法溫陽散寒,和營託毒。

處方熟地黃30克,鹿角膠10克,麻黃5克,白芥子6克,肉桂3克,炮姜炭5克,黃柏6克,甘草3克。

加減:形寒肢冷加附子;納谷少思加砂仁陳皮脾虛氣怯黨蔘黃芪白朮;局部腫脹加土茯苓澤瀉;堅硬不潰加透骨草穿山甲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陽和湯

(3)氣血兩虛

治法益氣養血,培補脾土。

處方黨蔘10克,炙黃芪10克,熟地10克,當歸10克,茯苓15克,淮山藥10克,白朮10克,陳皮5克,阿膠10克,附片5克,櫓豆衣10克。

加減:偏於腎虛肉桂補骨脂;偏於脾虛扁豆苡仁;兼有陽虛白芍枸杞;兼有血瘀丹蔘赤芍;納谷少思加木香砂仁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人蔘養榮湯、蔘茸大補湯十全大補丸補中益氣湯

(4)肝腎虧虛

治法滋補肝腎益氣養血

處方熟地黃25克,淮山藥12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山茱萸12克,丹皮10克,鹿角霜10克,肉桂6克,龜版20克,枸杞10克,牛膝10克。

加減:兼肝血虛當歸白芍;兼陽虛附子杜仲;兼內熱青蒿鱉甲;兼盜汗加生芪、烏梅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六味地黃丸補腎湯大補陰丸

療效:根據辨證施治內服藥結合外治法(詳下)治療骨髓炎100例以上的8份資料統計,共治療7421例,痊癒6413例,佔86.4%;顯效657例,佔8.9%;有效196例,佔2.6%;無效155例,佔2.1%,總有效率爲97.9%。

外治附方:可在辨證分型基礎上,隨其局部病變情況選擇應用。

(1)局部腫脹,紅熱未潰,治以清熱解毒

消炎止痛膏大黃15克,黃連15克,白芷10克,南星15克,玄蔘10克,冰片30克。

②化瘀消炎膏木芙蓉葉赤小豆槓板歸各30克,共研細末,用凡士林配成25%軟膏

③九夏冬軟膏九層皮夏枯草冬青葉,共研細末,用凡士林調成軟膏

(2)局部已潰爛,治以化膿提膿。

去腐生肌錠:麝香0.9克,冰片10克,珍珠0.9克,煅石膏12克,紅粉0.9克,共研細末,做成藥錠。

三仙丹:直接撤敷瘡面或製成藥捻插人竇道

(3)腐肉突出不蝕,治以去腐生肌

拔毒膏麻油5O0克,廣丹粉150克,乳香100克,血餘炭30克,露蜂房30克,銀珠灰20克,三七粉10克。先將麻油溫熬1小時,再加人血餘炭露蜂房,溫熬半小時後,將其餘藥物加入即可。用時加入潮腦粉100克,加熱使藥溶化,趁熱塗在紙上。

②五五五丹:熟石膏輕粉紅升丹各5份。

③祛腐散:熟石膏15克,輕粉5克,冰片0.6克,紅升丹3克

(4)瘡口竇道不愈,治以拔毒生肌。

五虎丹砒霜60克,火硝15克,雄黃15克,明礬30克,共研細末,加人水銀30克,煉製成丹,研末拌入田螺肉粉300克。

海馬生肌拔毒散大海馬6克,大蜈蚣4條,麝香1克,全蠍3克,炮甲片6克,雄黃5克,薑黃9克,黃柏6克,冰片1克,廣丹6克,甘草5克,生軍3克。

③去腐芯:紅升丹100克,白丁香50克,巴豆仁20克,獨角獸20克,沒藥20克,乳香20克,推車牛10克,三七粉10克,麝香5克,珍珠粉5克。

(5)死骨內存,治以去腐脫骨。

①1號枯管釘:白降丹1克,煅石膏20克,生半夏6克,冰片0.3克,共研細末,搓成藥釘

②骨康膏:公雞1只,乳香沒藥各15克,血竭4克,骨碎補五加皮各12克。上藥研細末將雞肉搗爛人藥,攤於雞皮,直接貼敷。

(6)瘡口久潰不愈,治以生肌斂創。

①祛腐生肌膏阿膠30克,露蜂房1個,血餘1團如雞蛋大,白酒120克。先將血餘入鹼水中泡洗乾淨,與蜂房同人白酒浸泡24小時,小火加熱5分鐘,撈出藥渣,再將阿膠加入藥酒中泡軟,以小火熬至滴水成珠,攤於布上,貼於瘡口上。

象皮膠:真象皮90克,全當歸60克,壯人血餘60克,大生地120克,龜版120克,麻黃250克。先煎生地、龜版象皮,後入血餘當歸,熬枯去津;再人黃佔、白佔各180克,川連煅制爐甘石細末250克,煨石膏細末150克,文火收膏,瓷器收藏,油紙攤貼。

8.3 專方治療

(1)復骨湯加野靈膏

組成:①內服方(復骨湯):金銀花20克,黃芪30克,野葡萄根30克,鹿角片10克,川芎10克,蚤休10克,當歸8克,熟地20芯 克,補骨脂15克,白芷5克,炙甘草5克;②外用方(野靈膏):野葡萄根40%,榔樹皮40%,川柏20%,凡士林8:2。

加減:內服方:熱重加野菊花蒲公英陰虛加生地、知柏地黃丸血虛加熟地、當歸;用率虛加冬術、炒淮山藥;溼重加蒼朮苡仁藿香

用法:內服方,每日1劑,水煎,2次分服。外用方,先將3藥磨細,過100目篩,然後凡士林加熱溶化拌勻而成。竇道形成者插入八仙丹藥線(條),膿淨後改生肌收口之品,可配合手術摘除死骨及加用抗菌素

療效:治療35例,臨牀痊癒25例,好轉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爲94.3%。

(2)雞紅湯

組成:①內服方:雞屎藤30克,紅孩兒15克,蔗糖爲引;②外用方:膿多時用雞麻莽粉(雞採藤、芋麻蔸、水莽根三藥等量,加食鹽少許,共研細末);膿液稀少時用雞莽粉(雞屎藤100克,冰片20克,水莽根30克,共研細末);有死骨時用樟蜣散(樟樹皮100克,蜣螂50克,共研細末)。

用法:內服方,每日1劑,水煎,分2~3次服。外用方,均適量外敷瘡口,每日1次,膿液特多可1日2~3次。有竇道瘻管者,用紅升丹藥線插人,外敷蟑蜣散。如死骨不易撥出配合手術治療。

療效:共治療198例,臨牀痊癒63例,顯效87例,有效31例,無效17例,總有效率爲91.4%。

(3)骨髓炎丸加提毒散

組成:①內服方(骨髓炎丸):蛇蛻500克,露蜂房500克,血餘炭500克,炙象皮250克,土蠍250克,蜈蚣100條,守宮100條,穿心蓮60克;②內服方(解毒消炎湯):金銀花30克,玄蔘30克,當歸30克,白花蛇舌草15克,赤芍15克,甘草15克,守宮1~3條;③外用方(提毒散):乳香15克,沒藥15克,血竭10克,輕粉5克,蜈蚣15條,蟾酥1.5克,冰片1克,麝香0.3克。

加減:內服方(解毒消炎湯)毒火熾盛加穿心蓮三焦;用中脹不消加苡仁、土蟲;排膿不暢加穿山甲皁角刺;瘡口經久不斂加黃芪黨蔘

用法:骨髓丸共爲極細面,水泛爲小丸,百草霜爲衣,每次服1.5~3克,每日2次;解毒消炎湯,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外用方:共研極細面,撒瘡面上,上蓋紅油紗條或貼膏藥

療效:共治療32例,臨牀痊癒24例,好轉4例,效果不明顯4例,總有效率爲87.5%。

(4)烏白散加紅丹粉

組成:內服方(烏白散):蜀黍炭2.5克,烏蛇3.5克,烏木屑0.05克,珍珠0.05克,血餘0.5克,百草霜7.5克,白花蛇1.5克;外用方(紅丹粉):紅升丹2.5克,白降丹2.5克,輕粉0.5克,煅石膏0.5克。

用法:內服方,先將白花蛇烏蛇滑石粉燙至微黃,涼後粉碎;白花蛇去頭、皮,再將珍珠碾細水飛,將以上七味藥碾細過篩,調勻即可。每日晚飯後兩小時服,每次1包,溫開沖服。外用方:將竇道及創口消毒洗淨,分別將紅丹粉或藥條放人竇道內,每日換藥1次。

療效:共治療94例,痊癒67例,顯效5例,有效18例,元效中4例,總有效率爲95.7%。

8.4 中醫經驗

萬福利醫案

於××,男,12歲。於1973年8月13日就診。

其父代述:患兒3年前右下肢疼痛,2月許局部破潰,流出綠色臭膿,迄今瘡口不收。下午仍有低熱,飲食欠佳,精神萎靡,噬睡,時有呻吟,易怒,手足心熱。診斷:形體消瘦,面容憔悴,皮膚乾枯無澤,顴紅咽乾口渴舌質紅絳,邊尖赤,無苔,脈細數。局部有一瘻管,直徑約0.5釐米,時流綠色濃液。X線透視:右肢中段呈現2釐米邊緣不清陰影,診斷爲骨髓炎。此病熱邪煎灼真陰,又大量分泌濃液,致陰液損傷太過。治宜滋、陰養營,清養胃陰,以益胃湯大補陰丸加減化裁。

處方西洋參5克,寸冬10克,生地10克,知母10克,黃柏10口 克,龜版10克,玉竹10克,陳皮20克,砂仁10克,丹皮12克,魚腥草30克。

連服3劑,症有起色,神清意爽,飲食依舊。依上法去西洋參北沙蔘,去玉竹白蔻,連服10劑病勢大減,面現悅色,食慾漸增,潮熱顴紅咽乾口渴等證均漸好轉,患兒已能坐起,唯體倦乏力氣短等症尚存。舌苔薄白,脈細無力,瘡口膿水大減。前法增黃芪50克、首烏50克、黨蔘20克,去沙蔘黃柏。連服10劑,傷口癒合,病獲痊癒,囑服六味地黃丸香砂養胃丸。後隨訪3個月,體重大增,已復回校學習

按:本例病經3載,已氣陰大傷,故初以益胃湯大補陰丸爲主滋陰養營,益氣託毒,潮熱漸退,後加用黃芪黨蔘益氣之品,遂使傷口癒合,由此可見,用內服藥治療也可治癒骨髓炎之外症。

8.5 用藥規律

根據臨牀資料,以內服藥爲主治療30例以上的13份資料統計,共計7574例,用藥計103味,現將用藥統計列表於下:

應用頻度(例)

報道文獻(篇)

藥  物

>6000

6~10


4001~6000

5~8


2001~4000

5~8


2~4


100~2000

3~10


2

根據上表分析,其應用頻度最多的主要是益氣活血藥物扶正託毒,其他是去腐解毒藥物,再次是清熱解毒藥,由此可見本病臨證以氣血兩虛血虛寒凝型爲多見,臨牀以八珍湯陽和湯爲多用,其次是五味消毒飲仙方活命飲方劑

8.6 其他療法

(1)鍼灸

取穴外關八邪

操作:2穴均取,八邪穴取手指骨髓炎患指兩旁穴,捻轉得氣後,留針15分鐘,以針感放射到患指頭爲佳。出針後用艾絨20克置於灸器中點燃煙燻病竈部位30分鐘。

療效:本法治療手指骨髓炎10例,全部治癒。後用自制燻艾器,單純艾燻,每日1次,又治癒54例。

(2)單方驗方

金蟾膏

組成:巴豆9克,乳香9克,鮮鯽魚1尾,蓖麻子15克,血餘6克,活癩蛤蟆1個,香油200克,鉛粉200克。

製法:把香油用鐵鍋熬開後,將前六味藥放入香油內,繼續加熱,用家槐明枝子攪拌,使血餘成泥狀(其他炸焦)後,再用紗布過濾,除去殘渣,取濾液與鉛粉同時放入鐵鍋內,文火加熱,並用家槐明枝子連續向一個方向攪動,到滴水成珠即可。把熬好的膏藥全部倒人涼水中,浸泡24小時,取出備用。

用法:將膏藥攤於布上,在貼敷前先用涼開水把患處擦洗乾淨,再用鮮姜塗抹一遍,然後膏藥貼在病竈部位。

療效:共治療6例,痊癒4例,好轉1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爲83.3%。

黃連

組成:黃連65克。

用法:上藥研粉加水2000毫升,煮沸3次,每次15分鐘,冷卻後浸浴局部。

療效:治療指骨骨髓炎87例,全部治癒

巴豆丸

組成:巴豆

用法:每日3次,每次5粒,飯後吞服。另用去腐線條從瘻管口插人,再用複方蛇總管液溼敷。

療效:共治療80例,臨牀痊癒68例,復發12例,總有效率爲85%。

8.7 其他措施

手術治療:根據病竈情況,採用擴創、清除死骨、搜刮術等不同手術方法。在中藥治療時,也可輔以局部小手術處理。

治療化膿性骨髓炎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