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門熱府

經穴別名 腧穴學 鍼灸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ēng mén rè fǔ

2 英文參考

Fēngmén BL12[中國鍼灸學詞典]

3 概述

風門熱府經穴別名[1]。見《聖濟總錄》,即風門[1]。《循經考穴編》:“一雲左爲風門,右爲熱府。”

穴位風門
漢語拼音Fengmen
羅馬拼音Fengmen
美國英譯名Windy Door
各國代號中國BL12
日本12
法國莫蘭特氏V12
富耶氏V12
德國B12
英國B12
美國BI12

風門經穴名(Fēngmén BL12)[2]。出《鍼灸甲乙經》。亦稱風門熱府,別名熱府[3]。屬足太陽膀胱經[3]風門督脈足太陽膀胱經交會穴[3]。風即風邪,門即門戶,此穴居風邪易侵之處,且善治風邪爲病,故名風門[3]風門穴主治傷風咳嗽發熱頭痛目眩項強,胸背痛鼻塞多涕,發熱頭痛咳嗽哮喘,胸背徹痛,癰疽發背傷風感冒頸項強痛鼻流清涕咳嗽氣喘,胸背疼痛嘔吐黃疸水腫角弓反張發背,癰疽,現代又多用風門穴治療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蕁麻疹,項背軟組織勞損破傷風,背部癰疽,肩背組織疾患,遺尿等。風門穴常用灸法可預防一切外感病證[4]

4 風門穴的別名

風門熱府熱府(《鍼灸甲乙經》),左爲風門、右爲熱府(《循經考穴編》)。

5 出處

鍼灸甲乙經》: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

6 穴名

風即風邪,門即門戶,此穴居風邪易侵之處,且善治風邪爲病,故名風門[4]

風,爲六淫之一;門,人所出入處爲門。穴屬膀胱膀胱主一身之表,是足太陽經、督脈會穴,爲風邪出入之門戶。《醫經理解·穴名解》謂:“凡胸中風熱,皆於此瀉之。”《廣雅·釋言》:“風,氣也。”故風並不單指風之邪氣而言。穴在肺俞之上方,爲肺氣出入之所必由。用治風邪外感上氣咳逆諸病,有雙重意義。風門穴有疏散風寒、清熱調肺之功,主治傷風感冒發熱惡寒咳嗽頭痛鼻流清涕,因名風門[5]

8 所屬部位

背部[6]

9 風門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風門穴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7][7]

風門穴位脊柱區,當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7]。俯伏或俯臥取穴[7]

風門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png

風門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風門穴在背部的位置.png

風門穴在背部的位置

風門穴的位置

風門穴在背部的位置

風門穴的位置

風門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風門穴的位置

風門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內臟

10 風門穴的取法

俯臥位,在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風門穴位脊柱區,當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俯伏或俯臥取穴[7]

11 風門穴位解剖

風門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小菱形肌、上後同鋸肌、骶棘肌。有肋間動、靜脈後支的內側支。分佈着第二、三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爲外側支。皮膚由第一、二、三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分佈斜方肌副神經支配;菱形肌肩胛神經支配,該神經由臂叢發出,由肩胛提肌前緣,經該肌和菱形肌的深面,沿肩胛骨的內側緣下降,幾達該骨下角,分支支配大、小菱形肌肩胛提肌針經上述結構後,可深至第二肋間結構,其胸腔相參應器官胸膜腔及肺,所以要掌握針刺的深度。

11.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上後鋸肌→頸夾肌→豎脊肌[7]

11.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2、第3胸神經後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分佈;深層有副神經肩胛神經、第2和第3胸神經後支及肩胛動脈分支分佈[8]

布有第二、三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爲外側支,並有第二肋間動、靜脈後支的內側支和頸橫動脈降支通過[8]

12 風門穴的功效與作用

風門穴具有宣肺解表益氣固表的功效。

風門穴有祛風解表,宣肅肺氣作用[8]

風門穴有疏散風寒、清熱調肺之功,主治傷風感冒發熱惡寒咳嗽頭痛鼻流清涕,因名風門。本穴與督脈陶道相近,陶道喻其旋轉也。凡物體轉動,則必生風。風生則大氣清涼,正合本穴能治諸般熱證之意。本穴內應肺體,爲呼吸氣息出納之道路,如舊式風匣前後風門養生家所稱之“橐龠”也。[8]

13 風門穴主治病

風門穴主治傷風咳嗽發熱頭痛目眩項強,胸背痛鼻塞多涕,發熱頭痛咳嗽哮喘,胸背徹痛,癰疽發背傷風感冒頸項強痛鼻流清涕咳嗽氣喘,胸背疼痛嘔吐黃疸水腫角弓反張發背,癰疽,現代又多用風門穴治療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蕁麻疹,項背軟組織勞損破傷風,背部癰疽,肩背組織疾患,遺尿等。

風門穴主治傷風咳嗽發熱頭痛目眩項強、胸背痛鼻塞多涕[8]

風門穴主治  發熱頭痛咳嗽哮喘項強,胸背痛[8]

風門穴主治傷風咳嗽頭痛發熱,胸背徹痛,項強,癰疽發背[8]

風門穴主治胸肺及項背部等疾患:如傷風感冒頭痛發熱頸項強痛鼻流清涕咳嗽氣喘、胸背疼痛嘔吐黃疸水腫角弓反張發背、癰疽等[8]

現代又多用風門穴治療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蕁麻疹、項背軟組織勞損[8]

1. 呼吸系統疾病:支氣管炎,肺炎哮喘百日咳

2. 外科系統疾病:破傷風,背部癰疽,胸膜炎;

3. 其它:感冒蕁麻疹肩背組織疾患,遺尿等。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斜刺0.3~0.5寸[8]

一般向椎體方向斜刺0.5~0.8寸[8]

斜刺0.5~0.8寸[8][8],局部有酸脹感,可向肋間放散[8]

注意:本穴不能向前或向內直刺深刺,以免刺傷肺臟,引起氣胸[8]

14.2 灸法

可灸[8][8][8]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8]

艾炷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風門穴常用灸法可預防一切外感病證[8]

15 風門穴的配伍

風門肩井支溝,有舒筋通絡鎮痛的作用,主治肩背疼痛肋間神經痛

風門合谷外關,有解表清熱的作用,主治發熱咳嗽

風門肺俞大椎,治哮喘[8]

風門尺澤合谷,治感冒[8]

風門豐隆天突,治咳嗽氣喘[8]

風門曲池血海,有清熱涼血作用,主治蕁麻疹

風門曲池風池外關血海足三裏,治蕁麻疹[8]

16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督脈足太陽之會。

鍼灸甲乙經》:風眩頭痛、鼻不利、時嚏、清涕自出,風門主之。

鍼灸大成》:主發背癰疽,身熱上氣喘氣,咳逆背痛風勞嘔吐,多嚏,鼻鼽清涕傷寒頭項痛目瞑胸中熱臥不安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風門二穴,一名熱府……傷寒頸項強,目瞑多嚏,鼻鼽清涕

鍼灸聚英》:風勞嘔吐傷寒頭項強目瞑胸中熱

類經圖翼》:此穴能瀉一身熱氣,常灸之,永無癰疽瘡疥等患。

鍼灸大成》:主上氣喘氣。

17 風門穴研究進展

17.1 對肺功能的影響

刺風門可調整肺的通氣量,但發生效應較遲,需連續針刺1周,如獲得效應,即使停針,仍可持續一定的時間[8]

17.2 治療鼻炎

針挑風門治療慢性鼻炎46例。結果痊癒24例,顯效13例,好轉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爲93.4%[8]

17.3 治療咳嗽

刺風門加拔罐治療頑固性咳嗽62例。取風門肺俞膈俞天突膻中,背部腧穴脊柱方向進針1.2寸;天突膻中常規操作,針後加拔火罐留罐5~10 min,每日1次,7次爲一療程。結果:痊癒58例,佔93.5%;顯效4例,佔6.5%,全部有效[8]

17.4 治療支氣管哮喘

風門大杼,用化膿灸法治療220例,有較好療效。

18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54.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53.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5.
  4. ^ [4]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29-230.
  5. ^ [5]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6. ^ [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9.
  7. ^ [7]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8.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