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常見病方藥治療 中醫學 中醫診斷學 中醫骨傷科 中醫常見病 骨科疾病 中醫病名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ǔ shé

2 英文參考

fractur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西醫·骨折

所謂骨折,顧名思義,就是指骨頭或骨頭的結構完全或部分斷裂。多見於兒童老年人,中青年也時有發生。病人常爲一個部位骨折,少數爲多發性骨折,經及時恰當處理,多數病人能恢復原來的功能,少數病人可留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骨折發生後,離醫院較近者,可直接送醫院或叫救護車,離醫院比較遠的病人,必須進行簡單的處理,以防在送醫院途中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後果。

3.1 骨折病因

發生骨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種情況:

(1)直接暴力

暴力直接作用骨骼某一部位而致該部骨折,則往往使受傷部位發生骨折,常伴有不同程度軟組織破壞。如車輪撞擊小腿,於撞擊處發生脛腓骨骨幹骨折

(2)間接暴力

間接暴力作用時通過縱向傳導、槓桿作用或扭轉作用使遠處發生骨折,如從高處跌下足部着地時,軀幹因重力關係急劇向前屈曲,胸腰脊柱交界處椎體受折刀力的作用發生壓縮性骨折傳導作用)。

(3)積累性勞損

長期、反覆、輕微的直接或間接損傷可致使肢體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如遠距離行軍易致第二、三蹠骨及腓骨下1/3骨幹骨折

3.2 骨折的臨牀表現

休克:對於多發性骨折骨盆骨折股骨骨折脊柱骨折及嚴重的開放性骨。患者常因廣泛的軟組織損傷、大量出血、劇烈疼痛或併發內臟損傷等而引起休克

發熱骨折處有大量內出血血腫吸收時,體溫略有升高,但一般不超過,開放性骨折體溫升高時,應考慮感染的可能。

3.3 骨折的併發症

3.3.1 早期併發症

(1)休克:嚴重損傷骨折引起大出血或重要器官損傷所致。

(2)脂肪栓塞綜合徵發生於成人,是由於骨折處髓腔內血腫張力過大破壞,脂肪滴進入破裂的靜脈竇內,可引起肺、腦脂肪栓塞

(3)重要內臟器官損傷:①肝、脾破裂。②胸肺損傷。③膀胱尿道損傷。④直腸損傷

(4)重要周圍組織損傷

①重要血管損傷:常見的如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近側骨折端易造成肱動脈損傷脛骨上段骨折易造成脛前或脛後動脈損傷股骨髁上骨折,遠側骨折端可致膕動脈損傷

周圍神經損傷:特別是在神經與骨緊密相鄰的部位,如肱骨中、下1/3交界處骨折極易損傷緊貼肱骨行走的橈神經,腓骨頸骨折易致腓總神經損傷

脊髓損傷:爲脊柱骨折脫位的嚴重併發症,多見於脊柱頸段和胸腰段,可出現截癱

(5)骨筋膜綜合徵:即由骨、骨間膜、肌間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內肌肉神經因急性缺血而產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羣。最多見於前臂掌側和小腿,常由損傷骨折血腫組織水腫使其室內內容物體積增加或外包扎過緊、局部壓迫使骨筋膜室容積減小而導致骨筋膜室內壓力增高所致。

3.3.2 晚期併發症

(l)墜積性肺炎:多發生於因骨折長期臥牀不起的患者,特別是年老體弱和伴有慢性病的思者,有時可因此而危及患者生命,應鼓勵患者及早下牀活動

(2)褥瘡:嚴重骨折患者長期臥牀不起,身體骨突起處受壓,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易形成褥瘡。常見部位有骶骨部、髖部、足跟部。

(3)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多見於骨盆骨折或下肢骨折,下肢長時間制動,靜脈血迴流緩慢,加之損傷所致血液高凝狀態,易發生血栓形成。應加強活動鍛鍊,預防其發生

(4)感染開放性骨折特別是污染較重或伴有較嚴重的軟組織損傷者,若清創不徹底,壞死組織殘留或軟組織覆蓋不佳,可能發生感染。處理不當可致化膿性骨髓炎

(5)損傷性骨化:又稱骨化性肌炎。由於關節扭傷脫位關節附近骨折骨膜剝離形成骨下血腫,處理不當使血腫擴大,機化並在關節附近軟組織內廣泛骨化,造成嚴重關節活動功能障礙。特別多見於肘關節

(6)損傷關節炎關節骨折關節面遭到破壞,又未能準確復位,骨癒合後使關節面不平整,長期磨損易引起損傷關節炎,致使關節活動時出現疼痛

(7)關節僵硬:患肢長時間因定,靜脈淋巴迴流不暢,關節周圍組織中漿液纖維性滲出和纖維蛋白沉積,發生纖維粘連,並伴有關節變和周圍肌攣縮,致使關節活動障礙。這是骨折關節損傷最爲常見的併發症。及時拆除固定和積極進行功能鍛鍊是預防和治療關節僵硬的有效方法

(8)急性骨萎縮:即損傷所致關節附近的疼痛骨質疏鬆,亦稱反射交感神經性骨營養不良。好發於手、足骨折後,典型症狀疼痛血管舒縮紊亂。

(9)缺血性骨壞死骨折使某一骨折端的血液供應被破壞,而發生骨折端缺血性壞死。常見的有腕舟狀骨骨折後近側骨折端缺血性壞死

(10)缺血性肌攣縮:多爲骨筋膜綜合徵處理不當的嚴重後果,是骨折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它可由骨折軟組織損傷所致,也常因骨折處理不當造成,特別是外固定過緊。一日發生則難以治療,常致嚴重殘疾。典型的畸形是爪形手和爪形足。

3.4 骨折的診斷

3.4.1 診斷要點

1.外傷[1]

2.疼痛、腫脹、淤血功能障礙[1]

3.專有體徵  畸形、反常活動、骨摩擦音或骨摩擦感[1]

4.X線檢查可以幫助明確診斷[1]

5.注意有無合併神經血管損傷及其他臟器損傷[1]

6.注意除外病理性骨折[1]

3.4.2 典型臨牀表現

休克:對於多發性骨折骨盆骨折股骨骨折脊柱骨折及嚴重的開放性骨。患者常因廣泛的軟組織損傷、大量出血、劇烈疼痛或併發內臟損傷等而引起休克

發熱骨折處有大量內出血血腫吸收時,體溫略有升高,但一般不超過,開放性骨折體溫升高時,應考慮感染的可能。

3.4.3 骨折的專有體徵

(1)畸形骨折段移位可使患肢外形發生改變,主要表現爲縮短。

(2)異常活動:正常情況下肢體不能活動的部位,骨折後出現不正常的活動

(3)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後,兩骨折端相互摩擦時,可產生骨擦音或骨擦感。

以上三種體徵只要發現其中之一,即可確診,但未見此三種體徵者,也不能排除骨折的可能,如嵌插骨折裂縫骨折

3.4.4 檢查

X線檢查骨折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價值:

凡疑爲骨折者應常規進行X線拍片檢查,可顯臨牀上難以發現的不完全性骨折、深部的骨折關節骨折和小的撕脫性骨折等,即使臨牀上已表現爲明顯骨折者,X線拍片檢查也是必要的,可以幫助瞭解骨折的類型和具體情況,對治療具有指導意義。

X線攝片應包括正、側位,並須包括鄰近關節,有時須加攝斜位、切線位或健側相應部位的x光片。仔細閱讀x光片後應辨明以下幾點:

(1)骨折損傷性或病理性。

(2)骨折是否移位,如何移位。

(3)骨折對位對線是否滿意,是否需要整復。

(4)骨折是新鮮的還是陳舊的。

(5)有否鄰近關節或骨傷損傷

3.5 骨折的鑑別診斷

依據骨折的臨牀表現和X線檢查,可以明確診斷,無需鑑別。但臨牀上需注意骨折發生是屬於單純性骨折還是由於患者本身原有疾疾所導致的病理性骨折,在患者原有疾病而導致骨骼異常的情況下,輕微的力量便可造成骨折,較在這種情況下發生較爲頻繁,需嚴格地觀察和診斷。

3.6 骨折的治療

3.6.1 治療原則

(1)復位:閉合復位或切開復位[1]

(2)固定:可以選擇石膏夾板、牽引等外固定;部分病例需要手術內固定,包括接骨板、髓內釘、螺釘等[1]

(3)功能鍛鍊:合理的功能鍛鍊有利於增加局部血液循環,促進骨折癒合,避免肌肉萎縮關節僵硬[1]

3.6.2 現場急救

現場急救時,用清潔敷料包紮傷口後,將骨折部位臨時固定,迅速轉送至三級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1]。特別需要注意,開放骨折暴露在外時,一定不要將骨折斷端送回傷口內,避免進一步污染[1]

(1)如有皮膚傷口及出血者,要清除可見的污物,然後用乾淨的棉花或毛巾等加壓扎。

(2)四肢開放性骨折骨折斷端經傷口暴露出來)有出血時,不能濫用繩索或電線捆紮肢休。可用寬布條、橡皮膠管在傷口的上方捆紮。捆紮不要太緊,以不出血爲度,並且要隔1小時放鬆 1~2分鐘。上肢捆紮止血帶應在上臂的上1/3處,以避免損傷神經

(3)上肢骨折可用木板或木根、硬紙板進行固定,然後用繃帶或繩索懸吊於脖子上。下肢骨折可用木板或木根捆紮固定,也可將雙下肢捆綁在一起以達固定目的。

(4)骨盆骨折,用寬布條扎住骨盆,病人仰臥,膝關節半屈位,膝下墊一枕頭或衣物,以穩定身體,減少晃動。

(5)通過以上處置後,可搬運病人送醫院。搬運病人動作要輕,使受傷肢體避免彎屈、扭轉。搬運胸腰椎骨折患者,須由2-3人,同時託頭、肩、臀和下肢,把病人平托起來放在擔架或木板上。搬運頸椎骨折病人時,要有1人牽引固定頭部,其他人抬軀幹上擔架,然後在頸頭兩側用棉衣等固定。搬運下肢骨折病人時,可由1人托住傷肢,其他人抬軀幹上擔架。上肢骨折者多可自己行走,如需搬運時,方法同下肢骨折病人。病人經應急處理和送醫院治療-段時間後,需要回家康復,家庭成員除應注意患用藥、營養飲食外,着重加強護理,協助早期功能鍛鍊。

3.6.3 復位時局部麻醉用藥

將注射針於骨折皮膚浸潤後,逐步刺入深處,當進入骨折血腫後,可抽出暗紅色血液然後緩慢將1%普魯卡因或0.5%利多卡因10ml注入血腫[1]

3.6.4 藥物治療

3.6.4.1 對症止痛

除外骨筋膜綜合徵的情況下,可以根據疼痛程度給予嗎啡(5~15mg,皮下注射或口服)、哌替啶(50mg,肌內注射)、對乙酰氨基酚(0.3~0.6g,一日3次)、雙氯芬酸鈉(25~50mg,一日3次)、布洛芬(0.2g,一日3次)、吲哚美辛(50mg,直腸給藥,一日1次)等[1]

3.6.4.2 抗菌破傷風治療

開放性骨折在清創的同時給予抗菌藥物破傷風抗毒素治療[1]

3.6.4.3 休克治療

骨盆骨折或多發骨折可以造成失血性休克需要休克治療[1]。參見低血容量性休克條。

3.6.4.4 預防深靜脈血栓

髖部骨折患者,在入院後應該預防深靜脈血栓(根據病情選擇低分子量肝素注射液皮下注射)[1]

3.6.5 家庭用藥

(1)魚肝油丸2丸,每日3次口服。

(2)鈣片4片,每日3次口服。

(3)瀋陽紅藥2片,每日3次口服。

(4)跌打丸1丸,每日2次口服。或用合骨丸1丸,每日2次口服。

(5)七釐散黃酒調成糊狀敷於骨折處,每日一換。上藥可聯合服用或任選幾種服用。

3.6.6 營養和飲食

骨折的病人由於疼痛,臥牀不活動消化功能不好,可引起身體代謝的變化,最明顯的是蛋白質的負平衡(即蛋白質的消耗大於飲食中蛋白質的攝入)。外傷所致的失血也是體內營養的損失。骨折的癒合、軟組織修復,都需要充足的營養物質供應,如果飲食調節不好,營養跟不上,不僅影響病人對骨折軟組織損傷的耐受力,而且還會影響骨骼和傷口的癒合及病體的康復骨折病人需要喫些易消化、富有營養、清淡的食物,宜採用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要多食用些動物的肝、肚、排骨湯、雞、蛋、魚肉及豆製品、牛奶,並且多喫些蔬菜、水果等。

3.6.7 家庭護理

(1)骨折病人大多活動不便或需要長期臥牀,生活上需要照顧,對身體的恢復考慮較多,因此需要家人耐心細緻周到的護理,家人有什麼不愉快之事,不要在病人面前表觀出來,以免引起病人的誤會。經常同病人談談,多加安慰,使其感到家庭的溫暖、親切,增強康復的信心。

(2)皮膚的護理,對長期臥牀、特別是對石膏固定和截癱的病人尤爲重要。石膏固定的病人,應保持皮膚清潔乾燥,牀單需要平整無皺摺。截癱的病人應每2小時翻身一次,並用50%的酒精滑石粉按摩受壓部位,以預防褥瘡發生

(3)便盆的使用。臥牀的病人大小便需在牀上用便盆來接,使用便盆時,用枕頭墊高上身;如果需長期臥牀可將牀邊開洞口,大便時便盆放在洞孔下,臀部下方墊一小油布或塑料布,自洞口上緣下垂於便盆,保持洞口及其周圍清潔

(4)預防垂足,注意保持傷肢功能位置,牀上應備支被架,防止局部受壓,預防垂足。

3.6.8 康復措施

(1)加強功能鍛鍊。長期臥牀的病人,如不適當的活動常會導致肌肉萎縮關節強直,肢體末端腫脹。因此,應將傷肢保持在適當的功能位置,在牀上活動,如做大腿肌肉收縮,足趾和踝關節運動。也可將房樑上或牀頭、牆上拴一繩索活動上身和上肢,並盡力讓病人自己梳洗、喫飯,手中可握握力圈、健身球、健身棒鍛鍊,以達到活動的目的。

(2)在不影響骨折固定癒合的情況下,病人可扶持他人或藉助雙柺的力量,早期下牀,早活動,晚持重,活動量由小到大逐漸進行,切忌急躁。

3.7 骨折的預防

部分病人是可以避免發生骨折的,這需要每個人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以安全第一,時刻注意就能減少骨發生兒童走路不穩,容易摔倒,尤其不能到高處玩耍,要教育和看好兒童,避免摔傷。少年玩耍較多,好奇心強,家長及老師要做好教育工作,不要爬牆上樹。中青年在工作及騎車時要精力集中,事事處處要注意安全。老年人手腳活動不便,雪雨天及夜晚儘量不外出。外出時要有人挽扶或持柺杖,夜晚外出要有照明工具。上街最好不騎自行車,不要到擁擠的公共場所。

4 中醫·骨折

骨折(fracture[2])爲病名[3]。是指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受到破壞所引起的,以疼痛、腫脹、青紫、功能障礙、畸形及骨擦音等爲主要表現的疾病[3]。見《外臺祕要》卷二十九。骨折又名折骨折傷傷折折瘍[3]

4.1 病因病機

骨折的因外力、肌肉拉力或骨病導致[3]

4.2 骨折症狀

一般有截斷、碎斷或斜斷[3]。傷部可有瘀血、腫痛、錯位、畸形骨聲、軸心叩擊痛、異常活動功能障礙等[3]。如因骨本身患結核骨髓炎骨瘤等病變,每遇輕度外力碰撞而發生骨折的稱病理性骨折[3]

4.3 骨折中醫治療

治宜視傷情采用手法整復或切開復位夾縛固定[3]

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服七釐散復元活血湯雲南白藥等;外敷梔乳散[3]

腫消痛減後宜接骨續筋,服正骨紫金丹接骨丸跌打丸等;外貼接骨膏[3]

後期恢復時宜培補肝腎,舒筋通絡[3]。內服補腎壯筋湯舒筋活血湯小活絡丹等;外用海桐皮湯五加皮湯損傷洗方外洗,並配合功能鍛鍊[3]

病理性骨折應同時治療原發病[3]

手法整復或手術切開整復可參見不同部位之單純骨折或複雜骨折

外敷方藥:

(1)羅漢松根500克,續斷小接骨丹各30-60克,75%酒精15毫升松節油5毫升仙人掌適量。將上藥搗碎混合成糊狀,外敷患處0.5釐米厚,5-7天更換1次。

(2)黃柏續斷各30克,大黃血竭龍骨各18克,紅花元胡牛膝各15克。將上藥研成末用蜜或開水調成糊狀敷於骨折處,隔日一換。

4.4 關於附骨癰附骨痰骨瘤

4.4.1 附骨癰

4.4.1.1 病因病機

附骨癰是由邪氣深入,結於骨而發[4]。《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二:“附骨癰,亦由體盛熱而當風取涼,風冷入於肌肉,與熱氣相搏,伏結近骨成癰。其狀無頭,但腫痛而闊,其皮薄澤,謂之附骨癰也。”

4.4.1.2 症狀

初起病勢急驟,全身不適、倦怠,繼而寒戰高熱、汗出而熱不減,食少、苔黃膩、質紅,脈滑數,甚則噁心嘔吐,患處疼痛如錐,色紅、腫脹、焮熱、拒按活動受限[4]。類似急性化膿性骨髓炎[4]

4.4.1.3 治法

初期膿未成者,以消爲主,宜清熱解毒活血通絡,方選仙方活命飲黃連解毒湯,或五味消毒飲等,局部外貼金黃散,或雙柏散;若膿已成而未潰,應以託爲主,宜托里透膿,方選托里消毒飲加減,局部切開排膿,或採用其他方法施治[4]

4.4.2 附骨痰

附骨痰流痰病的一種[5]

4.4.2.1 病因病機

多爲先天不足,三陰虧損,或有所傷,致使氣血凝滯所致[5]

4.4.2.2 症狀

多發於小兒,常見於大腿內側或外側處[5]。初起全身寒熱間作、食少、睏倦、無力、面黃、形體消瘦腰痛腿痠,朝輕暮重,甚則午後潮熱,進而患處漫腫,皮色不變,久而破潰,膿呈清稀或夾有敗絮樣物,淋漓不斷,瘡口難斂[5]。相當於腰椎結核或大轉子滑囊結核,形成膿液流注大腿內側或外側的冷膿腫[5]

4.4.3 骨瘤

4.4.3.1 病因病機

骨瘤腎氣不足,寒溼夾痰侵襲骨骼,以致氣血凝聚於骨所致[6]

4.4.3.2 症狀

好發於長管骨的幹骺端[6]。良性者症狀多不明顯,發展緩慢[6]。惡性者病初隱痛,繼則難忍,入夜尤甚,生長較速,腫塊推之不移,堅硬如石,與骨相連,皮色紫褐,表面靜脈怒張,常伴有低熱、消瘦神疲、食慾不振等[6]

4.4.3.3 治療

治宜補益腎氣、散腫破堅爲主,內服腎氣丸,外貼陽和解凝膏,必要時可用手術治療[6]

5 參考資料

  1. ^ [1]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56-257.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41.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63.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64.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4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