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證

中醫內科學 常見病方藥治療 中醫常見病 中醫學 蟲證 寄生蟲病 中醫病證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óng zhèng

2 英文參考

parasitosis[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3 概述

蟲證是指寄生人體腸道的蟲類所引起的病證[1]。常見的有蛔蟲病絛蟲病鉤蟲病蟯蟲病薑片蟲病[1]蟲證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常見病、多發病,尤以農村爲多見[1]。正如《景嶽全書·諸蟲》說:“蟲之爲病,人多有之。”上述幾種蟲類對人體危害,主要是損傷脾胃運化,擾亂臟腑功能,吸吮水谷精微,耗傷人體氣血[1]。臨牀常見的共同症狀爲面黃肌瘦,精神萎弱,時見腹痛,或有異嗜。但由於感染和治療情況的不同,症狀輕重程度有較大的差別[1]。《景嶽全書·諸蟲》:“蟲之爲病,其類不一,或由漸而甚,或由少而多,及其久而爲害,則爲腹痛、食減,漸至羸瘦而危者有之。”對蟲證的治療,主要是驅除蟲體以消除病因,健運脾胃以改善症狀[1]

4 蛔蟲病

蛔蟲病(ascariasis[2][3])爲病名[4]。是指感染蛔蟲所致的寄生蟲病[4][4]蛔蟲病是常見的腸道寄生蟲病兒童時期最多見[5]。屬祖國醫學蟲證”範疇[5]

蛔蟲又名蚘[5]蛟蛕[6]長蟲[6]、蚘蟲[6]。《黃帝內經靈樞·厥病》:“腸中有蟲瘕蛟蛕……心腸痛,𢙐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蛔蟲狀如蚯蚓寄生小腸[6]

蛔蟲靜止時無自覺症狀[6]蛔蟲病初期或有發熱咳嗽[6]。腸蛔蟲病時,可有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胃部不適,流涎腹痛,易激怒,夢驚,夜間磨牙,鼻癢,偶有驚厥等症[6]蛔蟲具有一種鑽入各種孔道的特性,當腸內發生某些對蛔蟲生活不良的條件時,其活動能力增加,擾動時腹痛陣發,如蟲多可引起腸梗阻,竄入膽道,可引起膽道蛔蟲症[6]

治療以驅蛔蟲爲主[6]。宜用烏梅丸[6]膽道蛔蟲症,治宜先安後驅;腸梗阻則應配合通利腑氣,當蛔蟲驅去以後,再予健脾[6]驅蟲使君子、苦楝根皮等;健脾異功散加減[6]

4.1 病因病機

人因吃了被蛔蟲污染的食物而得病[6]

蛔蟲又名蚘、長蟲、蚘蟲[6]。狀如蚯蚓寄生小腸[6]

蛔蟲病由誤食沾有蛔蟲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潔食物而引起。蛔蟲寄生小腸內,憂亂脾胃氣機,吸食水谷精微。由於蛔蟲喜溫,惡寒怕熱,性動好竄,善於鑽孔,故當人體脾胃功能失調,或有全身發熱疾患時,蛔蟲即易在腹中亂竄而引起多種病症。如蛔蟲上竄入胃,使胃失和降,引起噁心嘔吐吐蛔,蟲從口鼻而出;鑽入膽道,使肝氣閉鬱,膽氣不行,脘腹劇痛,而形成蛔厥;鑽入闌門使氣血瘀,肉腐血敗,則形成腸癰蛔蟲數量多時,纏結成團,阻塞腸中,使傳化不行,腑氣不通。[6]

4.2 症狀

蛔蟲靜止時無自覺症狀[6]蛔蟲病初期或有發熱咳嗽[6]

蛔蟲病時,可有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胃部不適,流涎腹痛,易激怒,夢驚,夜間磨牙,鼻癢,偶有驚厥等症[6]。臍周腹痛,時作時止,胃脘嘈雜,甚或吐蟲、便蟲、腹中蟲瘕[6]。較嚴重者表現不思飲食,面黃肌瘦,鼻孔作癢,睡中齘齒流涎[6]

蛔蟲具有一種鑽入各種孔道的特性,當腸內發生某些對蛔蟲生活不良的條件時,其活動能力增加,擾動時腹痛陣發,如蟲多可引起腸梗阻,竄入膽道,可引起膽道蛔蟲症[6]

4.3 診斷要點

①有喜食生冷的不良衛生習慣,有排出蛔蟲[6]

②反覆臍周陣痛隱痛,食慾好而消瘦,或食慾不振,夜眠不安,腹部能觸及蛔蟲條索或團塊(可揉散)[6]

大便檢查找到蛔蟲[6]

④可併發膽道蛔蟲症腸梗阻肝膿腫等,可有其相應症狀[6]

4.4 蛔蟲病辨證治療

蛔蟲病臨牀表現有輕有重,病勢有緩有急。輕者一般僅見有時臍周腹痛,重者則表現不一。治療則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採用驅蟲、安蛔、調理脾胃等法。[6]

4.4.1 證候分析

蛔蟲內擾,氣機鬱滯,故臍周腹痛。蟲安暫伏,氣機疏通,則痛止如常。蛔蟲上擾,故胃脘嘈雜,甚或吐蟲。結聚腸中,形成蟲瘕,故捫之如條索。蛔蟲擾亂脾胃運化功能,而且吮吸水精微,故不思飲食,久則面黃肌瘦。蟲居腸胃,溼熱蘊蒸,循陽明經上薰,故見鼻癢齘齒流涎[6]

除有蛔蟲吐出或大便排出的患者外,結合大便蛔蟲檢查,有助於明確診斷[6]

4.4.2 辨證分型

4.4.2.1 蛔蟲病·蟲積腸道證

蛔蟲病·蟲積腸道證(ascariasis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of worms in intestine[6])是指感染蛔蟲蟲積腸道,以臍周腹痛,時作時止,嘈雜易飢,甚則吐蟲、排蟲,寐中磨牙,流涎鼻癢,苔薄黃或白,脈沉弦等爲常見症的蛔蟲病證候[6]

4.4.2.2 蛔蟲病·脾胃氣虛證

蛔蟲病·脾胃氣虛證(ascariasis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6])是指脾胃虛弱感染蛔蟲,以蟲病已久,面黃肌瘦,鞏膜、面頰指甲蟲斑累累,精神不振,食慾減退,煩躁不安,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等爲常見症的蛔蟲病證候[6]

4.4.3 治法

安蛔、驅蛔,健運脾[6]

4.4.4 蛔蟲病的方藥治療

腹中疼痛較劇,及有噁心嘔吐者,宜先用烏梅丸[備註]烏梅丸(《傷寒論》):烏梅黃連黃柏人蔘當歸附子桂枝、蜀椒、乾薑細辛安蛔定痛。方中以烏梅川椒細辛酸辛安蛔;黃連黃柏苦可下蛔,寒可清熱;乾薑附子桂枝溫髒祛寒;人蔘當歸補養氣血[6]

一般在蛔蟲病腹痛不劇或腹不痛時,宜驅除蛔蟲,以消除病因。可用化蟲丸[備註]化蟲丸(《醫方集解》):檳榔鶴蝨、苦楝根、枯礬、炒胡粉、使君子蕪荑加減。本方以鶴蝨、苦楝根皮、檳榔蕪荑使君子等驅除蛔蟲[6]

若患蛔蟲病已久,面黃肌瘦,或驅蟲之後,脾胃運化尚未恢復,則用香砂六君子湯[備註]香砂六君子湯(《時方歌括》):木香砂仁陳皮半夏黨蔘白朮茯苓甘草運脾胃。[6]

治療蛔蟲病的簡易方[6]

1.苦楝根皮6~15克,去表面粗皮,濃煎,早上空腹一次服下。

2.川楝素片,每片25毫克,成人8~10片,晚上睡前一次服。

3.使君子炒香去殼,取仁嚼服,成人10~15粒,空腹服

4.鮮美舌藻鷓鴣菜)30~60克,洗淨,水煎服或當菜喫。或用美舌藻片,每片0.3克,成人8片,小兒酌減,空腹時一次服下。

4.4.5 蛔蟲病鍼灸治療

取雙側四縫穴,常規消毒後,垂直捻轉刺入0.1~0.3寸,捻轉10~20次後即出針,並用手指按壓穴位周圍,使少量黃色黏液或血液滲出,如一次無效,可再針1~3次[6]。或針刺大橫足三裏,針用瀉法[6]

4.5 蛔厥

蛔厥厥證之一[6]。指因蛔而痛厥者[6]。《金匱要略·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蛔厥者,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爲髒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傷寒緒論》卷下:“凡人胃脘忽痛忽止,身上乍熱乍涼,面上作赤作白,脈倏亂倏靜,口中吐沫不食者,便是蛔厥之候。”本病證可見於膽道蛔蟲症蛔蟲性腸梗阻[6]

早在公元三世紀初,張仲景即對蛔厥作過比較詳細的記述,並以烏梅丸作爲治療的主要方劑[6]。《傷寒論·厥陰》:“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爲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

4.5.1 蛔厥症狀

蛔厥主要表現爲突然發作的胃脘及右脅部劇烈疼痛,痛引背心及右肩,痛劇時彎腰曲膝,輾轉不安,噁心嘔吐,並常有蛔蟲吐出。痛止則如常人。腹部切診時,腹皮柔軟,脘腹及右脅部有壓痛。[6]

4.5.2 證候分析

蛔蟲性動好竄,當人體脾胃功能失調時,蛔蟲上擾,鑽入膽道,使肝氣閉鬱,膽氣不行,以致胃脘及右脅劇烈疼痛[6]

胃氣上逆,則噁心嘔吐,甚則吐蛔。蟲安暫伏,氣得疏通,則疼痛緩解,蟲復擾動,氣機鬱滯,則腹痛復作。[6]

4.5.3 治法

安蛔定痛,驅除蛔蟲[6]

4.5.4 蛔厥的方藥治療

烏梅丸膽道驅蛔湯[備註]膽道驅蛔湯(《遵義醫學院方》):木香延胡厚朴檳榔使君子苦楝皮大黃加減。蛔厥初期,疼痛較劇而無明顯熱證表現者,宜用烏梅丸安蛔定痛。痛甚可加鬱金延胡白芍甘草活血理氣,緩急止痛或合併針刺治療。大便祕結大黃檳榔瀉熱通腑。嘔吐甚者,加半夏陳皮和胃降逆。出現發熱、壓痛明顯、脈數、苔黃等熱證表現者,去姜、桂、附之辛熱,重用連、柏,並加銀花、連翹茵陳梔子等,以清熱解毒,疏利膽氣[6]

腹痛緩解或腹痛較輕者,則應同時驅除蛔蟲,可用膽道驅蛔湯方中以延胡木香厚朴理氣定痛;使君子檳榔、苦楝根皮驅除蛔蟲大黃檳榔瀉下通腑。[6]

5 絛蟲病

絛蟲病(taeniasis[6][6])爲病名[7]。是指感染絛蟲所致的寄生蟲病[7][7]。由生食豬、牛、魚肉,豬絛蟲或牛絛蟲寄生人體小腸所引起的疾病[7][7]

絛蟲長盈丈,節片構成,寄生小腸內,絛蟲尾端節片常脫落後隨大便排出,長寸許,故又叫寸白蟲[7]。古代醫籍將絛蟲稱爲白蟲或寸白蟲[7]。對絛蟲形態感染途徑很早即有明確的認識,並尋找到效果良好的治療藥物[7]。《諸病源候論·寸白蟲候》:“寸白者,九蟲內之一蟲也。長一寸,而色白,形小褊。”《九蟲候》說:“白蟲相生,子孫轉大,長至四五尺。”《景嶽全書·諸蟲》:“寸白蟲,此蟲長寸許,色白其狀如蛆。母子相生,有獨行者,有個個相接不斷者,故能長至一二丈。”《太平聖惠方》:“其蟲發動,則傷人臟腑,飲食不成肌膚。”

絛蟲病輕者無自覺症狀,較重者全腹疼痛,食慾異常等;並可出現脾失運化,肝失疏泄等[7]

絛蟲病治宜驅蟲,可用檳榔蕪荑、苦楝根皮、鶴蝨雷丸石榴皮南瓜子貫衆等;調理脾胃,可用異功散麥芽枳實[7]。早在《千金要方·九蟲》裏,就採用檳榔石榴根皮等治療絛蟲病[7]

5.1 絛蟲病病因病機

絛蟲病病因,是人吃了未煮熟的、含有囊蟲豬肉牛肉囊蟲吸附在腸壁上,頸節逐漸分裂,形成體節,約經2~3個月而發育成蟲。早在《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並治》篇即指出:“食生肉,飽飲乳,變成白蟲。”《諸病源候論·寸白蟲候》說:“以桑枝牛肉炙食”,會引起本病。[7]

絛蟲長盈丈,節片構成,寄生小腸內,絛蟲尾端節片常脫落後隨大便排出,長寸許,故又叫寸白蟲[7]。古代醫籍將絛蟲稱爲白蟲或寸白蟲[7]。對絛蟲形態感染途徑很早即有明確的認識,並尋找到效果良好的治療藥物[7]

絛蟲所致的病變,主要是吸食人體水谷精微以及擾亂脾胃運化,從而引起腹脹腹痛,甚至消瘦乏力等症。[7]

諸病源候論·寸白蟲候》:“寸白者,九蟲內之一蟲也。長一寸,而色白,形小褊。因腑臟虛弱而能發動。或雲:“飲白酒,以桑枝牛肉炙食,並生慄所成;又云:食生魚後,即飲乳酪,亦令生之。”

《九蟲候》:“白蟲相生,子孫轉大,長至四五尺。”《景嶽全書·諸蟲》:“寸白蟲,此蟲長寸許,色白其狀如蛆。母子相生,有獨行者,有個個相接不斷者,故能長至一二丈。”

景嶽全書·雜證謨》:“寸白蟲,此蟲長寸許,色白,其狀如蛆,母子相生,有獨行者,有個個相接不斷者,故能長至一、二丈。”

太平聖惠方》:“其蟲發動,則傷人臟腑,飲食不成肌膚。”

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並治》:“食生肉,……變成白蟲。”

備急千金要方·九蟲》:“三曰白蟲,長一寸。……白蟲相生,子孫轉多,其母轉大,長至四、五丈,亦能殺人。”

5.1.1 絛蟲病症狀

上腹部或全腹隱隱作痛,腹脹,或有腹瀉肛門作癢,久則消瘦乏力大便內或襯褲上有時發現白色節片[7]

絛蟲病輕者無自覺症狀,較重者全腹疼痛,食慾異常等;並可出現脾失運化,肝失疏泄等[7]

5.2 絛蟲病辨證治療

5.2.1 證候分析

蟲居腸中,擾動不安,故腹脹腹痛。脾胃運化失常則腹瀉。蟲體耗食水谷精微,故久則消瘦乏力。蟲體脫節,故見寸白蟲排出體外。[7]

5.2.2 辨證分型

5.2.2.1 絛蟲病·蟲積腸道證

絛蟲病·蟲積腸道證(taeniasis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of worms in intestine[7])是指感染絛蟲,蟲聚腸道,以脘腹隱痛腹脹腹瀉肛門作癢,大便中有白色節片,苔薄白膩,脈細等爲常見症的絛蟲病證候[7]

5.2.2.2 絛蟲病·脾胃氣虛證

絛蟲病·脾胃氣虛證(taeniasis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7])是指脾胃虛弱感染絛蟲,以納食減少,腹脹便溏消瘦乏力,苔薄白,脈細弱等爲常見症的絛蟲病證候[7]

5.2.3 治法

驅除絛蟲,調理脾胃[7]

5.2.4 絛蟲病的方藥治療

可用檳榔蕪荑、苦楝根皮、鶴蝨雷丸石榴皮南瓜子貫衆等;調理脾胃,可用異功散麥芽枳實[7]

中藥有良好的驅絛效果,可選用下列方藥中的一種應用[7]

檳榔60~120克,切碎,文火煎2小時,於清晨空腹頓服。服後4小時無大便排出者,可服芒硝10克。

南瓜子60~120克,去殼碾粉,直接嚼服或水煎服,2小時後服檳榔煎劑(劑量、用法同上)。

仙鶴草冬芽(深秋採集,其形似狼牙,故又稱狼牙草),洗淨,颳去外皮,曬乾,碾粉,成人早晨用溫開沖服30~60克。因本藥兼有瀉下作用,可不另服瀉藥。一般在服藥後5~6小時排出蟲體。

雷丸研粉,每次20克,一日一次,連服3天。

石榴根皮25克,水煎服。胃病患者不宜選用此藥。

驅除絛蟲,務必驅盡,須連頭節同時排出,方能徹底治癒。若頭節及頸節未被驅出,仍能繼續生長。若發現絛蟲未驅盡時,可仍用上述驅絛藥物治療。[7]

驅蟲之後,繼服香砂六君子湯[備註]香砂六君子湯(《時方歌括》):木香砂仁陳皮半夏黨蔘白朮茯苓甘草運脾胃。[7]

6 鉤蟲病

鉤蟲病 (ancylostomiasis[7][7])爲病名[8]。是指感染鉤蟲所致的寄生蟲病[8][8]。又名黃腫病[8]疳黃[8]黃胖病[8]黃胖[8]饕餮黃[8]黃腫[8]食勞疸黃[8]。四川及江浙民間又稱爲懶黃病𤆵黃病桑葉黃[8]。由小兒赤腳或坐地,皮膚觸及鉤蟲絲狀蚴後,進入體中引起[8]。因其主要症狀爲好食易飢,倦怠乏力,膚色萎黃,面足浮腫[8]成蟲寄生小腸內吸血,以面黃浮腫,全身無力等氣血虛弱脾虛溼困爲主症[8]。治療以驅蟲爲主,配合調理脾胃[8]驅蟲可選用貫衆榧子,苦楝根皮,土荊芥檳榔等;調理脾胃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氣血虛弱者,用十全大補丸[8]。並可用《串雅內編加味綠礬丸[8]

鉤蟲病流行相當廣泛,在我國南方各省較爲多見[8]

6.1 鉤蟲病病因病機

中醫學鉤蟲稱爲伏蟲。《諸病源候論·九蟲候》說:“伏蟲,長四分”,“伏蟲,羣蟲之主也”。

由於人體皮膚接觸含有鉤蚴的泥土,鉤蚴皮膚鑽入,最後移行在小腸發育成蟲,而導致鉤蟲病。其主要的病理爲擾亂胃腸氣機,吸食及耗費人體血液,而出現胃腸失調及氣血虧虛的病變。[8]

6.2 鉤蟲病辨證治療

治療鉤蟲病驅蟲爲主,配合調理脾胃[8]驅蟲可選用貫衆榧子,苦楝根皮,土荊芥檳榔等;調理脾胃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氣血虛弱者,用十全大補丸[8]。並可用《串雅內編加味綠礬丸[8]

6.2.1 脾虛溼滯

6.2.1.1 症狀

面色萎黃或面黃而虛浮,善食易飢,食後腹脹,或異嗜生米、茶葉、木炭之類,神疲肢軟,舌淡苔薄,脈濡。[8]

6.2.1.2 證候分析

鉤蟲亂氣機,使脾胃功能失常,故善食易飢,食後腹脹及異嗜。血液虧耗,加之脾胃不能化氣生血,故見面黃、浮腫舌質淡,脈濡爲脾虛溼滯,氣血不充之象。[8]

6.2.1.3 治法

健脾燥溼,和中補血[8]

6.2.1.4 脾虛溼滯型鉤蟲病的方藥治療

黃病絳礬丸[備註]黃病絳礬丸(《驗方》):厚術、茅術、陳皮甘草、絳礬、紅棗加減。方中以平胃散健脾燥溼理氣和中;絳礬燥溼補血紅棗益脾養血。[8]

6.2.2 氣血兩虛

6.2.2.1 症狀

顏面、肌膚萎黃或蒼白,面足甚至全身浮腫,脘悶不舒,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眩暈耳鳴心悸氣短舌質淡胖,脈弱。[8]

6.2.2.2 證候分析

蟲居腸中,吸食水谷精微,損耗人體氣血氣血虧虛,故倦怠乏力精神不振,顏面、肌膚萎黃以至蒼白。脾胃氣機受擾,故脘悶不舒。脾虛不能運化水溼,水溼泛溢,故面目甚至全身浮腫血虛心神失養,故眩暈耳鳴心悸氣短舌胖質淡,脈弱,爲氣血虧虛之象。[8]

6.2.2.3 治法

益氣血。

6.2.2.4 氣血兩虛鉤蟲病的方藥治療

可用八珍湯[備註]八珍湯(《正體類要》):人蔘白朮茯苓甘草當歸白芍藥川芎熟地黃生薑大棗加減。脘悶納差者,加木香砂仁理氣調胃。[8]

鉤蟲病需要進行驅蟲治療[8]。可酌情采用榧子雷丸檳榔百部鶴蝨貫衆等藥[8]

鉤蟲病藥物治療外,還應給予富於營養,易於消化的食物。

7 蟯蟲病

蟯蟲病(oxyuriasis[8][8]、enterobiasis[8][8])病名[9]。是指感染蟯蟲所致的寄生蟲病[9][9]

蟯蟲,九蟲之一[9]。蟯蟲古今同名,蟲體細小,呈乳白色,長几分[9]。《諸病源候論·蟯蟲候》:“蟯蟲猶是九蟲內之一蟲也。形甚小,如今之蝸蟲狀。”《三蟲候》:“蟯蟲至細微,形如菜蟲也,居胴腸間,多則爲痔。”《太平聖惠方》卷第九十二:“夫小兒蟯蟲者,此是九蟲內之一蟲也。形甚細小,如今之蝸蟲狀,亦因臟腑虛弱而致發。”蟯蟲寄生於腸下,晚間爬出肛門產卵,而致肛門奇癢[9]。病久長期抓癢而致肛門周圍炎症溼疹,並有面色萎黃,易怒,嗜食指甲[9]

治以殺蟲止癢爲主[9]。內服可用苦楝根皮、百部榧子煎劑;外治可用韭菜煎湯每晚洗肛,或用大蒜打爛成泥狀,加菜油塗拭肛門周圍[9]肛門溼疹,可用青黛散調黃連油膏外敷[9]

蟯蟲病流行相當廣泛,尤以兒童發病爲多[9]

7.1 蟯蟲病病因病機

蟯蟲病是由於吞入蟯蟲卵而引起的。成熟的雌蟲在夜間由腸道移行至肛門附近產卵。蟲卵經過不潔的手、食物等,直接或間接地經口進入胃腸,在腸內發育成蟲而引起蟯蟲病。其病機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蟯蟲寄生在腸內,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二是雌蟲移行產卵時,使肛門發癢,影響睡眠,甚或產生其他症狀[9]

7.2 蟯蟲病症狀

肛門發癢,夜間尤甚,睡眠不安。晚間肛門發癢時,可在肛門周圍見到細小蠕動的白色小蟲。久病則出現納減、腹痛腹瀉消瘦等症。[9]

蟯蟲寄生於腸下,晚間爬出肛門產卵,而致肛門奇癢[9]。病久長期抓癢而致肛門周圍炎症溼疹,並有面色萎黃,易怒,嗜食指甲[9]

7.3 蟯蟲病辨證治療

7.3.1 證候分析

蟯蟲夜間移行至肛門產卵,以致蠕動作癢,影響睡眠,甚至煩躁不安。蟯蟲久居腸間,使脾胃運化功能失調,以致納減,腹瀉。胃腸氣機鬱滯則致腹痛。日久水谷精微不能充養肌膚,則致身體消瘦[9]

7.3.2 治法

驅蟲止癢[9]

7.3.3 蟯蟲病的方藥治療

治以殺蟲止癢爲主[9]。內服可用苦楝根皮、百部榧子煎劑;外治可用韭菜煎湯每晚洗肛,或用大蒜打爛成泥狀,加菜油塗拭肛門周圍[9]肛門溼疹,可用青黛散調黃連油膏外敷[9]

可用追蟲丸[備註]追蟲丸(《證治準繩》):檳榔雷丸南木香、苦楝根、皂莢黑醜茵陳。本方具有驅蟲、除溼、理氣通腑的作用,對多種腸道蟲證均有較好的療效。亦可選用使君子鶴蝨榧子檳榔等對蟯蟲有較好驅除作用藥物二至三種治療。除內服藥物外,尚可外用百部煎劑灌腸。[9]

防止重複感染,對徹底治療蟯蟲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應注意個人衛生,勤洗肛門,勤換衣褲、被褥,勤剪指甲保持雙手清潔[9]

8 薑片蟲病

薑片蟲病 (fasciolopsiasis[9][9])爲病名[10]。是指感染薑片蟲所致的寄生蟲病[10][10]。我國地方病的一種,因其蟲形似薑片,故名[10]

薑片蟲蟲色赤如生肉,故又叫赤蟲[10]

薑片蟲病因食生菱角荸薺等吞入薑片蟲的囊蚴所引起[10]成蟲寄生腸道上部,上犯胃氣,下擾腸道,導致胃失和降,脾失健運等症[10]

在東南沿海各省和華中某些地區都有流行,長江以北很少[10]

臨牀表現以脾胃失調的症狀爲主[10]薑片蟲病可引起腹痛腹瀉浮腫貧血症狀,甚至引起小兒生長發育,但預後一般良好,薑片蟲驅除以後,患者迅速恢復[10]。若反覆感染又不治療,可導致重度營養不良,有造成全身衰竭的危險[10]

薑片蟲病的確定診斷有賴於大便檢查而見薑片蟲卵,或肉眼看到排出的薑片蟲[10]

治療用檳榔煎水,早上空服,不須另服瀉藥,連用2~3天[10]。病情嚴重,氣血虧虛者,則宜補脾胃,先服參苓白朮散;待全身症狀改善後,再予驅蟲[10]

8.1 薑片蟲病病因病機

進食生菱角、生荸薺等,被附着的薑片蟲囊蚴感染而引起薑片蟲病成蟲寄生小腸,吸食水谷精微及引起脾胃功能失調爲主要的病理變化。[10]

8.2 薑片蟲病症狀

薑片蟲病一般可無自覺症狀[10]

有的可見輕度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甚者可見精神倦怠,或腹脹浮腫[10]。臨牀表現以脾胃失調的症狀爲主[10]。可引起腹痛腹瀉浮腫貧血症狀,甚至引起小兒生長發育,但預後一般良好,薑片蟲驅除以後,患者迅速恢復[10]。若反覆感染又不治療,可導致重度營養不良,有造成全身衰竭的危險[10]

8.3 薑片蟲病辨證治療

8.3.1 證候分析

脾胃受擾,氣機鬱滯,運化失常,故腹痛腹瀉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甚者脾胃虛弱,不能化生水谷精微,以致精神萎倦。水溼泛溢,則致浮腫[10]

8.3.2 治法

驅蟲爲主,佐以健脾[10]

8.3.3 薑片蟲病的方藥治療

治療用檳榔煎水,早上空服,不須另服瀉藥,連用2~3天[10]。病情嚴重,氣血虧虛者,則宜補脾胃,先服參苓白朮散;待全身症狀改善後,再予驅蟲[10]

驅蟲可用檳榔50克,加水300毫升,文火,煎1小時取汁早晨空腹服。合黑醜研粉內服,療效比單用檳榔爲佳[10]

健脾和胃則用香砂六君子湯[備註]香砂六君子湯(《時方歌括》):木香砂仁陳皮半夏黨蔘白朮茯苓甘草。有水腫者可加車前草、五茄皮、澤瀉利水消腫[10]

9 文獻摘錄

諸病源候論·蚘蟲候》:“蚘蟲者,是九蟲內之一蟲也。長一尺,亦有長五六寸。或因府藏虛弱而動;或因食甘肥而動。其發動,則腹中痛。”

聖濟總錄·蛔蟲》:“蓋較之他蟲害人爲多。觀其發作冷氣臍腹撮痛,變爲嘔逆,以至心中痛甚如錐刺。”

景嶽全書·諸蟲》:“凡諸蟲之中,惟蚘蟲最多。”

證治準繩·雜病·蟲》:“寸白……服藥下之,須結裹潰然出盡乃佳。若斷者相生未已,更宜速治之。”

醫林繩墨·鼓脹》:“黃腫者,皮肉色黃,四肢怠惰,頭眩體倦,懶於作爲,小便短而少,大便溏而頻,食慾善進,不能生力,宜當健脾爲主。”

醫碥·黃疸》:“黃腫黃疸,分別處在腫而色帶白,眼目如故,不如黃疸之眼目皆黃,而不帶白,且無腫狀,似不必以暴漸分。又黃腫多有蟲與食積,有蟲必吐黃水毛髮皆直,或好食生米、茶葉之類,用使君子檳榔、川楝、雷丸之類。食積則用消食藥,劑中不可無針砂,消積平肝,其功最速。治療亦與黃疸有別也。”

10 參考資料

  1. ^ [1]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74.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21.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70.
  6. ^ [6]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74-178.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19.
  8.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46.
  9.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20.
  10.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1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