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涎

中醫學 問渴 問診 中醫症狀名 中醫診斷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liú xián

2 英文參考

saliva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aliva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sialorrh(o)ea[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dribble,saliv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dribbling[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drivel[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drooling[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hydrostomi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hyperptyalism[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ptyalorrhe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alivat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ialism[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ialorrhe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ialos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流涎(salivation[1][2])爲症狀[3]

中醫藥學名詞》(2004):流涎是指口中不自覺地或不由自主地頻頻流出唾液的表現[3]

中醫藥學名詞》(2010):流涎是指兩歲以後,口中不由自主地頻頻流出唾液的表現[3]

5 病因病機

張氏醫通》:“夫脾主涎脾虛則不能收攝,多兼流涎。”多因脾熱脾胃虛寒升降失常,不能收攝所致[3]

6 關於脾風多涎

脾風多涎指小兒因脾經有風而致多涎的症狀[4]。由於風邪上逆,導致脾胃氣機不和,以致涎液上壅,乳汁不下,甚則昏昏多睡[4]。治宜調和脾胃,疏風豁痰[4]。用防風散防風羚羊角人蔘枳殼甘草半夏[4]

7 關於脾熱多涎

脾熱多涎脾經風熱上壅而多涎[5]。《太平聖惠方》:“兒多涎者,風熱壅結,在於脾臟積聚成涎也。若涎多,即乳食不下,涎沫結實,而生壯熱也。”治宜清脾泄[5]

8 關於脾冷多涎

脾冷多涎又名捏破涎渦兒[5]。《普濟方》卷三百六十二:“脾之液爲涎,脾氣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流出漬於頤上。”治宜溫中健脾。用益黃散理中丸[5]

9 關於脾虛多涎

脾虛多涎脾氣虛弱而多涎者[6]。《證治準繩·幼科》:“小兒多涎,由脾氣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症見神疲面色萎黃,涎多清稀[6]。治宜補益脾氣,用補中益氣湯[6]

10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97.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50.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51.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5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