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薺

食材 中藥材 中醫學 食療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í qí

2 英文參考

Chinese water-chestnut

3 註解

荸薺莎草科(Cyperaceae)荸薺屬能形成地下球莖的栽培種,多年生淺水性草本植物。學名Eleocharis tuberosa (Roxb.)Roem.et Schult。別名地慄馬蹄烏芋、鳧茈。球莖質脆多汁,每100g新鮮球莖含水分74-85g、蛋白質0.8-1.5g、碳水化合物12.9-21.8g(其中澱粉佔1/2)及其他營養成分。可生食、炒食、煮食,也可加工罐藏和提取澱粉,有健胃祛痰,解熱的功效。原產中國南部和印度。中國栽培歷史悠久,在中國兩千年前的《爾雅》中稱爲“芍,鳧茈”。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勻有栽培,廣西桂林、浙江餘杭、江蘇高郵、蘇州,福建福州等地爲著名產區;長江以北有少量栽培。朝鮮、日本、越南、印度、美國也有栽培。

荸薺冬、春季挖掘上市。荸薺是其地下匍匐莖先端膨大的球莖。球莖扁圓球形,表面平滑,老熟後呈深慄殼鈀或棗紅色,有環節3~5圈,並有短鳥嘴狀頂芽及側芽,肉爲白色、質地脆嫩,多汁而甜。

荸薺僅指其外表,說它像栗子,不僅是形狀,連性味、成分、功用都與栗子相似,又因它是在泥中結果,所以有地慄之稱。

荸薺皮色紫黑,肉質潔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譽,北方人視之爲“江南人蔘”。

荸薺既可作爲水果,又可算作蔬菜,是大衆喜愛的時令之品。

荸薺的品質要求:以個大、潔淨、新鮮、皮薄、肉細、味甜、爽脆、無渣者質佳。

5 荸薺使用提示

每次10個左右

6 荸薺植物學性狀

荸薺以球莖繁殖,在適宜的溫、溼度條件下,球莖抽生不明顯的短縮莖,基部莖節發生細長鬚根,入土20-30cm,無根毛。頂芽及側芽向地上抽生一叢葉狀莖;基部側芽向土中抽生匍匐莖。葉狀莖管狀、直立中空,內具多數有篩孔的隔膜,高1m左右。葉片退化成膜狀鱗片。生長前期抽生的匍匐莖頂芽向上萌生成分株;後期,秋季較低溫和短日下抽生的匍匐莖先端數節膨大,形成球莖。球莖扁圓形,表面光滑;老熟後呈深栗色或棗紅色,有環節3-5圈。穗狀花序,褐色,小花呈螺旋狀,外包萼片,雄蕊3,雌蕊1,子房上位,柱頭三裂。果實近球形,果皮革質,灰褐色,不易發芽

7 荸薺類型與品種

按球莖的澱粉含量分爲兩種類型。一是水馬蹄類型:爲富含澱粉類型。球莖頂芽尖,臍平,含澱粉多,肉質粗,適於熟食或加工澱粉。如蘇薺、高郵荸薺、廣州水馬蹄等。二是紅馬蹄類型:爲少含澱粉類型。球莖頂芽鈍,臍凹,含水分多,含澱粉少,肉質甜嫩,渣少,適於生食及加工罐頭。如杭薺、桂林馬蹄等。按臍窪(靠匍匐莖端)深淺分類,有平臍和凹臍二種。

8 生長發育與球莖形成

萌芽期:從母球頂芽萌動至芽長2cm左右。發芽始溫爲10-25°C,適溫爲15-25°C,約需20-30天。

分櫱分株期:栽植後的苗,在抽生葉狀莖的同時不斷分櫱,形成母株。母株側芽向四周抽生匍匐莖3-4條,匍匐莖頂芽萌生葉狀莖,形成分株。如此方式分櫱、分株,約需120-150天。高溫長日照有利於分櫱和形成分株,25-30°C時分株最旺。早栽者生長期長,母株可產生分櫱30-40個,分株4-5次,早生的分株還可發生二次分株。此期光合產物主要供給葉狀莖和根系生長

球莖形成期:秋季氣溫開始降低,日照變短,分櫱分株基本停止,地上莖綠色加深,自分株中心抽出花莖,開花結果。同時,地下匍匐莖先端開始形成球莖,約需70天。前期光合產物大部分供給葉狀莖生長和球莖形成,後期光合產物主要輸入球莖,促其迅速膨大,爲澱粉快速積累期。

9 荸薺栽培技術

荸薺喜溫暖。行育苗栽種。長江流域從清明小暑間都可育苗。早栽者,夏季大量分孽分株,入秋後結薺多。荸薺宜實行2-3年輪作。育苗前先行催芽,當葉狀莖開始生長並有3-4個側芽萌發時栽入育苗田,將催芽後的種薺排列按入泥中,使芽頭高低一致,保持1.5-3cm淺水。苗高15-25cm,並有5-6根葉狀莖時即可定植。宜施足有機肥的砂壤土栽培。栽植時將母株上的分株和分櫱匍匐莖中部切斷,去梢,留25cm高的葉狀莖栽入田中。每穴一株或具有3-5根葉狀莖的分株一叢,帶球莖的秧苗入土約9cm深(分株約12-15cm深)。栽植時,田間灌淺水,分櫱期保持1.5-3cm水層,球莖膨大期4.5-6cm水層。追肥宜在分櫱分株初期進行,一般2-3次。白露至秋分結薺時,如尚未封行,應在第二次追肥後7天,每畝再追尿素5-7.5kg,作爲結薺肥。

在長江及黃河中下游,小滿夏至定值的稱爲早水荸薺大暑立秋定植的爲晚水荸薺,以冬至前後採收的品質較好。種薺須在翌年春分萌芽前挖出。採收前一天排乾田水。選皮色深、臍部深、芽粗短的球莖帶泥攤置陰處,至八成干時撒上細乾土,即可窖藏或堆藏。

10 荸薺營養價值

荸薺中含的磷是根莖類蔬菜中較高的,能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維持生理功能需要,對牙齒骨骼發育有很大好處,同時可促進體內的糖、脂肪蛋白質三大物質的代謝,調節酸鹼平衡,因此荸薺適於兒童食用。

英國在對荸薺的研究中發現一種“荸薺英”,這種物質對黃金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產氣桿菌綠膿桿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對降低血壓也有一定效果。這種物質還對癌腫有防治作用

荸薺質嫩多津,可治療熱病津傷口渴之症,對糖尿病尿多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荸薺水煎湯汁能利尿排淋,對於小便淋瀝澀通者有一定治療作用,可作爲尿路感染患者食療佳品。近年研究發現荸薺含有一種抗病毒物質可抑制流腦流感病毒,能用於預防流腦及流感的傳播

11 荸薺適合的人羣

一般人羣均可食用。

1. 兒童和發燒病人最宜食用,咳嗽多痰、咽乾喉痛、消化不良、大小便不利、癌症患者也可多食;對於高血壓便祕糖尿病尿多者、小便淋瀝澀通者、尿路感染患者均有一定功效,而且還可預防流腦及流感的傳播

2. 不適宜小兒消化力弱、脾胃虛寒、有血淤者。

12 荸薺食療功效

荸薺味甘、性寒;

具有清肺熱,又富含黏液質,有生津潤肺、化痰利腸、通淋利尿、消癰解毒涼血化溼、消食除脹的功效;

主治熱病消渴黃疸目赤咽喉腫痛小便赤熱短少、外感風熱痞積等病症。

13 荸薺的食用建議

1. 荸薺不宜生喫,因爲荸薺生長在泥中,外皮和內部都有可能附着較多的細菌寄生蟲,所以一定要洗淨煮透後方可食用。

2. 熟食多用於做配料,也可用於炒、燒或做餡心。如“荸薺蝦仁”、“荸薺炒雞丁”等。

3. 荸薺具有清熱瀉火的良好功效;應用於肺熱咳嗽,痰濃難咳:荸薺汁1杯,川貝1.5克(研成粉),拌勻服,每天2~3次。既可清熱生津,又可補充營養,最宜用於發燒病人。

14 全國中草藥彙編》:荸薺

14.1 拼音名

Bí Jì

14.2 別名

馬蹄烏芋地慄、地梨、苾薺、通天草[浙江杭州]

14.3 來源

莎草科荸薺屬植物荸薺Eleocharis dulcis (Burm. f.) Trin. ex Henschel[E. tuberosa Roem et Schudt.; E. plantaginea R. Brown.],以球莖及地上部分入藥。秋末割取地上部分,曬乾;球莖可新鮮採用。

14.4 性味

球莖:甘,平。

地上全草:苦,平。

14.5 功能主治

球莖:清熱止渴,利溼化痰,降血壓。用於熱病傷津煩渴,咽喉腫痛口腔炎,溼熱黃疸高血壓病小便不利麻疹肺熱咳嗽,硅肺,痔瘡出血

地上全草:清熱利尿。用於呃逆小便不利

14.6 用法用量

球莖2~4個;或適量搗汁服。

地上全草0.5~1兩。

14.7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15 《中華本草》:荸薺

15.1 出處

出自《日用本草

15.2 拼音名

Bí Qí

15.3 英文名

corm of Waternut

15.4 別名

芍、鳧茈、葃菇、水芋烏芋、烏茨、葧臍、黑山棱、地慄、鐵葧臍、馬蹄、紅慈菇、馬薯

15.5 來源

藥材基源:爲莎草科植物荸薺的球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leocharis dulcis(Burm.f.)Trin.ex Henschel[Andropogon dulcis Burm.f.;Scirpus plantaginea Retz.;Heleochuris plantaginea R.Br.;Eleocharis tuberosa Schult]

採收和儲藏:冬季採挖,洗淨泥土,鮮用或風乾。

15.6 形態

荸薺,多年生水生草本,高30-100cm。匍匐根莖細長,頂端膨大成球莖。稈叢生,圓柱狀,粗2-5mm,光滑,有多數橫膈膜。無葉片,稈基部有葉鞘2-3。小穗圓柱狀,長1.5-3.5cm,直徑5-6mm,淡綠色有多數花;鱗片卵狀長圓形螺旋狀排列,長約5mm,寬約3mm,中脈1,有淡棕色細點;下位剛毛7條,較小堅果長1.5倍,有倒刺;柱頭3。小堅果寬倒卵形,雙凸狀,先端不縊縮,有頸併成領狀的環,長約2.4mm,寬約1.8mm,棕色,光滑;花柱基三角形,寬爲小堅果的1/2。花、果期5-9月。

15.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栽植於水田中。

資源分佈:我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

15.8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氣候和潮溼環境。宜選擇肥沃、疏鬆的砂壤土水田栽培,不宜在粘土田栽種。

栽培技術,用球莖繁殖法。6月下旬至7月下旬,按行株距5cm×5cm播種,覆土,經常保持溼潤。約20d,苗高20-25cm時,移植於大田,按行株距50cm×35cm栽種,每種苗1析。每蔸種苗1株。

田間管理,移栽前,大田中施廄肥作底肥,生長前期追施2-3次肥,以氮肥爲主。11月前大田中保持水深3-5cm,11月將水排幹。

15.9 性狀

性狀鑑別,球莖圓球形,稍扁,大小不等,大者直徑可達3cm,下端中央凹陷,上部頂端有數個聚生的嫩芽,外包枯英的鱗片。表面紫褐色或黃褐色,節明顯,環狀,附殘存的黃色膜質鱗葉,有時有小側芽。質嫩脆,剖面白色,富含澱粉水分。氣微,味甜。以個大、肥嫩者爲佳。

15.10 化學成份

荸薺素(puchiin),細胞分列素即(cytokinin)N-(Δ2-異戊烯基)腺甙[N6-(Δ2-isopentenyl)adenosine],澱粉蛋白質脂肪等。

15.11 藥理作用

荸薺英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及產氣桿菌均有抑制作用。不耐熱,不溶於有機溶媒,不被動物炭吸附。用瓦伯氏儀測得,它能抑制大腸桿菌的呼吸達80%(10小時後)。

15.12 炮製

洗淨,削去外皮。荸薺粉:取荸莽洗淨,除去嫩芽,磨碎,濾取白色漿計,沉澱,乾燥之,即成。

15.13 性味

味甘;性寒

15.14 歸經

肺;胃經

15.15 功能主治

清熱生津化痰;消積。主溫病口渴咽喉腫痛痰熱咳嗽目赤消渴痢疾黃疸熱淋食積;贅疣

15.16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0-120g;或嚼食;或搗汁;或浸酒,或澄粉。外用:適量,煅存性研末撒;或澄粉點目:或生用塗擦。

15.17 注意

虛寒血虛者慎服。

15.18 附方

①治太陰溫病口渴甚,吐白沫粘滯不快者:荸薺汁、梨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或用蔗漿)。臨時斟酌多少,和勻涼服,不甚喜涼者,重湯溫服。(《溫病條辨五汁飲)②治黃疸溼熱小便不利荸薺打碎,煎湯代茶,每次四兩。(《泉州本草》) ③治下痢赤白:取完好荸薺,洗淨拭乾,勿令損破,於瓶內入好燒酒浸之,黃泥密封收貯。遇有患者,取二枚細嚼,空心用原酒送下。(《唐瑤經驗方》) ④治痞積荸薺三伏時以火酒浸曬,每日空腹細嚼七枚,痞積漸消。(《本經逢原》) ⑤治腹滿脹大:烏芋去皮,填入雄豬肚內,線縫,砂器煮糜食之,勿入鹽。(《本草經疏》) ⑥治大便下血荸薺搗汁大半鍾,好酒半鍾,空心溫服。(《神祕方》) ⑦治婦人血崩:鳧茈一歲一個,燒存性,研末;酒服之。(《綱目》) ⑧治咽喉腫痛荸薺絞汁冷服,每次四兩。(《泉州本草》) ⑨治小兒口瘡荸薺燒存性,研末摻之。(《簡便單方》) ⑩治尋常疣:將荸薺掰開,用其白色果肉摩擦疣體,每日三至四次,每次摩至疣體角質層軟化,脫掉,微有痛感並露出針大小的點狀出血爲止。連用七至十天。〔《中華皮膚科雜誌》12(2):74,1966〕

15.19 各家論述

1.《綱目》:按王氏《博濟方》治五積冷氣攻心,變爲五膈諸病,金鎖丸中用黑三棱,注云即鳧茈幹者,則所謂消堅之說,蓋本於此。

2.《本草新編》:烏芋切片曬乾,入藥最消痞積,與鱉甲同用最佳,亦不耗人真氣,近人未知入藥,特表而出之。地慄有家種、野產之分,藥用宜野產者爲佳。然無野產,即揀家種之老者,切片連皮曬乾用之,不特消痞積,更能闢瘴氣也。或問,荸薺吳、越人喜啖,而吳、越人最多痞積,似乎荸薺非攻消品也,且其味甘甜帶補性。不知荸薺獨用則消腎氣,有瀉無補,與鱉甲神曲白朮茯苓枳殼之類並投,則能健脾去積,有補兼攻,所以單食則無功,同用則有益。

3.《本草求真》:烏芋,止一水果,何書皆言力能破積攻堅止血、治痢、住崩、擦瘡、解毒發痘、清聲醒酒,其效若是之多,蓋以味甘性寒,則於在胸實熱可除,而諸實脹滿可消;力善下行,而諸血痢血毒可祛。是以冷氣勿食,食則令人每患腳氣

4.《別錄》:主消渴痹熱熱中益氣

5.《日華子本草》:開胃下食。

6.《日用本草》:下五淋,瀉胃熱

7.《滇南本草》:治腹中熱痰,大腸下血

8.《本草匯編》:療五種膈氣,消宿食,飯後宜食之。

9.《綱目》:主血痢下血血崩

10.《本經逢原》:治酒客肺胃溼熱,聲音不清。

11.《北硯食規》:荸薺粉:清心,開翳。

12.《本草再新》:清心降火,補肺涼肝,消食化痰,破積滯,利膿血。

13. 孟詵:消風毒,除胸中實熱氣;可作粉食,明耳目,止渴,消疸黃。

15.20 摘錄

《中華本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