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蟲病

感染性疾病 中醫內科學 常見病方藥治療 腸道寄生蟲病 中醫學 常見病鍼灸治療 寄生蟲病 中醫診斷學 九蟲 中醫常見病 中醫病名 疾病 蟲證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uí chóng bìng

2 英文參考

ascarias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ascarias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ascariasis[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roundworm disease[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3 中醫·蛔蟲病

蛔蟲病(ascariasis[1][2])爲病名[3]。是指感染蛔蟲所致的寄生蟲病[3][3]蛔蟲病是常見的腸道寄生蟲病兒童時期最多見[4]。屬祖國醫學蟲證”範疇[4]

蛔蟲又名蚘[4]蛟蛕[5]長蟲[5]、蚘蟲[5]。《黃帝內經靈樞·厥病》:“腸中有蟲瘕蛟蛕……心腸痛,𢙐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蛔蟲狀如蚯蚓寄生小腸[5]

蛔蟲靜止時無自覺症狀[5]蛔蟲病初期或有發熱咳嗽[5]。腸蛔蟲病時,可有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胃部不適,流涎腹痛,易激怒,夢驚,夜間磨牙,鼻癢,偶有驚厥等症[5]蛔蟲具有一種鑽入各種孔道的特性,當腸內發生某些對蛔蟲生活不良的條件時,其活動能力增加,擾動時腹痛陣發,如蟲多可引起腸梗阻,竄入膽道,可引起膽道蛔蟲症[5]

治療以驅蛔蟲爲主[5]。宜用烏梅丸[5]膽道蛔蟲症,治宜先安後驅;腸梗阻則應配合通利腑氣,當蛔蟲驅去以後,再予健脾[5]驅蟲使君子、苦楝根皮等;健脾異功散加減[5]

3.1 病因病機

人因吃了被蛔蟲污染的食物而得病[5]

蛔蟲又名蚘、長蟲、蚘蟲[5]。狀如蚯蚓寄生小腸[5]

蛔蟲病由誤食沾有蛔蟲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潔食物而引起。蛔蟲寄生小腸內,憂亂脾胃氣機,吸食水谷精微。由於蛔蟲喜溫,惡寒怕熱,性動好竄,善於鑽孔,故當人體脾胃功能失調,或有全身發熱疾患時,蛔蟲即易在腹中亂竄而引起多種病症。如蛔蟲上竄入胃,使胃失和降,引起噁心嘔吐吐蛔,蟲從口鼻而出;鑽入膽道,使肝氣閉鬱,膽氣不行,脘腹劇痛,而形成蛔厥;鑽入闌門使氣血瘀,肉腐血敗,則形成腸癰蛔蟲數量多時,纏結成團,阻塞腸中,使傳化不行,腑氣不通。[5]

3.2 症狀

蛔蟲靜止時無自覺症狀[5]蛔蟲病初期或有發熱咳嗽[5]

蛔蟲病時,可有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胃部不適,流涎腹痛,易激怒,夢驚,夜間磨牙,鼻癢,偶有驚厥等症[5]。臍周腹痛,時作時止,胃脘嘈雜,甚或吐蟲、便蟲、腹中蟲瘕[5]。較嚴重者表現不思飲食,面黃肌瘦,鼻孔作癢,睡中齘齒流涎[5]

蛔蟲具有一種鑽入各種孔道的特性,當腸內發生某些對蛔蟲生活不良的條件時,其活動能力增加,擾動時腹痛陣發,如蟲多可引起腸梗阻,竄入膽道,可引起膽道蛔蟲症[5]

3.3 診斷要點

①有喜食生冷的不良衛生習慣,有排出蛔蟲[5]

②反覆臍周陣痛隱痛,食慾好而消瘦,或食慾不振,夜眠不安,腹部能觸及蛔蟲條索或團塊(可揉散)[5]

大便檢查找到蛔蟲[5]

④可併發膽道蛔蟲症腸梗阻肝膿腫等,可有其相應症狀[5]

3.4 蛔蟲病辨證治療

蛔蟲病臨牀表現有輕有重,病勢有緩有急。輕者一般僅見有時臍周腹痛,重者則表現不一。治療則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採用驅蟲、安蛔、調理脾胃等法。[5]

3.4.1 證候分析

蛔蟲內擾,氣機鬱滯,故臍周腹痛。蟲安暫伏,氣機疏通,則痛止如常。蛔蟲上擾,故胃脘嘈雜,甚或吐蟲。結聚腸中,形成蟲瘕,故捫之如條索。蛔蟲擾亂脾胃運化功能,而且吮吸水精微,故不思飲食,久則面黃肌瘦。蟲居腸胃,溼熱蘊蒸,循陽明經上薰,故見鼻癢齘齒流涎[5]

除有蛔蟲吐出或大便排出的患者外,結合大便蛔蟲檢查,有助於明確診斷[5]

3.4.2 辨證分型

3.4.2.1 蛔蟲病·蟲積腸道證

蛔蟲病·蟲積腸道證(ascariasis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of worms in intestine[5])是指感染蛔蟲蟲積腸道,以臍周腹痛,時作時止,嘈雜易飢,甚則吐蟲、排蟲,寐中磨牙,流涎鼻癢,苔薄黃或白,脈沉弦等爲常見症的蛔蟲病證候[5]

3.4.2.2 蛔蟲病·脾胃氣虛證

蛔蟲病·脾胃氣虛證(ascariasis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5])是指脾胃虛弱感染蛔蟲,以蟲病已久,面黃肌瘦,鞏膜、面頰指甲蟲斑累累,精神不振,食慾減退,煩躁不安,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等爲常見症的蛔蟲病證候[5]

3.4.3 治法

安蛔、驅蛔,健運脾[5]

3.4.4 蛔蟲病的方藥治療

腹中疼痛較劇,及有噁心嘔吐者,宜先用烏梅丸[備註]烏梅丸(《傷寒論》):烏梅黃連黃柏人蔘當歸附子桂枝、蜀椒、乾薑細辛安蛔定痛。方中以烏梅川椒細辛酸辛安蛔;黃連黃柏苦可下蛔,寒可清熱;乾薑附子桂枝溫髒祛寒;人蔘當歸補養氣血[5]

一般在蛔蟲病腹痛不劇或腹不痛時,宜驅除蛔蟲,以消除病因。可用化蟲丸[備註]化蟲丸(《醫方集解》):檳榔鶴蝨、苦楝根、枯礬、炒胡粉、使君子蕪荑加減。本方以鶴蝨、苦楝根皮、檳榔蕪荑使君子等驅除蛔蟲[5]

若患蛔蟲病已久,面黃肌瘦,或驅蟲之後,脾胃運化尚未恢復,則用香砂六君子湯[備註]香砂六君子湯(《時方歌括》):木香砂仁陳皮半夏黨蔘白朮茯苓甘草運脾胃。[5]

治療蛔蟲病的簡易方[5]

1.苦楝根皮6~15克,去表面粗皮,濃煎,早上空腹一次服下。

2.川楝素片,每片25毫克,成人8~10片,晚上睡前一次服。

3.使君子炒香去殼,取仁嚼服,成人10~15粒,空腹服

4.鮮美舌藻鷓鴣菜)30~60克,洗淨,水煎服或當菜喫。或用美舌藻片,每片0.3克,成人8片,小兒酌減,空腹時一次服下。

3.4.5 蛔蟲病鍼灸治療

取雙側四縫穴,常規消毒後,垂直捻轉刺入0.1~0.3寸,捻轉10~20次後即出針,並用手指按壓穴位周圍,使少量黃色黏液或血液滲出,如一次無效,可再針1~3次[5]。或針刺大橫足三裏,針用瀉法[5]

3.5 蛔厥

蛔厥厥證之一[5]。指因蛔而痛厥者[5]。《金匱要略·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蛔厥者,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爲髒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傷寒緒論》卷下:“凡人胃脘忽痛忽止,身上乍熱乍涼,面上作赤作白,脈倏亂倏靜,口中吐沫不食者,便是蛔厥之候。”本病證可見於膽道蛔蟲症蛔蟲性腸梗阻[5]

早在公元三世紀初,張仲景即對蛔厥作過比較詳細的記述,並以烏梅丸作爲治療的主要方劑[5]。《傷寒論·厥陰》:“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爲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

3.5.1 蛔厥症狀

蛔厥主要表現爲突然發作的胃脘及右脅部劇烈疼痛,痛引背心及右肩,痛劇時彎腰曲膝,輾轉不安,噁心嘔吐,並常有蛔蟲吐出。痛止則如常人。腹部切診時,腹皮柔軟,脘腹及右脅部有壓痛。[5]

3.5.2 證候分析

蛔蟲性動好竄,當人體脾胃功能失調時,蛔蟲上擾,鑽入膽道,使肝氣閉鬱,膽氣不行,以致胃脘及右脅劇烈疼痛[5]

胃氣上逆,則噁心嘔吐,甚則吐蛔。蟲安暫伏,氣得疏通,則疼痛緩解,蟲復擾動,氣機鬱滯,則腹痛復作。[5]

3.5.3 治法

安蛔定痛,驅除蛔蟲[5]

3.5.4 蛔厥的方藥治療

烏梅丸膽道驅蛔湯[備註]膽道驅蛔湯(《遵義醫學院方》):木香延胡厚朴檳榔使君子苦楝皮大黃加減。蛔厥初期,疼痛較劇而無明顯熱證表現者,宜用烏梅丸安蛔定痛。痛甚可加鬱金延胡白芍甘草活血理氣,緩急止痛或合併針刺治療。大便祕結大黃檳榔瀉熱通腑。嘔吐甚者,加半夏陳皮和胃降逆。出現發熱、壓痛明顯、脈數、苔黃等熱證表現者,去姜、桂、附之辛熱,重用連、柏,並加銀花、連翹茵陳梔子等,以清熱解毒,疏利膽氣[5]

腹痛緩解或腹痛較輕者,則應同時驅除蛔蟲,可用膽道驅蛔湯方中以延胡木香厚朴理氣定痛;使君子檳榔、苦楝根皮驅除蛔蟲大黃檳榔瀉下通腑。[5]

4 西醫·蛔蟲病

蛔蟲病(ascariasis)是由似蚓蛔線蟲(簡稱蛔蟲Ascaris lumbricoides)寄生人體小腸或其他器官所引起的最常見寄生蟲病。國內流行廣泛,兒童發病爲多。臨牀表現依寄生或侵入部位、感染程度不同而有很大差異,僅限於腸道時稱腸蛔蟲病。多數腸蛔蟲病無自覺症狀兒童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消化症狀蛔蟲進入膽管、胰腺闌尾肝臟等臟器,或蚴蟲移行至肺部、眼、腦、甲狀腺脊髓器官時,可導致相應的異位性病變,嚴重時可引起膽管炎、胰腺炎闌尾炎腸梗阻、腸穿孔腹膜炎等併發症。

蛔蟲病分爲驅蟲治療和併發症的處理,最基本的是驅蟲治療。

蛔蟲病一般預後良好。有膽道蛔蟲病等嚴重併發症可影響健康。幼兒蛔蟲性腸梗阻蛔蟲窒息等未能及時診斷與治療者可危及生命。由於存在再感染的可能,所以,最好每隔3~4個月驅蟲一次。

驅除人體腸道內的蛔蟲控制傳染源的重要措施。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後洗手;不飲生水,不食清潔的瓜果;勤剪指甲;不隨地大便等。對餐館及飲食店等,應定期進行衛生標準檢查,禁止生水製作飲料等。搞好衛生環境,對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不用生糞便施肥,不放牧豬等。

4.1 疾病名稱

蛔蟲病

4.2 英文名稱

ascariasis

4.3 別名

ascaridopathia;ascaridoses;lumbricosis;roundworm disease

4.4 分類

感染內科 > 寄生蟲病 > 蠕蟲病

4.5 ICD號

B77

4.6 流行病學

全球22%人口感染蛔蟲蛔蟲病分佈於世界各地,主要流行於溫帶、熱帶及亞熱帶,尤其是經濟不發達、溫暖潮溼及衛生條件較差的國家或地區流行更爲廣泛。蛔蟲感染率,農村高於城市;兒童高於成人。目前,我國多數地區農村人羣的感染率仍高達60%~90%。我國蛔蟲感染者約爲5.31億人;貴州省惠水縣、河北省隆化縣及青海省民和縣蛔蟲陽性率分別爲83.2%,64.4%及70.5%;各省區平均感染率爲6.027%~71.115%。農村人口感染率高於城市,兒童高於成人。鄉村中小學生感染率爲13.53%~41.36%,城市中小學生爲4.88%~18.73%。

4.6.1 傳染源

蛔蟲病患者帶蟲者糞便含受精卵,是主要的傳染源。每條雌蟲每日排卵量達數十萬個。受精卵在人體腸內不能發育,在外界適宜溫度、溼度和有氧環境發育。豬、犬、雞、貓、鼠、蠅等動物和昆蟲,因喫或接觸人糞便及其污染物,可攜帶蟲卵或吞食後排出存活的蟲卵,也可成爲傳染源

4.6.2 傳播途徑

人可經多種途徑感染,主要是吞入感染蛔蟲卵。在流行區人糞作肥料和隨地大便,是蛔蟲污染土壤和地面的主要方式。豬、蒼蠅等因接觸被人糞污染的地面也可傳播蛔蟲卵。農田勞動或其他方式接觸污染的泥土,經手而入口或食用帶活蟲卵的蔬菜(如生食拌鮮菜)、瓜果等可發生大批人羣感染,亦可隨灰塵飛揚吸入咽部吞下而感染

4.6.3 易感人羣

人對蛔蟲普遍易感,農村人羣感染率高於城市。兒童高於成人,尤以學齡前和學齡期兒童感染率爲高,男女感染率相近。隨着年齡增長,多次感染後產生一定的免疫力,是成人感染率較低的重要原因。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成人受染也較普遍。

4.7 蛔蟲病病因

4.7.1 形態特徵

蛔蟲成蟲爲長圓柱形,似蚯蚓,新鮮時爲淡紅色,死亡後爲黃白色。雌雄異體,體形向頭尾兩端逐漸變細,尾部呈鈍圓錐形,兩側有明顯的白色側線。雄蟲短而細,長約15~31cm,最寬處直徑爲2~4mm,尾端向腹面捲曲;生殖器官單管型,盤繞蟲體後半部,射精管開口於泄殖腔射精管的後端部背面有交合刺囊,囊內有近等長的棒狀交合刺一對;肛前乳突數目較多,排列成平行的四行,肛門後有四個雙乳突和六個單乳突。雌蟲粗而長,長約20~35cm(可長達49cm),直徑爲3~6mm,尾端平直;生殖器官爲雙管型,兩級生殖器官盤繞於蟲體的後2/3部分;子宮粗管狀,每個子宮可長200mm,每組卵巢輸卵管共約長1250mm,陰門位於蟲體的前1/3與中1/3交界處;體內子宮含蟲卵數可達2 700萬個,產卵約13~36萬個/d。受精卵爲橢圓形,約(45~75)μm×(35~50) μm,卵殼透明而厚;未受精卵較狹長,有不等的屈光顆粒。受精卵排出率爲45%~60%,發育後成爲感染期蟲卵。未受精卵無發育能力,也無傳染性。

蛔蟲卵對外界有較強的抵抗力。在5~10℃條件下能生成約2年,在缺氧情況下可存活3個月左右,在22℃乾燥環境能耐受2~3周。在潮溼、疏鬆、砂質土壤中能生存6年左右。在糞坑中能存活1年以上。蛔蟲卵能耐受一般化學消毒劑,在30℃環境下,磺胺(2%左右)、氨水等均不影響蟲卵發育。蟲卵不能被醬油、醋及辣椒等調味品殺滅,但對溫度較敏感,日光直射或溫度超過40℃均可被殺滅。在高溫、乾燥環境或暴雨沖刷下,蟲卵存活時間短。

4.7.2 生活史

蛔蟲寄生人體小腸內,以空腸爲多,迴腸次之,寄生十二指腸及胃者很少。寄生在腸內蟲數差異很大,少者幾條,多者幾十條,偶有多達2000條以上者。蛔蟲中間宿主雌雄交配後,雌蟲產受精卵隨糞便排出人體外,在溫暖、潮溼、氧氣充分的泥土中,約經2周發育爲蚴蟲,再經1周蚴蟲第一次蛻皮後即爲感染期蟲卵。感染期蟲卵在外界不能孵化,當被人吞食後,多數被胃酸殺滅,少數進入小腸。進入小腸感染期蟲卵內的蚴蟲釋放孵化液(內含脂酶、殼質酶及蛋白酶),消化卵殼後,蚴蟲破殼而出。孵出的蚴蟲侵入腸黏膜及黏膜下層,進入靜脈經肝臟、下腔靜脈至右心;或經腸繫膜淋巴管胸導管鎖骨靜脈達右心,再經動脈,穿過肺微血管進入肺泡,在此進行第2次及第3次蛻皮。蚴蟲沿支氣管氣管上行至會厭部。如蚴蟲被吞嚥,經胃至小腸,在小腸內經第4次蛻皮後即發育爲童蟲,逐漸發育成蟲。自吞食感染期蟲卵到成蟲第一次產卵,約需2個月左右(圖1)。一般情況下,成蟲小腸內生存1年左右,長者可超過4年。成蟲排出體外後,生成時間很短。

4.8 病機

4.8.1 幼蟲的致病作用

蛔蟲幼蟲在體內移行過程中對腸、肝、肺、微血管淋巴組織可引起機械性損傷,或因抗原抗體反應代謝產物或幼蟲死亡均可產生炎症反應幼蟲大量移行於肺,可損傷微血管引起出血水腫肺泡細支氣管周圍大量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浸潤。嚴重感染者肺部病變可融合成斑片狀,支氣管黏膜炎性滲出與分泌物增多。也可發生支氣管痙攣,細支氣管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內可見幼蟲

4.8.2 成蟲的致病作用

蛔蟲成蟲寄生小腸內,以空腸與迴腸上段爲主。蛔蟲可產生溶血素、過敏素、內分泌毒素神經毒素等多種毒素,加上機械性或化學性刺激,蟲體分泌消化物質的附着及損傷腸黏膜等,引起局部黏膜上皮細胞脫落或輕度炎症反應。臨牀可出現間歇性臍周疼痛消化不良、嘔吐腹瀉便祕等胃腸功能紊亂。

蛔蟲人體腸腔內半消化物爲食;同時也分泌消化酶消化溶解腸黏膜爲食物;蛔蟲代謝產物可刺激損傷局部腸黏膜,或引起痙攣性收縮平滑肌缺血。因此,大量寄生蛔蟲者可引起消化吸收功能障礙,特別是可影響兒童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吸收,出現營養不良,甚至發育障礙。

小腸內如有大量蛔蟲,可相互纏結成團而引起不完全性腸梗阻,表現爲腹痛腹脹、停止排便等。梗阻部位以迴腸末端或回盲部最常見。少數蛔蟲病嚴重者可併發腸壞死腸套疊腸扭轉等。

蛔蟲習慣於鑽孔,常可導致異位損害。成蟲鑽入膽總管時,常僅前半部進入膽總管腔內,而後半部仍在十二指腸內。侵入蛔蟲一至數條不等,多者可達10~l00條,以雌蟲較多。因膽道口括約肌(Oddi’s sphincter)與膽總管痙攣引起劇烈絞痛,可繼發感染引起膽管炎或肝膿腫。死亡的蛔蟲碎片可成爲泥沙樣膽結石形成的核心,蛔蟲鑽入胰管可併發出血壞死胰腺炎;鑽入闌尾可引起急性闌尾炎,或闌尾穿孔。若蛔蟲鑽入咽喉支氣管,可引起梗阻與窒息。雌蟲侵入肝臟、腹腔或肺部等處可排出蟲卵。

4.8.3 蟲卵的致病作用

遺留在肝臟、膽管、胰腺腸繫膜等各種腸外臟器組織中的蛔蟲卵,可先引起局部炎症病變,嗜酸性膿腫,其後形成蛔蟲卵性肉芽腫。肉芽腫由嗜酸性粒細胞、巨細胞纖維細胞成纖維細胞及增生的結締組織構成,其周圍有纖維包裹。病理類型可分爲異物巨細胞性肉芽腫和假結核性肉芽腫,以假結核性肉芽腫爲多見。遺留於膽囊、膽管內的蛔蟲卵也可成爲膽道結石的核心。

4.8.4 病理改變

幼蟲致病期部分病人肺部X線檢查,可見浸潤性病變,病竈常有遊走現象;成蟲致病期可損傷腸粘膜、蕁麻疹皮膚瘙癢、血管神經性水腫結膜炎、化膿性膽管炎、膽囊炎、甚至發生膽管壞死穿孔、以及腸扭轉和腸壞死

4.9 蛔蟲病的臨牀表現

4.9.1 幼蟲期致病

可出現發熱咳嗽哮喘、血痰以及血中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增高等臨牀症象.

4.9.1.1 蛔蟲幼蟲所致肺炎

蛔蟲幼蟲在肺內移行,病人可出現畏寒發熱咳嗽痰中帶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以及蕁麻疹過敏性肺炎症狀。如短期吞入大量感染性蟲卵,則可引起蛔蟲哮喘,主要症狀氣喘乾咳和喉部異物感。[6]

4.9.1.2 異位寄生

重度感染時,幼蟲可通過肺毛細血管、左心進入大循環,侵入一些組織器官,如甲狀腺淋巴結胸腺脾臟、腦和脊髓等處,引起相應部位的病變。[6]

4.9.2 成蟲期致病

a.患者常有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以及間歇性臍周疼痛等表現。b.可出現蕁麻疹皮膚瘙癢、血管神經性水腫,以及結膜炎症狀。c.突發性右上腹絞痛,並向右肩、背部及下腹部放射。疼痛呈間歇性加劇,伴有噁心嘔吐等。

4.9.2.1 蛔蟲病

[6]

間歇性臍周疼痛或上腹部絞痛是腸蛔蟲病的特點,其他症狀和體徵還有腹脹、腹部觸痛、消化不良、

腹瀉便祕以及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兒童患者常有神經精神症狀,如驚厥夜驚、磨牙,偶爾可出現異嗜症等。

4.9.2.2 膽道蛔蟲病

系腸內蛔蟲進入膽管所致。臨牀表現爲陣發性上腹部鑽頂樣疼痛、輾轉不安、面色蒼白疼痛向右肩、腰背或下腹部放射。間歇期如正常人、常伴有噁心嘔吐體檢腹部體徵不明顯,與腹痛之劇烈程度不相稱,僅劍突下或偏右有侷限性輕度壓痛點,無腹肌緊張症若蟲體完全進入膽管甚至膽囊疼痛反而減輕,但炎症現象進一步發展,則表現爲明顯的固定壓痛,並有肌緊張、反跳痛,伴有發熱寒戰黃疸[6]

4.9.2.3 蛔蟲性腸梗阻

臨牀特點爲腹部陣發性絞痛,以臍周或右下腹爲甚,嘔吐並常吐出蛔蟲,停止排氣和排便。梗阻形成後,疼痛可逐漸加劇,持續數分鐘,間歇短時可再出現。多數病例在臍部右側可觸及軟的、無痛的、可移動團塊或香腸形索狀物,阻塞多見於迴腸部。早期可有低熱、白細胞增多,晚期可出現嚴重脫水酸中毒,甚至休克。小兒發病率較高。[6]

4.9.2.4 蛔蟲闌尾炎

蛔蟲鑽入闌尾可引起闌尾炎,臨牀可有吐蛔蟲或便蛔蟲史;突然發生陣發性腹部絞痛,發作時疼痛難忍並有頻繁嘔吐,但緩解時則安然如常;疼痛部位起初在全腹或臍周,以後即轉移至右下腹部;早期症狀重而體徵較輕,僅在麥氏點附近有壓痛或在右下腹可觸及有壓痛的活動性條索狀物;病程進展較快,多在8小時後局部出現不同程度肌緊張,壓痛和反跳痛明顯以及皮膚痛覺過敏,且穿孔發生較早,繼發腹膜炎,重症者迅速陷入感染性休克和衰竭狀態。[6]

4.9.2.5 蛔蟲性腸穿孔

蛔蟲可使病變或正常的腸壁發生穿孔,病變的的腸壁如十二指腸潰瘍腸梗阻、腸傷寒闌尾炎等病變處或闌尾切除、胃切除後的縫合口,或經美克爾憩室進入腹腔,其臨牀表現爲亞急性腹膜炎,也可形成瀰漫性或侷限性腹膜炎腹腔穿刺滲出液,並可能檢出蛔蟲卵。臨牀表現發熱不明顯,伴有噁心嘔吐腹脹逐漸明顯,腹部觸診有柔韌感。[6]

4.9.3 蛔幼性肺炎

少量蛔蟲幼蟲在肺部移行時,可無任何症狀。如短期內進食含大量感染蛔蟲卵的蔬菜或其他食品,經7~10天潛伏期後,可出現全身與肺部症狀。表現爲咳嗽咳痰咯血發熱畏寒乏力,伴胸悶氣促等類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狀。重症者可出現哮喘樣發作,表現爲胸疼、咽部異物感,吼喘、端坐呼吸,少數可出現痰中帶血,鼻出血聲嘶腹痛腹瀉等。體檢可聞及雙肺乾溼性囉音,偶有局部肺實變徵。X線胸片檢查可見雙肺門陰影加深及肺紋增多,常於1~2周內消失。痰可查見嗜性粒細胞和夏科-萊登晶體(Charcot-Leyden crystals),偶可發現幼蟲。血嗜酸性粒細胞可明顯增高。病程持續7~10天后,上述症狀逐漸消失。急性蛔幼性肺炎哮喘和嗜酸性細胞增多等,臨牀上稱爲肺蛔蟲症,即單純性肺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症

4.9.4 蛔蟲病

成人腸蛔蟲病多無特殊表現,也可出現情緒不穩定、易怒、頭昏、工作能力下降等。腸內大量蛔蟲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消化症狀,如多食或厭食偏食,甚至異食癖等。兒童患者常有食慾減退與噁心;多有突然發生的臍週一過性隱痛絞痛,常不定時反覆發作,不伴腹肌緊張與壓痛。少數兒童患者可出現類似消化性潰瘍症狀,但驅蟲治療後症狀即消失。嬰幼兒患者多有消化不良表現。少數患兒可因高熱或其他原因而嘔吐蛔蟲,或自肛門排出蛔蟲。嚴重感染的小兒可引起營養不良發育遲鈍、智能低下皮膚瘙癢、磨牙或驚厥等表現。極個別患者可出現神經性嘔吐,頑固性皮疹,視力障礙,聽力減退,肌肉麻痹皮膚血管神經性水腫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

胃及十二指腸蛔蟲病可有反覆發作的腹部飽脹、噯氣、上腹隱痛劇痛,常有食慾缺乏、反酸、噁心,也可出現嘔吐等。常有嘔吐蛔蟲史,偶爾有嘔血及黑便。

蛔蟲病的體徵較少,腹痛時臍周可有較輕而不恆定的深壓痛。腹壁脂肪較薄的兒童患者可見腸蠕動波,深壓可捫及條索樣腸型。嚴重感染的患兒,體型瘦小,腹部膨隆。

4.9.5 過敏反應

蛔蟲變應原可引起宿主皮膚結膜、腸黏膜的過敏反應,表現爲蕁麻疹腹脹痛及結膜炎等。文獻報道,蛔蟲感染兒童對植物花粉等過敏而發生哮喘的誘因。

4.10 蛔蟲病的併發症

由於發熱、辛辣飲食、麻醉或服用驅蟲藥不當等使寄生環境改變,蛔蟲活動性增強,扭結成團可阻塞腸道,或鑽入其他器官而引起多種併發症。其中半數併發症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4.10.1 膽道蛔蟲病(biliary ascariasis)

腸道內環境宿主全身狀況變化時,蛔蟲受到刺激可鑽入膽道而引起膽道蛔蟲病。本病是腸蛔蟲病的主要併發症之一,僅次於闌尾炎膽囊炎穿孔腹膜炎等。成人和兒童均較常見,尤以青壯年爲多,女性多於男性。蛔蟲所在部位以膽總管最常見,其次爲左右肝管,位於膽囊內者最少。臨牀可分爲下列類型:①膽絞痛型,最常見,由蛔蟲鑽入十二指腸壁上的壺腹孔導致膽道口括約肌與膽總管痙攣所致;②急性膽囊炎蛔蟲侵入膽囊後可因繼發細菌感染或因蛔蟲進入膽囊導致膽囊管阻塞而引起膽囊炎症;③急性膽管炎,蛔蟲鑽入膽管後腹痛不緩解,並出現寒戰高熱,提示膽管繼發感染而併發急性膽管炎。

典型膽道蛔蟲病的臨牀表現包括:①急性發病,突出的症狀是上腹部陣發性劇烈疼痛,呈鑽頂痛或絞痛性,可放射至背部、肩部,疼痛可基本消失而出現明顯的緩解期;②常伴劇烈噁心嘔吐,多數患者嘔吐膽汁蛔蟲;③症狀與體徵不相符,即疼痛劇烈時腹部壓痛並不明顯,也無明顯肌緊張;④少數患者疼痛不緩解,後期可繼發細菌化膿性感染;⑤黃疸少見,即使有黃疸也較輕微。

4.10.2 蛔蟲性腸梗阻(ascaris intestinal obstruction)

腸內蛔蟲超過十條即可在小腸內纏結成團而引起機械性腸梗阻。本病多見於重度感染兒童患者,60%以上爲10歲以下,其中2歲以下者發病率最高。蛔蟲性腸梗阻多爲不完全性腸梗阻,梗阻部位多在迴腸下段。蛔蟲性腸梗阻典型表現爲腹痛嘔吐腹脹、停止排大便與排氣、脫水酸中毒電解質失衡等,與一般腸梗阻表現相同。約30%的患者可捫及腹部包塊。發生絞窄性腸梗阻、繼發腸穿孔腹膜炎等可危及患者生命

4.10.3 蛔蟲闌尾炎

可因驅蟲不當致使蛔蟲鑽入闌尾,引起闌尾腔梗阻。由於蟲體鑽動及其分泌的毒素闌尾黏膜的刺激,使闌尾肌層與血管收縮,血液供應受阻,導致黏膜損傷,引起急性闌尾炎。若闌尾腔梗阻進行性加重,使腔內壓力增大,可導致闌尾穿孔而繼發腹膜炎。據報道,蛔蟲闌尾炎併發闌尾穿孔發生率爲25%~65%。蛔蟲闌尾炎發生率僅次於膽道蛔蟲病蛔蟲性腸梗阻,在小兒闌尾炎病因中佔重要地位。鑽入闌尾蛔蟲常爲1~3條,多者超過30條。本病與一般闌尾炎表現相似。常於服驅蟲藥後3~6h出現陣發性腹劇烈絞痛,出冷汗面色蒼白噁心嘔吐腹脹等,可有侷限性腹肌緊張。

4.10.4 蛔蟲胰腺炎

蛔蟲侵入胰管可導致胰管部分阻塞。由於蟲體機械性損傷,蟲卵沉積與刺激,繼發細菌感染毒素作用,以及膽汁反流等可激活胰酶而引起急性胰腺炎蛔蟲胰腺炎與一般急性胰腺炎的表現相似。常突然出現陣發性上腹疼痛噁心嘔吐;繼之腹痛呈持續性,陣發性加劇,畏寒發熱;上腹壓痛,腹肌張力高。血、尿澱粉酶活性增高。繼發出血壞死胰腺炎者,可出現高熱、脈速、血壓下降、腹脹及腹部移動性濁音等。如未及時診斷,積極搶救,常可危及患者生命

4.10.5 蛔蟲肝病

少數膽道蛔蟲病患者可因蛔蟲進入肝臟帶入細菌,繼發感染形成細菌性肝膿腫膿腫以肝右葉最常見,左葉較少,可爲單發或多發性,其大小不一。膿液中可找到蛔蟲和蟲卵;膿腫壁上可查蟲卵和蟲體所引起的異物反應蛔蟲肝膿腫與一般肝膿腫表現相似。但合併症較多,臨牀經過極爲嚴重。容易引起肝功能損害,甚至出現急性肝功能衰竭。還可出現膽管炎、膽道出血、膿毒敗血症膿胸膈下膿腫等,病死率可達80%左右。

4.10.6 蛔蟲卵性肉芽腫

蛔蟲卵性肉芽腫多位於腹腔臟器的表面,表現爲發熱、腹部隱痛、腹部包塊。臨牀較少見,因無特徵性表現,診斷較困難。文獻報道的病例均爲手術活檢確診。本病容易誤診腸繫膜淋巴結炎腸結核結核性腹膜炎及腹腔腫瘤等。

4.10.7 蛔蟲腹膜炎

蛔蟲可經小腸闌尾等腹腔臟器穿孔進入腹膜腔,由於腸內容物流入腹腔引起化學性刺激細菌感染,導致腹膜炎。有報道腸蛔蟲病所致外科合併症中腹膜炎佔12.75%。其表現與其他原因所致的化膿性腹膜炎相同,主要爲持續性劇烈腹痛腹脹發熱,呼吸急促,脈搏加快,腹部壓痛、反跳痛,肝濁音界縮小或消失等。

4.10.8 蛔蟲性腦病

蛔蟲性腦病主要見於幼兒患者蛔蟲分泌的脂肪醛、抗凝素及溶血素等物質,吸收作用神經系統,引起的神經功能失調稱爲蛔蟲中毒性腦病或蛔蟲性腦病。出現頭痛興奮性增高、精神不振、失眠,還可有智力發育障礙等。嚴重時可出現癲癇腦膜刺激徵昏迷瞳孔散大等。蚴蟲若經血循環進入腦組織可形成腦栓塞及腦局部病變,驅蟲治療後症狀可迅速減輕。

4.10.9 其他蛔蟲性疾病

蛔蟲受到刺激後,可竄入各種孔道而致病。文獻報道,蛔蟲可引起滲出性胸膜炎,少量胸腔積液,或繼發性膿胸;鑽入氣管造成呼吸道阻塞而窒息;經耳咽管鑽入中耳道;鑽入小腸憩室引起憩室炎,還有蛔蟲使梅克爾憩憩室(Meckel’s diverticulum)穿孔而從尿道排出蛔蟲的病例報道;經膀胱直腸瘻進入膀胱輸尿管,或經腎盂結腸瘻進入泌尿系統,可從尿道排出蛔蟲蛔蟲偶可進入血流引起轉移蛔蟲病,若經血流至右心達肺動脈,可形成血栓引起栓塞性肺動脈阻塞,這也是膽道蛔蟲病肝臟蛔蟲病的罕見併發症,常經尸解方可確診。

4.11 實驗室檢查

4.11.1 血常規

白細胞數多爲正常。急性大量感染初期及幼蟲移行期,白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據報道,急性蛔蟲肺炎嗜酸性粒細胞可達40%~80%。膽道蛔蟲病與膽道併發細菌感染時,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常明顯增高。

4.11.2 病原檢查

大便直接塗片方法簡單,蛔蟲卵檢出率高,是目前診斷腸道蛔蟲病的主要方法。三片法陽性率達90%以上。直接塗片陰性者,採用沉澱集卵法或飽和鹽水漂浮法或改良加藤法可提高蟲卵檢出率,但方法較爲複雜。肺蛔蟲病蛔蟲幼蟲引起過敏性肺炎時,痰中可檢出蛔蟲幼蟲

4.11.3 免疫學檢查

成蟲抗原皮內試驗陽性率可達80%以上。其陽性可提示早期蛔蟲感染或有雄蟲寄生,有助於流行病學調查。血清免疫球蛋白檢測顯示:IgG及IgE呈高水平,但並無特異性

4.12 輔助檢查

4.12.1 B型超聲檢查

腹部B超膽道蛔蟲病者,可顯示蛔蟲位於擴張的膽總管內,但陽性率並不高。

4.12.2 X線檢查

蛔蟲病患者X線鋇餐檢查,可見胃內有大小蛔蟲相似的可變性圓條狀陰影;若多條蛔蟲平行聚集,則陰影如“稻米狀”;蟲體截面投影則呈“豆粒狀”或“串珠狀”影像;擠壓後使蟲體舒展散開,則上述影像隨亦之變化。十二指蛔蟲病患者X線檢查可見弧形、環形、“彈簧形”或“8”字形等影像

4.12.3 纖維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

可發現十二指腸及膽管內蛔蟲,取出鑽入壺腹孔的蟲體可使膽絞痛迅速緩解,並可對膽管阻塞進行減壓與引流。

4.13 蛔蟲病的診斷

蛔蟲病的診斷標準參見WS/565—2017 蛔蟲病診斷

4.13.1 臨牀診斷依據

(1)成蟲寄生者,根據近期排蟲或嘔蟲史即可診斷。

(2)兒童反覆出現腹部或臍週一過性隱痛,或伴偏食、夜間磨牙、腹部膨隆等均可提示蛔蟲感染。如有合併症,則應根據相應的症狀、體徵和有關檢查結果酌情判斷;如出現膽絞痛、膽管炎、胰腺炎時應考慮腸蛔蟲病併發症的可能性;兒童患者腹痛嘔吐腹脹、停止排大便與排氣,捫及腹部條索狀腫塊時應注意蛔蟲性腸梗阻的可能性。

(3)農村收穫季節,出現集體人羣突發性發熱咳嗽哮喘而排除其他原因後,可結合病史、體徵,考慮急性蛔蟲幼蟲所致肺炎的可能性。

(4)如腸內僅有雄蟲寄生而糞中蟲卵陰性時(佔感染者3%~5%),可用驅蟲藥物行診斷性治療。

4.13.2 實驗室及輔助檢查

糞便塗片查蟲卵是最簡單、快速、可靠的腸蛔蟲病確診依據。酌情選擇下列檢查有助於診斷,如胃腸吞鋇檢查可顯示蛔蟲形態與數量;腹部X線平片對診斷蛔蟲性腸梗阻或腸穿孔腹膜炎有重要價值;十二指腸引流液查見蟲卵是膽道蛔蟲病的直接證據等。

4.14 鑑別診斷

蛔蟲病常無特徵性表現,易與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腸繫膜淋巴結炎等疾病相混淆。若出現合併症時臨牀表現複雜,容易誤診。應緊密結合患者年齡、病情發展變化,全面分析,以便及早診斷與治療。

內臟幼蟲移行症(visceral larva migrans)診斷較難。其原因在於蛔蟲幼蟲侵襲部位和病程變化較大,侵入體內的幼蟲難以找到等。因而患者與狗、貓等動物接觸史,或食物污染史等有助於診斷。間歇發熱、肺部症狀肝大及血嗜酸性粒細胞持續增高者,可疑幼蟲移行症。皮內試驗補體結合試驗熒光抗體試驗等血清檢查對診斷均有一定幫助,但應注意排除交叉反應所致假陽性的可能性。若在嗜酸性肉芽腫活組織內查見蛔蟲幼蟲,可作爲確診的依據。但蟲種不易鑑別,豬蛔蟲幼蟲、鞭蟲、鉤蟲血吸蟲絲蟲病毒真菌等病原所引起的嗜酸性細胞增多症,也應與蛔蟲病鑑別。

4.14.1 鉤蟲病所致呼吸道和消化道損害

鉤蟲幼蟲在肺部移行,患者可有咳嗽咳痰痰中帶血,常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性症狀。嚴重者有劇烈的乾咳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哮喘,甚至大量咯血。病程可持續1周~2周,如發生“遷延移行”現象,病情可反覆。[6]

早期可出現消化功能紊亂,如噁心嘔吐腹瀉等,腹瀉呈黏液樣或水樣便;可引起上腹脹痛、陣發性加劇,也可呈刀割樣痛、鑽痛或絞痛,有的放射至腰背部;成蟲咬傷可造成腸黏膜散在性出血和小潰瘍,有時病變可累及黏膜下層甚至肌層.引起消化道出血、排黑便、柏油便、血便或血水便,有的伴有嘔血,引起輕、中、重度貧血。嬰幼兒如長期患鉤蟲病,可造成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6]

4.14.2 支氣管哮喘

刺激咳嗽爲特徵,灰塵、油煙、冷空氣等容易誘發咳嗽,常有家庭或個人過敏疾病史。臨牀表現爲反覆發作的喘息、氣急、咳嗽胸悶,常在夜間或凌晨發作加重。多數患者可自行緩解或經治療後緩解。對抗生素治療無效,支氣管激發試驗陽性[6]

4.14.3 肺炎

常見症狀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症狀加重,並出現膿性痰或血痰,伴或不伴胸痛。病變範圍大者可有呼吸困難、呼吸窘迫。大多數患者發熱。早期肺部體徵無明顯異常,重症者可有呼吸頻率增快,鼻翼扇動,發紺。肺實變時有典型的體徵,如叩診濁音、語顫增強和支氣管呼吸音等,也可聞及溼性囉音。[6]

4.14.4 消化性潰瘍

腹痛或不適爲主要症狀,常具下列特點:1.慢性過程,病史可達數年或十餘年;2.週期性發作,發作可爲數週或數月,緩解期亦長短不一,發作有季節性,多在冬秋和冬春之交發病3.部分患者有與進餐相關的節律性上腹痛,如飢餓痛或餐後痛;4.腹痛可被抑酸或抗酸劑緩解。[6]

4.14.5 潰瘍性結腸炎

反覆發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是主要臨牀症狀[6]

4.14.6 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

患者多有潰瘍病史,多發於飽食後,患者突發上腹部劇痛,呈“刀割樣”,腹痛迅速波及全腹,面色蒼白、出冷汗,常伴有噁心嘔吐。嚴重時可伴有血壓下降。[6]

4.14.7 膽結石

疼痛位於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陣發性,或者持續疼痛陣發性加劇,但無鑽頂樣疼痛。可伴有噁心嘔吐,多數病人僅在進食過多、喫肥膩食物、工作緊張或休息不好時感到上腹部或右上腹隱痛B超可見膽囊內有結石影。[6]

4.14.8 急性膽囊炎

急性發作呈陣發性絞痛,夜間發作常見,飽餐、進食肥膩食物常誘發發作。疼痛放射到右肩、肩胛和背部。伴噁心嘔吐厭食便祕消化症狀B超可見脹大和充滿積液的膽囊[6]

4.14.9 腸套疊

腸套疊的三大典型症狀腹痛血便腹部腫塊。表現爲突然發作劇烈的陣發性腹痛,伴有嘔吐和果醬樣血便[6]

4.14.10 急性闌尾炎

多以轉移腹痛爲特點,部分病例腹痛一開始位於右下腹,並持續加重。發病早期可出現厭食噁心和嘔吐,但程度較輕。[6]

4.15 蛔蟲病的治療

蛔蟲病分爲驅蟲治療和併發症的處理,最基本的是驅蟲治療。

4.15.1 驅蟲治療

對病人和帶蟲者進行驅蟲治療,是控制傳染源的重要措施。驅蟲治療既可降低感染率,減少傳染源,又可改善兒童的健康狀況。驅蟲時間宜在感染高峯之後的秋、冬季節,學齡兒童可採用集體服藥。由於存在再感染的可能,所以,最好每隔3~4個月驅蟲一次。對有併發症的患者,應及時送醫院診治,不要自行用藥,以免貽誤病情。

目前常選用下列驅蟲藥物治療。

4.15.1.1 阿苯達唑

是廣譜、高效、低毒的苯咪唑類抗蟲藥物之一。其作用機制主要是阻斷蟲體對葡萄糖的攝取,導致糖原耗竭與腺苷磷酸生成減少,使蟲體麻痹。驅蛔蟲作用較緩慢,常於用藥後2~4天蛔蟲才從糞便排出。嚴重感染者需多次治療方可治癒。治療過程中可因蛔蟲躁動而併發膽道蛔蟲病阿苯達唑成蟲、蚴蟲及蟲卵均有殺滅作用,成人及2歲以上兒童劑量爲400mg(200mg/片),頓服,或l天內分2次服。可於驅蟲後10天重複給藥1次。本品不良反應發生率爲6%~10%,多於服藥後2~3天出現頭昏失眠噁心嘔吐口乾、食慾下降及乏力等,可於48h內自行消失。有癲癇史者慎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及2歲以下幼兒禁用本品。

廣譜驅蟲藥阿苯達唑腸道寄生蟲病的首選治療藥物,成人與2歲以上兒童,400mg,頓服[7]

4.15.1.2 甲苯達唑

本品爲廣譜驅蟲劑,對蛔蟲有較好療效。其作用機制與阿苯達唑相似。用法爲200mg,頓服,蟲卵陰轉率可達80%;或100mg/次,3次/d,連服3天,蟲卵陰轉率可達95%以上。不良反應少,僅少數患者出現頭昏及輕微胃腸道反應,無須處理可自行消失。孕婦禁用,2歲以下幼兒不宜服用。

本品與左旋咪唑的複合製劑甲苯達唑/左旋咪唑又稱複方甲苯達唑(速效腸蟲淨)。每片含甲苯達唑100mg、左旋咪唑25mg。成人2片,頓服,可增強療效,減少不良反應

4.15.1.3 噻嘧啶(雙萘羥酸噻嘧啶

該藥爲廣譜驅線蟲藥,可抑制神經肌肉傳導,引起蛔蟲痙攣性收縮麻痹,安全排出體外,驅蟲作用快。劑量爲500mg,兒童劑量基質)10mg/kg體重頓服,蟲卵陰轉率超過90%。不良反應輕微。

4.15.1.4 哌嗪(piperazine)

具有抗膽鹼作用,可阻止蛔蟲肌肉神經傳導。有毒性低、療效好、安全範圍大等特點。劑量爲3g/次,1次/d,連服2天或3天;兒童爲80~150mg/(kg·d),分2次服,或晚上頓服,連服2天。服藥後排蟲率超過90%。嚴重感染者可連續用藥3天或4天,1周後還可重複治療。不良反應輕微,少數患者可出現頭昏頭暈噁心嘔吐腹瀉等,常不必處理而在短期自行消失。過量服用後可有肌無力,或四肢肌肉強直過敏性紫癜血清病神經精神症狀等嚴重不良反應。肝腎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本品。

4.15.1.5 左旋咪唑

左旋咪唑抑制蛔蟲肌肉琥珀脫氫酶活性,導致肌肉能量產生減少,蟲體麻痹而被排出體外。劑量爲150~200mg,兒童爲2.5mg/kg體重頓服。服本藥後偶可出現中毒性腦病,故應慎用。

4.15.1.6 伊維菌素

本品是阿弗米丁鏈黴菌產生的一種抗生素,屬大環內酯結構,可抑制蛔蟲神經肌肉信息傳遞,導致蟲體麻痹因而有驅蟲作用。口服吸收好,半衰期爲12h,其代謝產物於2周內從糞便排出。用法爲100μg/(kg·d),連服2天,治癒率近100%。不良反應很少。

近年用哌嗪吡喹酮等治療蛔蟲的療效也較好,糞便檢查蟲卵陰轉率超過80%,有報道達100%。苦楝根皮提取的川楝素使君子仁也有驅蟲作用

4.15.2 併發症的處理

4.15.2.1 膽道蛔蟲病

可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以解痙、止痛、驅蟲纖維內鏡取蟲爲主。解痙止痛常用阿托品1mg,異丙嗪25~50mg,肌內注射;必要時可用哌替啶50mg,肌內注射。口服食醋100~200ml也可緩解疼痛。早期及時有效使用驅蟲藥物,可防止復發,減少嚴重併發症。近年有報道用蟲體肌肉麻痹驅蟲劑,在止痛治療的同時也可驅蟲。也有用阿苯達唑維拉帕米治療,達到迅速止痛與完全殺蟲的顯著效果。內科治療24h無效,或病情加重;膽道蛔蟲嵌頓者,需外科手術治療。也可藉助於內鏡緊急取蟲,效果好,住院時間短。有發熱者可能有繼發細菌感染,應適當加用抗菌藥物

4.15.2.2 蛔蟲性腸梗阻

按照一般腸梗阻治療原則處理,包括禁食、胃腸減壓、解痙止痛、靜脈補液、糾正脫水代謝性酸中毒。不全性腸梗阻者,腹痛緩解後服豆油花生油可鬆懈蛔蟲團,然後驅蟲治療。如積極內科治療1~2天無好轉,不完全性腸梗阻發展爲完全性腸梗阻者,應立即手術治療。

4.15.2.3 其他

併發蛔蟲闌尾炎、腸穿孔急性化膿性膽管炎、單發性肝膿腫出血壞死胰腺炎者,均應儘早手術治療。

4.15.3 其他治療

蛔蟲幼蟲移行症時以對症治療爲主,用氨茶鹼等解除支氣管痙攣,可待因等鎮咳。重症(呼吸困難、發紺)者,應予吸氧,並用氫化可的松100~200mg靜脈滴注,療程3~5天。合併細菌感染時給予抗菌藥物治療。枸櫞酸乙胺嗪海羣生)可使症狀較快緩解或消失,用量爲8~10mg/(kg·d),分3次服,療程7~10天。可與抗組胺藥物合用。

4.16 預後

蛔蟲病一般預後良好。有膽道蛔蟲病等嚴重併發症可影響健康。幼兒蛔蟲性腸梗阻蛔蟲窒息等未能及時診斷與治療者可危及生命

由於存在再感染的可能,所以,最好每隔3~4個月驅蟲一次。

4.17 蛔蟲病的預防

4.17.1 控制傳染源

驅除人體腸道內的蛔蟲控制傳染源的重要措施。應積極發現、治療腸蛔蟲病患者,對易感者定期查治。尤其是幼兒園、小學及農村居民等,抽樣調查發現感染者超過半數時可進行普治。在感染高峯後2~3個月(如冬季或秋季),可採集體服用驅蟲藥物。驅出的蟲和糞便應及時處理,避免其污染環境

4.17.2 注意個人衛生

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後洗手;不飲生水,不食清潔的瓜果;勤剪指甲;不隨地大便等。對餐館及飲食店等,應定期進行衛生標準檢查,禁止生水製作飲料等。

4.17.3 加強糞便管理

對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不用生糞便施肥,防止糞便污染環境是切斷蛔蟲傳播途徑的重要措施。在使用水糞做肥料的地區,可採用五格三池貯糞法,使糞便中蟲卵大部分沉降在池底。由於糞水中游離氨的作用和厭氧發酵,蟲卵可被殺滅,同時也會增加肥效。利用沼氣發酵,既可解決農戶照明、煮飯;又有利糞便無害化處理。可半年左右清除一次糞渣。此時,絕大部分蟲卵已失去感染能力。在用於糞做肥料的地區,可採用泥封堆肥法,三天後,糞堆內溫度可上升至52℃或更高,可以殺死蛔蟲卵。搞好衛生環境,不放牧豬等。

4.18 相關藥品

氧、磺胺胰酶阿苯達唑葡萄糖腺苷左旋咪唑哌嗪伊維菌素吡喹酮川楝素阿托品異丙嗪、哌替啶、維拉帕米氨茶鹼茶鹼、可待因、氫化可的松可的松乙胺嗪組胺

4.19 相關檢查

尿澱粉酶澱粉酶

5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21.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70.
  5. ^ [5]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74-178.
  6. ^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WS/565—2017 蛔蟲病診斷[Z].2017-8-1.
  7. ^ [7]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6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