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濟總錄》

宋 政府組織編寫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痰飲統論

論曰人之有形,借水飲以滋養;水之所化,憑氣脈以宣流,蓋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三焦調適,氣脈平勻,則能宣通水液,行入於經。化而爲血,溉灌周身,三焦氣澀,脈道閉塞。則水飲停滯,不得宣行,聚成痰飲,爲病多端。古方論飲病有四。即痰飲懸飲溢飲支飲也。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水流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其人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此即見飲疾大概多爲此者,然又有五飲。及水在五臟,病各立名不同,與夫聚而不散曰留飲;僻於脅肋癖飲;流移不定曰流飲;沉伏於內曰伏飲;因酒而成曰酒癖。寒多即曰冷痰。熱多即曰熱痰,病雖多端,悉由三焦不調,氣道痞澀而生病焉。是以氣行即水行。氣滯即水滯,故知飲之爲病。在人最多,善療此者,要以宣通氣脈爲先,則水飲無所凝滯。所以治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以人之氣血得溫則宣流也。及其結而成堅癖,則兼以消痰破飲之劑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