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飲

飲證 中醫內科學 四飲 中醫學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ì yǐn

2 英文參考

anasarcous fluid reten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溢飲(anasarcous fluid retention[1])爲病名[2]。是指以頭面、下肢或全身浮腫,畏冷,乏力等爲主要表現的疾病[2]四飲之一[2]

4 溢飲病因病機

多因大渴暴飲過多,或水氣溢於肢體肌表所致[2]外感風寒玄府閉塞,以致肺脾輸布失職,水飲流溢四肢肌膚,水寒相雜爲患,若飲鬱化熱,則可見飲溢體表,熱鬱於裏之候[3]表裏俱寒的,多爲宿有寒飲,復加外寒客表所致,如支飲遇寒觸發而見形體浮腫者應與溢飲互參[3]表寒裏熱者,可見於新發之飲病,應與風水表實證互參[3]

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

5 溢飲症狀

身體疼痛而沉重,甚則肢體浮腫惡寒無汗,或有喘咳,痰多白沫,胸悶乾嘔,口不渴,舌苔白,脈弦緊[3]

6 證候分析

水飲流溢四肢體表,則身體重痛、浮腫風寒束表,故惡寒無汗寒飲內伏,上逆迫肺,則喘咳、痰多白沫、胸悶乾嘔。口不渴,苔白,脈弦緊,爲表裏俱寒之象。[3]

7 治法

發表化飲[3]

溫肺化飲,發汗去邪[3]

8 溢飲的治療

治療溢飲方用大青龍湯小青龍湯桂苓神術湯[3]

小青龍湯[備註]小青龍湯(《傷寒論》):麻黃桂枝芍藥甘草乾薑細辛半夏五味子加減。本方發表溫裏,用於表寒裏飲之證。藥取麻黃桂枝解表散寒;乾薑細辛溫化寒飲半夏甘草化痰利氣;佐以五味子白芍,使散中有收。肢體浮腫明顯,尿少,可配茯苓豬苓澤瀉等利水祛飲。若伴有發熱煩躁、苔白兼黃,爲表寒外束,內有鬱熱,可加石膏以清內熱。寒象不著者,去乾薑細辛處方可改用大青龍湯意以發表清裏。[3]

9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75.
  3. ^ [3]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83-8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