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匯補》

清 李用粹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消渴

大意

二陽結。謂之消渴。(內經二陽者。手陽明大腸。主津液足陽明胃。主血氣。津血不足。發爲消渴。(入門)

內因

水之本在腎。末在肺。(內經真水不竭。何渴之有。人惟酒色是耽。辛熱太過。或以甘肥爆炙適其口。或以丹砂玉石濟其私。於是火炎上燻。津液乾枯而病生焉。

外候

上消者。心也。多飲少食。大便如常。溺多而頻。中消者。脾也。善渴善飢。能食而瘦。溺赤便閉。下消者。腎也。精枯髓竭。引水自救。隨即溺下。稠濁如膏。(醫鑑)

三消移熱

上消於心。移熱於肺。中消於脾。移熱於胃。下消於腎。移熱於膀胱傳染既久。腸胃合消。五臟乾燥。(辨疑)故上輕中重下危。(入門)

三消傳變

凡消病火炎日久。氣血凝滯。能食者。末傳腦疽背癰。不能食者。末傳噎膈鼓脹。皆不治之症也。(總錄)

死症

上消心火亢極。肺金受囚。飲一溲二者死。中消胃陽獨旺。脾陰困敗。下利而厥。食已善飢者死。下消腎陰枯涸。邪火煎熬。精溺時泄。如油如脂者死。

脈法

胃脈浮數者消谷肺脈滑數者消渴。大率數大者生。細微者死。沉小者生。牢實者死。

治法

治宜補腎水。瀉心火。除腸胃燥熱。濟身中津液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澀。則病自已矣。(玉機)

血分氣分

氣分渴者。因外感傳裏。或過食香燥。熱耗津液。喜飲冷水。當與寒涼滲利以清其熱。熱去則陰生。而渴自止。血分渴者。因內傷勞役。精神耗散。胃氣不升。或病後亡津。或餘熱在肺。口乾作渴。喜飲熱湯。當與甘溫酸劑以滋其陰。陰生則燥除而渴自止。(入門)

治宜滋補

初起宜養肺清心。久病宜滋腎養脾。蓋五臟津液。皆本乎腎。故腎緩則氣上升而肺潤。腎冷則氣不升而肺枯。故腎氣丸消渴良方也。又五臟精華。悉運乎脾。脾旺則心腎相交。脾健而津液自化。故參苓白朮散爲收功神藥也。(匯補)

治無太峻

上消中消。治之太急。久成中滿之症。所謂上熱未除。中寒復起也。

用藥

上消初起。人蔘竹葉湯。久則麥冬飲子中消初起。加減甘露飲。久則錢氏白朮散下消初起。生地飲子。久則小八味丸。若心腎不交。水下火上。無以蒸氣而消者。桂附八味丸。若脾胃虛衰。不能交媾水火。變化津液而渴者。參苓白朮散。夏月伏暑心胞。患消渴者。香薷散主之。其他如繰絲湯、天花粉蘆根汁、淡竹葉麥冬知母牛乳。皆消渴之神藥也。不可不審。

消渴選方

人蔘竹葉湯上消屬實者。人蔘淡竹葉炙甘草麥門冬梔子黃連黃芩麥冬飲子上消屬虛者。人蔘麥門冬五味子茯神生地幹葛炙甘草花粉知母(各等分竹葉(十四片)水煎生津甘露飲(加減)治中消屬實。石膏(二錢半)甘草升麻人蔘(各一錢)知母(二錢)桔梗山梔(各一錢)蘭葉麥冬當歸(各五分)白豆蔻白芷連翹(各一錢)黃連木香藿香(各三分)柴胡(三分)爲末。浸餅捏作餅子。曬乾。每服杵碎二錢末。隨津嚥下。此方制治之緩。不惟不成中滿。亦不作癰疽下消矣。錢氏白朮散中消屬虛者。人蔘白朮茯苓藿香甘草(各一兩)幹葛(二兩)桔梗(五錢)白蜜(十匙)生地黃飲子下焦虛炎者。人蔘生地熟地麥冬天冬石斛五味子枇杷葉甘草茯苓磁石薺丸治強中消渴。不交精泄者。薺大豆茯苓磁石玄蔘石斛花粉地骨皮鹿茸(各一兩)沉香人蔘(各五錢)熟地(四兩)豬腎一具。煮爛。搗和蜜丸。空心鹽湯下。加味地黃丸六味丸麥冬五味。一方水梨取汁。和蜜熬成。不時調服。或藕汁亦妙。一方消渴能食。防其將生癰疽。用忍冬不拘根莖花葉。酒浸火煨曬乾。入甘草花粉爲末。蜜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