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內科消渴病的上消、中消、下消的合稱·三消
三消亦稱三痟,爲內科消渴病的上消、中消、下消的合稱[1]。《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三:“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腎。……一則飲水多而小便少者,痟渴也。二則喫食多而飲水少,小便少而黃赤者,痟中也。三則飲水隨飲便下,小便味甘而白濁,腰腿消瘦者,痟腎也。”《丹溪心法》分三消爲上消、中消、下消,《景嶽全書·雜證謨》謂:上消者,渴證也,大渴引飲,隨飲隨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陽明之火皆能燻炙而然,故又謂膈消也。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飢,不爲肌肉,而日加削瘦,其病在脾胃、又謂之消中也。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黃赤,爲淋爲濁,如《景嶽全書·雜證謨》:“三消之病,三焦受病也。上消者,渴證也。大渴引飲,隨飲隨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陽明之火皆能燻炙而然。故又謂膈消也。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飢不爲肌肉而日加消瘦,其病在脾胃,又謂之消中也。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黃赤爲淋爲濁,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漸消瘦,其病在腎,故又名腎痟也。”
4.1 上消
消渴的一種[2]。又稱膈消、消心。是指上焦燥熱,以多飲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爲主要表現的消渴[3]。多因心肺火熾所致。
詳見上消條。
4.2 中消
中消(middle consumption)爲病名[4]。消渴的一種。又稱消中、痟中、消脾。是指以善飢多食,形體消瘦爲主要表現的消渴。可見於甲亢、糖尿病等。
詳見中消條。
4.3 下消
下消爲病名[5]。見《丹溪心法·消渴》。爲內科消渴病之一。《聖濟總錄》稱消腎,《醫學綱目》稱腎消。多因腎衰不攝所致。患者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或尿甜,頭暈目眩,耳鳴,視物模糊,口乾脣燥,失眠心煩,舌紅無苔,脈沉細數[6][7]。
《醫學綱目》卷二十一:“下消者,經謂之腎消。腎消者,飲一溲二,其溲如膏油。”
詳見下消條。
4.4 關於消渴
消渴(consumptive thirst[8])爲病名[9]。《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亦作痟渴。是指以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或尿濁、尿有甜味爲特徵的病證。嚴重時可出現神經衰弱、繼發性急性感染、肺結核、高血壓、腎及視網膜等微血管病變,最後出現酮症酸中毒、昏迷,甚至死亡[10]。
(1)消渴泛指以多飲、多食、多尿爲主要表現的疾病[11]。出
(2)消渴指口渴,多飲,多尿而小便甜的病證。《外臺祕要》卷十一:“渴而飲水多,小便數,無脂似麩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本證即現代所稱糖尿病。
(3)消渴指以口渴,尿少爲主症的一種消渴病。《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三:“夫痟渴者,爲雖渴而不小便也。”
根據症狀及病情發展階段的不同,消渴可分爲上、中、下三消。其中口渴引飲爲上消、善飲易食爲中消、飲一溲一爲下消。多因過食甘肥及情志失調,引起臟腑燥熱、陰虛火旺所致。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欲過度爲其主要病因,陰虛燥熱爲其主要病機,亦有氣陰兩傷,陰陽俱虛,甚至變生他疾,尤以癰疽之類爲常見。
在治療時除了滋陰治本,清熱治標外,其他情況均當兼顧,還可以配合單方草藥,結合生活調理,以提高療效。鍼灸治療消渴,對於早、中期患者及輕型患者效果較好,對病程長而病重者應配合藥物治療。
消渴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糖尿病。而尿崩症具有多飲、多尿等症狀,亦可參照治療。神經性多尿、急性熱病之煩渴等,也均屬本症範疇。
詳見消渴條。
5 兒科消上、消肌、消濁的合稱·三消
小兒消渴爲病證名,爲津液枯燥,虛熱內盛的小兒病證。臨牀以口渴、飲多、食多、尿多而消瘦爲特徵。《幼科鐵鏡》:“三消之症,實熱者少,虛熱者多,不足之症……始而心肺消渴,或脾胃消中,或腎水消濁。傳染日久,則腸胃合消,五臟乾燥、精神疲怠,以致消瘦四肢。”臨牀分消上、消肌、消濁三證。[12]
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5.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2.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8.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9.
- ^ [6]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49-253.
- ^ [7]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6-108.
- ^ [8]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86.
- ^ [10]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1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01.
- ^ [1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