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 381-2012 囊尾蚴病的診斷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 衛生標準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S 381-2012 náng wěi yòu bìng de zhěn duàn

2 英文參考

WS 381-2012 Diagnosis of cysticercosis

ICS 11.020

C 6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

WS 381-2012

囊尾蚴病的診斷》(Diagnosis of cysticercosis)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於2012年6月4日發佈,自2012年10月15日起實施

WS 381-2012 囊尾蚴病的診斷

3 前言

本標準按照GB/T 1.1 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

本標準除第6章爲推薦性條款外,其餘爲強制性條款。

本標準由衛生部寄生蟲病標準專業委員會提出。

本標準起草單位:山東省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甄天民、楊豔君、李登俊、葛凌雲、劉新、戴偉、鄧緒禮、官亞宜、陳穎丹、許隆祺。

囊尾蚴病的診斷

4 1 範圍

本標準規定囊尾蚴病的診斷依據、診斷原則、診斷和鑑別診斷。

本標準適用於全國各級醫療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囊尾蚴病的診斷。

5 2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於本文件。

2.1

尾蚴cysticercus

囊蟲  bladder worm

帶絛蟲(Taenia)的幼蟲

2.2

囊尾蚴病  cysticercosis

豬囊尾蚴病

囊蟲病

帶絛蟲(Taenia solium)囊尾蚴寄生人體所致的疾病。根據囊尾蚴寄生部位,囊尾蚴病主要分爲腦囊尾蚴病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眼囊尾蚴病、其他部位囊尾蚴病和混合型囊尾蚴病(參見附錄A)。

6 3 診斷依據

6.1 3.1 流行病學

帶絛蟲病、囊尾蚴病流行區旅居史、或有帶絛蟲病(糞便中排白色節片)史,或有與帶絛蟲患者密切接觸史(參見附錄B)。

6.2 3.2 臨牀表現

3.2.1  皮下或肌肉結節(參見附錄C)。

3.2.2頭痛頭暈癲癇發作等神經系統精神症狀(參見附錄C)。

3.2.3  視力障礙,重者可失明單眼損害較多見(參見附錄C)。

3.2.4排除其他病因所致臟器損害的臨牀表現(參見附錄C)。

6.3 3.3 病原學檢查

手術摘除的結節經壓片法、囊尾蚴孵化試驗和病理組織學檢查發現囊尾蚴(見附錄D)。

6.4 3.4 免疫學檢測

血清腦脊液尾蚴免疫學檢測特異性抗體陽性(見附錄D)。

6.5 3.5 影像學表現

3.5.1  皮下或肌肉B超檢查顯示囊尾蚴病典型影像(參見附錄E)。

3.5.2  顱腦CT、MRI顯示腦內有非典型性囊尾蚴影像(參見附錄E)

3.5.2.1  顱腦CT、MRI顯示非典型異常影像

3.5.2.2  顱腦CT、MRI顯示囊尾蚴病典型影像

3.5.3  眼B超檢查顯示囊尾蚴病典型性影像(參見附錄E)。

6.6 3.6 診斷性治療或病原治療反應

診斷性治療有效或有病原治療反應

7 4 診斷原則

綜合流行病學史、臨牀表現、實驗室檢查影像檢查以及診斷性治療結果等予以診斷。

8 5 診斷

8.1 5.1 疑似病例

5.1.1  皮下或肌肉囊尾蚴病

同時符合3.1和3.2.1。

5.1.2  腦囊尾蚴病

5.1.2.1  同時符合3.1和3.2.2。

5.1.2.2  同時符合3.1和3.5.2.1。

5.1.3  眼囊尾蚴病

同時符合3.1和3.2.3。

5.1.4  其他部位囊尾蚴病

同時符合3.1和3.2.4。

5.1.5  混合型囊尾蚴病

符合5.1.1、5.1.2、5.1.3、5.1.4中任兩項及以上者。

8.2 5.2 臨牀診斷病例

5.2.1  皮下或肌肉囊尾蚴病

同時符合5.1.1和3.4。

5.2.2 腦囊尾蚴病

5.2.2.1  同時符合3.4和5.1.2.1。

5.2.2.2  同時符合3.5.2.2和5.1.2.1,

5.2.2.3  同時符合3.6和5.1.2.1。

5.2.2.4  同時符合3.4和5.1.2.2。

5.2.2.5  同時符合3.6和5.1.2.2。

5.2.3  眼囊尾蚴病

5.2.3.1  同時符合3.4和5.1.3。

5.2.3.2  同時符合3.5.3和 5.1.3。

5.2.4  其他部位囊尾蚴病

同時符合3.4和5.1.4。

5.2.5  混合型囊尾蚴病

同時符合3.4和5.1.5。

8.3 5.3 確診病例

5.3.1  皮下或肌肉囊尾蚴病

同時符合3.3和5.2.1。

5.3.2  腦囊尾蚴病

5.3.2.1  同時符合3.3和5.2.2.1。

5.3.2.2  同時符合3.3和5.2.2.2。

5.3.2.3  同時符合3.3和5.2.2.3。

5.3.2.4  同時符合3.3和5.2.2.4。

5.3.2.5  同時符合3.3和5.2.2.5。

5.3.3  眼囊尾蚴病

5.3.3.1  同時符合3.3和5.2.3.1。

5.3.3.2  同時符合3.3和5.2.3.2。

5.3.4  其他部位囊尾蚴病

同時符合3.3和5.2.4。

5.3.5  混合型囊尾蚴病

同時符合3.3和5.2.5。

9 6 鑑別診斷

應與皮下脂肪瘤、顱腦其他寄生蟲感染以及腦膿腫腦轉移瘤、膠質細胞瘤、腦結核瘤、腦炎、原發性或其他繼發性癲癇疾病相鑑別(參見附錄F)。

10 附錄A(資料性附錄) 病原學

鏈狀帶絛蟲(Taenia soloum Linnaeus,1785)也稱豬帶絛蟲。人是其唯一的終宿主成蟲寄生在人的小腸上段’成熟孕節包含人量蟲卵隨糞便排出。當其蟲卵或孕節被豬、野豬中間宿主吞食後引起豬囊尾蚴病。當人誤食生的或未煮熟的含囊尾蚴豬肉後,囊尾蚴在人小腸內經消化液作用,六鉤蚴從蟲卵逸出並鑽入腸壁,經血循環淋巴系統到達宿主身體各處寄生,引起人體囊尾蚴病。囊尾蚴人體危害遠大於成蟲人體寄生的囊尾蚴數目可由一個至成千上萬個不等,寄生的部位很廣,常見的部位爲皮下、肌肉、腦和眼,其次爲心臟、舌肌、口腔黏膜下、肝臟、肺臟、乳房脊髓等。

尾蚴代謝產物及毒素可引起明顯的局部組織反應並誘發機體免疫應答組織中的囊尾蚴周圍常有細胞浸潤,之後發生纖維性變幷包裹囊尾蚴,死亡的囊尾蚴逐漸鈣化。在病原治療藥物作用下蟲體死亡後,周圍組織炎性反應明顯。

尾蚴形狀大小寄生部位和數量而異,通常皮下、肌肉中的豬囊尾蚴約如黃豆大小,爲乳白色半透明囊狀物;囊內充滿液體,囊壁分兩層,外爲皮層,內爲間質層,有一向內翻卷收縮的頭節

11 附錄B(資料性附錄) 流行病學

在全世界分佈廣泛,歐洲、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的許多國家均有本病流行.在我國,凡有豬帶絛蟲病流行的地區均有囊尾蚴病發生,以東北、西北、華北地區,尤以河南及山東較多.

帶絛蟲患者囊尾蚴病的唯一傳染源人體感染囊尾蚴病的方式有三種:

a)  自體內感染,即患者體內已經有成蟲感染,當遇到反胃嘔吐時,腸道的逆蠕動可將孕節反推入胃中引起自身感染

b)  自體外感染,患者誤食自己排出的蟲卵而引起再感染

c)  異體感染,誤食他人排出的蟲卵引起。

生豬飼養方法不當,含豬帶絛蟲蟲卵的糞便污染環境、使豬感染尾蚴和人食肉方式不當、不良衛生習慣均可導致傳播感染

12 附錄C(資料性附錄) 臨牀表現

C.1  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

位於皮下、黏膜下、肌肉0.5 cm~1.5cm的結節,數目可由1個至數百個。皮下或黏膜下結節多爲橢圓形或圓形(如口腔黏膜下),與周圍組織無粘連,無壓痛,硬度近似軟骨。結節以軀幹、頭、頸部、上肢和下肢上部較多,常分批出現,可逐漸自行消失。肌肉寄生數量多時,可出現肌痠痛無力、發脹、麻木或假性肌肥大症等。

C.2  腦囊尾蚴病

臨牀症狀複雜多樣,多數病程緩慢,少數病例發病急,甚至可引起猝死神經損害的程度通常取決於囊尾蚴數目和寄生部位所致的機械性損傷、炎性和中毒反應。臨牀表現可有顱內壓增高神經系統定位體徵、癲癇精神障礙及記憶力下降等。癲癇發作約佔腦囊尾蚴病的80%,可以是大發作、小發作、精神運動性發作。顱內壓增高者佔40%~50%,表現爲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視力障礙及視乳頭水腫或伴出血。囊尾蚴寄生於第四腦室者,常有頸項強直、強迫頭位,稱Bruns徵。如囊尾蚴堵塞腦脊液循環通路,可引起急性顱內壓增高,導致腦疝,危及生命

C.3  眼囊尾蚴病

單眼受累。囊尾蚴寄生視網膜者可引起視力障礙乃至失明,常爲視網膜脫落的原由。囊尾蚴寄生玻璃體或前房時,可有飛蚊症或黑影飄動感。寄生於眼結膜下、眼瞼眼外肌者可出現局部充血、瞬目反應增多、流淚、發癢等,並可發現囊腫。當蟲體死亡後,蟲體分解物的刺激可導致色素膜、視網膜脈絡膜炎症,玻璃體混濁,或併發白內障青光眼失明

C.4  其他部位囊尾蚴病

尾蚴寄生於椎管內者由於脊髓受壓迫而發生截癱感覺障礙、大小便失禁或尿瀦留等。寄生心臟、舌、口腔黏膜下、聲帶以及膈肌、肝、肺等器官時,引起相應的功能障礙。

C.5  混合型囊尾蚴病

具備以上任意兩種類型囊尾蚴病症狀、體徵。

13 附錄D(規範性附錄) 實驗室檢查

D.1  病原學檢查

D.1.1  壓片法

手術摘取皮下或肌肉組織內的結節,取出內囊,抽出囊液後置於兩載玻片之間,輕輕壓平,低倍鏡下檢查有無頭節,囊尾蚴頭節結構成蟲頭節相同,近似球形,具有被內外兩圈頭鉤圍繞的頂突和,1個吸盤。

D.1.2  囊尾蚴孵化試驗

手術摘除結節,輕提遠離頭節端外囊,剪一小口,剝離內囊,置於50%的膽汁生理鹽水中,於37℃溫箱中孵化,若爲活的囊尾蚴,10 min~60 min可見頭節伸出。此方法檢查尾蚴的存活情況。孵化12 h若無頭節伸出,可在顯微鏡下觀察其結構

D.1.3  病理組織學檢查

手術摘除的結節,用10%福爾馬林液固定,然後沖洗、用濃度遞增的酒精脫水石蠟包埋,切片機連續切片,厚度7 μm~l0μm。切片用二甲苯脫蠟,蘇木素一伊紅染色,顯微鏡下觀察頭節結構

D.2  免疫學試驗

D.2.1  樣本採集

採集患者靜脈血2 mL,分離血清或在無菌條件下行腰椎穿刺腦脊液1 mL~2 mL備檢。檢測標本及其處理按試劑盒說明進行操作及判斷結果。

D.2.2  間接紅細胞凝集試驗(indirect haemagglutination test,IHA)

D.2.2.1  原理

將可溶性抗原吸附紅細胞的表面,此即致敏作用吸附抗原紅細胞稱爲致敏紅細胞。在適宜條件下,致敏紅細胞與相應抗體相互作用發生特異性抗原抗體反應,出現肉眼可見的紅細胞凝集現象,稱爲間接紅細胞凝集試驗。

D.2.2.2  試劑配製

實驗用試劑配製方法如下:

a)  0.01 mol/L的pH6.4磷酸緩衝液(PBS);

b)  三氯化溶液  CrCl3·6H20 532 mg溶於100 mL蒸餾水,置4℃冰箱保存,臨用時作1:500稀釋;

c)  鞣酸溶液  稱取鞣酸100 mg,溶於20 mL蒸餾水中,置4℃冰箱保存,臨用時作1:20000稀釋;

d)10%戊二醛處理人“O”型紅細胞,臨用時以pH6.4 PBS洗滌2次,備用;

E)    健康兔血清  無菌抽取健康家兔心臟血液分離血清,56℃火活30min,並以人“O”型紅細胞吸收處理,冰箱保存

F)    0.5%兔血清(pH6.4 0.5%生理鹽水PNS)。

D.2.2.3  囊尾蚴抗原的製備

收集新鮮的豬囊尾蚴,在無菌條件下用2 mL的注射器收集囊液.然後以2500g離心30min,吸取上清液,置冰箱保存備用。

D.2.2.4  紅細胞致敏

取pH6.4 PBS 1mL及1:10的抗原1mL,加入試管中,再加入三氯化鉻稀釋液1mL,混勻後置37℃水浴5 min,取出後加入3 mL經2次洗滌的10%的醛化沉積紅細胞(0.3 ml),充分混勻,即刻加入1:20000鞣酸溶液1 mL,混勻,置37℃水浴致敏15 min,期間振搖1次~2次,取出後以1200g離心5 min,棄上清,再用0.5%兔血清洗滌致敏紅細胞兩次,最後將紅細胞加入40 mL O.5%兔血清中,使紅細胞濃度爲0.75%。

D.2.2.5  血清試驗

血清試驗過程如下:

a)  標本稀釋  採用96孔V型有機玻璃微量血凝板,每排8孔,每孔加入0.5%兔血清1滴

(50 μL),然後用0.025 mL金屬稀棒沾取被檢血清於第1孔內,作倍比稀釋至第7孔,第8

孔爲0.5%兔血清對照。每孔加入抗原致敏紅細胞1滴(50μL),置微型震盪器振搖2min,室

溫下放置1h,觀察結果;

b)  結果判斷  以1:8稀釋血清孔的紅細胞呈(++)凝集陽性,以紅細胞呈(++)凝集血清最大稀釋倍數爲陽性滴度。

D.2.3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D.2.3.1  原理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是將抗原抗體與酶相結合,使其保持免疫反應性和酶活性。經酶聯的抗原抗體與酶的底物處理後,由於酶的催化作用,使無色的底物或化合物產生水解、氧化或還原反應而顯色。比色測定反應溶液顏色的深淺。

D.2.3.2  試劑配製

實驗用試劑配製方法如下:

a)  10倍磷酸緩衝液(PBS)儲存液,使用時作1:10稀釋;

b)  洗滌液(PBS-T)  PBS 1000mL加吐溫-20 0.5mL即成;

c)  血清稀釋液(pH7.2)  0.05mol/L Na2HP0472mL,0.05mol/L KH2P0428mL.混合後再加0.85g NaCl和1:10的吐溫-20 0.5mL(也可不加吐溫-20);

d)  底物  0.2mol/L Na2HP04 2.4mL,0.1 mol/L枸櫞酸2.6mL,蒸餾水5mL,混勻後加入4mg鄰苯二胺,最後加人H202  15μL(臨用時現配);

e)  抗原製備同囊尾蚴間接血凝試驗

D.2.3.3  試驗方

以聚苯乙烯反應板爲載體,將1:2000稀釋的囊尾蚴抗原分別加入孔內,每孔中加入0.2mL,置溼盒內於37℃孵育箱2h,然後轉入4℃冰箱過夜,次日取出,洗滌3次(每次3min~5min)後加入1:50稀釋的病人血清0.2mL,至於37℃孵育箱2h,同上法洗滌3次,然後加入1:2000稀釋的酶結合物0.2mL,置37℃ 3h,沖洗3次,加底物溶液0.2mL,30min後加終止液,用酶標測定儀測定吸光度A值。

D.2.3.4  結果判斷

待檢血清孔A值≥健康對照血清孔平均A值的1.5倍爲陽性

D.2.4  循環抗原( circulating antigen,CAg)檢測

D.2.4.1  原理

單克隆抗體分別用作包被和酶標記抗體,採用雙抗體夾心法檢測囊尾蚴病患者血清腦脊液中的循環抗原

D.2.4.2  試劑盒組成

囊尾蚴病CAg檢測反應板(抗體包被酶標板),酶標抗CAg抗體,CAg陽性對照血清,CAg陰性對照血清,顯色劑A液,顯色劑B液,顯色終止液,濃縮PBS-T(20 mL/瓶,用前以蒸餾水稀釋20倍),聚乙二醇(PEG)6000(7.0g/包,1包,用前以100mL PBS-T液溶解)。

D.2.4.3  檢樣的預處理

CAg在血清腦脊液中已與抗體結合形成免疫複合物,須破壞抗體後方能檢測,作預處理如下:

a)  腦脊液  取腦脊液0.2mL沸浴5min,待冷至室溫後取0.1mL檢測;

b)  血清  取血清1.O mL加入等量7% PEG溶液混勻,室溫靜置20min,2000g離心沉澱30min,棄上清,將離心管倒置3min~5min,並用吸水紙除儘管口液體;沉澱物用0.1mLPBS-T和O.1mL蒸餾水重懸,沸浴5min,待冷至室溫後檢測

D.2.4.4  檢測程序

循環抗原檢測程序如下:

a)  加檢樣  將經過預處理的腦脊液血清加入反應孔中,0.1mL/孔,每板設陽性陰性血清對照及空白對照各1孔,37℃1h或43℃ 30min後置2℃~8℃過夜,洗3次,拍幹;

b)  加酶標記抗體  O.1mL/孔(空白孔不加),43℃ 30min或37℃ 2h後洗3次,拍幹;

c)  加底物溶液  每孔加顯色劑A、B液各1滴(50μL),室溫下避光反應15min~20min;

d)  加顯色終止液  0.05mL/孔。

D.2.4.5  結果判定

空白孔凋零,用酶標儀測定各孔A450,樣品孔A值大於陰性對照孔A值2.1倍者爲陽性陰性對照孔A值不足0.03者按0.03計算。

D.2.4.6  臨牀意義

CAg陽性表示患者體內有存活的蟲體,但部分棘球蚴病患者也可呈陽性,應注意臨牀鑑別;對初診病例除檢測CAg外,還應同時作抗體檢測,以免漏檢。

D.2.4.7  注意事項

對於腦型患者,可同時檢測血清腦脊液CAg,以提高檢出率。

D 2.5  短程抗體(immunoglobulin G4,IgG4檢測

D.2.5.1  試劑盒組成

抗原包被板、樣本稀釋液.抗人IgG,酶結合物、終止液、PBS-T固體洗滌劑、陰性對照、底物稀釋液、陽性對照、底物乾粉。

D.2.5.2  樣本稀釋

樣本稀釋如下:

a)  洗滌液及樣本稀釋液的配製  將每袋PBS-T固體洗滌劑用500mL蒸餾水充分溶解,作爲反應洗滌液和樣本稀釋液;

b)  樣本稀釋  若爲血清則直接進行加樣反應;若爲濾紙血,則按直徑1.1cm圓片加200μL樣本稀釋液,37℃浸泡2h(或4℃環境中過夜)備用。

D.2.5.3  操作程序

操作程序如下:

a)  加樣反應  取出所需量的反應板條,若爲血清樣本,每孔加樣本稀釋液2滴(約0.1 mL),再分別加入待檢血清10μL,混勻;若爲濾紙血樣本,則直接加入100μL已稀釋處理好的濾紙血即可。同時設陰性陽性空白對照各1孔,陰性陽性對照與血清樣本處理方法相同,空白對照孔僅加入樣本稀釋液2滴(約0.1 mL)。37℃避光反應90 min後甩去孔內液體,每孔注滿洗滌液,靜置30s後甩去,共洗5次,每次需靜置30s.最後一次拍幹;

b)  加酶結合物  除空白對照孔外,其餘每孔加酶結合物2滴(約0.1mL),37℃避光反應90min後甩去孔內液體,如上洗滌,拍幹;

c)  顯色反應將底物乾粉完全溶解於底物稀釋液中,混勻,每孔加入底物溶液2滴(約O.1mL),37℃下避光顯色30min。加終止液1滴(約0.05mL),混勻。

D.2.5.4  結果判斷

結果判斷如下:

a)  肉眼觀察  陰性對照無色,陽性對照呈黃色,表示試驗有效。待檢孔呈無色表示該標本陰性,待檢孔呈黃色表示該標本陽性.

b)  儀器判斷  以空白對照調零,用酶標儀於405nm波長讀取A值,待檢孔A值大於陰性對照A值2.1倍者爲陽性。當陰性對照A值低於0.05時按0.05計算。

D.2.5.5  臨牀意義

尾蚴特異性IgG4的檢出與體內囊尾蚴的存活有一致性,機體感染尾蚴後血清特異抗體水平顯著升高,尤以特異的IgG4爲主,感染消除後特異抗體可持續存在,但特異的IgG4會迅速降低或消失。因此,檢出囊尾蚴特異性IgG4囊尾蚴病診斷和療效考覈中具有很好的應用價值。

D.2.5.6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包括:

a)  注意試劑盒的保質期。檢測試劑置於4℃保存,使用時應先恢復至室溫:

b)底物溶解後4℃避光可保存一週,應儘快用完;

c)  肉眼判斷結果不太鮮明,最好以酶標儀測A值來判斷結果;

d)  樣本要長期保存時須置於-20℃環境中;

e)  終止液有腐蝕性,應避免與皮膚接觸。

14 附錄E(資料性附錄) 影像學表現

E.1  計算機斷層攝影(computed tomography,CT)

E.1.1  活動

顯示爲圓形、類圓形低密度小囊,直徑0.5cm~2cm,可見到點狀偏心頭節;也有直徑2cm~12cm的較大囊,有的囊呈分葉狀,CT值近似了二腦脊液,大囊本身無強化,周邊可因纖維組織增生呈輕度環狀強化頭節不易見到。

E.1.2  退變死亡期

在一處或幾處呈指狀、片狀或佛手狀低密度水腫區,增強後可見水腫區中有結節狀或環狀強化竈,其內顯示頭節,爲囊尾蚴性小膿腫的表現。

E.1.3  非活動

爲圓形、橢圓形鈣化點或鈣化斑,邊緣清晰,直徑2mm~4mm,周圍無水腫,增強檢查強化。如囊尾蚴寄生腦室內可見阻塞性腦積水徵。

E.2  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E.2.1  活動

MRI可清晰分辨出腦實質囊尾蚴腦室內囊尾蚴。MRI T1加權像囊尾蚴成圓形低信號,頭節呈點狀或逗號狀高信號;T2加權像囊尾蚴成圓形高信號,頭節呈點狀低信號;活囊尾蚴直徑一般爲0.4cm~1.5cm,頭節直徑0.2cm~0.4cm,也有直徑爲2cm~12cm的較大囊。此期囊尾蚴周圍只有輕微的水腫,T1加權像不明顯,T2加權像才顯出,因此,T2加權像呈現的病變範圍要比T1加權像大。如行釓噴替酸葡甲胺( Gd-DTPA)增強掃描大致有幾種表現:囊壁增強;囊壁不增強;囊內小點狀影增強;囊壁不增強但囊內小點狀影並增強。腦室內囊尾蚴以第四腦室居多,MRI顯示囊壁較CT清晰,甚至可見到頭節

E.2.2  退變死亡期

尾蚴退變死亡時,壞死頭節顯示不清,周圍水腫明顯加劇,T1加權像、T2加權像均顯示較大面積水腫、較顯著的佔位效應,且有異常對比增強,增強環的厚度較囊尾蚴活動期明顯增大,表現所謂“白靶徵”,即在T2加權像中囊液及周圍水腫呈高信號而囊壁與囊內模糊的頭節呈低信號,低信號代表腦囊尾蚴纖維化、鈣化過渡。腦囊尾蚴死亡之後部分發生鈣化,呈長T1短T2表現,所謂“黑靶徵”是指在T2加權圖像中囊內除有一點狀高信號之外均呈低信號。蛛網膜炎腦積水T1加權像上呈局部蛛網膜下腔增寬的低信號,T2加權像上呈高信號,可見腦積水徵。

E.2.3  非活動

尾蚴死亡後呈鈣化點、鈣化斑,異體蛋白引起的宿主反應也隨之消失,CT呈高密度點,MRI各序

列均呈點狀無信號且均不如CT清晰。

E.3 B型超聲圖像

E.3.1  眼囊尾蚴病

對於眼球內、眶內及球后尾蚴B超可顯示全蟲影像,囊壁、囊液及其內部頭節清晰可辨。影像眼球內囊尾蚴表現爲圓形或橢圓形囊樣回聲(囊尾蚴壁),內呈液性暗區(囊液),液性暗區內還可見居中或偏心的緻密較強回聲光點或光團(囊尾蚴頭節)。囊狀物可見有自發性蠕動,這是眼球內囊尾蚴的特徵性所見。對無明顯蠕動者應用直流電刺激後,B超影像中即可見到蟲體頻繁蠕動玻璃體囊尾蚴表現爲菲薄的囊狀回聲,在網膜前玻璃體中漂浮等特徵。視網膜下囊尾蚴表現爲線狀回聲下(脫離視網膜)顯示圓形或橢圓形囊狀回聲等特徵。對於眶內球外或球后的囊尾蚴,檢眼鏡及眼底造影不能發現,但B超能顯示囊尾蚴影像特徵,囊液、頭節清晰可辨,並能顯示與周圍組織的關係。

E.3.2  皮下肌肉囊尾蚴病

尾蚴皮下結節B超顯示爲圓形或橢圓形液性暗區,輪廓清晰,囊壁完整光滑,囊內透聲好。囊內可見一強回聲光團,位於中央或一側壁上,爲囊尾蚴特徵性影像表現。患者服用抗囊尾蚴藥物後,B超可因治療效果不同,顯示囊尾蚴頭節無變化或縮小或消失,囊液和囊壁無明顯變化或出現部分變化,甚至部分消失。

15 附錄F(資料性附錄) 鑑別診斷

F.1  皮下脂肪瘤及其他腫瘤

皮肌型囊尾蚴病須與皮下脂肪瘤鑑別。皮肌型囊尾蚴病的皮下結節人小較均勻,直徑1cm~2cm,質較硬,無觸痛,與周圍組織不粘連,活動度大,邊緣規則、界清,圓形或橢圓形。皮下脂肪瘤質軟,大小不一,邊緣不規則,呈扁圓形或分葉狀,質軟,有彈性,不與皮膚粘連,界限清。可通過彩超、病理及囊尾蚴免疫學試驗鑑別。皮脂腺囊腫纖維瘤等的鑑別方法同皮下脂肪瘤

F.2  腦部感染疾病

F.2.1  腦炎、腦膜炎

包括病毒性腦炎散發性腦炎結核性腦膜炎等,因起病急、發熱、劇烈頭痛嘔吐容易與腦炎型腦囊尾蚴病相混淆,但影像檢查囊尾蚴病影像特徵。囊尾蚴病免疫學試驗檢查陰性

F.2.2腦膿腫

膿腫腦囊尾蚴病易被誤診腦膿腫腦膿腫患者可伴有鄰近組織器官感染中耳炎、乳突炎等,也可有經血源性播散所致的其他部位的感染竈。患者發病急,體溫高,佔位效應明顯,有定位體徵;周圍血象呈現白細胞增多,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血沉加快等;腦脊液多混濁.蛋白和白細胞明顯增高,影像檢查免疫學試驗有助於鑑別。

F.2.3  腦結核瘤

由於結核桿菌侵襲腦組織而引起的炎性病變,患者常同時伴有其他臟器的結核病竈,囊尾蚴免疫學實驗陰性。CT表現:腦結核瘤成熟前期即肉芽腫未形成前爲低密度區並無佔位表現;成熟期爲圓形、類圓形或不規則等密度、稍高密度病竈,邊界不清。結核乾酪壞死結核膿腫的CT平掃爲稍低、稍高等密度區,增強可見環形強化,一般比較薄,有規則或不規則水腫及佔位表現。

F.2.4  其他寄生蟲病

如腦型瘧、腦棘球蚴病腦型血吸蟲病弓形蟲腦病、腦阿米巴病、腦型並殖吸蟲病等,可根據流行病學史、影像檢查免疫學試驗等加以鑑別。

F.3  腦部非感染性疾病

F.3.1  多發性硬化

爲腦脫髓鞘病變,發病者多爲中青年女性,常見視神經脊髓腦幹損害表現。首發症狀和體徵多樣.可以單發,也可多發,視力障礙多見,一側視力喪失,常伴眼脹痛。其次是下肢無力或麻木.其他還有複視,行走不穩,構音障礙吞嚥困難頭暈三叉神經痛聽力喪失等症狀患者病情常反覆,時輕、時重。顱腦CT可發現腦室周圍中央白質內散在低密度陰影。MRI檢查較CT更爲敏感,表現爲T1-W低信號和T2-W高信號的脫髓鞘竈,病竈多不規則,囊尾蚴免疫學試驗陰性

F.3.2  結節硬化

是一種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其病損可累及各個胚層,但以神經系統皮膚爲主。幼年起病,癲癇智力低下皮脂腺瘤爲該病的一大特徵。顱腦CT可見腦室周圍多發大小不規則高密度竈,邊界清,散在分佈,不被強化,無佔位效應。雖然腦囊尾蚴病在囊尾蚴死亡期可表現爲鈣化竈,但其鈣化竈多分佈大腦實質內,其形態大小較規則,多爲圓形鈣化點,直徑0.2cm~0.5cm.囊尾蚴免疫學試驗陰性.

F.3.3  腦軟化竈

該病多有長時間腦缺氧史,如有煤氣中毒史、難產等。CT表現爲多發、小的低密度竈,直徑0.2cm~2.0cm。MRI顯示:T1像多發低信號竈,T2像多發高信號竈。雖然病竈大小腦囊尾蚴病病竈相似,但多發腦軟化竈無囊壁及囊尾蚴頭節,且診斷性抗囊尾蚴治療無病原治療反應。囊尾蚴免疫學試驗陰性

F.3.4  膠質細胞

因其病程、類型和惡性程度不同可有不規則形、星形、分葉形和圓形等,CT密度可爲低密度、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如腫瘤有囊變,囊壁一般較厚而且厚薄不均,囊腔多不規則,該型易與小膿腫腦囊尾蚴病相混淆。小膿腫腦囊尾蚴病一般無佔位效應而膠質細胞佔位效應較明顯。小膿腫腦囊尾蚴病強化後可見明顯的強化環或圓形強化竈,囊壁厚薄均勻,並可見偏心頭節。囊性的膠質細胞瘤MRI示囊壁厚而不規則,可有壁結節,T1像上腫瘤的信號等於或高於腦脊液,T2像上爲高信號並可出現液平面。囊尾蚴免疫學試驗陰性

F.3.5  腦轉移瘤

發病年齡多在45歲以上,發病急,病情重,進行性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血及腦脊液尾蚴免疫學試驗檢查陰性。有些病例可找到原發病竈,CT及MRI表現爲單發或多發不規則囊狀或實質性病竈,多見於大腦皮層或皮層下區,少數見於腦幹小腦,爲圓形或不規則的等密度、低密度或略高密度竈,佔位效應明顯,常有腦室受壓、中線移位。有些病竈由於血運不足而發生中心壞死和液化,呈囊樣改變,酷似腦囊尾蚴病,但囊壁厚度不均,邊緣銳利,且無囊尾蚴頭節

F.4  癲癇

腦囊尾蚴病所致癲癇症狀癲癇的一種,需與原發性癲癇和其他繼發性癲癇相區別。鑑別診斷,的原則是確定腦囊尾蚴病的存在,主要診斷依據爲流行病學資料、影像學表現以及免疫學試驗結果。

16 囊尾蚴病的診斷》(WS 381-2012)標準第1號修改單

囊尾蚴病的診斷》(WS 381-2012)標準第1號修改單由衛生部於2012年10月12日衛通﹝2012﹞18號發佈,自2012年10月12日起實施。

標準附錄A“當人誤食生的或未煮熟的含囊尾蚴豬肉後,囊尾蚴在人小腸內經消化液作用,六鉤蚴從蟲卵逸出並鑽入腸壁,經血循環淋巴系統到達宿主身體各處寄生,引起人體囊尾蚴病。”修改爲“豬帶絛蟲卵隨食物等進入人體後,在小腸內經消化液作用,胚膜破裂,六鉤蚴從蟲卵逸出並鑽入腸壁,經血循環淋巴系統到達身體各處寄生發育爲囊尾蚴,引起人體囊尾蚴病。”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