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屑風

中醫學 中醫皮膚科學 中醫病名 中醫外科學 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 白屑風 面遊風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ái xiè fēng

2 英文參考

dry seborrheic dermatit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eborrheic dermatit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white-scaled win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白屑風(white-scaled wind)爲病名[1]。是指以頭部、顏面等處皮膚出現糠秕狀白屑,瘙癢爲主要表現的皮膚疾病[2]。由於肌熱當風,風邪侵入毛孔,鬱久血燥,肌膚失養所致[2]

外科正宗》卷四:“白屑風多生於頭、面、耳、項發中,初起微癢,久則漸生白屑,疊疊飛起,脫之又生,此皆起於熱體當風,風熱所化。”

白屑風相當於西醫的幹性皮脂溢性皮炎[2]

4 白屑風病因病機

由於肌熱當風,風邪侵入毛孔,鬱久血燥,肌膚失養所致[2]。好發於頭皮,可見瀰漫而均勻的糠秕樣乾燥白屑,搔抓時脫落[2]。落而又生,自覺癢甚,日久毛髮易落[2]

5 白屑風辨證分型

5.1 脾胃溼熱

白屑風·脾胃溼熱證(white-scaled wind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stomach and spleen)是指脾胃溼熱,蘊於頭面,以頭面油膩性白屑,自覺瘙癢,伴口苦,口黏,脘腹痞滿小便短赤,大便臭穢,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爲常見症的白屑風證候[2]

5.2 風熱血燥

白屑風·風熱血燥證(white-scaled wind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and blood dryness)是指風熱血燥,以淡紅色斑片乾燥脫屑、瘙癢,受風加重,或頭皮瘙癢,頭屑多,伴口乾口渴大便乾燥舌質偏紅,舌苔薄白,脈細數爲常見症的白屑風證候[2]

6 白屑風的治療

白屑風治宜祛風清熱潤燥[2]

可內服祛風換肌丸消風散(《醫宗金鑑》)[2]

外搽潤肌膏顛倒散洗劑硫黃生大黃各7.5g,石灰水100毫升,將硫黃大黃研極細末,加入石灰水中)[2]。亦可用苦蔘90g、野菊花15g、白鮮皮9g煎水待溫外洗[2]

7 參見面遊風

面遊風(facial wandering wind;facial seborrheic dermatitis)爲病名[3]。見《瘍科選粹》卷三。又名白屑風鈕釦風。是指多發生於面部,以皮膚油膩或乾燥,紅斑上結黃痂或起白屑,瘙癢爲主要表現的皮膚疾病[3]。是因皮脂分泌過多引起的慢性、亞急性炎性皮膚病[4]。因其多發於面部,表現爲皮膚瘙癢、脫屑,故稱之爲面遊風。以皮膚鮮紅色或黃色斑片、表面覆以油膩性鱗屑或痂皮、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癢爲臨牀特徵。多見於青壯年或嬰兒,男性多於女性。好發於皮脂腺較多的部位。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面遊風》:“此證生於面上,初發面目浮腫,癢若蟲行,肌膚乾燥,時起白屑。次後極癢,抓破,熱溼盛者津黃水風燥盛者津血水,痛楚難堪。由平素血燥,過食辛辣厚味,以致陽明胃經溼熱受風而成。癢甚者,宜服消風散;痛甚者,宜服黃連消毒飲,外抹摩風膏緩緩取效。”

面遊風相當於西醫的面部脂溢性皮炎[4],或脂溢性溼疹[4]

詳見面遊風條。

8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01.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12.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治療白屑風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