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近視(myopia[2])爲病名[3][4]。見《審視瑤函》。又稱能近怯遠症(見《審視瑤函》)、能近視不能遠視(見明·倪維德《原機啓微》)、近視(《目經大成》)、目不能遠視(出《諸病源候論》卷二十八)、視近怯遠症,清代黃庭鏡《目經大成》始稱“近視”,與今名同。是指以視近物清楚,視遠物模糊爲主要表現的眼病。其中,由先天生成,近視程度較高者又有近覷之稱,俗名覷覷眼[5]。近視可因爲先天遺傳,也可因後天不注意用眼衛生所致。多發於青少年時期。
視近怯遠症相當於西醫學之近視眼。其與遠視、散光同屬於屈光不正一類眼病[6]。
西醫治療參見近視條。
4 視近怯遠症的病因病機
視近怯遠症常由青少年學習、工作時不善使用目力,習慣不良,勞瞻竭視,或稟賦不足,先天遺傳所致。
視近怯遠症的病機多系心陽衰弱,神光不得發越於遠處;或爲肝腎兩虛,精血不足,以致神光衰微,光華不能遠及。《景嶽全書》卷二十七:“不能遠視者,陽氣不足也”。陽不足則陰有餘,故能拘斂視近。陽爲陰侵,光華不能發越於遠,故視近清晰而視遠模糊。甚者常可併發數種嚴重的內眼疾病而導致失明。
視近怯遠症多因先天稟賦不足、後天發育不良、勞心傷神、心陽耗損,使心肝腎不足,致睛珠形態異常爲病;或因過近距離夜讀,書寫姿勢不當,照明不足,使目絡瘀阻,目失所養而致。
心陽不足:心主血脈,內寓君火,心陽衰弱,目竅失去溫養,神光不得發越於遠處。
脾虛氣弱:脾主運化而統血,爲氣血生化之源。脾失健運,則化源不足,影響升清輸布。
5 視近怯遠症的症狀
視近怯遠症患者一般患眼外觀正常,視近物清晰,視遠物則模糊。高度近視者,眼珠較爲突出,遠視力顯著減退,爲了視物清晰,不得不移近所視目標,且常眯目視物;容易併發雲霧移睛,甚至引起視衣脫離,以致嚴重損害視力。
7 視近怯遠症的治療
目爲可視之竅,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能視,若肝腎陰虛則視物昏花,能近怯遠,伴失眠、健忘、腰痠、目乾澀,舌紅,脈細。
檢查凡屈光度-3.0D以下者爲低度近視;-6.0D以下者爲中度近視;-6.0D以上者爲高度近視。而病理性近視(用鏡片矯正規力很難近正常者)除高度近視外,伴有飛蚊症、夜盲、弓形盲點。若合併高度散光,可出現雙眼多視或單限複視。外觀表現有假性眼球突出、角膜色素沉着和擺動性眼球霞顫等。
視近怯遠症治宜滋養肝腎,益氣明目,可用定志丸或駐景丸加減方加減,並可用鍼灸治療,亦可配鏡矯正視力。
7.1 辨證治療
7.1.1 心陽不足
近視·心陽虛證(myopia with heart yang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心陽不足,以視近清楚,視遠模糊,全身無明顯不適,或面色白,心悸神疲,舌淡脈弱爲常見症的近視證候[7]。
7.1.1.1 症狀
視近清楚,視遠模糊,視力減退。全身無明顯不適,或伴有心煩、失眠健忘、面色㿠白、心悸神疲、畏寒肢冷,舌淡,苔薄,脈弱。
7.1.1.2 證候分析
火在目而爲神光,心陽不足,目失溫煦,神光不得發越於遠處,故視近尚清,視遠模糊。心主神明,神明不足,故有失眠健忘、心煩等症。面色㿠白,心悸神疲,舌淡,脈弱等皆心陽虛弱,氣血不足的表現。
7.1.1.3 方藥治療
7.1.1.3.1 治法
7.1.1.3.2 方藥
可用定志丸[備註]定志丸(《審視瑤函》):遠志、菖蒲、黨蔘、茯神。加減治療:方中遠志、石菖蒲性溫,寧心安神定志,爲主藥;人蔘、白茯苓益氣寧心安神;硃砂安心神。諸藥組方,共呈補心益氣,安神定志之功。 陽氣虛甚者,可酌情選加黃芪、炙甘草、肉桂、當歸等益氣養血溫陽。
7.1.1.4 鍼灸治療
選穴:以手少陰心經、眼區穴位爲主。取睛明、風池、心俞、膈俞、內關、神門穴。
隨證配穴:伴有心悸、怔忡者,加巨闕、郄門。兼有頭痛者,加攢竹、上星。
方義:睛明爲治眼疾的常用穴。風池爲足少陽與陽維之交會穴,補之以溫經養血明目。心俞調補心血。膈俞爲血之會穴,通經活血。內關爲手厥陰經絡穴,神門爲手少陰經原穴,兩穴安神補心。
7.1.2 肝腎兩虛
近視·肝腎兩虛證(myopia with liver-kidney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肝腎兩虛,以視近怯遠,眼前黑花漸生,全身可有頭暈耳鳴,夜眠多夢,腰膝痠軟,舌淡,脈細爲常見症的近視證候。
7.1.2.1 症狀
視近怯遠,目視昏暗,眼前黑花漸生。全身可有頭暈耳鳴,夜眠多夢,腰膝痠軟,舌淡紅,少苔,脈細。
7.1.2.2 證候分析
目爲司視之竅,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能視。肝腎兩虛,精血不足,神光衰微,以致光華不能遠及,目視昏暗,故視近而不能視遠。目竅失養,則黑花漸生。全身症見頭暈耳鳴,夜眠多夢,腰膝痠軟,苔少、脈細等皆由肝腎精血虧虛所致。
7.1.2.3 方藥治療
方藥:可用杞菊地黃丸[備註]杞菊地黃丸(《醫級》):六味地黃丸加枸杞、菊花。或加減駐景丸[備註]加減駐景丸(《銀海精微》):車前子、當歸(去尾)、熟地黃(洗)、五味子、枸杞子、楮實子(無翳不用)、川椒、菟絲子(酒煮焙)共爲細末,蜜水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30丸。加減治療:證偏肝腎陰虛者,宜用杞菊地黃丸滋養肝腎,益精明目。證屬精血虧甚者,則宜用駐景丸補益肝腎,填精補血。若兼氣不足者,可加黨蔘。脾不健運者,酌加麥芽、陳皮。
7.1.2.4 鍼灸治療
7.1.2.4.1 方一
選穴:以足少陰腎經、背俞穴和眼區穴位爲主。取睛明、攢竹、肝俞、腎俞、太溪、光明穴。
方義:睛明、攢竹疏調局部經氣。肝俞、腎俞調補肝腎經氣。太溪爲足少陰經原穴,滋補腎精。光明爲足少陽膽經絡穴,調補肝膽而明目。
7.1.2.4.2 方二
方義:睛明、攢竹、承泣爲治療眼疾常用穴,有清肝明目作用;風池爲手足少陽與陽維脈之交會穴,有通經活絡、養肝明目之功,肝俞、腎俞配光明可調補肝腎,益氣明目。
刺灸法:毫針刺,平補平瀉,肝俞、腎俞、足三裏、三陰交可施補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7.1.3 脾虛氣弱
近視·脾氣虛證(myopia with spleen qi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脾虛氣弱,以視近清晰,視遠模糊,視疲勞,喜垂閉,或病後體虛,食慾不振,四肢乏力,舌淡紅,苔薄白,脈弱爲常見症的近視證候。
7.1.3.1 症狀
視近清晰,視遠模糊,目視疲勞,目喜垂閉,或伴病後體虛、食慾不振、四肢乏力,舌淡紅,苔薄白,脈弱。
7.1.3.2 證候分析
7.1.3.3 鍼灸治療
選穴:以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穴爲主。取承泣、四白、脾俞、胃俞、足三裏、三陰交穴。
方義:承泣、四白屬足陽明經穴,是治眼疾效穴。脾俞、胃俞、足三裏、三陰交調理脾胃,以助運化。
7.2 鍼灸治療
針刺治療近視眼有一定效果,尤以假性近視爲佳,如因先天異常則非針刺適應症;
7.2.1 體針
7.2.1.1 方一
常用下列四組穴位:承泣、翳明;四白、肩中俞;頭維、球后;睛明、光明。每天針刺一組,輪換取穴,10次爲一療程。
7.2.1.2 方二
取睛明、風池爲主穴;配攢竹、四白。睛明穴以30號毫針直刺1.0~1.5寸,得氣即止;其他穴位用捻轉手法,中等強度刺激,得氣後留針20~30分鐘。
7.2.2 梅花針
①用梅花針叩打後頸部及眼區(眼眶周圍),於頸椎兩側各叩三行,於眼眶上緣及下緣密叩3~4圈,同時在睛明、攢竹、魚腰、四白、太陽、風池等穴各叩幾下。也可叩打背部俞穴。
②主穴:正光穴(攢竹穴與魚腰穴連線中點,眶上緣下方)。配穴:風池、大椎、內關。於穴位0.8~1.2 cm直徑範圍內叩打20~50下。一般只用主穴,如效果不佳再酌情加用配穴。隔日一次,15次爲一療程,以中等度刺激爲宜。
7.2.3 耳針
7.2.3.1 方一
耳針治療本病有較好的效果,可取目、目1、目2、肝、腎等穴,用王不留行籽,用膠布固定穴上,每日壓迫2~3次,每次每穴壓迫1分鐘左右,兩耳輪流使用。
7.2.3.2 方二
選穴:眼、肝、脾、腎、心
刺灸法:毫針刺,每次2~3穴,每次留針30~60min,間歇運針;或用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每3~5日更換1次,雙耳交替,囑患者每日自行按壓數次。治療5次測視力表1次,觀察視力改善程度。
7.2.4 皮膚針
刺灸法:頸椎兩旁至大椎處用重叩法叩打5~10次,眼周圍由內向外轉圈輕叩3~5次,每日1次,10次爲一療程。
7.3 配鏡矯正視力
近視雖有上述療法,但是效果並不理想,故醫治後天形成的近視,還應注意消除造成近視的因素,糾正不良用眼習慣。至於先天性近視,治之尤難。
9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15.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83.
-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73.
- ^ [5] 廖品正.中醫眼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34-135.
- ^ [6]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35-237.
- ^ [7]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30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