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衣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學 中醫眼科學 眼的解剖與生理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ì yī

2 英文參考

visual cloth[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視衣眼珠壁中層和內層的統稱,具有供給營養遮光和產生視覺作用[1]。對應西醫所稱的脈絡膜視網膜[2]。見廣州中醫學院主編《中醫眼科學》

4 脈絡膜

脈絡膜(choroid)位於葡萄膜後部,前起鋸齒緣,後止於視盤周圍,介於視網膜與鞏膜之間[3]。有豐富的血管和色素。

脈絡膜主要由血管組成。由外向內分爲5層:①脈絡膜上腔;②大血管層;③中血管層;④毛細血管層;⑤玻璃膜。爲眼球血管最豐富的組織,佔眼球血液總量的65%。具有營養視網膜外層組織玻璃體的作用

脈絡膜與鞏膜之間有一空隙,稱脈絡膜上腔,臨牀上脈絡膜脫離即自此腔分離

脈絡膜感覺神經纖維,故發炎時無疼痛感覺

5 視網膜

視網膜(retina)中醫稱爲視衣[3]。爲眼球壁內層[3]。位於脈絡膜玻璃體之間,前止鋸齒緣,後至視乳頭[3]

視網膜分爲色素層和感光層。除色素層爲色素上皮外,感光層爲透明的薄膜。具有感光和傳導神經衝動的重要作用

鋸齒緣乃視網膜前端的終止部位,形如鋸齒狀,故名。該處爲視網膜血管的終末端,因而營養相對較差,易出現退行性改變。

視網膜後極部,離視乳頭顳側約3毫米處,有一淺漏斗狀小凹區,稱爲黃斑,範圍約2毫米,此處無血管,中心有一凹,稱中心凹,中心凹是視網膜視覺最敏銳的部位。此區色素上皮細胞含有較多色素,因此在檢眼鏡下顏色較暗。

黃斑鼻側約3毫米處,有一直徑約1.5毫米的圓盤形區,稱視神經乳頭,簡稱視乳頭,又稱視盤。它是視網膜神經纖維集中穿出眼球的部位,其中央呈漏斗狀凹陷,稱生理凹陷。

凹陷內有暗灰色小點,爲視神經穿過鞏膜處,名鞏膜篩板,視乳頭因僅有神經纖維,沒有感光細胞,故無視覺,在視野中是一盲點,稱生理盲點

乳頭的顏色爲淡紅色,視乳頭上有許多微血管,鼻側較顳側多一些,故鼻側較顳側稍紅。視乳頭邊緣是清晰的,但上、下及鼻側邊緣因視神經纖維較爲集中,故不如顳側清晰。

有時視乳頭邊緣可見白色鞏膜環,是脈絡膜及色素上皮層未達到視乳頭邊緣的緣故。

視網膜組織由外向內可分爲10層。即①色素上皮層;②視細胞層(杆體、椎體細胞層);③外界膜;④外顆粒層;⑤外叢狀層;⑥內顆粒層;⑦內叢狀層;⑧神經節細胞層;⑨神經纖維層;⑩內界膜。色素上皮與脈絡膜緊密相連,不易脫離,臨牀上所出現的視網膜脫離,是視網膜與其本身的色素上皮層分離

色素上皮爲排列整齊的單層六角形細胞黃斑部色素上皮較厚,周邊變薄,具有多種複雜的生化功能以及支持光感受器活動的色素屏障作用;並具有傳遞脈絡膜營養作用和阻止脈絡膜血管的正常漏出液進入視網膜,起到視網膜外屏障的作用

信息視網膜內形成視覺神經衝動,以三個神經元傳遞,即光感受器-雙極細胞神經節細胞神經節細胞軸突即神經纖維沿視路將視信息傳遞視中樞形成視覺

第一神經元爲光感受器細胞,是一種特殊分化的神經上皮,由兩種細胞組成,一種形狀如圓錐狀,稱錐細胞,具有感受強光和辨別顏色的作用,,主要分佈黃斑部,故黃斑區的視力最爲敏銳。另一種細胞形狀如桿狀,稱爲杆體細胞,具有感受弱光的作用,主要分佈視網膜周邊,越近黃斑區越少,至黃斑中心凹時沒有這種細胞。正常人在暗處有一定的視力,是這種杆體細胞作用。但這種杆體細胞的感光色素爲視紫紅質,而視紫紅質需要維生素A才能合成,當維生素A缺乏時,杆體細胞作用減弱,至暗處看不見物體,稱爲夜盲。第二神經元與第三神經元主要是傳導神經衝動,即光線達到視細胞後,經化學變化產生光衝動,傳至雙極細胞(第二神經元),再至節細胞(第三神經元),然後由節細胞節後纖維沿視路傳達到大腦,產生視覺

色覺是眼在明亮處視網膜錐細胞所產生的主要功能之一。明適應時,視網膜黃斑部的色覺敏感度最高,離黃斑部越遠色覺敏感度越低,周邊部視網膜則幾乎無色覺存在,這和錐細胞分佈是一致的。

6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38.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