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遠視(hyperopia[2])爲病名[3]。見《審視瑤函》。又稱能遠怯近症(見《審視瑤函》)、能遠視不能近視(見明·倪維德《原機啓微》)、不能近視(見《張氏醫通》卷八)、視遠怯近症。是指以視遠物較視近物清楚爲主要表現的眼病[4]。遠視輕者視遠較視近清楚,故古稱能遠怯近症,至《目經大成》始名遠視[5]。實際上,病重者視遠亦不清楚。
西醫治療詳見遠視條。
4 視遠怯近症的病因病機
視遠怯近症多由先天所致。稟賦不足或肝腎俱虛,目中光華散漫不收,以致不能視近。
《景嶽全書》卷二十七:“不能近視者,陰氣不足也”。陰不足則陽越於外,故能遠照而視遠清晰,陰被陽灼,陰主斂,腎陰虧損,光華不能收斂於近,故視近反模糊。
視遠尚清,視近模糊者,多由腎陰不足,目中光華不能收斂視近引起。視遠近皆模糊者,多由先天稟賦不足或肝腎虧虛,目中光華散漫不收所致。
5 視遠怯近症的症狀
視遠怯近症患者眼外觀一般無異常,輕者視遠較清楚,視近物模糊,持續近距離使用目力時可見眼脹、頭痛、視昏,眼乾澀疲勞,眼瞼沉重等證候,休息片刻可以緩解。病重者,陽乏陰衰,視遠近皆不清楚。小兒患本病者,容易引起通睛。
6 視遠怯近症的治療
視遠怯近症治宜滋陰明目,用杞菊地黃丸或地芝丸加減,並可用鍼灸治療,亦可配鏡矯正視力。
6.1 辨證治療
6.1.1 肝腎兩虛
遠視·肝腎兩虛證(hyperopia with liver-kidney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肝腎不足,以視遠尚清,視近模糊,或用眼後感眼球痠痛,或兼見頭暈耳鳴,腰膝痠軟,口咽乾燥,舌紅少苔,脈細爲常見症的遠視證候。
6.1.1.1 症狀
視遠尚清,視近模糊,或用眼後感眼球痠痛,或兼見頭暈耳鳴,腰膝痠軟,口咽乾燥,舌紅少苔,脈細。
視遠清楚,視近模糊,或視遠近皆模糊不清。全身可無明顯不適,或見肝腎虧虛之脈症。
6.1.1.2 證候分析
視遠尚清,視近模糊者,多由腎陰不足,目中光華不能收斂視近引起。視遠近皆模糊者,多由先天稟賦不足或肝腎虧虛,目中光華散漫不收所致。
6.1.1.3 治法
補益肝腎。
6.1.1.4 方藥治療
可用地芝丸[備註]地芝丸(《此事難知》):生地黃、天門冬、枳殼、菊花。或杞菊地黃丸[備註]杞菊地黃丸(《醫級》):六味地黃丸加枸杞、菊花。加減治療:地芝丸中天冬,生地黃滋腎清熱爲主藥;菊花助主藥清肝明目,枳殼理氣和胃,使之補而不滯,宜用於陰虛有熱者,杞菊地黃丸滋養肝腎,益精明目,尤適於肝腎不足者用。
6.1.2 氣血兩虛
遠視·氣血兩虛證(hyperopia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pattern),氣血兩虛,以視遠較視近清楚,不耐久視,兩目隱痛,甚則連及前額,全身可兼見面色少華,心悸怔忡,頭暈失眠,氣短神疲,食慾不振,舌淡苔白,脈細無力爲常見症的遠視證候。
6.1.2.1 症狀
視遠較視近清楚,不耐久視,兩目隱痛,甚則連及前額,全身可兼見面色少華,心悸怔忡,頭暈失眠,氣短神疲,食慾不振,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6.2 鍼灸治療
6.2.1 體針
6.2.1.1 方一
常用下列四組穴位:承泣、翳明;四白、肩中俞;頭維、球后;睛明、光明。每天針刺一組,輪換取穴,10次爲一療程。[6]
6.2.1.2 方二
取睛明、風池爲主穴;配攢竹、四白[7]。睛明穴以30號毫針直刺1.0~1.5寸,得氣即止;其他穴位用捻轉手法,中等強度刺激,得氣後留針20~30分鐘。
6.2.2 梅花針
①用梅花針叩打後頸部及眼區(眼眶周圍),於頸椎兩側各叩三行,於眼眶上緣及下緣密叩3~4圈,同時在睛明、攢竹、魚腰、四白、太陽、風池等穴各叩幾下。也可叩打背部俞穴。
②主穴:正光穴(攢竹穴與魚腰穴連線中點,眶上緣下方)。配穴:風池、大椎、內關。於穴位0.8~1.2 cm直徑範圍內叩打20~50下。一般只用主穴,如效果不佳再酌情加用配穴。隔日一次,15次爲一療程,以中等度刺激爲宜。
6.2.3 耳針
6.2.3.1 方一
耳針治療本病有較好的效果,可取目、目1、目2、肝、腎等穴,用王不留行籽,用膠布固定穴上,每日壓迫2~3次,每次每穴壓迫1分鐘左右,兩耳輪流使用。
6.2.3.2 方二
選穴:眼、肝、脾、腎、心
刺灸法:毫針刺,每次2~3穴,每次留針30~60min,間歇運針;或用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每3~5日更換1次,雙耳交替,囑患者每日自行按壓數次。治療5次測視力表1次,觀察視力改善程度。
6.2.4 皮膚針
刺灸法:頸椎兩旁至大椎處用重叩法叩打5~10次,眼周圍由內向外轉圈輕叩3~5次,每日1次,10次爲一療程。
6.3 配鏡矯正視力
7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15.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77.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5] 廖品正.中醫眼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35-136.
- ^ [6] 廖品正.中醫眼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34-135.
-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