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蹻穴

經穴別名 腧穴學 經穴分類名 特定穴 鍼灸學 中醫學 經絡學 交會穴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īn qiāo xué

2 英文參考

Zhàohǎi KI6[中國鍼灸學詞典]

3 概述

陰蹻穴:1.陰蹻脈交會穴;2.經穴別名。

4 陰蹻脈交會穴·陰蹻穴

陰蹻穴陰蹻脈交會穴[1]。據《鍼灸甲乙經》等書載,有交會穴照海交信晴明等3穴[1]

據《鍼灸甲乙經》等書記載,交會於足少陰經的照海交信(郄),上與陽蹻會合於足太陽經的睛明

5 經穴別名·陰蹻穴

5.1 照海穴的別名

陰蹻穴經穴別名[1]。即照海[1]。見《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王注:“陰蹻穴內踝下即照海。”

穴位照海
漢語拼音Zhaohai
羅馬拼音Chaohai
美國英譯名Shine to Sea
各國代號中國KI6
日本5
法國莫蘭特氏R3
富耶氏R6
德國N3
英國K3
美國Ki6

照海經穴名(Zhàohǎi KI6)[2]。出《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別名陰蹻[3]。屬足少陰腎經[3]照海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蹻脈[3][4]。照即光照,海即海洋,此穴屬腎經,氣感如海,居於然骨彎,故得到燃燒之光照,意爲腎中真陽,可光照周身,故名照海[4]

5.1.1 標準定位

照海穴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4]

照海穴位於踝區,內踝尖下1寸,內踝下緣邊際凹陷中[4]。正坐垂足取穴[4]

照海穴位內踝尖直下1寸,或於內踝下緣正中凹陷處取穴[4]。一說:“在內踝下四分”(《備急千金要方》)。

照海穴的位置[4]

照海穴的位置

照海穴的位置

照海穴的位置

照海穴的位置

5.1.2 取法

照海穴位於踝區,內踝尖下1寸,內踝下緣邊際凹陷中[4]。正坐垂足取穴[4]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內踝正下緣之凹陷處取穴

5.1.3 穴位解剖

照海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脛骨肌腱皮膚由隱神經小腿內側支分佈。在小腿筋膜的下面,內踝的周圍,由內踝前後動脈、跗內側動脈、跟內側支和足底內側動脈的分支組成內踝網,營養內踝周圍的結構後下方爲脛後動、靜脈分佈小腿內側皮神經,深部爲脛神經本幹。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脛骨肌腱[4]

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部爲脛神經本幹;後下方有脛後動、靜脈通過[4]

5.1.4 特異性

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蹻脈

5.1.5 功效與作用

照海穴有養陰液、利咽喉、清神志、調下焦作用[4]

滋陰清熱調經止痛。

5.1.6 治病

照海穴主治面目、咽喉、胸腹、肝腎、神志等疾患:如面目浮腫目赤腫痛、視物模糊、咽喉腫痛嗌幹喉閉心痛氣喘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陰挺陰癢、婦人血暈胎衣不下惡露不止難產腸鳴泄瀉蠱脹疝氣淋病遺精白濁癃閉遺尿癇病夜發、臥驚、善悲不樂、瘈瘲腳氣紅腫、四肢懈惰[4]

現代又多用照海穴治療咽喉炎、扁桃體炎腎炎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經衰弱、足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等[4]

照海穴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陰癢尿頻尿閉,咽喉幹痛,腳氣紅腫,失眠癲癇[4]

1. 五官系統疾病:急性扁桃體炎,慢性咽喉炎;

2.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神經衰弱癔病癲癇失眠

3. 婦產科系統疾病:子宮脫垂月經不調

4. 其它:便祕

5.1.7 刺灸法

5.1.7.1 刺法

一般直刺0.5~0.8寸[4]

直刺0.3~0.5寸[4]

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擴散至整個踝部。

5.1.7.2 灸法

可灸[4]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4]

艾炷灸溫鍼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鐘。

5.1.8 配伍

合谷列缺,有滋陰清熱利咽作用,主治咽喉腫痛

中極三陰交,有調經活血止帶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

5.1.9 文獻摘要

鍼灸大成》:潔古曰:癇病夜發灸陰蹻照海穴也。

通玄指要賦》:四肢懈惰,憑照海以消除。

靈光賦》:陰陽兩蹻和三裏,諸穴一般治腳氣

標幽賦》:陰蹻陽維下胎衣。

5.1.10 研究進展

針刺“照海三陰交”等穴,可引起輸尿管蠕動增加[4]

針剌“照海”有明顯的促腎臟水利尿作用,排尿量增加,水利尿排泄加快[4]

腎炎病人,針刺照海太溪等穴,可使高血壓降低,尿蛋白減少,以及酚紅排出量增加。[4]

失眠:針照海申脈調理陰陽脈,治療52例失眠症,有良好效果。

肋間神經痛:針照海1~1.5寸,用瀉法,有較好效果。

癃閉照海曲骨,先針照海,後針曲骨,以患者有尿意爲佳,虛寒者配腎俞膀胱俞出針後令患者排尿。亦有以照海腎俞三陰交中極關元治療尿閉。

足內翻:照海交信公孫蠡溝陽陵泉,治療中風偏癱足內翻30例,有較好療效。

咽喉腫痛:以照海爲主,治療急慢性扁桃體炎咽炎鼻咽管炎,有很好療效。

對腎泌尿功能的調節:據報道觀察健康人,空腹飲水後3小時內,針刺組與對照組平均排尿量、針刺組較對照組增加19%。

腎炎:針刺照海太溪,可使動脈壓降低,尿量的減少,酚紅排出量增加。

5.2 交信穴的別名

陰蹻穴又指交信[5]。《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王冰注:陰蹻一,謂交信穴也。”

穴位交信
漢語拼音Jiaoxin
羅馬拼音Chiaohsin
美國英譯名Delivering Message
各國代號中國KI8
日本8
法國莫蘭特氏R7
富耶氏
德國N8
英國K8
美國Ki8

交信經穴名(Jiāoxìn KI8)[6]。代號KI8[7]。出《鍼灸甲乙經》。別名陰蹻[7]。屬足少陰腎經[7]交信陰蹻脈郄穴[7][7]。交即交會,信即信用,爲五常之一,屬脾[7]本經脈由此交會脾經,故名交信[7]

5.2.1 定位

交信穴在小腿內側,當太溪直上2寸,復溜前0.5寸,脛骨內側緣的後方[7]

交信穴位小腿內側,內踝尖上2寸,脛骨內側緣後際凹陷中。正坐或仰臥取穴[7]

交信穴位內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中點直上2寸,再向前0.5寸處,當脛骨內側緣的後方[7]。本穴與復溜同高[7]。《醫學入門》等定本穴於復溜之前,《鍼灸聚英》等定本穴於交信之後,說法不一,今從前說[8]

交信穴的位置

交信穴的位置

交信穴的位置

交信穴的位置

5.2.2 取法

正坐或仰臥位,在太溪上2寸,當復溜脛骨內側面後緣之間處取穴

交信穴位小腿內側,內踝尖上2寸,脛骨內側緣後際凹陷中[8]。正坐或仰臥取穴[8]

5.2.3 穴位解剖

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脛肌後肌、趾長屈肌、(踇)長屈肌。深層爲脛後動、靜脈分佈小腿內側皮神經,深部爲脛神經本幹。皮膚由隱神經小腿內側支分佈血管爲大隱靜脈的屬支。深層有脛神經的脛後動、靜脈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趾長屈肌→脛骨後肌後方→踇長屈肌[8]

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部爲脛神經束幹;深層爲脛後動、靜脈通過[8]

5.2.4 特異性

陰蹻脈郄穴

5.2.5 功效與作用

益腎調經,調理二便。

交信穴有通腸腑、理下焦作用[8]

5.2.6 治病

交信穴主治肝腎、少腹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月經不調赤白帶下崩漏痛經閉經陰挺陰中痛疝氣淋病、赤白下痢、小腹疼痛大小便難,以及膝、股、脛內側痛等[8]

現代又多用交信穴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脫垂、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腹膜炎睾丸炎脊髓炎[8]

交信穴主治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陰挺閉經泄瀉便祕痢疾疝氣睾丸腫痛等[8]

1. 婦產科系統疾病: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收縮不全;

2.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尿瀦留,淋病睾丸炎

3. 消化系統疾病:便祕痢疾

4. 其它:腸炎脊髓炎,下肢內側痛。

5.2.7 刺灸法

5.2.7.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8][8]

直刺0.8~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足底放散。

5.2.7.2 灸法

可灸[8]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8]

艾炷灸溫鍼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鐘。

5.2.8 配伍

交信穴配百會關元,有昇陽益氣固脫的作用,主治子宮脫垂崩漏

交信穴配水道地機,有健脾胃,理胞宮作用,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

5.2.9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氣癃癲疝陰急,股樞腨內廉痛。

備急千金要方》:主泄痢白漏血,又主氣淋。

類經圖翼》:女子漏血不止,陰挺月事不調,小腹痛盜汗

6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03.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08.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33.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7.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77.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89.
  8.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