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挺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婦科 中醫學 中醫辨證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īn tǐng

2 英文參考

uterine prolaps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uterine or vaginal prolaps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陰挺:1.強中;2.陰縱;3.子宮脫垂

4 強中·陰挺

陰挺爲病證名[1]。即強中[1]。指陽興不痿,不能洩精或精液自出者[2]

證治匯補·疝氣陰挺》:“陰莖挺縱不收,爲強中之症。”

4.1 病因病機

由於餌食金石丹藥,火毒內盛,或因腎氣衰弱,虛陽妄動所致[2]

4.2 症狀

諸病源候論·消渴病諸候》:“強中病者,莖長興盛不痿,精液自出。”

證見陰莖常舉,不能洩精或精液自泄等[2]

4.3 辨證論治

治宜助陰抑陽,地黃湯牛膝、知柏之類[2]

火毒內盛者,治宜瀉火解毒,用石子薺苊湯黃連豬肚丸[2]。火盛陰虛者,加玄蔘麥冬、生地,或用倒陽湯[2]

腎氣衰弱,虛火妄動者,治宜溫補腎元,用鹿茸丸蓯蓉丸等方[2]

5 陰縱·陰挺

陰挺爲病證名[2]。即陰縱[2]。指陰莖挺長不收,或腫脹而痿之證[2]。見《醫學綱目·肝膽部》。《雜病源流犀燭·前陰後陰病源流》:“陰縱,亦名陰挺。”陰縱又稱莖縱[2]

5.1 病因病機

多由肝經溼熱所致[2]。《雜病源流犀燭·前陰後陰病源流》:“陰縱,亦名陰挺。由前陰受熱,則玉莖挺長不收,或腫脹而痿,或與股相磨難行,甚至兩脅氣逆上,手足倦弱。”

5.2 治療

治宜清肝化溼。用柴胡勝溼湯小柴胡湯黃連黃柏龍膽瀉肝湯等方[2]。甚者用三一承氣湯[2]。外用朴硝荊芥煎湯浸洗,或用絲瓜汁調五倍子粉外敷[2]。若腫挺減輕而堅塊不消者,可用青皮配以散風藥[2]

6 子宮脫垂·陰挺

陰挺爲病證名[2][3]。又稱陰茄陰脫陰疝[3]

中醫藥學名詞》(2004):陰挺(uterine prolapse[4])是指以子宮脫垂爲主要表現的疾病[4]

中醫藥學名詞》(2010):陰挺(uterine or vaginal prolapse[5])是指以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移,甚至完全脫出於陰道口外,或陰道前後壁膨出爲主要表現的疾病[5]

6.1 病因病機

諸病源候論》卷四十:“陰挺出下脫候:胞絡傷損,子髒虛冷、氣下衝則令陰挺出,謂之下脫。亦有因產而用力偃氣,而陰下脫者。”

陰挺多由素體虛弱、產後勞力過早或多產傷氣,或久咳久立,房勞傷腎等,致氣虛下陷衝任不固胞宮失攝而成[5]。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子宮脫垂陰道壁脫垂[5]

臨牀多見因素體虛弱,中氣不足,因產用力,或勞力過度、抬高負重等致氣虛下陷,系胞無力而陰挺下脫,或因產育過多,房事所傷等,致腎氣虧虛,帶脈失約衝任不固而系胞無力;亦有因脾虛聚溼,日久化熱溼熱下注或脫垂又感染溼熱邪所致。

6.2 症狀

景嶽全書》:“婦人陰中突出如菌如芝,或挺出數寸,謂之陰挺。”

臨牀上,輕者僅覺腰痠,下腹重墜;重者則有鵝卵樣物脫出於陰道口外,常伴見氣乏力面色咣白、白帶量多及腰痠畏寒尿頻氣虛腎虛症候[5]。如脫出物摩擦損傷感染者,則局部腫痛,黃水淋漓,小便赤澀[5]

6.3 辨證分型

6.3.1 陰挺·脾虛氣陷證

陰挺·脾虛氣陷證(uterine or vaginal prolapse with syndrome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qi collapse[5])是指脾氣素弱,或勞產損傷中氣下陷,以子宮脫垂,或陰道前後壁膨出,勞則加劇,臥則消失,小腹墜脹,面白少華,四肢乏力少氣懶言,帶下色白,量多質稀,舌淡,苔薄,脈細弱爲常見症的陰挺證候[5]

6.3.2 陰挺·腎氣不固證

陰挺·腎氣不固證(uterine or vaginal prolapse with syndrome of unconsolidated kidney qi[5])是指腎氣虧虛,固攝失職,以子宮脫垂,或陰道前後壁膨出,少腹下墜,腰脊酸楚,頭暈目眩耳鳴神疲乏力小便頻數,舌淡,苔薄,脈沉細爲常見症的陰挺證候[5]

6.3.3 陰挺·溼熱下注證

陰挺·溼熱下注證(uterine or vaginal prolapse with syndrome of downward diffusion of damp-heat[5])是指肝經溼熱,下注胞宮,以子宮脫出日久,或陰道前後壁膨出,表面潰爛,黃水淋漓或小便灼熱,或口乾口苦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爲常見症的陰挺證候[5]

6.4 鍼灸治療

鍼灸治療陰挺有一定效果,治療期間不宜參加重體力勞動。體質虛弱或有繼發感染者可配合藥物治療。

6.4.1 刺灸法

百會(灸)、氣海(灸)、維道子宮三陰交足三裏太沖等穴爲主[5]氣虛明顯者加關元(灸);腎虛明顯者加照海;脫出物感染者加大都陰陵泉,局部用艾條燻灸[5]

治則 補脾益腎,固攝胞宮

處方 百會 氣海 維道 子宮

方義 百會位於巔頂,爲督脈經穴,乃諸陽之會,具振奮陽氣,昇陽舉陷之功;氣海任脈經穴,能益氣、固胞、調任;維道足少陽帶脈之會,可維繫帶脈,固攝胞宮子宮經外奇穴,是治療陰挺之有效穴。

隨證配穴 脾虛足三裏腎虛太溪

操作 毫針刺,補法並灸。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6.4.2 耳針法

子宮、腎、皮質下等穴,強刺激[5]

選穴 內生殖器 皮質下 脾俞 腎俞

方法 毫針刺,間歇性強刺激,每次選2~3穴,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6.4.3 頭針

生殖區足運感區等,間歇捻鍼,留針20分鐘[5]

6.4.4 電針法

選穴 子宮 足三裏

方法 子宮穴胞宮方向斜刺,以患者感到子宮上提,腰部和陰部酸脹爲度。足三裏補法,兩穴得氣後接通電針儀,用斷續波疏密波,電流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爲度。每次通電15~20min,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爲一療程。

7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1.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06.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9.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5.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